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春天裡的舒曼

2020-12-20 音樂之友

用音樂描摹春天的作曲家不少。貝多芬有《春天奏鳴曲》,約翰·施特勞斯有《春之聲圓舞曲》,德彪西有《春天》和《春天的輪舞》,拉赫馬尼諾夫有《春潮》,沃恩-威廉斯有《春日初聞杜鵑啼》,布裡頓有《春天交響曲》,維瓦爾第、海頓、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諾夫之「四季」自然以「春天」開端。

在這些音樂的「春天裡」,我尤其對舒曼的「春天」一往情深,不獨是對他的《春天交響曲》(降B大調第一交響曲),而是我聽他所有的音樂都能夠感受到置身春日的幸福,既感春風拂面,春潮湧動,還伴隨著春思暗懷,春心萌動,甚至刻骨銘心的春之憂傷。如果說柏遼茲的音樂在我的青春期留下過愛之廢墟,那麼舒曼的音樂在任何時候都傳遞給我春天的浪漫意象,既有景,亦有情,情景交融,沁人心脾,他的交響曲和協奏曲,他的室內樂和鋼琴曲,甚至聲樂作品《浮士德的場景》和《天堂與仙子》,莫不如此。舒曼的一生正如春天怒放的驚豔花朵,受不了夏日的酷熱和殘毒的太陽,所以會瞬間凋零,所以會讓我在他的音樂中春光永寄。

首先來聽他的包括「春天」交響曲在內的四首交響曲。演奏舒曼交響曲的難度人所共知,它不僅需要布局的一體化和貫通到底的靈感支撐,而且還要將散布曲中的各種各樣的情緒變化提煉升華,既要造句生動,還需聲部平衡。最重要的一點是德國浪漫主義交響樂的厚重綿密的織體還不可稍缺。薩瓦利什與德勒斯登國家樂團的錄音不僅是我最喜歡的舒曼,也是我最喜歡的薩瓦利什。後者在此洋溢著浪漫詩情的磅礴氣勢與深刻睿智的音樂性簡直可以和富特文格勒媲美,而他對音符傳達的準確性又遠勝於富特文格勒。全盛時期的德勒斯登國家樂團將質樸自然與精湛純熟的技藝完美地結合起來,演奏具有生機勃勃的自發性和活力十足的新鮮感。這套唱片的錄音也很出色,音響層次格外飽滿豐富,但高音弦樂聲部又很透徹疏朗,放射出明亮金屬般的光澤,氣氛熱烈而輝煌。補白的《序曲、諧謔曲與終曲》如晶瑩小品,更似交響曲之間的微妙銜接,觸及心靈隱秘處,引發由衷感動。

加迪納指揮「革命與浪漫」樂團錄於1994年的3張套裝,不僅以「本真」理念演奏,還收入四首交響曲之外的G小調交響曲(茨維考交響曲)和D小調交響曲(第四交響曲原稿),尤其珍貴的是4隻圓號與樂隊的《音樂會曲》,簡直是宣布春天來臨的號角。

數碼錄音時代最偉大的舒曼交響曲全集唱片非西諾波利指揮德勒斯登國家樂團版本莫屬。這是他1992年履新「舒曼樂團」的見面大禮。他分析並解決了作曲家內在的焦慮與躁動,運用特殊的斷句方式和速度變換技巧將外形誇張的建築化為心靈的史詩。能在雄渾有力的節奏和熱烈生動的音響下追求每一個細微之處的精美,這樣的舒曼只有西諾波利才能呈現出來。德勒斯登國家樂團作為演奏舒曼的最佳樂團,它的熱情奔放而又光彩奪目的音響織體給了西諾波利的詮釋理念以最有說服力的支持,特別是輝煌燦爛的銅管音色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第二交響曲是一個現場錄音,西諾波利對細節的推敲達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第三交響曲錄於音場開闊的科隆大教堂,具有特殊的音效。第四交響曲的後兩個樂章在速度上有獨闢蹊徑的處理,但深具權威性。

說來也有意思,西諾波利離開之後的愛樂樂團短暫輝煌竟由蒂勒曼的舒曼締造。雖然這位有「小卡拉揚」之譽的德國指揮家引起的爭議著實不少,卻並不影響他成為振興德奧古典傳統的希望所在。從他的曲目看,目前還僅局限於貝多芬、舒曼、華格納、理查·施特勞斯、普菲茨納、奧爾夫和勳伯格等人。可以說已經問世的十餘個專輯無一不是精品。他的舒曼包括四首交響曲和《曼弗雷德》序曲及四隻圓號與樂隊的《音樂會曲》,用五年時間錄完。蒂勒曼雖然年輕,但他詮釋的舒曼卻無多少現代感。他的風格也許更近似克倫佩勒,講究結構和音樂線條的邏輯發展,聲部之間清晰關係和平衡感得到極大關注。《春天》尤其理性到刻板程度,簡直聽不出一絲激情存在,雖有點遠離舒曼,卻使音樂顯得比任何時候更具有條理性和結構感。第四的音色溫暖許多,第一樂章刻畫了孟德爾頌式的懷舊愁緒,但樂句的行進有點遲緩,顯然是在刻意求工。第三四樂章的過渡非常接近富特文格勒和切利比達克的境界,這種十足底氣真有老一輩德奧大師的風範,只是速度實在是故意放慢了。

舒曼的三大協奏曲對於聆聽者來說,新鮮感是永遠的。它沒有持久的歌唱性,少有朗朗上口的旋律,時時蕩漾心頭的是那歡欣而愉悅的氣息,是環繞你的溫暖和愜意。我鍾愛這樣一張唱片,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由杜·普蕾獨奏,巴倫博伊姆指揮;A小調鋼琴協奏曲由巴倫博伊姆獨奏,歌唱家菲舍爾-迪斯考指揮。這情感與音樂的「春之瞬間」必成永恆追憶,實際已不忍卒聞。1990年代初,哈農庫特指揮歐洲室內樂團攜鋼琴家阿格麗希和小提琴家克萊默錄製的唱片,是我的至愛之一。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具有宏大的史詩感,情緒的表達卻偏偏細緻入微,娓娓動聽。克萊默的「怪」表現出敏感的神經質,既小心翼翼,又全無羈絆地爆發出能量。阿格麗希與其說是專長於蕭邦,不如說她是為舒曼而生。女性鋼琴家不僅是她,還有皮爾絲和格麗茂,她們的舒曼鋼琴協奏曲都是上帝遣來撫慰作曲家亡靈的天使,是將春光重新撒播大地的精靈。

如果不聽巴赫和德沃夏克,我其實很願意聽麥斯基的演奏,他的舒曼尤其讓人百聽不厭。在阿格麗希精心呵護式的的伴奏下,他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為所欲為,肆意鋪張。把《柔板與快板》、《幻想小品》、《浪漫曲》和《民歌小品》拉得情深意長,纏綿糾結。當然重頭戲是他與奧菲歐室內樂團合作的大提琴協奏曲,我從未想到他會演奏得如此唯美,即便杜普蕾也沒有奏得這般女性化,簡直柔軟得令人全身發酥,接近頹廢邊緣。為他伴奏的年輕樂師顯然和他心意相通,每一個聲音都講究層次和韻味,在意境上完全熔為一爐。

舒曼的鋼琴作品我喜歡《大衛同盟舞曲》,波利尼的新錄音採用「第一版」樂譜。雖然波利尼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舒曼鋼琴家,但卻是我第一次聽他彈「大衛同盟」,這套性格色彩絢麗多變的樂曲在波利尼手裡有了理性的精美和細緻,比如「從心裡」、「單純地」和「柔和並歌唱」等都有真摯的情感表達和豐富的想像力,某些具有夢幻色彩的段落更是輕柔得令人銷魂;但是在需要結構和力量的片斷如「保持幽默地」、「及早地」、「粗獷而明朗地」以及「生氣蓬勃地」中,波利尼似乎保持了太多的克制,相對於一些具有藝術家特質的鋼琴家來說,波利尼顯然缺少一些神經質的因素,而這是彈奏舒曼這部最具可聽性作品必不可少的。在虛構的幻象世界中,波利尼的輪廓太清楚,這當然也不妨礙它「好聽」。同張唱片上的《無樂隊的音樂會曲》(第三奏鳴曲第一版)非常適合波利尼的演奏風格:外表華麗、富於幻想性而且技巧艱深。

舒曼的藝術歌曲雖然不如舒伯特的動聽入耳,但耐聽性猶有過之。無論是《詩人之戀》還是《女人的愛情與生活》,都有舒伯特所缺乏的理性深度和浪漫主義的自發性。在春天的季節,在舒曼的春天懷抱裡,將舒曼和克拉拉的藝術歌曲放置一起聆聽,應該感謝PHILIPS的創意。這裡有七首克拉拉的歌,而舒曼的歌如果不聽全集版,也較難碰見。年輕的德國男中音霍爾茨麥爾不到十年光景,幾乎將最重要的德國藝術歌曲錄遍,而且都維持很高水準。他的的聲音條件好於菲舍-迪斯考盛年時期,他是真正的演唱,而不是菲舍-迪斯考式的敘述。因其聲音的穩定,所以並不影響表達的深邃。此刻,春宵苦短,溫柔的男中音唱著娓娓動聽的愛之歌謠,努力克制熾熱燃燒的走近。當舒曼的春天將盡,克拉拉的深秋曙色已經初現,那不正是勃拉姆斯濃鬱而厚實的底色嗎?

相關焦點

  • 新民晚報數字報-舒曼交響樂的三重境界
    3月10日晚,伊莎貝爾·福斯特讓滬上樂迷真真切切地聽到,舒曼不僅有著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他生命中最後一部大型作品《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同樣蘊藏著款款深情。同場上演的還有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和《第一交響曲「春天」》,張國勇指揮上海交響樂團讓在場聽眾重新認識了舒曼的交響樂。
  • 德國攝影師舒曼:在光影裡愛成都
    舒曼與作者交流拍攝技巧 舒曼,生於1975年,德國攝影師,熱衷於城市空間裡的日常場景和細節。在後來的日子裡,如果有空,我們會相約一起到成都各著名的景點拍照。他對成都不熟,除了「不擺了」「甩了」外,大概再也說不來,也聽不懂一句成都話了。我們總是在地鐵站出口見面,一同前往拍攝地點。 到景點,他的重點其實往往不是拍攝一般人眼裡的美景,在他的攝影作品裡看不到明信片裡的城市風光照。
  • 舒曼,總有一種理由被銘記
    說起舒曼,大家可能會覺得很陌生,而說起蕭邦,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他們是同一個時期的作曲家,雖素未謀面,但卻互通心靈。羅伯特·舒曼,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翻開舒曼的簡介,對他的介紹是這樣的: 「舒曼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
  • 紀念舒曼誕辰:假面與蝴蝶,映照著他熱烈而夢幻的心靈
    在德國古典音樂的萬神殿裡,羅伯特·舒曼並不佔據起眼位置,畢竟在他的身前身後,有著像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華格納這樣更有個性,作品更為奪目的天才。但在舒曼誕生210周年的今天,他非凡的想像力和創作天賦,以及留給世界的一系列傑作,他和妻子克拉拉堪稱傳奇的愛情故事,都讓人們一再懷念。
  • 舒曼的交響曲
    一位指揮家朋友前不久告訴我,他在為自己的樂團安排2014年的演出計劃時,劇院方面卻「婉拒」了指揮家希望上演舒曼交響曲的請求,理由是舒曼的作品不好賣票,中國的觀眾還無法接受他的作品。筆者聽到這個故事後既覺得有些好笑又深感無奈。
  • 寶麗昌音響與您分享舒曼為什麼被稱為「音樂詩人」
    舒曼出生於德國薩克森州一個小鎮書商的家庭,自幼酷愛文學,愛好讀書寫詩、彈琴。曾在萊比錫學習法律,但終於改行從事音樂。由於在練琴時急於求成,弄壞了手指,遂專心從事作曲。他稱自己是「耽於幻想的音樂家」,認為音樂應成為心靈的表現感情的流露。舒曼的音樂創作主要集中在藝術歌曲、鋼琴和交響樂方面。
  • 試論舒曼的音樂美學思想
    在西德摩塞爾的《音樂百科詞典》中這樣表述過音樂美學這門學科的屬性:「音樂美學是一般美學的一個部分……可以按其來源,將音樂美學分為主要兩派:哲學家的音樂米學,他們從中的思索出發,也探求音樂;音樂家的音樂美學,他們從他們的音樂出發,力圖達到一個總的思索—這是由於本身不同的立場區別所形成的結果……」而日本的神保常彥在《標準音樂詞典》裡又曾這樣表述過音樂美學的屬性:「音樂美學,作為關於音樂的美學方面的研究,
  • 舒曼和她的「反戰」紀錄片 - 新聞中心
    她的名字叫舒曼,一個充滿春天和理想意味的名字。最近,我有幸見到她,並觀看了這部作品。舒曼說她買不起、也扛不動電視臺專用的攝像機,她拍片用的是一部最貴的小型家用機,好笑的是第一次拍攝時,她竟然連機器怎麼打開,三角架怎麼撐開都不懂。她笑稱自己「水平連業餘級都夠不上」。
  • 舒曼與克拉拉,狂歡節曲集,蝴蝶
    大家好,我是江紅英,今天給大家說說《舒曼與克拉拉》舒曼與克拉拉有一部美國電影叫「愛的旋律」,內容從德國大音樂家,布拉姆斯訪問舒曼時的情景開始,演出了舒曼一家人的故事。從舒、曼家的孩子一個個登場到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為賺取生活費,懷抱吃奶孩子,孤軍奮戰,重新從事演出活動為止。整部影片感人肺腑。影片裡,老傭人抱著飢餓的嬰兒等候在後臺。克拉拉在前臺演奏剛完,掌聲剛剛響起,克拉拉卻無暇陶醉其中,匆匆到後臺,解開上衣扣子,迫不及待地抱過孩子。掌聲不息,劇院經理走過來,難堪的克拉拉只好將孩子交給傭人,整理好衣服,強堆笑容,走上舞臺。
  • 李皖:舒曼眼中的三種壞音樂家
    圖註:舒曼不僅是作曲家,也是批評家。舒曼把壞的音樂家分為三種:缺乏天才的,太多才多藝的,以及有才能的塗鴉者。這三種音樂家,舒曼都不屑一顧,認為不值得費力寫文章批評。或者,寫一寫也可以,「以一部作品的特性就可以涵括」全部;或,「用三個模式化的評論之一,評審那些落入三類中任何一類的作品」,總之用不著去費筆墨。舒曼是傑出的作曲家,也是傑出的音樂評論家。回望整個19世紀,甚至,他是在大眾中最知名的音樂評論家——憑他在作曲上的聲望。
  • 音樂的魔性:霍洛維茨彈奏舒曼(圖)
    據稱, 小說中的「浮士德博士」是許多德奧作曲大師的集合體,其中之一就包括被懷疑患有梅毒的舒曼。舒曼的音樂與生活長期以來給人神聖而純潔的印象。他的鋼琴小品溫暖、靈動;音符之間的轉折與過渡充滿別樣意趣,常常在音樂會中作為經典曲目演奏。但聽眾從音樂中感受到的舒曼,與現實中的他完全是兩回事:音樂世界的光,往往誕生自作曲家內心的幽暗深處。在光明與黑暗搏鬥中,黑暗的力量恰恰是造就優秀作品的前提。
  • 從法學院出走的音樂聖徒:舒曼、西貝柳斯等
    不過,對於那位時常在課堂上走神、海德堡大學法學院學生舒曼來說,這一切似乎都遠不如他的"音樂與法律之爭"來得重要。  舒曼,1810年出生在德國小鎮茨維考。童年時期,舒曼最大的興趣是文學,喜歡寫小說和散文。7歲開始學習音樂,12歲曾經組織過一個小型管弦樂隊。13歲時已有了第二本詩集,並且翻譯了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的許多名篇。他還熱衷於社團活動,曾經創立過劍術體操社和文學社團。
  • 音樂漫談32|浪漫主義時期(四):藝術歌曲與舒曼夫婦
    當舒曼在萊比錫的維克家學習鋼琴時,他與維克漂亮而富有音樂天才的女兒克拉拉相遇、相愛。不過克拉拉的父親起初是反對他們結合的,理由是舒曼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保障,更別說養活一個妻子了。也許是想證明自己是可以謀生的,舒曼轉向了藝術歌曲的創作,這在當時是最有銷路的音樂體裁。
  • 浪漫主義鋼琴代表——舒曼創作特點及作品
    1810年6月8日舒曼生於德國撒克遜州一個出版商家庭,自幼就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文學作品,這也使舒曼從小就對讀書寫詩有濃厚的興趣。1826年他父親去世後,母親讓他學習法律,1828年舒曼考入萊比錫大學,就讀法律系。
  • 在傅聰的琴音中,感受舒曼作品的意境美
    從傅聰的琴音中,可以全面領略得到每套作品的意境,令舒曼的作品更添優雅色彩! 鋼琴音樂在舒曼一生的創作中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三十歲為止,都是他唯一重要的創作體裁。作為浪漫派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舒曼在標題性套曲方面有很大的貢獻,在他之前的作曲家創作的鋼琴獨奏小品都是可以單獨演奏的,而舒曼卻將自己的小品在一個統一的主題思想貫穿下,串成一部不可分割的套曲,這種不受形式約束的作品形成了典型的浪漫主義體裁。
  • 音樂詩人舒曼,富於幻想,燃燒激情,用靈魂書寫浪漫主義新篇章
    無法彈奏鋼琴的鋼琴家舒曼幼時家境殷實,父親是一位精明能幹的書商,有著極高的文化修養,母親浪漫熱情但有精神隱患。舒曼自幼展露出鋼琴作曲的過人天賦,得到了父親的支持鼓勵後,舒曼立志成為一名鋼琴家。然而在舒曼16歲時,父親逝世,他只能依照母願去往萊比錫學習法律。
  • 獻給舒曼一縷芳香的花 | 旅德女高音歌唱家曹金訪談錄
    ——舒曼今年是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誕辰210周年,為此,經典947《名家與音樂》邀請旅德女高音歌唱家、華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曹金教授分享她演繹的羅伯特·舒曼的藝術歌曲。作為德國浪漫派作曲家,舒曼一生為人類留下了300餘首藝術歌曲,他的作品歌詞多採用精美的詩歌,藝術價值極高,側重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曲調優美、意境深邃。
  • 晨曲| 《舒曼夢幻曲》 童年情景
    (註:視頻前面讓人抓狂的廣告由微信自動添加,請諒解) 《童年情景》之《夢幻曲》,完成於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1838年,熱戀中的舒曼寫信告訴克拉拉:「記得有一回你對我說:有時在你面前我真像個孩子。在《夢幻曲》中,可以夠明顯覺察到詩歌般層層遞進但又有些微妙變化的律動感。樂曲用單主題三部曲式寫成。
  • 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典型代表人物,羅伯特·舒曼
    今天小編又來了,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了,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典型代表人物,羅伯特·舒曼,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來看看吧。
  • 春天美文欣賞:《春天的景色》
    春姑娘踏著輕盈的步伐來到了我們身邊,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春天美麗的景色,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美麗的春天景色文章。春天的景色十分美麗,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畫。春天的陽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開了笑臉,太陽,紅紅的光束射過來,那溫柔地撫摸你,像年輕的母親的手。隨著春姑娘輕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在公園裡,到處都可以看見這一些生命力頑強的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