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眼睛:記林區防火瞭望員張文浦

2020-12-20 中國吉林網

【大山的眼睛 ——白山市五間房林場瞭望員張文浦的故事】

記者 祖維晨

    林區防火瞭望員,相信不會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職業。瞭望員們長年與深山和樹林為伴。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重複著同樣的工作。他們收入微薄,住所簡陋,被人們稱為「森林衛士」、「大山的眼睛」、「大山中的精靈」。1965年出生的張文浦就是這「眼睛」隊伍中優秀的一員。2月3日,記者來到白山市五間房林場,近距離地了解張文浦的工作生活。

    長白山龍崗山脈山高林密,遠離人煙,莽莽林海深處的大頂子山海拔為1092.5米,平時看不到人影,山上沒有遮風擋雨的地方,雨天只能靠塑料布遮擋一下,還要防止雷擊。大頂子山上有一個31米高的瞭望臺,這就是張文浦的「陣地」。張文浦在這個瞭望臺上一守就是31個春秋,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時光和生命。

    對於大頂子上茫茫林海而言,冬季顯得格外漫長。皚皚白雪覆蓋著林海,似乎世界更加祥和寧靜。林場規定冬季不用每天都上瞭望臺,現在的張文浦又在忙碌著林地清收。應之邀,張文浦帶記者來到了瞭望臺——他默默堅守的地方。

    一路上,張文浦及同事與記者的聊天十分輕鬆,他同事告訴記者,1983年,林場大頂子山老瞭望員年事已高不能再從事防火瞭望工作了,而瞭望員工作不僅需要能夠吃苦,還需要有工作熱情和責任心的人來擔當,當時很難選出合適的人選,林場陷入缺少防火瞭望員的狀態。正當林場領導為此事煩心商議的時候,張文浦主動請纓挑起了這份重擔,這一幹就是31年。

    張文浦說:「接過老瞭望員望遠鏡的那一刻,我才知道森林防火工作擔子有多沉重。眼前是一片茫茫林海,有時候連東西南北都分不清,更不用說準確預報火情、火位,區分生產性用火與火災了。只有虛心向老瞭望員請教學習,防火期過後自己又到所轄的林區走訪、觀察,直到兩年以後,磨破了數雙膠鞋,走訪了大部分林區,終於摸著了些門道。」如今的張文浦,不僅對火情火警如數家珍,對自己觀測範圍50萬畝管護區內的山頭地形、交通道路,撲救勞力等分布情況也了如指掌,成了渾江林區的「活地圖」。

    站在塔下,記者當時就有點兒發暈。記者壯著膽子登上了臺階,緊緊抓著扶手,兩眼望著天空爬到了塔頂。站在這裡,記者感覺風更加刺骨,好像整個瞭望塔都在搖晃。一條不到半米寬環形過道,環繞著一個3平方米左右的瞭望室。室內有一個支起的床墊兒做成的簡易床,一把椅子上搭著一件舊棉大衣,放著一個望遠鏡、一部對講機。除了這些物件,每天陪伴張文浦的就剩下了孤獨和寂寞。只能喝冷水、吃冷飯,每天下午5點以後才能從瞭望臺上下班回家。

    有好信兒的人算過,31年來張文浦一共走了10萬多公裡山路,可繞地球2.5圈。在31年的護林生涯中,張文浦先後患上了關節炎和胃病,但他都以驚人的毅力堅持了下來。面對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和身體現狀,張文浦沒有退縮,而是用31載的努力,每年監測300次以上的各類森林用火,成功避免了幾十次可能發生的森林火災,創造了31年森林火警報告無差錯記錄。曾14次被白山市區兩級人民政府授予森林防火先進個人,兩次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森林防火先進工作者」稱號,2012年被授予「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每年張文浦都要在大山深處工作大半年,不但照顧不了妻兒,就連年邁的父母都無暇顧及,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時間久了,妻子積攢了滿肚子的委屈和苦水……張文浦的妻子對記者說:「我一看到他早出晚歸,拖著疲憊的身體,我心就軟了,當著他的面兒啥也說不出來,就支持他吧。」就這樣,張文浦的妻子繼續艱難地擔負起家庭的重擔,成為文浦安心工作的堅實後盾。對父母、對妻兒、對家庭張文浦覺得虧欠很多,但對工作、對使命他無愧於心。

    從2009年開始,隨著張文浦年齡的增長,再加上身體上的不適,他逐漸感到這份工作的吃力。「我那年就向林場領導提出了培養接班人的想法,可是由於工作條件太艱苦,沒人願意幹這個工作啊。」沒辦法,張文浦還是承擔著這份守護大山的重任。後來,徵得林場領導的同意,回家做通了兒子張鵬的思想工作,帶著兒子開始了森林防火瞭望員的工作和生活,原來的一個腳印,現在變成兩個人的腳印了。張文浦為森林防火工作獻出了青春,如今他的兒子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為保護森林資源的安全當上森林防火衛士。父子二人一同為身邊的這片林海站崗放哨。

相關焦點

  • 大興安嶺呼中區舉辦森林防火瞭望員培訓班
    3月5日,大興安嶺呼中區舉辦2019年防火瞭望員培訓班,對全區36座瞭望塔的109名瞭望員進行了崗前系統培訓。培訓班針對3月1日提前進入防火期的實際,對今年的森防形勢做了客觀分析,全面系統的講解了林火監測、林火定位、火情報告、煙霧識別、瞭望觀測技術規程、識別地形圖等相關知識。通過這次培訓,進一步提高了瞭望員應對森林火災的監測、預警和快速處置能力,增強了瞭望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全面做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北京松山防火瞭望員:望山「看火」10年,做山林的守護者
    西坡瞭望站由兩人駐守,他們都是松山林場的防火護林員。閆建國站崗7天後,同事前來換班,他才得以回家休息。閆建國也時常覺得枯燥,「總一個人,想說話時,只能對著大山喊。」但這份工作,他已經堅持了十年,其間山裡沒有發生過火情。
  • 興安之「眼」護興安——記根河林業局森林防火瞭望員
    李玉春(右一)和同事李海林前往瞭望塔進行值守 張旭 攝張旭 吳少卿在內蒙古大興安嶺莽莽林海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堅定的信念、不變的初心和真摯的情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駐守在林海的至高點,甘當護佑綠水青山平安的「眼睛」,他們就是森林防火瞭望員。
  • 大興安嶺韓家園林業局森林防火瞭望員網絡培訓「備春防」
    大興安嶺韓家園林業局森林防火瞭望員網絡培訓「備春防」 2020-03-07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林林業局防火辦組織瞭望員開展增收創效活動
    新林林業局新林林場防火瞭望員一年之中有8個多月在深山密林深處工作,他們每天有1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在塔上監測瞭望施業區的每一處地塊,確保著林場施業區內有火情火警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並組織撲救,將損失降到最低,晚上視線看不清了才下塔回到塔房吃晚飯,晚上睡覺時數字對講機也要開機,火險緊要期時
  • 森林防火瞭望員曹起雲的「高塔」堅守
    他們是平凡而又特殊的一群人——森林防火瞭望員。喇叭溝門滿族鄉裡共有兩座瞭望塔,其中一座在北京最北的一個村——帽山村。這天,在帽山村最北邊山坡上瞭望塔值守的是曹起雲。老曹今年57歲,布滿溝壑的面龐稜角分明,有點像遠處的山稜,粗糙的手掌,看上去比同齡人年長不少。今年已經是老曹做瞭望員的第6個年頭了。
  • 市委書記白永清深入森防一線慰問撲火隊員和防火瞭望員
    市委書記白永清深入森防一線慰問撲火隊員和防火瞭望員 2020-05-01 0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嶺區委書記祝天姝檢查森林防火工作並慰問瞭望員 - 伊春
    帶嶺區委書記祝天姝檢查森林防火工作並慰問瞭望員 發布日期:2018.10.08 來源:帶嶺區 10月3日至4日,帶嶺區委書記祝天姝深入環山林場、寒月林場、北列林場、南列林場、明月林場就「十一」期間森林防火工作進行檢查,並慰問了大青山森林防火瞭望員,送去區委、區政府對森防一線的問候。
  • 圖強林業局工會深入防火瞭望塔看望慰問瞭望員
    在圖06、圖14瞭望塔,郭志翔與瞭望員進行交談,詳細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詢問他們吃的怎麼樣?住的暖不暖?家裡有什麼實際困難需要幫助和解決?對他們長期堅守在森林防火第一線,駐守高山、忍受寂寞、甘願奉獻,為森林防火工作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
  • 生死營救瞭望員 與時間賽跑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7月4日上午9時15分,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松嶺區防火指揮中心接到瞭望報告,42塔瞭望員孫彪意外受傷,意識清醒,但語言和肢體均出現不明情況障礙,情況十分緊急
  • 懷柔森林防火瞭望員曹起雲:一份孤獨 一份執著 為了那一份堅守
    他們是平凡而又特殊的一群人——森林防火瞭望員。鄉裡共有兩座瞭望塔,其中一座在北京最北的一個村——帽山村,在村子最北邊的山坡上,筆者發現了這座瞭望塔。這座塔看上去已經修建多年,老化比較嚴重,當天的陣風也讓鐵架的連接處不時發出金屬摩擦的聲響,順著蜿蜒的小路走到塔前,碰到了已經等候筆者多時的瞭望員,借著給瞭望員送口罩的機會,筆者有幸了解到一位默默奉獻的守護者。
  • 「芹花」在小興安嶺綻放——防火瞭望員朱彩芹的29年堅守
    新華社哈爾濱8月11日電  題:「芹花」在小興安嶺綻放——防火瞭望員朱彩芹的29年堅守  新華社記者馬曉成  豬山,一座548米高的小山,在巍峨的小興安嶺中並不起眼,但是豬山和豬山主峰上24米高的瞭望塔對防火瞭望員朱彩芹來說,幾乎是她生命的全部。
  • 防火瞭望員山頂值守6年 只有持續下雨才能回家
    防火瞭望員陳耀文在山頂高塔上值守 長江日報記者陳奇雄 攝  長江日報記者陳奇雄  在武漢市馬鞍山森林公園內山頂,有一座防火瞭望塔。來自鄂州的陳耀文先生,是一名防火瞭望員。他以瞭望塔為家,已在山頂值守6年之久。他的工作就是站在塔上向四周觀望,搜尋森林火險苗頭,並向公園管理處與消防部門發出預警,以防止森林火災發生。  11月9日傍晚,長江日報記者前往現場看到,有一座名為凌霄閣的三層高塔,位於馬鞍山一個山頭的制高點上。凌霄閣本質上是一座防火瞭望塔。  現年66歲的陳耀文先生,是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人。
  • 與山林相伴21年的防火瞭望員:習慣了寒風與孤獨
    他是吉林省永吉縣大崗子林場208大嶺森林防火塔瞭望員,其視野可以覆蓋附近5個鄉鎮的森林。幾天前,王紹清看到了多地森林火災的視頻,這讓他在瞭望時更加謹慎。「山火可不是兒戲,我們一點點馬虎都不行。」王紹清正在「偵察」山林火情 石洪宇 攝王紹清不能馬虎,但要克服孤獨。
  • 瞭望員,森防戰線的「千裡眼」
    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鷹一樣的眼睛,每天都在登高望遠,全神貫注地關注著長白山這片無垠林海,他們就是有著「千裡眼」之稱的長白山保護中心的瞭望員們。今年秋冬季森林防火期間,森林防火工作面臨嚴峻形勢。記者經過多日的跟蹤採訪,留下了這樣一組鏡頭。
  • 無人區瞭望員被毒蛇咬傷,直升機上演現實版「生死時速」
    7月4日上午9時15分,松嶺森林防火指揮中心接到瞭望塔報告,42塔瞭望塔員孫彪意外受傷,意識清醒,但語言和肢體均出現不明情況障礙,情況十分緊急!
  • 《林區瞭望員》節目文稿
    1958年至今,這裡唯一的一處防火瞭望站,守望著此地160萬畝用於阻擋科爾沁風沙源向東北和京津地區漫延的第一道生態屏障。在過去的29年間,彭繼華大部分時間是這裡唯一的一位瞭望員。是什麼讓彭繼華當上防火瞭望員?同期:……。一個人,29年,守護160萬畝山林。「力諾」杯《家園好夢》,鄉約系列節目之《林區瞭望員》——稍後繼續為您講述。)
  • 林場瞭望員:孤寂的世界,一生的堅守
    在廣闊的森林裡找到煙點的能力,是一名合格的瞭望員的標誌。雖然五十多了,但他的眼睛很好,可以用望遠鏡,隔著半片樹林,看到二十裡外的山頭上那棵標誌性的大松樹。每天天剛亮,他都會準時在瞭望塔下那座斑駁外牆的小平房裡醒來。他在小平房裡很小心的做著飯,然後帶著一天的飯和水,努力的爬上塔。他吃得很簡單,一般就是米飯和青菜,還有婆娘醃好的脆蘿蔔。
  • 劉軍夫婦:堅守在塞罕壩林場的瞭望員
    新華社石家莊11月20日電題:劉軍夫婦:堅守在塞罕壩林場的瞭望員新華社記者張寶印、賈啟龍2006年,當了15年護林員的劉軍,和妻子齊淑豔來到位於塞罕壩林場深處的「望海樓」當瞭望員。那裡,不通水電暖。大雪封山時,半年無人跡。
  • 一位林場瞭望員的觀察 :一生守候 綠色濃了
    我是河北塞罕壩林場的防火瞭望員劉軍,我最喜歡的是「綠色」,最怕見到的是「紅色」。在林場這些年,我眼看著這裡的樹木越來越多,林子越來越大,綠色越來越濃,真是開心。 塞罕壩造林,是一代接著一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