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巷尾的菜館不知什麼時候起,都是川菜、東北菜、江浙菜,從前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卻很難看到了。魯菜去哪了?魯菜不好吃嗎?
首先因為調味品的普及。
在味精發明之前,調味品包括香料甚至鹽都是非常昂貴的,而鮮味在從前更是難得。而魯菜講究用高湯,菜式以鹹鮮為主,大白菜都能做出鮮味來。
味精的出現讓魯菜引以為傲的鮮味顯得平平無奇。無論是普通的家庭,還是街頭巷尾的蒼蠅館子,味精成為了做菜的必需品。當我們的味蕾對鮮味已經習以為常,魯菜的鮮味就無法再勾起食客的食慾。
其次因為魯菜的製作工序複雜。
魯菜有著宮廷菜的歷史,貴氣上檔次但是煙火氣少。廚藝繁瑣,不便學習也不便推廣。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講究慢工出細活的魯菜跟不上人們的速度。別的菜館菜已經炒好起鍋上桌了,魯菜那邊可能還在切菜。
魯菜的刀工也是一絕,但是操作起來很麻煩。烹飪中對火候掌控要求也很高,需要慢慢地熬。大部分的食客都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來等魯菜出鍋。
還有食材成本的負擔。
由於魯菜非常注重原汁原味的食材本身味道,一道口感上品的魯菜的食材也比其他菜系的同種食材要求品質更高。對於商家來說這些食材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人口流動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一個菜系的大規模流行一般與勞動力人口的流動有很大關係。魯菜在清末民初那段時間隨著山東人闖關東也大規模地席捲北方菜系的市場。建國以後山東經濟發展平穩,山東很少有人外出務工了,魯菜傳播的途徑也少了。
雖然說現在魯菜是很少了,但是魯菜沒有消失。魯菜更適合高消費水平人群消費,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人來說確實少見。而且魯菜館也不像其他菜系喜歡在菜館酒樓的招牌裡加個「魯」字。
其實日常生活中,有道很常見的菜也是魯菜,但是沒人將它和魯菜聯繫起來。那就是「黃燜雞米飯」,黃燜雞米飯如今的做法很簡單,拿著量杯配置佐料再加入雞肉快速燜熟就能出鍋了,它其實以前可是濟南老字號「福泉居」的招牌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