李氏族人:你值得拜祭的李氏祠堂

2020-12-19 李家那些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一直是我們國人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能夠增強我們對民族、對家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相信很多李家人都參加過家族的一些祭祀活動,那麼對於我們「李姓」來說,除了自己家族的祠堂,還有哪些值得我們一去的祭拜地點呢?

安徽六安皋陶墓

皋陶是與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我們李姓的始祖。按照《史記》引《括地誌》云:皋陶死後「葬之於六」,就是現在的安徽六安,其子孫也主要受封其周邊,所以這裡也是我們祖先生活的地區,有機會一定要來祭拜一次。

皋陶墓位於六安城東7.5公裡、六安至合肥公路北側15米處,皋陶墓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高6.2米,墓頂平面直徑4米,上有黃連木一棵,形同華蓋,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古皋陶墓」碑刻一塊,碑高1.82米,寬0.92米。而其東北35米處為皋陶祠舊址。

甘肅隴西李家龍宮

「天下李氏出隴西」,隴西李氏祠堂(李家龍宮)就是唐皇為了祭祀先人修建的祠堂。李家龍宮始建於唐初627年,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其主殿門前懸掛著「追本溯源」匾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書。昭告天下,李氏大唐的根源在隴西。殿內供奉著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貞,以及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李氏「顯姓始祖」老子李耳的聖像。

近年來,相繼有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菲律賓、美國、荷蘭、印度尼西亞、日本、加拿大、印度、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及大陸29個省、市、區的李氏組織和李氏族人10萬多人次到李家龍宮尋根祭祖,是我們李家人的祭祖聖地。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歷時三年才竣工,耗銀2萬餘兩。佔地5600餘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三進三廳配左右廂房加高樓圍屋,有大廳3個、客廳26間、房舍104間,廳堂上下有11對大圓柱撐著的雕梁畫棟,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成為客家地區在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姓氏宗祠之一,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堪稱客家第一宗祠。

宗祠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從李火德入閩至今 800餘年,其後裔遍布閩、臺、粵、贛、桂及東南亞各國,首富李嘉誠,還有政要名人李光耀、李顯龍都是這座宗祠的李家後裔。

河南鹿邑中華李氏大宗祠

河南鹿邑是中國老子文化之鄉。中華李氏大宗祠(又名老子紀念館)是由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和中國鹿邑李氏文化研究總會發起修建的。宗祠位於老子故裡景區的太清宮東側,總體布局包括門前區、祖祠區、祖源區,供奉中國第一大姓李姓始祖理利貞和李氏先祖老子(李耳),以及歷代李氏名君、名相、名將、名人;是李氏宗親尋根祭祖的重要場所。

福建省古田縣李氏宗祠

福建省古田縣李氏宗祠始建於唐天祐二年(905年),是現存比較悠久的李氏祠堂,宗祠枕西北面東南,祠後層巒疊翠,祠前秀水回漩。祠為宮殿式建築,三座透後,高闊敞亮,宏偉壯觀,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三向圍以風火牆,前為簷牙風雨牆。祠埕立有32副旗杆碣,埕右下方豎著7根高7米的圓形或方形的石柱,酷似華表,為歷代科試登第碑刻者所獻,至今保護完好,堪稱一絕.

宗祠李氏始祖為唐代狀元李誨(唐太祖景皇帝虎公八世孫),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為避黃巢起義,先遷浙江處州龍泉橋下村。次年李誨與兄李話家入閩,擇古田杉洋定居,迄今已有1000餘年,傳40餘代,子孫繁衍遍及閩省,支分浙廣及港臺。世代人旺族興,人才輩出。

相關焦點

  • 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祠堂為四合寺觀建築,二進二廊一天井布局,總面積約350平方米,人字平頂脊,黃瓦筒灰瓦面,石柱裝潢,花崗巖石板門框及石牆裙,清水磚牆體,有石雕、木雕、磚雕、彩繪壁畫等裝飾工藝。 明正德九年(1515年間),李氏十世子植次子李羅生(海福公)攜妻兒遷居三水蘆苞鳳門坳處安居建村,繁衍子孫,成為豐湖村的開村之祖。 祠堂是後輩的祠堂,亦是老一代人曾經的學堂。上世紀50年代,由於村中沒有正規的教學場所,李氏宗祠一度成為村民們的學校。今年76歲的村民李幼怡就曾在祠堂念書。他和祠堂一起長大,一起變老。
  • 旅遊:李氏宗祠——和順李氏族人的尋根之地,很有特色
    李氏始祖赫師波,明代洪武年間由重慶巴縣隨軍到騰衝戍邊,後居陽溫登。宗祠依山而建,因地勢陡斜,劈山填土,施工極為困難,自民國九年(1920年)破土動工,到民國十四年(1925年)竣工,歷時六年。李氏宗祠以布局宏偉、地勢高峻、視野開闊、風景優美而著稱。
  •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魯清源
    (下圖是《光緒益都縣圖志》中的茅津河流域全圖)  官莊李氏一族,自其始遷祖李秉釗開基,卜居此地,至今已經歷六百餘年。在這六百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李氏族人秉承先祖遺訓「樸者為農,秀者為士」,奮發進取,自強不息,植基忠孝,俊彥迭出,遂成一方仕宦望族。既有功名顯赫的碩儒名宦,亦有忠心報國的革命志士。  家為國本,家正邦興。
  • 【李氏】廣東鐘山恆美李氏宗祠,大家風氣兼容並蓄.
    【導讀】在中國歷史上,李氏建立的政權最多,稱帝稱王者有60多人。時至今日,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大姓。放眼廣東全省,李氏人口數量排名第二,僅次於陳氏;至於中山李氏,有87000多人,位列本土第五。南區恆美村的李氏宗祠,正是中山李氏源遠流長的典型寫照。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個晨曦中醒來、日落中沉寂的古樸村莊。
  • 李氏宗祠善慶堂重建竣工,歷時8個月,212萬元!霸氣!
    上午8點30分,前來參加慶典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上午10時左右,慶典正式開始,主持人向大家介紹到場的來賓據悉,此次廣東李氏宗親總會副會長、海陸惠李氏宗親總會副會長、海豐佛教協會會長李道榮;陸豐後西李氏宗親會長李齊旭;廣東李氏宗親總會副會長、海陸惠李氏宗親總會顧問
  • 你所不知道的祠堂裡的秘密!
    】你所不知道的祠堂裡的秘密!祠堂起源于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族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當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簡單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 第十屆國際李氏文化高端年會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召開
    大會由隴西堂姓氏文化交流中心、中國信陽李氏文化研究會、北京根土國際文化藝術發展中心、《世界李氏通天總譜全書》編纂委員會、李氏網-全球最大姓氏網、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國際李氏文化高端年會組委會、《中華祠堂聖典》編委會、《中華族譜》編纂委員會、《李氏文化》編輯部、《家風》編輯部、江淮書畫院聯合舉辦。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 武陵李氏|淺說建宗祠的意義
    這些觀念聽起來雖令人心傷,但仔細一想又情有可原,宗祠譜牒文化雖是傳統文化之一,然近幾十年幾乎沒人宣傳宗祠譜牒文化了,對家族文化,對祖宗遺訓,對自己從何處來,根在哪裡等問題一無所知,尤其我們身為年輕一代,從小聽到的、看到的、學習到的大多是西化的東西,以致於如我們自己這一輩的許多年青人對家族文化,宗祠譜牒文化、孝文化等等相當陌生了,遺忘了,甚至淡漠了!
  • 望城驚現清嘉慶族譜 詳述尖山李氏出自李唐皇室
    尖山李氏部分族人齊聚谷山鵝公嶺下。(資料圖片)星辰記者 李勇攝尖山李氏部分族人齊聚谷山鵝公嶺下商量修譜事宜。(資料圖片)星辰記者 李勇攝李克明向記者介紹,「譜載我尖山李氏始祖思榮公,字定昌,明洪武七年隨父從江西湖茫遷瀏陽,後遷長沙河西尖山。」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所長尋霖介紹,據可考資料證實,尖山李氏出自江西湖茫,湖茫李氏出自李唐皇室。目前,尖山李氏族人分布省內外及全球,後裔近百萬人。
  • 「天下李氏出隴西」:李家龍宮尋根祭祖之旅
    至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琉球,及至如今遍布天下。新加坡的李光耀、李顯龍(李氏一百零三世子孫),英國的李嘉誠。族譜從一世李利貞排至如今一百零三世。現今李氏族有十萬餘人都曾到隴西李家龍宮尋根問祖,包括李光耀,李肇星。龍宮中還有李光耀題刻的石碑。
  • 大槐樹李氏
    天黑住店,天明趕路,遇水解渴,逢人乞求。走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川又一川,山山川川不知走了多遠。這日,來到寧武關地界,妻子張氏終因飢餓和勞累染病在身,沒幾天就命歸西天。父子倆痛哭一場,只好挖坑將她埋掉。李髮根讓寶兒和他一起跪在墳頭,對妻說道:「寶兒娘,你就在這裡安息吧,我和寶兒走了,等我們有了著落再來接你。」父子倆又痛哭一場,擦乾眼淚,李髮根拄著槐樹枝,領著寶兒搖搖晃晃地又趕路了。
  • 會員佳作| 尹淦江:大瀝緣,祠堂情
    在中國,每條村莊最漂亮的、最值得我們研究和自豪的是祠堂,一個家族舉全家族之力花幾十年來修建祠堂,每一座祠堂都是當地最精美、最神聖的建築。外國的教堂和中國的祠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人們心靈的歸屬地。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祠堂是很有文化內涵的。
  • 隴西李家龍宮:世界最大的李氏族譜收藏中心
    記者日前在隴西縣採訪時了解到,隴西李家龍宮目前已經成為收藏李氏族譜數量最多、史料最全的地方。隴西縣旅遊局副局長馬雲飛介紹,近年來隴西縣有關部門先後在國內聘請了30多位專家學者從事隴西李氏文化史料的搜集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先後編輯出版了《李氏文化研究》專輯9集120多萬字,出版了連環畫《風雲隴西堂》和《龍鍾傳奇》2本2000冊;研發隴西李氏名人紀念冊2套4000餘冊,編纂、整理、修正李氏譜牒724部,使李家龍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李氏族譜收藏研究中心。
  • 臺灣李氏到永安尋根謁祖
    本報訊 (陳華安 李增祥)7日,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執行副理事長、臺灣報紙事業協會理事長李國憲率團到三明市永安皇曆村江王祠尋根謁祖,探訪李氏先祖的遷徙足跡。
  • 廣東探索祠堂文化保護 將建成1500座「文化祠堂」
    揭陽市揭西縣大溪李氏宗祠古典祭禮。陳啟任 攝  中新網揭陽4月20日電 (記者 陳啟任)由廣東省文明辦、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主辦的第二屆廣東祠堂文化研討會,18日至20日在揭陽普寧市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廣東祠堂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廣東省文明辦副主任劉海斌稱,按照規劃,廣東各地級市每年建成10個以上文化祠堂,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1500個文化祠堂。
  • 陝西臺辦領導會見"臺南大順堂李氏宗親故裡行"成員
    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陝西消息 由臺灣臺南新田村池王宮代表組成的「臺南大順堂李氏宗親故裡行」一行30餘人於2014年10月11日抵達陝西開始為期一周的尋根祭祖的參訪行程。  10月13日陝西省臺辦副主任何銳會見了該團全體成員。
  • 官碩李氏家廟——鳳凰堂史話
    官碩鄉東面臨楓江,北面倚大脊嶺,自古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李氏家廟鳳凰堂位於官碩鄉南面村,周圍古宅相擁,小溪環繞,昔日小船穿梭,形成水鄉奇景。該堂始建於宋,為李氏十四世祖——子昌公所興建。子昌公系官碩開鄉始祖國瑜公嫡子,於宋開熙元年得中乙丑科進士。十年後,子昌公出於對先祖的紀念和對家族未來的繁榮昌盛的期望,遂於宋朝嘉定8年(即公元1215年)置建了李氏家廟。
  • 李氏火德公全國各地宗祠匯總
    關注並「置頂」方便看「李氏家族l」了解更多李氏歷史文化正廳三進,側翼兩院連接祠堂背後屋宇呈圍龍形。有客房26間、住房104間,喝形「蜘蛛結網」。祠於1990年5被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祭祖視頻嘉應州新建祠堂,位於嘉應州之城南內,乾隆元年丙辰(1736)購地,二年丁巳(1737)秋興築,四年己未(1739)夏工成,前堂後寢各三間,大門一間,旁二間為庫房,東西齊房橫列十二間。
  • 農村祠堂承載傳承與傳統文化的聖地
    認祖歸宗,落葉歸根是農村人最本質的思想傳承,也是埋在骨子裡面最深厚的文化習俗。農村人講究血脈相連,一脈傳承不能忘本,幾千年的的傳統習俗讓人一生謹記。現在農村為什麼都喜歡建祠堂?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一個逢年過節都會去祠堂拜祭的農家人,我是深有體會,個人感想與君分享。第一點,現在農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農村的生活質量也變的高了起來。在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以後,農村人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開始慢慢提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