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梅山木偶戲走出「深閨」進城來

2020-12-12 湖南頻道

隆回梅山木偶戲走出「深閨」進城來

來源:紅網 作者:紅網隆回分站 編輯:王娉娉 實習編輯 鄧瑤 2014-06-17 10:40:16

時刻新聞

—分享—

(隆回上萬觀眾在縣城九龍廣場欣賞梅山木偶戲演出)

  紅網隆回站6月17日訊(通訊員 陽小龍 段麗瑛)6月14日是全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今年的宣傳活動主題是「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當天上午,在隆回縣縣城桃洪鎮九龍廣場,由隆回縣市級非遺項目梅山木偶戲傳承人現場展演了《老來難》、《華容擋曹》等劇目,展示了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向現場近萬觀眾獻上了一份節日的文化大餐,這也是隆回縣非遺項目走出「深閨」、走出鄉村而面向外面世界的開端。
  
  在展演現場,觀眾對木偶戲表演形式和木偶道具非常感興趣,展演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創新現代劇目《老來難》以身邊的鮮活事例向廣大觀眾詮釋了孝道文化,寓教於樂,反響強烈,深受縣城觀眾的厚愛。
  
  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彭葉榮介紹,隆回梅山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又稱「傀儡子」,是2010年經邵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該項目主要流傳在隆回縣西洋江鎮、七江鎮,過去是梅山地區民間藝人走鄉串戶,為節日婚嫁、神靈祭祀表演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表演時,藝人集唱、做、念、打和奏樂、表演於一體,達到人舞人、口代口的戲劇效果,其劇目原始質樸,內容極為豐富,浸透了梅山文化的精髓,有強烈神話色彩的故事,有新奇怪誕的民間傳奇,有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有揚忠貶奸的歷史演義,是民族民間戲劇精華的瑰寶。其代表劇目有《薛仁貴徵東》、《五虎平南》、《劈三關》、《關公戰長沙》、《南陽關》、《周文王訪賢》、《永樂觀燈》、《李太白醉寫》、《觀音戲》等。
  
  梅山木偶戲至今保持著初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風格和演出形式,原始古樸,可以說是早期梅山民間藝術的實踐和見證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相關焦點

  • 隆回搶救性保護梅山木偶戲 古稱「傀儡戲」
    紅網邵陽站12月20日訊(陽小龍 楊貴竹 段麗瑛) 12月17日,隆回縣梅山木偶戲劇團在西洋江鎮表演,吸引了遠近數千村民爭相觀看,一天內連續演出3場,場場爆滿。  隆回縣梅山木偶戲2010年被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稱「傀儡戲」,又稱「傀儡子」,是梅山地區民間藝人走鄉串戶,為節日婚嫁、神靈祭祀表演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一門融合雕刻、服裝、表演、劇本、音樂諸元素的民間綜合藝術。隨著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梅山木偶戲演出市場逐漸萎縮,木偶戲傳承人也「青黃不接」。
  • 隆回虎形山要火了!未來將吸引全世界目光...
    湖南大梅山要火了處在大梅山中心區域的隆回將不斷升級旅遊資源它未來的魅力足以吸引全世界目光 太!棒!了!啊!梅山文化是古代湖南稱之為梅山峒一帶(今婁底、邵陽、益陽市等)的地域文化。其中,大梅山地區以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安化茶馬古道、隆回虎形山瑤鄉為代表的景點文化享譽世界。
  • 中國第三屆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隆回召開
    中國第三屆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隆回召開     10月25日,中國第三屆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隆回召開。來自海內外研究梅山文化的專家學者共5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南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以及邵陽市、隆回縣的有關領導參加了會議,市委副書記劉新民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們對梅山文化進行了學術交流,還實地考察了隆回縣的梅山文化,參觀了魏源故居,觀看了虎形山瑤族婚俗演示和南嶽廟鄉武邵村的梅山技藝表演。專家學者們對隆回縣遺存深厚的梅山文化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 梅山蚩尤文化新發現 今隆回花瑤實乃古梅山峒蠻之後裔
    梅山蚩尤文化新發現 今隆回花瑤實乃古梅山峒蠻之後裔 字號:小大 2010-11-10 08:27作者:康解文 謝倫芳> 來源:婁底新聞網 我要評論() 8月16日至20日,新化縣文化局組織新化縣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四位同志前往隆回縣小沙江虎形山瑤族鄉進行採風調研,發現今隆回花瑤實乃古梅山峒蠻之後裔。
  • 寧化:傳承客家提線木偶戲
    寧化提線木偶戲,俗稱傀儡戲,是客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俗藝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寧化提線木偶戲逐漸走向衰落,藝人紛紛改行。為傳承保護好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9月,水茜中心學校將木偶戲引進校園,成立木偶戲社團,現有社員40多名。賴家麒被學校聘請為木偶戲社團指導老師,定期進校指導師生排練木偶戲。
  • 黃金周·大美隆回|神韻梅山鄉村精品旅遊路線推介
    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區線路推介:打造以「大梅山文化」為品牌,集文化感悟、民俗體驗、美食休閒於一體的文化體驗精品旅遊線路。神韻梅山鄉村精品景區:茶鄉花海生態體驗園、萬福山生態農旅莊園、三聯峒冰泉景區、新化大熊山、紫鵲界、梅山龍宮、安化茶馬古道、雲臺山、隆回虎形山花瑤、漵浦山背梯田。
  • 廣東河源:龍川木偶戲百年傳承逢新春 木偶情牽四代人
    龍川木偶戲融合雕刻、表演、劇本、舞蹈、音樂等諸多要素,在河源市龍川縣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河源市龍川縣黎咀鎮、佗城鎮等地。其中,以黎咀鎮虎口村的木偶戲表演最為出名。黎咀鎮木偶戲的發展路程與整個龍川木偶戲的演變興衰息息相關,它的開創、興起、沒落與復甦對於整個龍川客家文化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 越南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人文的旅行愛好者,到越南旅行就不應錯過越南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舞臺水上木偶戲是越南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臺戲,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偶戲。升龍劇院樂手和歌手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以水面為舞臺,木偶浮於水面上,左邊一班樂手,身著越南傳統服飾,彈奏和演唱越南民間傳統樂曲為木偶戲配樂。水上木偶戲開始,舞臺兩邊響起急促的民間樂器聲,帷幕漸漸打開。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根據歷史判斷,木偶戲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應該最遲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齊時代,那時己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湞的戲劇形式。木偶產生的年代並無準確記載,根據出土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聽說人民會堂有來自臺灣的金光布袋戲演出,溪美彭美社區84歲的林大爺早早就來佔位,「現在的布袋戲跟小時候看的不太一樣,現場音效更好,木偶又奇特,表演得很精彩啊」。  臺下,一名1歲多的小朋友邊看表演,邊手舞足蹈。她的父親黃先生特地抱她來觀看,「我已經連看了兩場,感覺很有意思,各有特色。」他說,第一次看臺灣金光布袋戲,感覺人物造型充滿現代感,既能噴火又能變臉,非常酷炫。
  • 越南水上木偶劇院水上木偶戲
    表演特色 八百多年來,水上木偶戲是越南民間的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形式。木偶在那些精練能幹的藝員手中猶如被授以活力,舉動靈活,演出感人。水上木偶表演的主題是從各民間傳說,各平常生活中反映出越南古代的文明:在農忙之後他們一齊表演,一齊欣賞反映他們自己生活的節目,如狐狸提鴨,打魚,舞龍;又如以四種靈獸(龍,麒麟,龜,鳳凰)經過一場熾烈的舞蹈,來表現人生的期望,健康,太平,長壽和幸福。生動的氣氛加上傳統的樂隊,古代的樂器,結合水面上的花炮,創造出一個非常熱鬧的氣氛,使得演出多姿多彩。
  • 漳州木偶布袋戲、木偶頭雕刻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黃樹金)近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據悉,漳州木偶劇團由此成為全國惟一擁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團體。  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漳州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歷經各朝代改進和發展,布袋木偶戲成為獨特的民間藝術。
  • 木偶戲
    作者:筱敏鄉間的木偶戲比較簡陋,便是城裡百姓,所需的也差不很多。
  • 傳承千年的木偶戲,演離合相遇悲喜為誰,木偶的分類與簡介
    1、布袋木偶又名掌中木偶、指頭木偶、手託傀儡,藝人或戲班被稱為「掌上班」,是通過雙手來操縱木偶(霹靂貓叔在《喝彩中華》等節目多次表演過小偶打戲)。布袋木偶長約20釐米,以操縱靈活、動作快、行為簡潔、情節迅猛激烈為顯著特點,民間傳說故事和古代佛道神話是其主要表演內容,擅長表演武戲等激動人心的曲目。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中國木偶劇院皮影戲與木偶戲 傳統藝術大PK
    金秋十月,國慶節期間中國木偶劇院為觀眾們準備了豐盛的視聽盛宴,傳統藝術劇目齊上陣。中國木偶劇院小鈴鐺劇場上演杖頭木偶童話劇《貪吃的小黑貓》 《咕咚來了》《蝸牛刷牙》,龍在天皮影藝術團在酷寶寶劇場上演皮影戲《貪吃的小老鼠》《喜羊羊學習班》。兩大傳統藝術的碰撞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 客家絕活——五華提線木偶戲
    五華縣的提線木偶戲也極具地方特色,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  福建閩南人稱為「嘉禮」,具體是由上空提線操縱或藉縛在控制器上的細線而操縱的木偶形體。  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木偶造型精細,分生旦、醜、公、婆、淨六個臉譜,形體高大(約高90釐米)。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一雙手撐起的草根藝術--木偶戲
    木偶戲因主演材料不同,中國的傳統影戲分手影戲、紙影戲和皮影戲三大類。潮州的鐵枝木偶戲又稱「紙影戲」,發源於宋朝,興盛於明清,改革於民國初年。戲班表演的劇目主要是吉祥戲,以討個好彩頭,如開臺必演的《五福連》,亦稱《八仙祝壽》。在潮汕民間,老人們把紙影戲當作真正的「老爺戲」,認為紙影戲過後才能做人戲,真人演出的潮劇要排在木偶戲之後。
  • 指掌間的藝術,敘述傳統木偶戲種類
    木偶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歷史悠久,在古代也稱傀儡戲。相傳周穆王時期就有工匠拿著木偶表演歌舞,但真正作為戲劇性表演,普遍被認可的說法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馬鈞所製作的木偶就能表演多種技藝,因此獲得「天下之名巧」的美稱;到了唐宋,木偶的製作更加精美,開始用偶人來表演故事,種類也逐漸繁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