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十大碗
天門十大碗據考證,起源於明末清朝,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天門十大碗有其演變的過程——從小十碗到四大六小再到十大碗。
解放前,天門民間宴席都以十碗的形式出現,稱為「小十碗」。上世紀70年代後,「小十碗」變為「四大六小」,即四個大碗六個小碗,但菜品基本上沒有變化,只是將其中的四個小碗換成了大碗。早期的小十碗,由於原料的局限和人們生活水平低,小十碗的菜品很簡單。葷菜比較少,肉類菜通常只有一個,魚類菜偏多些,三道左右(因天門境內河湖眾多,隨時都能捕到魚),其餘的都是素菜。
上世紀初,隨著廚師技藝的提高,小十碗的菜品有了一些變化,廚師們能將魚肉做成各似各樣的花樣菜品,小尖元、蓑衣元(珍珠元)、魚元等相繼在小十碗中出現。且這些菜品長盛不衰,直到今天。小十碗的菜品基本上較為固定,只是根據季節的變化,更換其中的一至二道菜。
我們看一看上世紀70年代小十碗的菜單:小尖元、蓑衣元、魚元、八寶飯、燴鱔魚、扣蒸雞、枯酥魚、粉蒸肉、粉蒸魚、蒸牛肉。這裡面蒸菜居多。小十碗(包括四大六小)上菜的順序也有一定的規定,原則上是:先上大碗菜,後上小碗菜;先上元子,後上燴燒菜;先上飲酒菜,後上吃飯菜。魚肉菜要交錯上,味道要變化上,要力求避免重複。如小十碗,前三碗上三元,後三碗交錯上,再按七葷八素九魚十肉上。
改革開放以後,物資逐漸豐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從80年代初開始,「四大六小」又變為「十大碗」。菜品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少不了六道菜,即:腳(甲魚)、鱔(鱔魚)、財(財魚),雞(土雞)、牛(牛肉)、排(豬排)。在天門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菜不入席」之說,也就是十大碗有九道菜為蒸菜,多為扣蒸菜,充分體現了天門無菜不蒸、無宴不蒸、無戶不蒸的特色。
天門民間十大碗是天門人婚喪嫁娶等宴請的傳統宴席,一直沿用至今。僅天門市中心城區就有上百家專門製作民間宴席的酒店。天門的民間十大碗宴席還輻射到潛江、仙桃、漢川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