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左志堅
鄭州報導
「我已經被光明免職了。」鄭州光明山盟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波打破沉默。
此前一直拒絕與記者見面的董波6月23日透過電話告訴記者,在6月21日這天,他與光明山盟一位副總均被免職。原因是鄭州「回爐奶」風波「對光明的品牌和銷量都造成了『影響』」。
沸沸揚揚的光明「回爐奶」事件至此終於有了一個結果,直接付出代價的是鄭州分公司的管理層,但是事情仍未結束。
用董波的話來說:「如果我沒被解職的話,會追究責任人。相信光明派駐的新領導到位後,也會繼續追究。」
光明乳業公關部經理龔妍奇也首度開口,她透露光明華中地區大區經理已空降鄭州。
風波
6月5日,河南電視臺播出了光明乳業鄭州子公司(即光明山盟)將過期奶回爐並用於銷售的消息。此後,各地媒體相繼轉載這一消息,「回爐奶」隨即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
6月8日,光明乳業在其公司網站發表告消費者書,否認「將變質牛奶返廠加工再銷售」。隨後鄭州市質監、衛生、工商、農業、工會共同成立聯合調查組著手調查。
6月15日,本報記者聯繫河南電視臺希望獲取詳細信息,但對方以保護記者為由拒絕披露更多信息。
在鄭州市工商局,記者找到一位政府調查組成員,由於當時調查仍未結束,該官員稱口徑尚未統一,婉拒了記者的採訪。
同時,記者在鄭州兩次聯繫董波,對方稱自己在市政府開會,並以調查還在繼續為由,迴避了記者。對於為何調查遲遲沒有結論,他表示是因為「有的檢驗指標要10天才能出結果」。
光明在「告消費者書」中聲稱歡迎新聞界監督。記者遂於6月16日,一路顛簸至鄭州市郊的秦嶺路,這裡正是光明山盟的廠址所在。但當記者表明身份,表達進去參觀的意願之後,該廠門衛拒不放行。在記者的再三強求下,對方乾脆將鐵門一拉。
龔妍奇事後解釋說,這段時間內光明提供了生產、庫存數據給調查組,調查組也抽樣調查了多批次的產品,檢查程序繁瑣。調查組希望光明方面在檢查期間保持沉默。
6月19日,鄭州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發布了市政府調查結果:「未發現鄭州光明山盟乳業有限公司從市場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產。」
光明方面則承認:「鄭州光明山盟存在嚴重的管理和用庫存產品在保質期內經檢驗合格再利用生產的問題嚴重違反光明乳業相關管理規定,是光明乳業所不能容許和不可原諒的。」
6月21日,光明山盟總經理董波等相關責任人被免職。提起此事時,董波語氣和緩,似乎沒有什麼情緒。他自嘲說:「我現在是個遊民了。」
併購
董波是山盟乳業開山元老。
2001年5月,鄭州山盟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該公司由鄭州市歐原乳品加工廠建設指揮部和鄭州市奶業管理辦公室合併而來。當時雙方共有國有淨資產為1864萬元。
公司廠址為原鄭州工人牛奶站用地。鄭州歐麗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董波也於當月調任山盟乳業,擔任總經理。
山盟乳業在董波治理下獲得不少榮譽。比如2001年度,被鄭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評為「質量最滿意產品」;2002年6月被鄭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鄭州市食品工業協會評為「鄭州市放心食品」。
這種表面的風光卻無法為山盟帶來實在的利潤。記者見到該公司2003年會計報表顯示,該年度,公司虧損已達288萬元。而作為投資者的鄭州市政府,此時也不大可能再投入龐大的資金。
這種虧損與2002年的激烈競爭不無關係。早在2002年,各路乳業巨頭就頻頻光臨河南大打價格戰,爾後伺機而動,等待兼併或合作。
從2002年上半年開始,光明乳業就對河南市場虎視耽耽。不過起初他們看上的是當地龍頭「花花牛」。然而,對「花花牛」感興趣的還有新希望、均瑤、三鹿。王佳芬為此親赴鄭州遊說,卻因品牌、股權問題無法達成一致,最終未能如願。
此時,在河南排名第二的山盟乳業正因資金問題撓頭。有心逐鹿中原的光明乳業隨即與山盟展開談判,並順利取得成果。
2003年12月,雙方籤訂出資意向書。光明乳業注入現金1500萬,控制新公司60%股權,新公司改名為「光明山盟」。原山盟乳業以750萬資產佔30%股份。董波個人出資100萬,獲4%股權,另外三位原高管分別佔2%股權。
至此,光明在鄭州擁有了一家控股子公司,山盟乳業佔地百餘畝的養牛場和銷售網絡盡為光明掌控,河南30%的保鮮奶市場也一併歸入囊中。另一方面,缺乏資金的山盟獲得新生,並對光明的管理經驗充滿期待。
龔妍奇表示,為管理層留出的那10%股份是順應時代潮流,激勵著這班創業元老開創新局面。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場教科書式的併購案。投資機構紛紛為光明調高評級。
整合
收購之後是整合。據龔妍奇介紹,光明的整合是有章可循的。在收購一家公司之後,光明一般會先派出管理人員,再派生產技術、質量控制方面的人員,然後是將光明在奶源、檢測、工藝、流程方面的標準體系推至子公司。
接下來是生產車間的布局和改造。2004年1月,光明完成對山盟的收購,此後又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進行改造,在這期間光明山盟沒有展開運營。
在硬體改造期間,山盟方面的廠長、質量經理、生產經理乃至董波等管理層都曾多次到上海參加培訓。光明的品控經理也在鄭州呆了一年,直到今年5月24號才回上海。
然而就是在他離開之後,光明便曝出回爐奶事件。
龔妍奇的說法是,由於2005年1月光明山盟正式運營之後,市場成績不錯,所以生產任務比較重,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產銷不平衡導致庫存增多。而此時倉庫還在建,因此處理不規範。龔也承認,這不是犯錯的理由,倉庫沒建好可以去租倉庫的。
實際上,可能由於山盟乳業「鄭州市放心食品」的光環,記者在光明山盟的公司章程中,沒有看到光明就生產這一環節專門做出規定。而奶源、銷售、品牌這三個環節,均有專門章節做了詳細規定。
可以看到的條款是,光明「對使用光明商標的產品及生產過程有權進行監督檢查並提出改正意見,直至制止不合格產品使用商標。」
不過龔妍奇也強調,光明的品控人員在鄭州幫助山盟建立了30個質量標準文件,光明的品控部也下發了光明的標準,其中有些指標還高於國家標準。但是這種質量標準的整合現在看來非常失敗。
本土化實驗
再好的標準也需要人去執行,在整合被收購公司時,人事安排往往是第一項。按照光明過去的風格,光明會向新的子公司派去總經理或生產、質量方面的負責人。
在光明山盟這個案例中,龔妍奇聲稱是光明乳業對管理本土化的第一次嘗試。這種嘗試的結果是,儘管董事會由光明控制,但是管理層都是山盟方面出任。總經理董波留任,自然人股東中的兩位副總也繼續留任。
這樣,既是股東,又是管理層的原鄭州山盟一方依然牢牢控制著合資公司。而光明原先派駐在鄭州的法定代表人、光明副總裁張華富卻並未長駐鄭州。龔妍奇解釋說,這是因為光明採用的是總經理負責制。
這種治理結構下,光明留給原山盟幾位管理層的任務卻是比較重的。
董波等人不僅要負責合資公司的奶源,另外,在河南市場上,公司還同時銷售「光明」、「山盟」這兩個品牌的產品。
此時,正值乳業整合大戲的高潮。光明已經付出了高昂的併購成本,並在整合品牌方面付出不菲的營銷成本,因此成本的壓力空前高漲。
這種壓力自然也會間接轉嫁給新設立的合資公司。在光明與山盟籤訂的「商標使用許可合同」中,記者發現如下的條款:「合資公司應有償使用『光明』商標。商標使用費將根據合同的規定按使用該商標的產品淨銷售額的X%提取。」
董波等人必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這些管理層原先對光明有所期待的原因並非光是注入資金,還包括輸入管理經驗。
但是光明卻聲稱要進行本土化管理的試驗。等到後來光明回爐奶曝光之後,光明方面才承認說,光明的管理體制存在缺陷。不過光明聲稱,光明山盟是光明乳業在其全國收購的20多家企業中唯一沒派駐管理層的公司。
在那些具體而詳細的質量標準下達至鄭州後,顯然缺乏到位的執行。在輿論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的當下,「回爐奶」事件被迅速傳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