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主動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成了什麼樣的人?反轉太大讓人不敢信

2020-12-12 歷史科那些事兒

在教育孩子尊老愛幼,懂得分享時,我們都會用到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因為讓梨的事跡,讓他的名字在歷史上流傳下來。家裡買了梨,小孔融會把大的送給哥哥,小的留給自己,小小年紀便知禮節、懂謙讓,無論在古代父母還是現代父母的眼裡都是教育孩子的榜樣。於是「融四歲,能讓梨」成為教育膾炙人口的教育格言。

很多父母甚至認為「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人一生有什麼樣的作為和品格,從小時候的行為中就能看出來。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至少從孔融本人的人生發展軌跡看,這句話是值得質疑的。那麼孔融長大後究竟成了什麼樣的人?他又經歷了什麼?總之,劇情反轉得有點讓人難以置信。

長大後的孔融仍然才華橫溢,滿腹詩論,他的作品曾得到曹丕的高度讚許,不過隨著才氣的外露,身上的那股清高勁兒也愈發明顯。小時候因為讓梨給哥哥名聲外揚,其實後來還有一次也是為了保護哥哥更加贏得了人們的稱頌。

當時有個名士叫張儉,是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這人因為受到高官中常侍侯覽的嫉妒,遭侯覽的暗害追殺。慌亂中,張儉找到孔融家找孔融的哥哥孔褒相助,但當天孔褒卻不在家中,講義氣的孔融二話沒說收留了張儉。

事後,孔家兩兄弟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捕入獄,獄卒對他們進行審訊,孔融一個勁替哥哥開罪,把罪責往自己身上攬,而哥哥也一直替弟弟開罪,主動承擔。最後雖然還是哥哥承擔了罪責,但孔家人關鍵時候保護家人的義舉被奉為佳話廣為流傳,孔融自是美名更加遠揚。他整個人也更加膨脹起來。據說當時有郡縣官員盛情邀請他作客,他都懶得理。

漢獻帝時,孔融官至北北軍中侯、北海相、青州刺史等官職,身上的清高之氣從自傲變成了自負。孔融在官場上無所顧忌,他任意揭發自己看不慣的腐敗現象,特別是對於特權階層宦官群體,毫不手軟,自然得罪的人不在少數。

孔融引火自焚的直接原因是他得罪了權臣曹操。歷史上有很多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人,可孔融不是,漢室沒落人際皆知,但他卻仍然堅守對大漢的熱愛,不把曹操放在眼裡。

孔融多次輕慢曹操,使曹操如鯁在喉。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大軍徵伐烏桓,不料卻遭到孔融的諷刺:「大將軍這麼厲害攻打烏桓,怎麼不把拒絕上供弓箭的肅慎人,偷盜蘇武牛羊的丁零人一起收拾了呢」。後來,打仗軍糧緊缺,曹操頒布禁酒令,不想孔融又出來「搗亂」,他多次給曹操寫信反對禁酒令的實施,言語之中多有傲慢。

孔融作為社會公眾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必然會對當時的社會輿論產生導向作用。可以想像曹操有多厭惡他,而這種厭惡讓曹操身邊善於察言觀色的大臣郗慮察覺到了, 他開始一個勁在朝堂之上搬弄是非,誣陷孔融誹謗朝廷。

隨即,對孔融的大規模攻擊正式展開,在曹操的授意下,丞相軍祭酒路粹上書大肆捏造孔融的罪行。說他在北海期間,「招合聚眾,欲謀不軌」,又說他曾和孫權有過於密切的交往,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說他「孝行有虧」,無視綱常倫理。漢代起,儒家倫理思想奉為官方哲學,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要從內心深處自覺遵行的行為規範。

路粹的證據是,孔融有一次在和禰衡聊天時,說了這樣一句大逆不道的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言下之意是,當父母的對子女有什麼親切之情呢,對於父親來說,孩子不過是情與欲的產物,對母親來說,不過就是想從瓶罐中取出了塊肉。

這樣離經叛道之言論,在時人看來狂悖至極,斷不能容忍,「孝行有缺」的罪名足以使孔融的人設瞬間崩塌,死不足惜。

就這樣,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孔融及其全家被誅斬,時年本人五十六歲。

至於孔融這樣一個把儒家倫理規範奉為圭臬的人,到底有沒有說過這樣大逆不道的話,由於當時強權的牽制和史料的欠缺,如今已不得而知。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但是孔小朋友的禮讓兄長那是後天品德,更加容易培養,因此孔融這個名字幾乎讓國內的中小學生耳朵生繭。但是虧得中小學教科書未將孔小朋友長大後的事跡記載在內,否則必會讓大多數人跌破眼鏡,誰能想到童年謙遜禮讓的孔小朋友長大後會成為一代槓精,吐槽狂魔?
  • 孔融讓梨,長大後卻被曹操殺了全家,關於孔融老師不願告訴你的事
    小時候我們學習的《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講的就是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家裡大人給他們幾個小孩子分梨子吃,由於孔融年紀最小就先讓他挑,結果他挑了最小的梨,大人們不解,問他為什麼,孔融答道:我年紀最小了,所以我應該吃最小的梨。就這樣孔融受到了族裡大人們的喜愛,備受吹捧。
  • 讓梨的孔融是個心機boy?融四歲能讓梨,背後真相令人大跌眼鏡!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作為弟弟卻把梨子讓給比他年長的哥哥,那個時候老師說孔融在小時候就那麼懂事,長大了之後一定不會差,孔融長大了一定會當一個好官。然而,大家聽過孔融讓梨之後的故事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孔融讓梨背後的故事吧!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了個大梨,卻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那麼,當年孔融讓梨的故事背後又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真相呢?孔融讓梨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孔融從小就非常聰明好學,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與兄弟們一起吃梨,盤子裡有很多梨,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要拿一個最小的呢?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就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個大梨,卻因此搭上了性命
    「孔融讓梨」是我們從小學時候的啟蒙課本上都有的故事:一位名叫孔融的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在他四歲的時候,和眾多的兄弟們一塊在吃梨,然後他總是挑選最小的梨吃,有人問他為什麼會這麼做,他就回答說「我年紀小,食量小,按道理就應該拿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們吃」。
  • 孔融四歲讓梨懂禮讓,最終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是耳熟能詳的。因為這個故事是選入教材的,說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人給孔融家裡拿來了一筐梨。孔融的父親讓孩子們分吃。孔融先拿,但是他拿的時候,卻選擇了小的。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要拿小的。他說,因為他小,因此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吃。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應該聽過吧,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小時候父母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而現在我們長大了,又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的孩子。謙恭禮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這樣宣傳推廣也沒有錯誤,我也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故事。但是今天我看書時,看到了一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
  • 最難想像的反差:當初讓梨的孔融為何最後會以不孝的罪名處死?
    孔融讓梨是一個貫穿了學生時代膾炙人口的故事,當初的孔融估計也想不到自己為何最後會以不孝的罪名處死。少年孔融孔融的一生在身逢亂世的時代,與其他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似是沒有太大的差異,但仔細研究就能發現他的特點。
  • 孔融被曹操殺後,9歲的兒子和7歲的女兒說了一句話,流傳至今
    大多數人都知道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謙讓,「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了千年。那麼,孔融後來怎麼樣了?他被曹操殺死後,年幼的孩子結局如何?作為孔子的後裔,孔融能詩善文,年少成名。後收到司徒楊賜的徵召,成了司徒掾屬。
  • 四歲讓梨的孔融因謙讓出名,但後來牽連全家被殺,原因讓你想不到
    說起孔融,想到的便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孔融在四歲時便懂得何為謙讓,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死於的便是不懂謙讓,而且因為他牽連算計被殺。孔融任青州刺史時,袁紹之子攻陷青州,不得已孔融只能出逃,投靠漢獻帝。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4歲就會讓梨的孔融為何死於曹操之手
    提起古代名人,孔融絕對算成名最早的一個,《三字經》上都寫了「融四歲,能讓梨」,這讓7歲才砸缸的司馬光羞愧的無地自容。不光是會讓梨,10歲那年,孔融去洛陽拜訪名士李膺,因為門人不肯通報,孔融就詐稱是李膺的親戚,果然得到了接見。李膺一看不認識,就問他說:「你說咱倆啥親戚?」 孔融就說:「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是師生關係,咱倆是世交呀!」
  • 孔融全家被曹操問斬,7歲女兒臨死前一句話,感動了無數人
    我們在小學課本中曾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於是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停留在了彬彬有禮的「讓梨娃」上,其實孔融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他出身名門,是孔子的十九世孫,按理來說,這樣的身世放在古代是沒有哪個皇帝敢殺的,否則天下讀書人都饒不過他,可人家曹操就是牛,不僅殺了孔融,連他的一家人全被株連了,這到底是為啥呢?其實孔融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因此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
  •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三字經》有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其中的融指的便是孔融。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從小就非常知禮節。每次家中長輩給他們吃食,孔融總是拿最小的那份。而被問及原因的時候,孔融答道,首先我年齡小,吃不了大的,其次哥哥是長輩,大的東西應該讓哥哥先拿,而弟弟比我的年齡又小,所以剩下東西裡的大份應該給弟弟。長輩們在聽到這個答案的瞬間就被孔融的尊長輩,愛幼弟的行為感動到了,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傳遍了大江南北。
  • 八級2:《孔融讓梨》(古典舞舞姿練習)
    準備音樂:(四個八拍)(1)-(2)準備位不動(3)1-4 第二排人1-2拍不動,3拍右腳勾腳向五點上步,4拍轉身面向一點收左腳回左前丁字位, 同時雙手至雙提襟位。5-8 第一排人5-6拍不動,7拍右腳勾腳向五點上步,8拍轉身面向一點收左腳回左前丁字位,同時雙手至雙提襟位。(4)1-4 雙背手,腳下花梆步,同時晃頭。5-6 右腳勾腳向二點方向邁步,左腳半蹲,左手蘭花掌抱於胃前,掌心向內。右手蘭花掌按掌,眼視右手。
  • 孔融:昨天還稱讚我「讓梨」,今天就說我是「臭公知」
    01 讓梨人們當時為啥誇我來著?還不是因為我4歲那年讓了一次梨。有兩個梨擺在了我和我哥眼前,我習慣性得拿了小的那一個,別人問我說,「你怎麼總是拿小的呢?」「為什麼?因為我小,吃不了那個大的,我就吃個小的唄。」
  • 每日一笑:那哪是讓啊,明明是梨太大了,他吃不完
    我:「不知道呀,你碰碰運氣吧」。3.跟老婆吵架,老丈人突然來家裡,三人面對著面,場面十分尷尬,我正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老婆手機突然響了。原來是丈母娘打來的,電話裡頭說:「閨女,你爸有沒有來你那裡,剛剛和他吵架,他離家出走了」。還開了免提,場面就更加尷尬了。
  • 孔融:一個真正離經叛道的逆子,因孝順懂事出名,卻因不孝被殺
    結果這位潮人還說親媽也算不上偉大,只不過是人降生到世上之前的一個容器罷了。這句話一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無疑是在挑戰道德底線。曹操實在是看不過去,如此不肖子孫要之何用?就給拖出去砍了。大家都想不到這位潮人就是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的孔融,沒錯,你們沒有看錯,就是那位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
  • 《華商報》:孔融讓梨的背後
    當把「田亮自己放棄免票就是孔融讓梨」的有關議論轉述給田亮時,他在電話那頭有些語調靦腆,「真的沒啥。有些低水平小隊員現在需要照顧,而且比賽這東西也有許多不可預測因素,我把這個名額讓出去也沒損失什麼,但對我們隊來說就是多了一個人次的保險。這是件很普通的事,沒有那麼高的高度,換成誰都會這樣。」
  • 三國孔融寫成的謎語詩,言之有物且暗藏玄機,一般人猜不出來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一定讓人印象深刻,也成為各種電視劇中樂此不疲的劇情:曹操在一次行軍中,路過曹娥碑時,看到蔡邕曾在上面題寫「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這明顯是一個字謎,楊修馬上就猜出來,而曹操騎馬走了三十裡後,也將其解出來,這就是「絕妙好辭」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