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木偶戲:義大利民族藝術中獨一無二的一朵花

2020-12-24 長沙吃貨團v

許多義大利朋友聽說我們要去西西里,他們都建議我們去西西里看木偶戲。他們說這是義大利民族藝術中獨一無二的一朵花。

我們到達西西里島首府巴勒莫的那一天,導遊主動作出了安排。他說如果你來到可可西裡看不到木偶戲,那就意味著導遊失職了。

第二天晚上九點,我們跟著主人到了一個偏遠的劇院。當時木偶戲已經開始了,舞臺上的兩個木偶小丑正在演一出互動的鬧劇,劇院裡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聲,當我們坐下來的時候,我發現這家劇院相當簡陋,沒有幾個座位,最多能容納二三百人。除了我們幾個人以外,觀眾很少,只有前五、六排的座位都坐滿了,而且大部分是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我們後面的座位幾乎空著。

晚上的戲劇是世界著名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舞臺的燈光和布景都很精緻。比中國的木偶要大,衣服也更漂亮。尤其是那些古老的戰士,滿身盔甲是由閃亮的金屬片製成的,穿著色彩鮮豔的戰袍,看起來非常華麗。兩個主要人物的造型都很漂亮,朱麗葉的衣服是古色古香的。劇院裡沒有樂隊,劇院裡所有的歌曲和伴奏都是用錄音帶播放的,效果很好,就像真人現場唱歌一樣。

木偶是用繩子操縱的,它們自然而平穩地移動。可以看出,表演者很熟練。有幾個場景,朱麗葉的動作是很微妙的,只有眼睛在移動。尤其讓我吃驚的是武術表演,非常精彩。從兩個人的擊劍到一大群戰士的扭打,在進攻和撤退中沒有任何混亂。音樂從慢變快,運動從慢變快。一時間,舞臺上刀、劍、弓、矛的影子飛舞,盔甲和長袍翻滾,燈光忽明忽暗,再加上呼喊、擊劍、盾牌相撞的聲音,震撼人們的心弦。在激烈的戰鬥中,有的人倒在地上,有的人被劍劈成兩,那種激烈的戰鬥氣氛,令人不寒而慄。

演出結束後,導演把我們引進後臺。出乎意料的是,我發現在舞臺的幕布後面,只有一對父女和他們的兩三個助手。父親是一個60歲的男人,當我們看到他的時候,他仍然汗流浹背,在忙著收拾木偶。他很高興聽到我們是從遙遠的中國來的,他一再表示歡迎。我們問他一個木偶有多重,他說大約六七公斤,問他表演累不累,他笑著說:「年紀大了怎麼可能不累。」據說這位老人是西西里一位著名的木偶藝術家,他不僅會表演,而且善於製作。他的木偶從頭到尾都很生動,他熱愛這門藝術。幾十年來,他遊歷了義大利和周邊的幾個國家。他到處演出,努力工作,但觀眾卻是越來越少了。說起這件事,老人的心情似乎很沉重。

他的女兒看上去40歲左右,很安靜,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據我們的導遊說,這是一個很有進取心的女人。她是她父親的獨生女,由於害怕木偶戲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衰落,沒有人可以繼承,她寧願放棄更好的地位,決心向父親學習,繼承父親的事業。近年來,她一直追隨著老人到處走,現在成為了木偶戲的主要表演者,這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她根據原著改編的。

看完表演以後,我參觀了西西里的各個地方,發現許多商店和小攤上都擺滿了各種大小的木偶。它們做得很漂亮,形狀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多的是古代的武士,他們的頭盔上裝飾著各種顏色的羽毛或天鵝絨,他們手裡拿著劍和盾牌,他們在商店和攤位上排成長長的一排,五顏六色,閃閃發亮。它們真的很漂亮。當我們離開巴勒莫時,導遊給了我們每人一個這樣的木偶,似乎人們把它作為著名的西西里的特產獻給遊客。

我非常喜歡這個紀念品,每當我看到它,我總是想念起遠方的友誼和難忘的旅行。但不知何故,它也常常讓我想起遙遠的劇院,稀少的觀眾,以及我所見過的父女木偶藝術家的形象。他們執著地熱愛自己的藝術,在令人沮喪的現實中奮力拼搏。

相關焦點

  • 在湖邊觀看民間木偶戲,從戲曲中體驗民族傳統藝術
    水上木偶戲是越南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臺戲,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偶戲。它以水面為舞臺,木偶浮於水面上,左邊一班樂手,身著越南傳統服飾,彈奏和演唱越南民間傳統樂曲為木偶戲配樂。表演場面基本上是表現越南傳統的生活,如水田耕作、舞龍、釣魚等。
  • 越南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人文的旅行愛好者,到越南旅行就不應錯過越南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舞臺水上木偶戲是越南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臺戲,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偶戲。升龍劇院樂手和歌手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以水面為舞臺,木偶浮於水面上,左邊一班樂手,身著越南傳統服飾,彈奏和演唱越南民間傳統樂曲為木偶戲配樂。水上木偶戲開始,舞臺兩邊響起急促的民間樂器聲,帷幕漸漸打開。
  • 義大利西西里島旅遊攻略
    黑手黨,還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西西里島正好位於長靴形義大利半島的鞋尖地帶,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參觀西西里島是一次回歸到過去年代中的旅行,各種文明在那兒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古希臘的、羅馬的、拜佔廷的、阿拉伯的還有日爾曼的,西西里島的藝術遺產是義大利最豐富的寶藏之一。
  • 指掌間的藝術,敘述傳統木偶戲種類
    木偶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歷史悠久,在古代也稱傀儡戲。相傳周穆王時期就有工匠拿著木偶表演歌舞,但真正作為戲劇性表演,普遍被認可的說法是「源於漢,興於唐」。提線木偶提線木偶也稱懸絲傀儡,宋代時已經極為興盛,在宋朝《嬰戲圖》中有生動的形象描繪。提線木偶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把盞摔扇、筆走龍蛇,妙趣橫生。
  • 中國木偶劇院皮影戲與木偶戲 傳統藝術大PK
    金秋十月,國慶節期間中國木偶劇院為觀眾們準備了豐盛的視聽盛宴,傳統藝術劇目齊上陣。中國木偶劇院小鈴鐺劇場上演杖頭木偶童話劇《貪吃的小黑貓》 《咕咚來了》《蝸牛刷牙》,龍在天皮影藝術團在酷寶寶劇場上演皮影戲《貪吃的小老鼠》《喜羊羊學習班》。兩大傳統藝術的碰撞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 一雙手撐起的草根藝術--木偶戲
    木偶戲因主演材料不同,中國的傳統影戲分手影戲、紙影戲和皮影戲三大類。潮州的鐵枝木偶戲又稱「紙影戲」,發源於宋朝,興盛於明清,改革於民國初年。每逢「營老爺」、迎神送神、入祠慶典等民間節慶,鐵枝木偶戲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酬神、娛樂項目。戲班表演的劇目主要是吉祥戲,以討個好彩頭,如開臺必演的《五福連》,亦稱《八仙祝壽》。在潮汕民間,老人們把紙影戲當作真正的「老爺戲」,認為紙影戲過後才能做人戲,真人演出的潮劇要排在木偶戲之後。
  • 南派掌中木偶戲的發展困局:傳統從指間滑落
    就南派掌中木偶戲而言,在「指間」成就的傳奇,必須在「指間」重建   在福建泉州晉江地區繁衍興盛並廣泛流傳於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的南派掌中木偶戲,俗稱南派布袋戲,傳承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這個劇種的特點是,以掌中木偶扮飾人物,以說唱講故事,木偶動作涵化戲曲身段,木偶表演與語言藝術相生相融,技術性、文學性、音樂性和趣味性兼具。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在中華大地廣為傳播,逐漸形成多種風格和流派,而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分別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例如:泉州嘉禮戲、璋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等等品類繁多且花樣翻新。
  • 美麗傳說的源泉 浪漫的義大利西西里島
    「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沒有到過義大利:因為在西西里你才能找到義大利的美麗之源」這是格斯在1787年4月13日到達巴勒莫時寫下的句子,這是他為尋找西方文化的根源第一次來到義大利。》、《天堂電影院》 獲得了眾多國際大獎,也因此把西西里島帶進了更多人的視野中。
  • 兩岸布袋木偶戲合作打造文化名片 促進閩臺傳統藝術創新發展
    本次活動匯集了兩岸木偶戲的精品,閩南布袋戲展區展出了廈門弘晏莊木偶藝術館的布袋木偶藝術精品,以及盔帽、戲服、道具、戲棚、照片等相關展品,特別展出了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大型木偶影視置景。臺灣布袋戲展區展出大師陳錫煌製作的布袋戲偶、臺灣傳統掌中木偶以及金光布袋戲木偶。
  • 資中縣挖掘地域文化弘揚木偶藝術
    四川新聞網消息 近年來,資中縣高度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大力弘揚木偶藝術文化,有效擦亮「國家級中型杖頭木偶戲」文化名片。加大支持力度,讓木偶藝術「傳」下去。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邀請王景賢、洪惠君等木偶藝術家實地教學和藝術交流,將劇團演員派遣到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重慶藝術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進修學習。成立中型杖頭木偶戲保護辦公室,加大木偶製作技藝、表演技藝的普及和推廣。該縣木偶演員先後斬獲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比賽「金、銀、銅」多個獎項。搭建傳播平臺,讓木偶藝術「動」起來 。
  • 越南之旅:欣賞國寶級的表演藝術,水上木偶戲
    在越南話中,「召」是一種稱呼,而且不分早晚。這大概是越南人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語,早安、晚安,都可以用這個詞來代替。同時,「你好」「再見」都可以用「召」來表達。明白了這一點,遊客也就掌握住了一個訣竅要是與越南人見面的時候,不知道說什麼的話,不如就說一聲「召」吧。來到河內,怎麼能錯過水上木偶戲?這可是越南國寶級的表演藝術。
  • 義大利西西里,缺的不是風景,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歌德曾說:「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好像沒有去過義大利,西西里是義大利的美麗之源」。西西里島位於南部,地中海中部,形狀類似一個三角形,東北端隔3千米寬的墨西拿海峽與亞平寧半島相望。西西里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已経有將近三千多年的萬史,由於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必爭之地。這裡遼闊而富饒,氣候溫暖,風景秀麗,獨特而密集的自然景觀令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讚嘆不已。
  • 寧化:傳承客家提線木偶戲
    寧化提線木偶戲,俗稱傀儡戲,是客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俗藝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寧化提線木偶戲逐漸走向衰落,藝人紛紛改行。為傳承保護好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9月,水茜中心學校將木偶戲引進校園,成立木偶戲社團,現有社員40多名。賴家麒被學校聘請為木偶戲社團指導老師,定期進校指導師生排練木偶戲。
  • 漳州木偶布袋戲、木偶頭雕刻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黃樹金)近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據悉,漳州木偶劇團由此成為全國惟一擁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團體。  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漳州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歷經各朝代改進和發展,布袋木偶戲成為獨特的民間藝術。
  • 木偶戲專業成藝考熱門:上戲報考人數創新高 中戲2千餘人報考
    ­   最近,各藝術院校的藝考複試拉開帷幕,除了表演、播音主持專業仍是熱門外,木偶專業也成為一匹「黑馬」。上戲表演(木偶)專業報考人數創歷史新高,中戲偶劇系首次招生,即有兩千多人報考。喜歡木偶戲還是為增加藝考成功率?木偶專業突然受歡迎,是否意味著木偶藝術將迎來新生?
  • 隆回梅山木偶戲走出「深閨」進城來
    隆回梅山木偶戲走出「深閨」進城來 來源:紅網 作者:紅網隆回分站 編輯:王娉娉 實習編輯 鄧瑤 2014-06-17 10:40:16
  • 從義大利美麗之源-西西里島 探尋卡羅德鋼琴的浪漫之謎
    西西里島,素有義大利的美麗之源之稱。當代文豪歌德18世紀來到此地時曾感慨地說:「沒有西西里,義大利就沒有靈魂。只有在西西里才能找到打開其餘大門的鑰匙。」被稱為「義大利兩大原產鋼琴之一」的 卡羅德鋼琴,便是在西西里島的對岸城市-科森紮起源,今天,我們一起來揭秘它的浪漫之謎。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 廣東河源:龍川木偶戲百年傳承逢新春 木偶情牽四代人
    其中,木偶戲便是這座碩大藝術花園中最為瑰麗的一朵。相較於其他戲曲表演形式,木偶戲是一種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發展至今的數百年歷史中,演變出了非常多種類的木偶戲表演,都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是當地節慶時最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之一。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木偶戲對於龍川人民,乃至整個河源客家人而言,都有著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