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950字,閱讀全文約需2分鐘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
臺北「高密度」的超市、便利店
早早就貼出各類訂購粽子的廣告,
但對許多人來說,
南門市場裡的老牌攤子
才是採買傳統粽子的最佳之選。
南門市場是臺北知名的傳統市場,這裡匯聚了大江南北的家鄉滋味。市場內有多家粽子名攤,不少都有六七十年歷史。出售的粽子品種齊全,既有大陸江南口味的湖州粽和廣式的裹蒸粽,也有臺灣風味的南部粽、北部粽、客家鹼粽等。
消費者在臺北市南門市場挑選粽子。
在眾多粽子中,湖州粽被不少攤商寫進字號。湖州粽源自浙江,造型是特有的長條形,形似枕頭,故有「枕頭粽」之稱,用料一般包括糯米、醬油、鮮肉、豆沙和鹹蛋黃等。臺灣北部粽多用炒制過的糯米油飯作為原料,南部粽則相當於豪華版的湖州粽,配料中加入香菇、慄子、腊味、乾貝等特色食材。
為幫助客人區分,南門市場裡的南園食品店給十幾種粽子設計了不同的打結手法,配上圖示便能輕鬆辨別,但店裡真正主打的仍是50年不曾改變味道的湖州鮮肉粽。店員蔣小姐說,傳統粽子之所以長盛不衰,因為其中有濃鬱的家鄉味。
臺北南門市場裡的粽子攤。
上海合興糕團店老闆任臺興今年65歲,祖籍浙江寧波。據他介紹,南門市場匯集眾多傳統老店賣粽子,激烈競爭,讓大家在保存老味道的同時也推陳出新。
合興糕團店今年推出了包含整個去骨雞腿的「雞腿棒棒粽」。此外還有添加紅藜麥的粽子,為的是增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任臺興認為,粽子的改良要保持基本的傳統工藝和元素,通過更精細的製作,才能把打動老一輩的傳統口感傳下來。
臺北南門市場「立家」粽子攤裡最大的粽子和最小的粽子。
新渠道的應用也在擴大傳統名店的影響力。「立家湖州粽」的網絡銷售量約佔總銷量的三成,最受歡迎的還是幾種傳統口味。
南門市場自治會會長王銓國表示,集中展示大陸傳入的傳統美食是該市場的一大特色。傳統的粽子在臺灣不斷有口味上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其所蘊含的「思鄉味道」。
臺北南門市場「合興」粽子攤的員工展示「雞腿棒棒粽」(左)和肉粽。
祖籍山西的美食家郭玉芳是南門市場的常客,曾參與多檔廚藝電視節目。她認為,臺灣北部粽和南部粽也都源自大陸,多元化的粽子反映了不同飲食習慣在臺灣融合、演進的過程。
郭玉芳表示,看似簡單的飲食體現的是深厚的文化積澱,先人背井離鄉來到臺灣,帶來的飲食習慣其實是一種對家鄉的記憶,飲食傳下去了,便不會忘記家鄉。
來源:新華社
文字:賈釗 陳鍵興
圖片:林善傳
責編:陳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