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民俗(4)
湖北當陽市地處沮漳河流域,水稻是當陽大部分地區種植的糧食作物。歷來是一年一季,精耕細作,米質優良,淯溪謝花橋的米相傳還是清朝乾隆年間進貢皇上的貢米。為了增加產量,20世紀70年代前有蓄"稻油子"(收割後的穀茬復生一季稻穀)的習慣,70年代推廣雙季稻後改良品種,稻穀產量大增,由原來畝單產三四百斤達到兩千多斤,俗稱"噸糧田"。80年代各地又回到一年一季的種植模式,由於改良品種和新技術應用,畝產仍達到一千多斤。
敬土地 舊時清明前後,整田育秧,農家在谷種浸泡之後,查看黃曆選一"黃道吉日",帶上貢品,焚香化紙,放鞭炮敬土地老爺,求他保佑秧苗肥壯,全年豐收。
整秧腳當陽民諺有"妻好一半福,秧好一半谷"之說,即是說育好壯秧的重要性。農曆清明前就開始準備育秧,農家選擇土質好、易排灌、底肥足的田塊作為育秧田,秧田要進行精耕細作,泥要整得細膩柔和,開好廂溝,用木板拖成水平,俗稱"整秧腳"。
催芽 舊時,谷種一般是頭年精選留下來的,品質易退化。20世紀70年代起實行品種改良,稻種都由專業育種基地生產,種子供應商經營,谷種先放到大缸中浸泡2~3天,浸泡後濾水。農村傳統的催芽方法是漚芽法,即時令初春,農民於下秧前將豬牛欄糞、草及所打的草蒿綠肥堆放在一起,並將經過浸泡的谷種裝入籮筐裡,放在糞肥堆裡,以糞肥相覆蓋。糞肥青蒿腐爛發酵產生的熱量,起到催生谷芽的作用。也有的將谷種平攤在浸過水的草袋上,上面蓋上稻草進行催芽。
催芽時一定要控制好溫度,防止"燒芽",時常用手探摸,感覺溫度高時要及時澆涼水或將捂草拉開降溫。20世紀70年來農村開始搭建溫室催芽,以塑料膜搭成封閉的溫室,以灶鍋燒水,將水蒸氣通入溫室內,可以催化谷種發芽。溫室裡安裝有溫度計,操作人員隨時可以操縱室溫。谷種出芽後要及時撒到"秧腳田"裡,灌淺水掩蓋,防止低溫凍壞谷芽。為防麻雀偷食谷種,要扎稻草人置于田中驅趕。
20世紀70年代起,溫室無土育秧、塑料薄膜覆蓋育秧、旱地秧盤育秧等技術興起,改變了傳統的育秧方法。
整秧田當陽大部地區都是水旱間作,水田一般要種春秋兩季。稻穀收割後即翻田種植大麥、小麥、豌豆、油菜等旱作物(俗稱"種春季")。"春季"收穫後禾稈回田作肥料,二十世紀70年代興起種植紅花草籽、蘭花草籽作綠肥的習慣。長勢太差的"春季"就直接作為綠肥處理。整秧田一般要經過以下幾道工序:
一是打軋磙。收穫春季作物的板田要灌水翻耕,田中的禾稈和翻壓的綠肥沒有充分浸泡,要用軋磙軋平。軋磙由牛拉著前行,人則站在軋磙的兩邊上。
二是擀耖。經過軋磙軋過的水田浸泡數日,待禾稈、綠肥基本腐爛,再翻耕一遍,即用耖擀平、將泥土整活,俗稱"擀耖"。 擀耖分橫、直、斜三遍進行,擀過耖的水田泥土碎細,田面平整,便於插秧。
三是做掩塍。用泥巴修復田埂,防止漏水,俗稱"做掩塍"。做掩塍的工具叫"掩塍板子",操作由2人進行,一人在田中扶掩塍板子,一人在田埂上拉繩子,將泥巴敷于田埂邊上。21世紀當陽農業生產逐步實行機械化,水田所種的春季作物收穫後,直接用旋耕機整出秧田,方便快捷。
吃栽秧酒舊時當陽地域有"栽秧酒,割谷飯,行腳過路有一餐"的說法。一般要在栽秧十天半月前就訂下日子,接姑娘女婿、親友鄰裡來吃栽秧酒,實際上也是一種親友鄰裡的換工。栽秧酒操辦十分豐盛,除早、中、晚正餐外,還有早飯前的"早茶",中飯前的"喝小酒",晚飯前"腰中",晚飯後"霄夜"。20世紀末換工栽秧的人除吃喝外,還要送毛巾、香皂之類的"打發"。2000年前後,換工逐漸成為一種有償勞務,家庭、親屬外的換工者和僱請人員,要以現金方式支付報酬。
耲秧當陽人耲秧的基本姿勢有兩種,一種叫"撮把子",耲秧時雙手虎口向上,同時操作,適合拽比較短的秧苗。另一種叫"撩把子",雙手虎口向下耲秧苗,適合拽生長期長的秧苗。舊時,耲秧比較慎重,一般要在黎明之時就下田,由主人先下田扯個缺口,謂之"開秧門",然後幫工們一起開始耲秧,耲秧時要坐在"秧馬"上進行,"秧馬"是用木料做成的小凳子,約30釐米高,木凳下有一塊船形木板,便於在泥水中划行。耲秧時雙手並行,秧苗要求綑紮整齊,根部平齊,俗稱"燈盞窩子",便於插秧時分揀。短秧苗要用比較柔軟的秧草綑紮,大秧苗直接用秧苗綑紮。拽好的秧苗由專人挑到秧田邊,均勻撒在田中,名為"打秧把"。
栽秧 舊時栽秧不分廂,全憑感覺手插,自然成行,行距株距大體一致。插秧時左手握秧苗,以手指相散離,右手插秧,一般只用三根指頭夾住秧苗根部,秧苗自然落在虎口處,這樣能使秧苗插得直,根部插入泥中。技術生疏者會把大拇指也插入泥中,秧苗易倒伏,放漂,成活率低,俗稱之為"牛腳跡"。2000年後逐步流行"拋秧",先在平整的旱地上(一般在住房前)用育秧盤育秧,秧苗長至3~5釐米時均勻拋撒到秧田裡,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
田間取樂舊時,栽秧是人們難得聚會的機會,栽秧時節,有在田間唱歌、講笑話等方式取樂的習俗。田間不分男女老少,輩分高下,都可以互相嘻鬧取樂,諺曰"栽秧田裡無老少"。
坐籇子栽秧時,人們在秧田裡排成一行,倒退著插秧,自然形成了一種競賽的態勢,有的人插秧速度慢,兩邊速度快的人就會幫忙多插幾行,為了取樂,往往會把速度慢的人圍在田中間,被稱之為"坐籇子"。
泥倉子栽秧結束時人們會互相往身上扳秧把、糊泥巴,俗稱"泥倉子"。當插秧接近尾聲時,田裡的青壯年男女們或用秧把,或挖上一砣稀泥巴,偷偷地朝著自己想泥的那個人甩去,直到被泥者多次命中並發現了自己為止。被泥的人們一旦發現"攻擊"自己的對象後,即進行公開地、更為猛烈的還擊。有時候,由於投甩泥巴的動作快捷和隱蔽,導致人們相互猜測,時常出現誤判導致"攻擊"目標的失誤,攻擊目標的失誤導致參與"泥倉子"的人越來越多,場面越來越激烈。
許多人被泥的只剩下鼻子和眼睛。女人的頭髮。男人的白衫都是被泥的重點部位。因此,在栽秧結束的那天,女人們會有意將頭髮盤好後戴上帽子,男人們則有意穿上破衣亂衫,以便參與"泥倉子"。"泥倉子"的活動始終以嬉鬧的形式進行,整個過程人們興高採烈,歡聲笑語一片。大家雖說是相互"攻擊",但分寸都把握的很好,輕重都十分有度。在"泥倉子"過程中被泥的最慘的人,恰巧是本村本灣最逗人喜愛和信譽度最好的人。
打栽秧鑼鼓栽秧、扯秧草、旱田薅草時,時興請鑼鼓班子打鑼鼓唱歌,分別稱為"栽秧鑼鼓"、"扯草鑼鼓""薅草鑼鼓"。鑼鼓班有一鑼一鼓兩人演唱的,也有4至5人的鼓樂班,有的還配有嗩吶。所唱內容一般為"早晨唱花名,中午唱古人,晚上唱愛情。"歌師傅還會根據勞動現場編唱詞活躍勞動氣氛,為勞動者提神鼓勁。
打花老爺栽秧時,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邊栽邊唱,因每句唱詞的末尾都帶上"花老爺"的襯詞,故稱之為"打花老爺"。唱詞內容有傳統民歌,也有為攻擊同伴即興編創的作品。群唱群樂,使栽秧變得輕鬆愉快。栽秧季節在田間地頭打鑼鼓的習俗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就逐漸消失,但在田間唱歌、講笑話、"泥倉子"等習俗還偶爾見到。
泥秧草秧苗轉青成活後,要及時鬆土、扯草,俗稱"泥秧草"。泥秧草一般要三次,及時除去稗草、雜草,用腳為秧草鬆土,促進秧草生長,泥秧草時一般要手柱一根竹棍(或木棍),多人進行時排成一排進行,邊勞動邊講笑話、唱歌取樂。在泥秧草的同時,要進行追肥,舊時主要是人糞尿、農家肥,現今多用化肥。
防蟲治病 一是鏟田邊,每年冬春剷除田邊雜草,有的放火燒荒,防止蟲子越冬。二是插柳樹把,即將柳樹青枝葉纏成把,用木樁插在田中誘蛾,清晨將柳把罩入布袋或塑膠袋中抖出蛾子。三是夜晚點燈誘蛾。在田中置一大鍋,鍋中加入有糖味的水,水上置一木板,木板上放油燈,蛾子尋味見光飛來便落入水中。四是藥物殺蟲。用農藥粉拌土撒到水田中殺蟲。用石灰、硫黃熬製農藥,名"石硫合劑",是防治農作物蟲害的常用藥。上述方法在20世紀60~70年代普遍用於水田和旱田殺蟲。後隨農藥品種不斷更新,病蟲防治已有多種針對性藥物。
水稻田間管理還有:稻穀分櫱後,要控制水量、肥料,防止瘋長減產,稻穀抽穗"散籽"後要提溝排水、曬田,以便於收割。
割谷 諺曰:麥到立夏死,谷到處暑黃。"處暑"以後就進入水稻收割季節了,農家就會趁晴天平整門前"稻場",為割谷打場做好準備。舊時割谷靠手工,割谷的刀有兩種,一種是谷麥兩用的鐮刀,一種為鐮口有齒的齒鐮(叫"伐鐮子",見收割工具)。割倒的稻穀要輔在田中曬1—2天,俗稱"放露"。"放露"後的稻穀穀粒也減少了水分,重量減輕不少,能減輕收穫的勞動強度。
打腰子 割倒的稻穀要用"腰(yáo)子" 綑紮。割谷季一到,農家須提前把"腰子"打好備用(多用雨工和夜工)。"打腰子"是用一根約一尺長短的木棒,將稻草在木棒上捲成繩索狀後順勢脫下即成。
挑草頭 當陽平原丘陵地區收割稻穀後要運到稻場中脫粒。先將"放露"後的稻穀用草腰子捆好,稱之為"捆草頭",捆草頭要掌握要領,稻穀要收整齊,草頭應兩頭大、中間細,上下呈三角形,忌捆成"圓疙瘩","圓疙瘩"草頭在搬運過程中容易散架。搬運草頭一般都用釺擔,釺擔是將扁擔兩頭削尖,包上鐵錐而成。挑草頭時,先將釺擔一頭扎進草頭,用胳膊平端,再扎第二隻草頭,然後上肩,奔走。技術不佳或體力有限者只能先扎一頭,靠在肩上,然後用整個身子一起扎第二隻草頭,蹲下身子再起身,費時費力,俗被譏諷為"殺地牯牛"。挑草頭時,應勻步快行,釺擔在肩上自然顫動,靈活換肩,可減輕勞動強度。多人挑草頭時,會比賽速度,爭先恐後,口中連呼"哦嗬嗬——",動作遲鈍者會被撞下田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脫粒 西北部山區部分地區有在田中脫粒的習俗,脫粒的主要工具為"板倉"。"板倉"為梯形盒狀,上寬下窄,四邊形,口面邊長約1.5米,深1米左右。稻穀經"放露"後收攏來,分束拿到板倉中摔打,穀粒落入倉中,稻草放在田中曬乾後收回作牛飼料、墊欄草。
平原丘陵地區一般都將草頭運回稻場摞堆,待秋收秋種忙季過後再行脫粒。摞堆時要將谷穗朝裡,防止麻雀偷食。脫粒主要用牛拖石磙碾壓,稱為"趕磙"。趕磙時牽牛在鋪滿稻穀的稻場上繞圈行走,均勻碾過三遍之後,將稻穀翻身,俗稱"翻杈"。翻杈是用木製的工具"揚杈"(見脫粒工具)翻杈後再碾壓三遍,便"起場",即用揚杈將稻草和穀粒抖開,將草捲起紮成捆搬走,將穀粒攏堆,脫粒結束。
上世紀60~70年代,農業生產集體化,脫粒打場為集體行動,除偶爾使用大型脫粒機(俗稱"康拜音")外,一般沿用石磙碾壓方式。趕磙時多條石磙圍成一圈,趕磙人一邊牽牛一邊唱民歌,聲腔高吭,曲調悠揚,歌詞內容多為情歌。70年代後逐步使用機械脫粒,有的用拖拉機拖石磙碾壓,有的使用一種用柴油機作動力的簡易脫粒機(俗稱"烏龜殼")。本世紀初逐步使用聯合收割機,割谷脫粒一次完成。由於耕牛減少,穀草就直接被粉碎後回田間作肥料。收割脫粒有專業人員進行,農戶按田畝付款。
整谷 脫粒後的稻穀經過晾曬,還要整理乾淨,首先是"揚掀"。揚掀分為 "揚有風"或 "揚無風"兩種方法(離心運動)。揚掀一般由男勞力擔當,傳統的揚掀有兩種作法:第一種叫"揚有風",即以木掀從谷堆上撮滿穀粒,向空中拋撒,利用微風的力量,將穀粒和各種雜質分離;第二種叫"揚無風",即在沒有風的條件下,人撮起一掀穀粒,舉起來與肩平齊時,向身後拋撒,利用離心力的原理,將輕重不同的穀粒、癟殼、谷纓分離開來。小石子和較重的雜物被揚到外圈,中圈為淨谷,最內圈就是草渣和輕質雜物。外圈和內圈中含有穀粒,農婦以竹掃帚輕輕"打掠"後,經過大攮篩(一種用木架吊著使用的大篩子。20世紀60年代後用鋼篩)、風鬥等工具再次分離,整谷工序才全部完成。
嘗新 新打下的稻穀曬乾後,農家一般會在第一時間專門用石碓(俗稱"碓窩子")舂出一碗米來,或熬粥或做米飯,全家人一起品嘗,享受豐收的喜悅,謂之"嘗新"。
(《中國民俗志湖北當陽卷》總纂:王友兵,撰稿:文光福、王大森、吳閒清、賀大霖、牛軍、曹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