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2020-12-25 錦秋文譜

祭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人們相信祖先的靈魂會如同其他神祗一樣,對自己的子孫有施福降禍的能力。所以古人敬禮祖先,求其施福避禍,並供奉祭獻,這就是祭祖的由來。

祭祖來源

祭祖,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據《竹書紀年》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祖的本意是祖先神靈所依附的神主,在原始社會時期,是以像存在,到了商代就用木牌代替。商朝明「示」表祖先,周代叫「主」。

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古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的時候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有著很高的意義。

1、善盡孝道

祭祖主要是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是要後代子孫對於死去長輩盡孝,孝順的表達除了在生前的奉養,還包括死後的祭祀。

2、增強聯繫,保持家庭身份

祭祖,是可以使家庭、家族保持完整和永久的意思,祭祖會間接促使後代子孫對本家本族有更深的認同感和向心力。達到維護宗族,讓族人更加團結互助,安家固邦。

我國傳統節日裡,有四大祭祖的節日,分別是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漢族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祖先,祈求保佑。

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遺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家庭成員按照輩分大小,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一些家族在除夕這天,還先到自家的墳塋墳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讓各位祖先享用。

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祭祖的方式是墓祭,是人們敦親睦族,行孝報德的表現,在這一天,人們帶領家人去墓地掃墓,以示不忘先人,並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

不僅僅是掃墓,人們還會查看先人的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並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

重陽節祭祖

重陽節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國一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九為數之極,重陽節祭祖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至今仍然保留這一習俗。在親人墳墓前,人們除草、填土、在墳沿修排水溝,防止雨水衝入墳中。在將供品陳於墳前祭祀,祭拜時點燃香燭,祭拜完後燒紙錢,或把紙錢壓在墳頭。

在嶺南一帶,還有著「三月為小清明,九月為大清明」之說。在這一天人們不僅祭祖,還會到媽祖廟、天后祖祠、宮廟等地進行祭祀。

中元節祭祖

傳說,在中元節這天, 地府會放出陰靈,讓他們回家和家人團圓,所以中元節是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在這一天,民間把先人的牌位一個個請出來,恭恭敬敬放到專門做祭拜的供桌上,焚香祭拜,有的還會把今年新收成的農作物供上,讓祖先嘗嘗。祈求祖先保佑。

祭祖的意義在於教人返本報始,知恩圖報,《論語》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品德,我們需要傳承。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踏青賞花
    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幹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4月4-5日。
  • 追思先賢風範 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亦是追思先祖、祭奠聖賢的報恩日,這與佛教中孝親感恩的思想相通。2019年清明節,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組織僧眾前往南普陀寺祖堂、各處塔墓、功德樓等地,上供祭祖、誦經祈福,緬懷歷代祖師住世弘法、續佛慧命的甚深功德。
  • 煙臺合盧寺舉辦清明節「感恩祭祖追思」禮拜三千佛懺法會
    2019年4月5日中國傳統清明佳節之際,煙臺合盧寺為了感恩諸位善德、同修長期以來對合盧寺重建及弘法慈善事業的關注和支持,弘揚千年孝思文化,傳承知恩報恩思想,發起追宗溯祖情懷,慎終追遠,特舉辦清明節「感恩祭祖追思」禮拜三千佛寶懺法會。
  • 中元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祭祖感恩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日中元節,也有稱鬼節。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四大祭祖節日,又與上巳節(三月三)、清明節、寒衣節(十月一)並稱為四大鬼節。
  •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清明率眾掃塔祭祖
    延諦 攝中新網登封4月5日電 (記者 周小雲)為倡祭祖新風,弘正信佛法,承中華「念親、思親、孝親」的優良傳統,2015年4月4日(農曆二月十六),時值清明節前夕,當日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率四眾弟子,齊聚塔林,掃塔祭祖。
  • 除了踏青墓祭,清明節還有什麼被遺忘的傳統習俗?
    隨著時代不斷更迭,加之自古傳承的祭祀文化,清明節墓祭的習俗漸漸被全國通用。據《禮經》載,唐代以前南北文化差異大,北方不曾有清明墓祭之禮,直至唐代南北文化融合,方擴展至全國。到了宋元時期,因清明節與寒食節日子相近,便漸漸融匯了寒食、上巳的禁火冷食和郊遊掃墓的習俗,甚至逐漸取代寒食節。上古先輩們常於此時行春祭禮俗,清明節也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祭祖節日,形成了禮祀先祖、慎終追遠的文化傳承。
  • 天眼揭示清明祭祖的真相!祖先的遭遇令人落淚!(最如法的祭祖方式)
    清明祭祖的發心是好事情,由於現在人們發起了對祖先的祭奠,生出了感恩祖宗的情懷,大大的縮短了一部分地獄眾生的受苦時間,讓充滿瘴氣,業力殺氣的磁場得到改變,讓他們提前解脫。看到很多眾生從地獄裡坐著蓮花出來了。
  • 重陽節特殊祭祖習俗,有哪些講究和禁忌?
    農曆九月初九為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因為「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1989年被正式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有祭祖的習俗。如今在嶺南一帶,重陽祭祖還是很流行的,在莆仙一帶重陽祭祖比清明多,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
  • 清明習俗知多少?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此外,它也是一個追思逝者、緬懷先輩的日子。  據民俗專家介紹,清明節其實糅合了古時春季多個節日習俗。它還有自己的節令食品,「青團」即是其中之一。資料圖:上海老字號推出網紅青團吸引民眾排隊「嘗鮮」。 湯彥俊 攝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最初只是一個節氣。
  • 緬懷感恩前賢!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舉行感恩法會
    佛教一向重視感恩報德,不僅要報父母生養之恩,也要報三寶、師長長養慧命之恩,乃至一切眾生成就的恩德(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冬至祭祖,儀同正旦,信眾來寺祭祖(圖片來源:鳳凰佛教)2017年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初五,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舉行丁酉年冬至祭祖感恩上供法會,以此緬懷感恩前賢的功德,寄託哀思,慎終追遠
  • 不應沒落的傳統文化——李氏利貞堂祭祖感
    此次祭祖和我所想非同,所去之人很少,是人情世故看慣了!還是看淡了?不知應以什麼樣的心裡去透探和釋解? 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文字出現之前就已形成各種傳統的祭祀活動,祭祖是由傳統的祀天、祭地、敬神靈逐漸演變而來的。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之主要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之主要習俗 2020-04-04 06: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時間:2018-12-22 00:13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今天中國人對冬至最深刻的記憶,大概就是吃餃子這個習俗了。北方人是「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 「祭祖」「插柳」「踏青」 這些清明節習俗你都知道嗎?
    清明節祭掃先人墓由來已久  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墓 祭 」大 約 在 南 北 朝 時 就 已 形 成 習俗。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將寒食墓祭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不久,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百姓歷來十分看重。
  • (附祭祖流程)
    中國的三大傳統祭祖節日老祖宗的傳統,到了你這裡是否還可以繼續傳承?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 清明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往日清明,大家出遊、祭祖,可謂是人山人海,人潮如織。當一年一度的踏青旅遊,遇上掃墓祭祖的人流大潮史詩級堵車大戲又會再次上演。為避免人員扎推聚集,減少交叉感染風險近期,全國多地陸續,發文叫停清明現場祭掃,倡導「雲祭掃」,用別樣方式追思先人。清明節作為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除了掃墓還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回鄉祭祖嗎?各地農村中秋節傳統習俗和禁忌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自古就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思念親人,祈盼豐收之意。更有賞月、吃月餅等傳統習俗。那麼,中秋節要不要回鄉祭祖?我國各地農村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和禁忌呢?下面小編帶您來了解下。
  • 清明節的由來和七大習俗,你應該了解一下!
    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祭祖節」。踏青和祭祖是清明節的兩大主題,至今依舊被傳承。今天,安久就來和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的由來,以及關於清明節的民間的一些習俗。這對於我們更好地傳承文化是很有幫助的!快來看看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