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2月29日電 題:改革開放下的「藍天夢」:老飛行員追憶民航發展40年
作者 張煜歡 錢晨菲 應欣睿
「我們是正好趕上了這個時代的人。」玻璃窗外,一架架嶄新的民航客機在機場起落有序,長龍航空總裁劉藝的思緒被拉回了40年前,「那時候的飛行員真是『萬裡挑一』,是改革開放圓了我們一代代人的『藍天夢』。」
長龍航空總裁劉藝 長龍航空提供 攝
一代人的「藍天夢」,折射著中國民航發展的振翅高飛之路。1980年,中國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且多數載客量僅為20或40人。如今,中國民航全行業共有航空運輸公司60家,運輸飛機達3500餘架。2017年,中國民航對世界民航增長貢獻率超四分之一。
杭州蕭山機場。 杭州機場供圖 攝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民航事業無論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群更新、航線布局,還是航行保障、飛行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身為1980年民航脫離軍隊建制後的首批民航飛行員,劉藝幾乎見證和親歷了40年來中國民航發展的點滴歷程。
長龍航空戰略協議籤署現場。 錢晨菲 攝
初涉藍天:飛行員「萬裡挑一」要求掌握英語
飛行員是民航生產力中的關鍵要素,其素質直接影響著飛行安全和民航事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中國民航業不斷發展,飛機引進速度加快,飛行員的短缺難以滿足發展的需求。
1980年,中國政府決定民航脫離軍隊建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航空學校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專科學校,並於次年對外公開招錄飛行員。
「那時候的飛行員形象十分英姿颯爽,翱翔九天之上是多少男孩的夢想。」劉藝回憶,當時位於四川廣漢的中國民用航空專科學校首批公開招生,成都市裡一輛又一輛的公共汽車滿載著考生前往招飛體檢地,廣場上等候著密密麻麻的考生,場面蔚為壯觀。
但在彼時,飛行員錄取亦有著十分嚴苛的要求。「那是第一批有高考分數要求的飛行員。」劉藝說,1978年恢復高考後,人們都渴望通過這一扇門改變命運。那時對飛行員除政審要求外,高考分數和身體素質都是考核篩選的關鍵。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民航對於從業人員,尤其是飛行員的英語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因為國際飛行員間通話都使用英語,這樣才能聽懂彼此的相對位置,有利於安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對於飛行員文化素質的高要求。」
在成千上萬的成都考生中,最後僅剩下16人,劉藝便是其中之一。「我自認為我們這一批飛行員稱得上是『跨時代』的飛行員。老一代飛行員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相對欠缺,而從我們這一代起,從蘇制飛機換成了歐美飛機,從『兩舵一桿』的駕駛技術要求變成了飛行技術加駕駛艙資源管理的要求。在改革開放恢復高考的春風下,終於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投身於這股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之中,這是我們的幸運。」
從學員到機長:見證民航事業突破性變革
成為飛行學員的劉藝終於在理論學習一段時間後,登上了實操舞臺。本以為飛行員是項「又帥又酷」的事業,卻發現訓練比其想像中艱苦百倍。
「一開始我們使用的都是運五飛機訓練,工作環境和現在根本沒法比。」劉藝說,「訓練時,夏天駕駛艙內的溫度達到四五十度,像我們穿的單夾克工作服,一趟飛下來都能擰出水。到了冬天環境就更為惡劣,由於不是密封艙,高空中的空氣仿佛都是『凍住的』,零下一二十度氣溫是『家常便飯』。」
長龍航空。 錢晨菲 攝
1987年,中國民用航空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隨著越來越多歐美制飛機開始進入國內市場,由於歐美制教練機的駕駛艙布局、航電系統與當時中國運輸航空使用的主力機型相仿,老式教練機逐漸退出了教學的歷史舞臺。
「可以說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機型的先進性逐漸凸顯。飛機越來越大,載客量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可飛航程越來越遠,機型的變化實際上體現的是科技的發展。」見證了民航從蘇制向歐美制轉變的劉藝,還親身參與了中國民航從五人制向兩人制的跨越。
「過去由於機型的設計,我們是五個人在一個飛機駕駛室內,包括機長、副駕駛員、領航員、報務員、空中機械員。」劉藝介紹,但隨著歐美飛機的引進,飛行工作只需要兩人就能完成。在此背景下,一場改革悄然拉開。
劉藝清楚記得,在經國家民航總局批准737機型可以實施兩人制飛行後,國航計劃於1990年6月1日起全面開展二人制飛行。但就在前一周左右,一趟北京飛往長沙的航班突然面臨人手不足的難題,機長劉藝接到命令:提前實行兩人制機組。
劉藝和搭檔就這樣開了中國民航兩人制機組的「先河」。這標誌著中國民航從五人制機組正式邁入二人制飛行時代,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在民航事業上的生動體現。
劉藝說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從日、韓等短途航線的英語帶飛訓練,到歐美跨洋複雜航線的訓練,從新設備的驗證成功,到普遍採用成熟的先進技術,都是自己在民航40年變革中的親身體驗。
民航變革40年初心不變:服務地方聯通世界
從飛行學員到副駕駛再到機長,在當了近40年飛行員的劉藝看來,中國民航事業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批老飛行員是其中改革的先行者。正因如此,當浙江首家本土民用航空公司長龍航空成立時,他二話不說便答應了分派要求。
「民航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大,中國幅員遼闊,在長距離交通上飛機有著無可取代的優越性,因此多年來民航發展始終在國民經濟中佔據重要一席。」劉藝說,「浙江是經濟大省,需要一家頗具實力的民航公司來服務地方發展,助經濟社會發展更上層樓。」
他介紹,圍繞浙江省對口援建和扶貧工作需要,長龍航空近年開通了至青海西寧、貴州凱裡、湖北恩施等地的航線。「像凱裡、恩施等地原先都屬於航空環境較差的地區,交通不便。因此開闢航線才能架起兩地密切來往的橋梁。」
除此之外,去年長龍航空西部基地還落戶西安,並開通西安—越南芽莊國際航線,在西安機場共運營9條國內外航線,響應「一帶一路」願景。今年4月,長龍航空與西部機場集團、法國巴黎機場集團籤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支持長龍航空開通西安—巴黎航線,以促進歐洲和西北地區互聯互通,做大做強西北地區全域旅遊市場。
服務地方,聯通世界,在劉藝看來,這是民航事業不斷變革下的不變初心。浙江民航發展僅是中國民航事業巨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和億客公裡死亡人數保持雙「零」記錄。2017年,中國民航安全水平躍居全球第一,航線網絡通達60個國家和地區,連通全球158個城市。完成旅客運輸量5.52億人次,完成貨郵運輸量705.8萬噸,中國正在從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大步邁進。
在航空大國背後,離不開一代代航空人的無私付出。「做好一名合格的飛行員,也是我始終不變的初心。」回望40年來的點滴,這個從幾萬名青年中脫穎而出的老飛行員,依舊寄夢藍天,「未來,我們還要永無止境地追求一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