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說是耳熟能詳都不為過。
說的是孔融家有兄弟好幾個,有一天他媽媽拿了一盤子梨來讓他挑,結果他卻挑了一個最小的,把大的讓給了其他的兄弟。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小時候父母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而現在我們長大了,又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的孩子。
謙恭禮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這樣宣傳推廣也沒有錯誤,我也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故事。但是今天我看書時,看到了一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
美國版的「孔融讓梨」
一位心理學家去監獄裡調查犯人的的犯罪動機,想了解他們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一位犯人跟他這樣說到: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特別好看誘人,而蘋果的大小也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中間那個又紅又大,特別漂亮,看起來一定很好吃,因此我非常想要那個。媽媽把蘋果放在桌子上,然後問我和弟弟想要哪個。我剛想要最大最紅的那一個,結果被我搶先說了我想要說的話。媽媽聽了瞪著他一眼,然後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獎勵給我。從此我學會了撒謊,後來我又學會了打架,偷竊,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
這便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
為什麼都是「讓梨」,結果卻截然不同呢?
「孔融讓梨」的反思
從表面來看,他們跟我們中國的「孔融讓梨」都差不多, 其實我們很多中國的父母也是在這麼教育孩子,要求孩子把大的蘋果讓給弟弟妹妹啥的。我們沒有調查過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變成什麼樣,因此也無法判斷我們中國「孔融讓梨」教出來的孩子就一定懂得謙恭禮讓,有沒有變得像國外這樣走上了犯罪道路。
但是從具體事件分析來說,父母這樣的教育孩子,卻必然存在一個問題:壓抑孩子的真實需求。
古代的孔融還好說,因為「讓梨」是他自發主動的行為,並不是被父母逼迫教育的結果。但是現在我們的父母在採用「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孩子時,就跟美國這位母親一樣,都其實是一種帶著逼迫的教育。壓抑孩子的真實需求,使得孩子為了迎合父母而刻意的改變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樣的教育只有兩種結果:
1、孩子認同父母的理念,從思想上做出改變
讓孩子從思想上做出改變,變得謙恭禮讓,這也是父母的教育目的。
但是這樣的教育是否真的能起到這樣的效果?我看很難。試想一下,你喜歡的東西,自己不能得到,要讓給別人,你還要從中感受到成就感,喜歡上這樣的做法?成人都很難,何況是一個孩子。這時候,孩子估計要恨死對方了,恨對方來搶自己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二孩家庭老大經常欺負老二的原因。
在有二孩的家庭中,父母經常讓老大讓著老二,這不就是現實版的「孔融讓梨」嗎?那老大有沒有變得謙恭禮讓,照顧老二呢?也許有,但是大部分的家庭都不會,大部分的家庭是老大憎恨老二,總想揍老二。
因此,這種教育別人「孔融讓梨」的做法,很難讓人從思想上做出真正的改變。
2、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變得討好他人
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會變得壓抑自己的需求,討好別人。
為了討好父母,甚至避免父母的批評指責,孩子只能是違心的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變得「孔融讓梨」,讓父母滿意了。
但是這種改變只是表面的,是做給父母做給別人看的。一旦父母不在面前時,他們就會暴露自己的本性,而且爆發的只會越強烈。因為孩子的欲望並沒有被消滅,只是被壓抑了。而欲望就像彈簧,壓的越厲害,反彈的就越厲害。
這樣的人將來長大了就會變成那種滿口仁義道德,內裡實則男盜女娼,像嶽不群一樣不折不扣的偽君子。這樣的偽君子還不如真小人來的可愛。
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孩子
「孔融讓梨」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是在壓抑孩子的真實需求,讓孩子討好他人。那是不是就說應該完全釋放孩子的需求,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同樣也是不可取的,謙恭禮讓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提倡。
那麼我們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的教育應該鼓勵孩子表達真實的訴求,而不是壓抑
我們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否定孩子,不僅僅是否定孩子的行為,也一併否定孩子的欲望。
比如說孩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父母就劈頭蓋臉的教訓孩子,說孩子搶別人的東西不對。這樣的教育表面上看沒有錯誤,但是這樣的教育卻會打壓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容易變得無欲無求,喪失競爭心態,因為他會覺得跟別人搶東西是不對的。
我們的正確做法應該是肯定孩子的欲望,但是要糾正孩子錯誤的方法。
想滿足自己的欲望沒有問題,但是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不要用錯誤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比如說現在女大學生裸貸事件。有欲望不是壞事,你應該想辦法怎麼去賺錢滿足自己欲望,而不是靠走歪門邪道。
在挑選蘋果這件事上,孩子想佔有最大的那個本身並沒有錯誤,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孩子不懂的謙恭禮讓,不懂的照顧別人,這是沒有根據的。
那我們希望孩子學會謙讓,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父母以身作則。
其次,以身作則,引導孩子為他人著想
要想讓孩子學會謙恭禮讓,並不是靠父母口頭教育壓抑孩子的真實需求,而是靠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感受到謙恭禮讓的快樂。
在生活中,父母就要多做這種示範。比如說乘坐公交,主動讓座;路上幫助他人;過年回家幫助老人幹活,有什麼好吃好喝的也給老人留著……這樣久而久之,通過潛移默化,孩子自然就把謙恭禮讓當做一種美德,會真心實意的付出。
這時的謙讓跟被逼之下的謙讓是不一樣的。這時的謙讓是發自內心的,表裡如一的,並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對的起自己良心;而被逼之下的謙讓是做給別人看的,是為了討好他人。二者之間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