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眼睛 ——白山市五間房林場瞭望員張文浦的故事】
記者 祖維晨
林區防火瞭望員,相信不會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職業。瞭望員們長年與深山和樹林為伴。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重複著同樣的工作。他們收入微薄,住所簡陋,被人們稱為「森林衛士」、「大山的眼睛」、「大山中的精靈」。1965年出生的張文浦就是這「眼睛」隊伍中優秀的一員。2月3日,記者來到白山市五間房林場,近距離地了解張文浦的工作生活。
長白山龍崗山脈山高林密,遠離人煙,莽莽林海深處的大頂子山海拔為1092.5米,平時看不到人影,山上沒有遮風擋雨的地方,雨天只能靠塑料布遮擋一下,還要防止雷擊。大頂子山上有一個31米高的瞭望臺,這就是張文浦的「陣地」。張文浦在這個瞭望臺上一守就是31個春秋,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時光和生命。
對於大頂子上茫茫林海而言,冬季顯得格外漫長。皚皚白雪覆蓋著林海,似乎世界更加祥和寧靜。林場規定冬季不用每天都上瞭望臺,現在的張文浦又在忙碌著林地清收。應之邀,張文浦帶記者來到了瞭望臺——他默默堅守的地方。
一路上,張文浦及同事與記者的聊天十分輕鬆,他同事告訴記者,1983年,林場大頂子山老瞭望員年事已高不能再從事防火瞭望工作了,而瞭望員工作不僅需要能夠吃苦,還需要有工作熱情和責任心的人來擔當,當時很難選出合適的人選,林場陷入缺少防火瞭望員的狀態。正當林場領導為此事煩心商議的時候,張文浦主動請纓挑起了這份重擔,這一幹就是31年。
張文浦說:「接過老瞭望員望遠鏡的那一刻,我才知道森林防火工作擔子有多沉重。眼前是一片茫茫林海,有時候連東西南北都分不清,更不用說準確預報火情、火位,區分生產性用火與火災了。只有虛心向老瞭望員請教學習,防火期過後自己又到所轄的林區走訪、觀察,直到兩年以後,磨破了數雙膠鞋,走訪了大部分林區,終於摸著了些門道。」如今的張文浦,不僅對火情火警如數家珍,對自己觀測範圍50萬畝管護區內的山頭地形、交通道路,撲救勞力等分布情況也了如指掌,成了渾江林區的「活地圖」。
站在塔下,記者當時就有點兒發暈。記者壯著膽子登上了臺階,緊緊抓著扶手,兩眼望著天空爬到了塔頂。站在這裡,記者感覺風更加刺骨,好像整個瞭望塔都在搖晃。一條不到半米寬環形過道,環繞著一個3平方米左右的瞭望室。室內有一個支起的床墊兒做成的簡易床,一把椅子上搭著一件舊棉大衣,放著一個望遠鏡、一部對講機。除了這些物件,每天陪伴張文浦的就剩下了孤獨和寂寞。只能喝冷水、吃冷飯,每天下午5點以後才能從瞭望臺上下班回家。
有好信兒的人算過,31年來張文浦一共走了10萬多公裡山路,可繞地球2.5圈。在31年的護林生涯中,張文浦先後患上了關節炎和胃病,但他都以驚人的毅力堅持了下來。面對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和身體現狀,張文浦沒有退縮,而是用31載的努力,每年監測300次以上的各類森林用火,成功避免了幾十次可能發生的森林火災,創造了31年森林火警報告無差錯記錄。曾14次被白山市區兩級人民政府授予森林防火先進個人,兩次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森林防火先進工作者」稱號,2012年被授予「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每年張文浦都要在大山深處工作大半年,不但照顧不了妻兒,就連年邁的父母都無暇顧及,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時間久了,妻子積攢了滿肚子的委屈和苦水……張文浦的妻子對記者說:「我一看到他早出晚歸,拖著疲憊的身體,我心就軟了,當著他的面兒啥也說不出來,就支持他吧。」就這樣,張文浦的妻子繼續艱難地擔負起家庭的重擔,成為文浦安心工作的堅實後盾。對父母、對妻兒、對家庭張文浦覺得虧欠很多,但對工作、對使命他無愧於心。
從2009年開始,隨著張文浦年齡的增長,再加上身體上的不適,他逐漸感到這份工作的吃力。「我那年就向林場領導提出了培養接班人的想法,可是由於工作條件太艱苦,沒人願意幹這個工作啊。」沒辦法,張文浦還是承擔著這份守護大山的重任。後來,徵得林場領導的同意,回家做通了兒子張鵬的思想工作,帶著兒子開始了森林防火瞭望員的工作和生活,原來的一個腳印,現在變成兩個人的腳印了。張文浦為森林防火工作獻出了青春,如今他的兒子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為保護森林資源的安全當上森林防火衛士。父子二人一同為身邊的這片林海站崗放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