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沒落的傳統文化——李氏利貞堂祭祖感

2020-12-21 愚伯的自留地

文:liliwavwai1

圖:來自網絡

落葉歸根蘊綿薄之息塑方日千秋

遊子知源丞滋育宏恩啟身後萬代

春來春去,年來年往,不知不覺,不惑已去天命而知。人生閱歷無長反而白髮聚生。唉!似乎人老確已老,同齡相見驚相識。

年年回家今是不同。由於常年在外務工奔波每年回家很晚,年年錯過了家族祭祖的日子,因家父過世今年回來較早沒有錯過這次祭祖活動。

祭祖定至每年的臘月二十八下午三點進行,各門各支族輩無需邀約皆自發而至,聚在榮祖墓碑前,肅穆莊重。祭祖在隆隆的鞭炮聲中開始,隨行老祭拜禮和新默哀禮後結束。後有我族長輩講解我族根源及遷徙史,寄望後輩得以傳承!

此次祭祖和我所想非同,所去之人很少,是人情世故看慣了!還是看淡了?不知應以什麼樣的心裡去透探和釋解?

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文字出現之前就已形成各種傳統的祭祀活動,祭祖是由傳統的祀天、祭地、敬神靈逐漸演變而來的。主在體現子孫後代除了對天地神靈膜拜之外還有對先輩祖宗的敬重、緬懷和感恩。

古往今來也就形成了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各種富有民族特色的祭祖節日。使得多少帝王將相設壇修廟,多少仁人志士百姓庶民建祠設堂,修志訂譜,從而形成了匯聚民心,安邦定國的民族情結和民族特色!

今天的祭祖,從形式和意義上有較大改變,摒棄了大操大辦,卻仍保持傳統形式,融入了現代禮節,而不失古典章法。祭祖並非是為了祭祖而祭祖,是為了體現家族的凝聚力、宗族士氣及影響力,讓族輩間多交流溝通,互敬互助,將本族精神發揚光大!

歲月荏苒,時代更替,年輕一代不應被外來的思想觀念所濁蝕,自己的傳統的觀念不能被沒落。望以後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參與!

龍族龍地龍嘯空 立天立命立族宗

華夏溯源軒轅帝 炎黃一脈九州同

祭祖是民族的、專統的家族文化,應得以傳承和發揚。 他啟育我們更多的是知恩、感恩,緬懷先輩,知福而應養憂, 勿及小家而忘大家。

一朝生養地,萬裡爺娘音, 漂泊千裡總有歸鄉時;少有所牽,老有所依, 行得再遠也必是葉落歸根 。

不同的年齡對人生的感悟和認知非同,拮取鏗鏘,釋懷憂傷;功名利率,得失榮辱;僅一句「看開」了之!

……………………………………

附:利貞堂李氏「榮祖世系」碑記(高靄亭)

利貞堂李氏,源遠脈盛,豐沛望族也。憾歲久代繼,支派多出,始祖難考;有史可稽者,當推明季貢士榮公。由是,榮公即吾李氏之始祖,亦吾李氏一世也。由此而派生之脈脈支支,皆「榮祖世系」也。

念先人篳路藍縷,苦辛備嘗,自山東魚臺縣三柳樹村(今屬微山縣)遷出,分居於江蘇歡口鎮李莊村與沛縣五座樓村,而今支脈已遍延華夏,始祖堪慰矣,吾族當榮矣。

然則歲月更迭,人丁繁衍,利貞堂多有分支,其榮祖世系、大有世系即是。此二始祖血脈親疏、輩分長幼,始譜無載,故而後人切不可臆斷妄附,而致世系相融互雜,令先人蒙辱、後人莫辨也。

世系有異而聯宗修譜,大益也,然始祖不容更,世系不可淆,吾族譜「五修」之時所謂「統一世系」實為大謬矣,切不可復為矣。

明根本,清源流,知始祖,正世系,揚祖高風,興族大業而濟世益民,乃我「榮祖世系」之大責久任也,故勒石以記。

相關焦點

  • 「天下李氏出隴西」:李家龍宮尋根祭祖之旅
    從此以後,隴西成為歷後海內外數以億計的李氏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宗祠不稱「祠」而名「龍宮」,隱隱昭示著睥睨天下的霸氣和自信。後花園的後方,即是現今來自全球的李氏一族捐資新修的隴西堂,每年的李氏祭祖大典就在隴西堂舉行。
  • 金門縣長楊鎮浯與金門李氏宗親齊聚廈門祭祖懇親
    呂明 攝中新網廈門2月19日電 (黃詠綢 呂明)時值元宵佳節,金門縣縣長楊鎮浯與200餘名金門李氏宗親19日齊聚廈門翔安浦園,參加銀浦李氏始祖君選公誕辰785周年祭祖活動。圖為李氏宗親在李氏祖墓前舉行祭祖、掃墓儀式。 呂明 攝「金門李姓家族由廈門同安(銀城)浦園過去。近十幾年來每一年都會來參加祭祖活動。」
  • 祭祖團拜 六世同框 山東濱州博興縣七合李氏家族照張大合影
    今年,七合村李家因種種歷史原因失修83年的李氏族譜,歷時三年終於續修完成,為此許多遠在各地的家人們,特意趕回來過年祭祖、團拜。於是,作為家族中做記者工作的我,藉此在大門口支好三腳架,用自拍模式拍下這張「六世同框」的家庭大合影。早上7點半,本家的爺爺奶奶、大伯、叔嬸,兄弟妹妹們都聚集到了本家的金林爺爺家,「吆,俺老爺爺也來了!」
  • 海內外600餘名李氏宗親河北隆堯尋根
    2019年世界李氏祭祖節現場,李氏祖庭。 張鵬翔 攝中新網邢臺10月18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18日,2019年世界李氏隆堯祭祖節在「唐堯聖地 李氏故裡」河北省隆堯縣舉行。來自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及國內的600多名李氏宗親歡聚一堂,懇親聯誼,尋根祭祖,共謀發展。
  • 武陵李氏|淺說建宗祠的意義
    這些觀念聽起來雖令人心傷,但仔細一想又情有可原,宗祠譜牒文化雖是傳統文化之一,然近幾十年幾乎沒人宣傳宗祠譜牒文化了,對家族文化,對祖宗遺訓,對自己從何處來,根在哪裡等問題一無所知,尤其我們身為年輕一代,從小聽到的、看到的、學習到的大多是西化的東西,以致於如我們自己這一輩的許多年青人對家族文化,宗祠譜牒文化、孝文化等等相當陌生了,遺忘了,甚至淡漠了!
  • 台州李氏宗親會聚新河 研討文化建設
    2019-02-18 11:23 | 溫嶺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黃曉慧2月14日,豬年正月初十,來自台州各地的李氏宗親代表歡聚溫嶺市新河鎮后街新村高橋李氏宗祠,參加在此召開的第四屆台州李氏文化研究會年會。
  • 馮驥才:應保持我們春節的儀式感
    我們的春節原本是有很強儀式感的,但如今傳統的儀式感已經被我們遺忘了。這確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失落問題。中國人傳統過年的儀式感與西方人過聖誕節的儀式感有個很大不同:我們的年背後沒有宗教。聖誕節有宗教嚴格的規制的支撐,有些儀式實際是宗教儀式。而我們傳統的年是一種生活節日,支撐它的是傳統民俗。但我們傳統的年俗,並非可有可無,也有著很嚴格的程序。比如在年的籌備上就有一整套要求。
  • 李氏族人:你值得拜祭的李氏祠堂
    甘肅隴西李家龍宮「天下李氏出隴西」,隴西李氏祠堂(李家龍宮)就是唐皇為了祭祀先人修建的祠堂。李家龍宮始建於唐初627年,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其主殿門前懸掛著「追本溯源」匾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書。昭告天下,李氏大唐的根源在隴西。
  • 重陽祭祖:濃濃壘山情、血脈相連一家人
    九月初四,廣西桂平市羅播鄉、木根鎮等鄉鎮的2000多李氏宗親,在木根鎮壘山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
  • 傳統家譜文化祭祖禮儀內容分享
    雖然現代中國人各種形式的祭祖已經相對少了,但是中國人對祖宗的信仰由來已久,已經深入骨髓,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根源。以前常聽老輩們說起,以前每年冬至這一天,家族每個房支都要派一定數量的代表到祠堂祭拜祖宗,喝冬至酒。
  • 李姓情系「隴西堂」——李氏文化
    其後不久 ,臺灣的六位李姓同胞 ,自願組織起來 ,到隴西來尋根祭祖。可他們不知道旅遊線路 ,西安下飛機後 ,旅遊接待人員把他們介紹到西北大學歷史系 ,歷史學家詳細介紹了隴西的沿革和旅遊線路, 他們租了一輛麵包車 ,不畏長途顛簸和勞頓,從西安直達隴西,找到李家溝山頭的李靖廟遺址,焚香禮拜,滿足了他們的宿願。有些異國他鄉的李姓華人 , 到隴西來尋 「根 」 的作為 ,更令人感動。
  • 鶴山客家李氏源流——李氏文化
    尋宗探源不是攀龍附鳳,應盡力以客觀材料為依據,故將這段可疑的唐宗室至李火德世系略去不表。既然是客家人,其南遷過程必然與客家南遷歷史分不開。    關於客家源流及客家民系形成的問題,得到眾多學者的致力調查研究,結論已漸趨一致。
  • 金針四代傳人李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遺產日非遺產活動的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是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級九塞雁門,代縣無處不在文章。位於代縣山西,雁門關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符號。「金針細與髮絲同,應手回春一瞥中。拋卻武功談技術,精能不讓狄梁公。」李氏金針技術是一種獨特的針灸技術,他以純金針為針刺工具。李氏金針刺法是研究補瀉法,「運用金針,雙手並用,針不離手,手不離針,測知正邪,掌握迎隨,施以補瀉」為針刺法;治療以脾胃為主,以「見肝之病,先實脾,實脾先調胃,調胃足三裡」為辨證論治思想;選穴方法是根據不同的臟腑經絡,分別運用子午流注釋與靈龜八法。
  • 中國人過聖誕,流於形式,不要讓傳統文化沒落
    某商場的聖誕宣傳不要因為過西方節日而使傳統節日沒落。我們平常工作太忙了,以至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雖有放假可以放鬆舒緩一下,但常年的辛勤努力工作讓我們並沒有去輕鬆享受。節日是文化的一個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隨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傳承延續下去的。我們每一次慶祝節日,都是提示著我們,要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 明岐陽王李文忠後人再聚南京祭祖 今年來了近兩百人
    李國龍今年80多歲了,去年3月份,經過他和其他李氏後人的推動,一百多名岐陽王后人來寧集體祭祖,5月份還建立了岐陽李氏文化促進總會。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今年大概有近兩百人前來,比去年多,還有人來自雲南宣威、貴州畢節、四川長寧等距南京較遠的省市。  年齡最小的才3歲  在這兩百人中,還有不少小孩子,年紀最小的才3歲。
  • 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古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的時候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有著很高的意義。
  • 「渭水源頭·李氏故裡·當歸定西」甘肅省定西市文化旅遊資源推介會在西寧舉行
    2020年8月24日,「渭水源頭·李氏故裡·當歸定西」甘肅省定西市文化旅遊資源推介會在西寧市隆重舉行。定西市政府副市長陳學儉、西寧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副局長倪利生出席會議並致辭,西寧文化旅遊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西寧文旅企業代表和西寧定西兩地文旅部門、旅行社代表、媒體記者共100餘人受邀參加。
  • 李氏火德公全國各地宗祠匯總
    關注並「置頂」方便看「李氏家族祭祖視頻嘉應州新建祠堂,位於嘉應州之城南內,乾隆元年丙辰(1736)購地,二年丁巳(1737)秋興築,四年己未(1739)夏工成,前堂後寢各三間,大門一間,旁二間為庫房,東西齊房橫列十二間。門餘地:橫六丈六尺、直二丈六尺,兩邊造鋪面五間,內側為室。統福建、廣東各地火德公後裔在嘉應州(梅州)城建火德公總祠,坐北向南,深一十六丈,寬一十二丈,備銀三千三百造成,備買備造共計六千有餘。
  •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魯清源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文/魯清源   青州市經濟開發區李家官莊村(以下簡稱官莊),地處平疇沃野之間,雖無山川之勝,卻也人傑地靈,物阜民豐。蜿蜒而來的茅津河水滋潤著這片廣袤的土地,水流淙淙,繞村而去,不知承載了多少歷史故事。
  • 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介紹 中元節是其中之一
    在我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氣之中有四個祭祖節日,大家要了解清楚,對先人的尊敬本就是我們的本分,這一點一定不能忘了。   1、農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祭祖   除夕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