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方軍
記者昨從天門市商務局了解到,日前,由該市蒸菜美食文化協會制定的《天門蒸菜製作標準》已經完成。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國家名廚專業委員會主任高炳義表示,這是目前國內首部系統、成熟的地方蒸菜製作標準。
天門蒸菜製作標準包括綜合基礎標準、原料標準、製作標準等,力爭使烹飪擺脫傳統手工操作的模糊性和隨意性,走向標準化。所有環節都嚴格遵循統一標準,每一步操作都採用量化指標,從而保證天門蒸菜的一貫品質,最終實現規模化生產,遍布全國,走向世界。
據了解,「天門蒸菜製作標準」先期收錄了天門傳統蒸菜中最經典的32道菜品,今後還將陸續添加天門蒸菜的其他菜品標準,並逐步加以改進,爭取儘快成為蒸菜國家級標準。
【新聞點擊】
標準化道路上的跋涉
記者方軍
三年磨出一部標準
說起「天門蒸菜製作標準」,市商務局副局長、天門市蒸菜美食文化協會會長王國斌說:「我們整整磨了三年!」
天門蒸菜有4600多年的歷史,「無菜不蒸、無宴不蒸」,更以其獨特的「蒸技九法」和營養健康之道,享譽國內外。
由於歷史上民間傳承和酒店製作,多是掌勺師傅言傳身教,全憑經驗和感覺配製,技法和菜品五花八門。天門蒸菜雖名聲在外,但形不成合力,做不響品牌,帶不動經濟發展,「好肉爛在了鍋裡頭」!
如何擺脫這種尷尬?
2009年初,時任天門市長現任市委書記張愛國拍板:得標準者,得天下!發展蒸菜產業,傳承美食文化,首先從標準做起。
隨即,由25名國內外知名蒸菜專家學者和烹飪大師組成的攻關小組開始了3年細緻而辛苦的「標準化之旅」。
一組數據可以作證:自成立之日起,攻關小組,跑遍了全省17個地市州,走訪了9個外省市,行程過萬公裡,搜集整理蒸菜菜譜3000餘道;動員全市約50家大小酒店,歷時一年時間,對確定的菜品進行試製;與湖北經濟學院等多個大專院校聯合,對天門蒸菜的配方、營養、衛生安全、技術鑑定等關鍵係數進行科學的量化分析。
對於這部蒸菜標準,業內人士充分肯定。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稱,這意味著天門美食地域文化資源實現了整合,為蒸菜產業的規範發展提供了操作平臺,是天門蒸菜外向型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產業化才是真功夫
三年磨一劍的蒸菜標準,根植於天門蒸菜產業的蓬勃發展。
不久前,天門市蒸菜產業的標誌性項目——投資2600萬元的「天門蒸菜美食街」正式亮相。在這裡,集中整合了全市50家精品蒸菜酒店,可同時容納萬名遊客,原汁原味的天門蒸菜讓人流連忘返。
投資過億元的天門蒸菜快餐生產線正在籌備建設,到2014年,年產百萬份、以「天門蒸菜館」為統一品牌的產品將鋪向市場。下一步,該市還將徵地500畝,投資10億元,打造「天門蒸菜城」。
去年底,在第二屆中國(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上,天門市負責人豪情滿懷:「天門蒸菜將在發展產業化上下『真』功夫,通過廣泛發展蒸菜連鎖經營,打造天門蒸菜品牌,讓天門蒸菜美食文化香飄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