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農耕習俗的水田耕作「套路」

2020-12-23 華凱文萃

當陽民俗(4)

湖北當陽市。當陽融媒供圖

湖北當陽市地處沮漳河流域,水稻是當陽大部分地區種植的糧食作物。歷來是一年一季,精耕細作,米質優良,淯溪謝花橋的米相傳還是清朝乾隆年間進貢皇上的貢米。為了增加產量,20世紀70年代前有蓄"稻油子"(收割後的穀茬復生一季稻穀)的習慣,70年代推廣雙季稻後改良品種,稻穀產量大增,由原來畝單產三四百斤達到兩千多斤,俗稱"噸糧田"。80年代各地又回到一年一季的種植模式,由於改良品種和新技術應用,畝產仍達到一千多斤。

豐收在望的稻穀。

敬土地 舊時清明前後,整田育秧,農家在谷種浸泡之後,查看黃曆選一"黃道吉日",帶上貢品,焚香化紙,放鞭炮敬土地老爺,求他保佑秧苗肥壯,全年豐收。

整秧腳當陽民諺有"妻好一半福,秧好一半谷"之說,即是說育好壯秧的重要性。農曆清明前就開始準備育秧,農家選擇土質好、易排灌、底肥足的田塊作為育秧田,秧田要進行精耕細作,泥要整得細膩柔和,開好廂溝,用木板拖成水平,俗稱"整秧腳"。

"整秧腳"田。

催芽 舊時,谷種一般是頭年精選留下來的,品質易退化。20世紀70年代起實行品種改良,稻種都由專業育種基地生產,種子供應商經營,谷種先放到大缸中浸泡2~3天,浸泡後濾水。農村傳統的催芽方法是漚芽法,即時令初春,農民於下秧前將豬牛欄糞、草及所打的草蒿綠肥堆放在一起,並將經過浸泡的谷種裝入籮筐裡,放在糞肥堆裡,以糞肥相覆蓋。糞肥青蒿腐爛發酵產生的熱量,起到催生谷芽的作用。也有的將谷種平攤在浸過水的草袋上,上面蓋上稻草進行催芽。

"秧腳田"(母秧)。

催芽時一定要控制好溫度,防止"燒芽",時常用手探摸,感覺溫度高時要及時澆涼水或將捂草拉開降溫。20世紀70年來農村開始搭建溫室催芽,以塑料膜搭成封閉的溫室,以灶鍋燒水,將水蒸氣通入溫室內,可以催化谷種發芽。溫室裡安裝有溫度計,操作人員隨時可以操縱室溫。谷種出芽後要及時撒到"秧腳田"裡,灌淺水掩蓋,防止低溫凍壞谷芽。為防麻雀偷食谷種,要扎稻草人置于田中驅趕。

20世紀70年代起,溫室無土育秧、塑料薄膜覆蓋育秧、旱地秧盤育秧等技術興起,改變了傳統的育秧方法。

耕整秧田(大田)。

整秧田當陽大部地區都是水旱間作,水田一般要種春秋兩季。稻穀收割後即翻田種植大麥、小麥、豌豆、油菜等旱作物(俗稱"種春季")。"春季"收穫後禾稈回田作肥料,二十世紀70年代興起種植紅花草籽、蘭花草籽作綠肥的習慣。長勢太差的"春季"就直接作為綠肥處理。整秧田一般要經過以下幾道工序:

一是打軋磙。收穫春季作物的板田要灌水翻耕,田中的禾稈和翻壓的綠肥沒有充分浸泡,要用軋磙軋平。軋磙由牛拉著前行,人則站在軋磙的兩邊上。

擀耖。

二是擀耖。經過軋磙軋過的水田浸泡數日,待禾稈、綠肥基本腐爛,再翻耕一遍,即用耖擀平、將泥土整活,俗稱"擀耖"。 擀耖分橫、直、斜三遍進行,擀過耖的水田泥土碎細,田面平整,便於插秧。

"做掩塍"。

三是做掩塍。用泥巴修復田埂,防止漏水,俗稱"做掩塍"。做掩塍的工具叫"掩塍板子",操作由2人進行,一人在田中扶掩塍板子,一人在田埂上拉繩子,將泥巴敷于田埂邊上。21世紀當陽農業生產逐步實行機械化,水田所種的春季作物收穫後,直接用旋耕機整出秧田,方便快捷。

機耕。

吃栽秧酒舊時當陽地域有"栽秧酒,割谷飯,行腳過路有一餐"的說法。一般要在栽秧十天半月前就訂下日子,接姑娘女婿、親友鄰裡來吃栽秧酒,實際上也是一種親友鄰裡的換工。栽秧酒操辦十分豐盛,除早、中、晚正餐外,還有早飯前的"早茶",中飯前的"喝小酒",晚飯前"腰中",晚飯後"霄夜"。20世紀末換工栽秧的人除吃喝外,還要送毛巾、香皂之類的"打發"。2000年前後,換工逐漸成為一種有償勞務,家庭、親屬外的換工者和僱請人員,要以現金方式支付報酬。

耲秧

耲秧當陽人耲秧的基本姿勢有兩種,一種叫"撮把子",耲秧時雙手虎口向上,同時操作,適合拽比較短的秧苗。另一種叫"撩把子",雙手虎口向下耲秧苗,適合拽生長期長的秧苗。舊時,耲秧比較慎重,一般要在黎明之時就下田,由主人先下田扯個缺口,謂之"開秧門",然後幫工們一起開始耲秧,耲秧時要坐在"秧馬"上進行,"秧馬"是用木料做成的小凳子,約30釐米高,木凳下有一塊船形木板,便於在泥水中划行。耲秧時雙手並行,秧苗要求綑紮整齊,根部平齊,俗稱"燈盞窩子",便於插秧時分揀。短秧苗要用比較柔軟的秧草綑紮,大秧苗直接用秧苗綑紮。拽好的秧苗由專人挑到秧田邊,均勻撒在田中,名為"打秧把"。

過去人工栽秧

栽秧 舊時栽秧不分廂,全憑感覺手插,自然成行,行距株距大體一致。插秧時左手握秧苗,以手指相散離,右手插秧,一般只用三根指頭夾住秧苗根部,秧苗自然落在虎口處,這樣能使秧苗插得直,根部插入泥中。技術生疏者會把大拇指也插入泥中,秧苗易倒伏,放漂,成活率低,俗稱之為"牛腳跡"。2000年後逐步流行"拋秧",先在平整的旱地上(一般在住房前)用育秧盤育秧,秧苗長至3~5釐米時均勻拋撒到秧田裡,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

如今機器插秧。

田間取樂舊時,栽秧是人們難得聚會的機會,栽秧時節,有在田間唱歌、講笑話等方式取樂的習俗。田間不分男女老少,輩分高下,都可以互相嘻鬧取樂,諺曰"栽秧田裡無老少"。

坐籇子栽秧時,人們在秧田裡排成一行,倒退著插秧,自然形成了一種競賽的態勢,有的人插秧速度慢,兩邊速度快的人就會幫忙多插幾行,為了取樂,往往會把速度慢的人圍在田中間,被稱之為"坐籇子"。

"泥倉子"。

泥倉子栽秧結束時人們會互相往身上扳秧把、糊泥巴,俗稱"泥倉子"。當插秧接近尾聲時,田裡的青壯年男女們或用秧把,或挖上一砣稀泥巴,偷偷地朝著自己想泥的那個人甩去,直到被泥者多次命中並發現了自己為止。被泥的人們一旦發現"攻擊"自己的對象後,即進行公開地、更為猛烈的還擊。有時候,由於投甩泥巴的動作快捷和隱蔽,導致人們相互猜測,時常出現誤判導致"攻擊"目標的失誤,攻擊目標的失誤導致參與"泥倉子"的人越來越多,場面越來越激烈。

"栽秧鑼鼓"中"泥倉子"。

許多人被泥的只剩下鼻子和眼睛。女人的頭髮。男人的白衫都是被泥的重點部位。因此,在栽秧結束的那天,女人們會有意將頭髮盤好後戴上帽子,男人們則有意穿上破衣亂衫,以便參與"泥倉子"。"泥倉子"的活動始終以嬉鬧的形式進行,整個過程人們興高採烈,歡聲笑語一片。大家雖說是相互"攻擊",但分寸都把握的很好,輕重都十分有度。在"泥倉子"過程中被泥的最慘的人,恰巧是本村本灣最逗人喜愛和信譽度最好的人。

"薅草鑼鼓"

打栽秧鑼鼓栽秧、扯秧草、旱田薅草時,時興請鑼鼓班子打鑼鼓唱歌,分別稱為"栽秧鑼鼓"、"扯草鑼鼓""薅草鑼鼓"。鑼鼓班有一鑼一鼓兩人演唱的,也有4至5人的鼓樂班,有的還配有嗩吶。所唱內容一般為"早晨唱花名,中午唱古人,晚上唱愛情。"歌師傅還會根據勞動現場編唱詞活躍勞動氣氛,為勞動者提神鼓勁。

"栽秧鑼鼓"

打花老爺栽秧時,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邊栽邊唱,因每句唱詞的末尾都帶上"花老爺"的襯詞,故稱之為"打花老爺"。唱詞內容有傳統民歌,也有為攻擊同伴即興編創的作品。群唱群樂,使栽秧變得輕鬆愉快。栽秧季節在田間地頭打鑼鼓的習俗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就逐漸消失,但在田間唱歌、講笑話、"泥倉子"等習俗還偶爾見到。

泥秧草秧苗轉青成活後,要及時鬆土、扯草,俗稱"泥秧草"。泥秧草一般要三次,及時除去稗草、雜草,用腳為秧草鬆土,促進秧草生長,泥秧草時一般要手柱一根竹棍(或木棍),多人進行時排成一排進行,邊勞動邊講笑話、唱歌取樂。在泥秧草的同時,要進行追肥,舊時主要是人糞尿、農家肥,現今多用化肥。

防蟲治病

防蟲治病 一是鏟田邊,每年冬春剷除田邊雜草,有的放火燒荒,防止蟲子越冬。二是插柳樹把,即將柳樹青枝葉纏成把,用木樁插在田中誘蛾,清晨將柳把罩入布袋或塑膠袋中抖出蛾子。三是夜晚點燈誘蛾。在田中置一大鍋,鍋中加入有糖味的水,水上置一木板,木板上放油燈,蛾子尋味見光飛來便落入水中。四是藥物殺蟲。用農藥粉拌土撒到水田中殺蟲。用石灰、硫黃熬製農藥,名"石硫合劑",是防治農作物蟲害的常用藥。上述方法在20世紀60~70年代普遍用於水田和旱田殺蟲。後隨農藥品種不斷更新,病蟲防治已有多種針對性藥物。

水稻田間管理還有:稻穀分櫱後,要控制水量、肥料,防止瘋長減產,稻穀抽穗"散籽"後要提溝排水、曬田,以便於收割。

割谷

割谷 諺曰:麥到立夏死,谷到處暑黃。"處暑"以後就進入水稻收割季節了,農家就會趁晴天平整門前"稻場",為割谷打場做好準備。舊時割谷靠手工,割谷的刀有兩種,一種是谷麥兩用的鐮刀,一種為鐮口有齒的齒鐮(叫"伐鐮子",見收割工具)。割倒的稻穀要輔在田中曬1—2天,俗稱"放露"。"放露"後的稻穀穀粒也減少了水分,重量減輕不少,能減輕收穫的勞動強度。

打腰子 割倒的稻穀要用"腰(yáo)子" 綑紮。割谷季一到,農家須提前把"腰子"打好備用(多用雨工和夜工)。"打腰子"是用一根約一尺長短的木棒,將稻草在木棒上捲成繩索狀後順勢脫下即成。

挑草頭

挑草頭 當陽平原丘陵地區收割稻穀後要運到稻場中脫粒。先將"放露"後的稻穀用草腰子捆好,稱之為"捆草頭",捆草頭要掌握要領,稻穀要收整齊,草頭應兩頭大、中間細,上下呈三角形,忌捆成"圓疙瘩","圓疙瘩"草頭在搬運過程中容易散架。搬運草頭一般都用釺擔,釺擔是將扁擔兩頭削尖,包上鐵錐而成。挑草頭時,先將釺擔一頭扎進草頭,用胳膊平端,再扎第二隻草頭,然後上肩,奔走。技術不佳或體力有限者只能先扎一頭,靠在肩上,然後用整個身子一起扎第二隻草頭,蹲下身子再起身,費時費力,俗被譏諷為"殺地牯牛"。挑草頭時,應勻步快行,釺擔在肩上自然顫動,靈活換肩,可減輕勞動強度。多人挑草頭時,會比賽速度,爭先恐後,口中連呼"哦嗬嗬——",動作遲鈍者會被撞下田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過去的打穀場"翻杈"。

脫粒 西北部山區部分地區有在田中脫粒的習俗,脫粒的主要工具為"板倉"。"板倉"為梯形盒狀,上寬下窄,四邊形,口面邊長約1.5米,深1米左右。稻穀經"放露"後收攏來,分束拿到板倉中摔打,穀粒落入倉中,稻草放在田中曬乾後收回作牛飼料、墊欄草。

平原丘陵地區一般都將草頭運回稻場摞堆,待秋收秋種忙季過後再行脫粒。摞堆時要將谷穗朝裡,防止麻雀偷食。脫粒主要用牛拖石磙碾壓,稱為"趕磙"。趕磙時牽牛在鋪滿稻穀的稻場上繞圈行走,均勻碾過三遍之後,將稻穀翻身,俗稱"翻杈"。翻杈是用木製的工具"揚杈"(見脫粒工具)翻杈後再碾壓三遍,便"起場",即用揚杈將稻草和穀粒抖開,將草捲起紮成捆搬走,將穀粒攏堆,脫粒結束。

聯合收割機

上世紀60~70年代,農業生產集體化,脫粒打場為集體行動,除偶爾使用大型脫粒機(俗稱"康拜音")外,一般沿用石磙碾壓方式。趕磙時多條石磙圍成一圈,趕磙人一邊牽牛一邊唱民歌,聲腔高吭,曲調悠揚,歌詞內容多為情歌。70年代後逐步使用機械脫粒,有的用拖拉機拖石磙碾壓,有的使用一種用柴油機作動力的簡易脫粒機(俗稱"烏龜殼")。本世紀初逐步使用聯合收割機,割谷脫粒一次完成。由於耕牛減少,穀草就直接被粉碎後回田間作肥料。收割脫粒有專業人員進行,農戶按田畝付款。

"揚掀"。

整谷 脫粒後的稻穀經過晾曬,還要整理乾淨,首先是"揚掀"。揚掀分為 "揚有風"或 "揚無風"兩種方法(離心運動)。揚掀一般由男勞力擔當,傳統的揚掀有兩種作法:第一種叫"揚有風",即以木掀從谷堆上撮滿穀粒,向空中拋撒,利用微風的力量,將穀粒和各種雜質分離;第二種叫"揚無風",即在沒有風的條件下,人撮起一掀穀粒,舉起來與肩平齊時,向身後拋撒,利用離心力的原理,將輕重不同的穀粒、癟殼、谷纓分離開來。小石子和較重的雜物被揚到外圈,中圈為淨谷,最內圈就是草渣和輕質雜物。外圈和內圈中含有穀粒,農婦以竹掃帚輕輕"打掠"後,經過大攮篩(一種用木架吊著使用的大篩子。20世紀60年代後用鋼篩)、風鬥等工具再次分離,整谷工序才全部完成。

風鬥

嘗新 新打下的稻穀曬乾後,農家一般會在第一時間專門用石碓(俗稱"碓窩子")舂出一碗米來,或熬粥或做米飯,全家人一起品嘗,享受豐收的喜悅,謂之"嘗新"。

"嘗新"。

(《中國民俗志湖北當陽卷》總纂:王友兵,撰稿:文光福、王大森、吳閒清、賀大霖、牛軍、曹良柱)

相關焦點

  • 車田:最富神性的原始農耕
    每年5月,祭司、農民便會聚集在田壟邊把一根木樁豎在水田中央。伴著禱文的響起,農民們開始圍著木樁,轉著圈子插秧。奇特的耕作方式、神秘的宗教色彩全部集中在了這塊俯看上去像個車輪的田裡。坐落於飛驒地區的岐阜縣高山市松之木町,在其成片的田裡,有一塊圓圓的水田,看上去顯得是那麼的突出。平平的水田表面還沒有耕作的痕跡,初次看到這塊田地的人們一定會奇怪:為什麼會有如此造型奇特的田壟?然而這塊貌似尋常的田壟卻是日本當地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車田」是日本人給這塊圓圓的水田起的名字。
  • 鄉村當陽畫中遊——「一句話叫響當陽」系列報導之(七)
    沮漳匯流,當陽如畫。走進當陽鄉村,體驗原汁原味的原生態,盡享土生土長的土特產,品嘗老鍋老灶的老味道。春賞花、夏納涼、秋採摘、冬農趣,無論哪個季節,都能感受到當陽鄉村遊的獨特魅力。綠野仙蹤賞花遊如果沒有賞花,就沒有走過春天。
  • 農耕習俗:正在消逝的老物件,你認識的有幾種?
    當陽民俗(8)一,耕作工具步犁步犁由犁轅、犁柱、犁尾、犁頭尖構成大架,犁頭尖上套鑄鐵罐頭,罐頭上有一塊犁鏵靠在犁柱上,犁轅前面套纜繩、軛鬥,用牛拉動犁耕地。人扶住犁尾,控制犁地的深度和犁溝的寬度,泥土翻起後順著犁鏵倒向一邊。
  • 旱地變水田,水田變風景,梅林這片「沉睡」土地「醒」了!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五華縣梅林鎮梅東村、琴口村等一角看到,此前還是「半荒半種」的大片旱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綠油油的稻田,其間排灌溝縱橫交錯、機耕路四通八達,耕作和交通十分便利。據了解,這是五華縣積極開展墾造水田工作帶來的成效變化。
  • 襄陽一千七百八十畝旱地改水田,畝均增收一千多元
    近年來,在省自然資源廳統一組織下,襄陽將1780畝旱地改造成水田,既提升地力、保障糧食安全,還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何改?緩坡旱地耕作條件差、產量低老河口市是實施旱改水地區之一,當地地處丘陵地區,緩坡旱地多。
  • 大德高僧慧遠弘法當陽
    當陽融媒體中心供圖廣福山慧遠初創淯溪寺當陽淯溪鎮上原來有個農民叫張五一,生前熱心考古,淯溪哪兒有什麼古墓葬、古遺址、古民居,他總要去看看,有時候還寫寫文章發表一下。有一次他去鎮東八裡的廣福山考察,有了重大發現,水田埂子上搭有一座石橋,石料竟然是一塊漢白玉石碑,還有烏龜碑座。
  • 襄陽一千七百八十畝旱地改水田,畝均增收一千多元 「旱改水」改出...
    近年來,在省自然資源廳統一組織下,襄陽將1780畝旱地改造成水田,既提升地力、保障糧食安全,還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何改?緩坡旱地耕作條件差、產量低老河口市是實施旱改水地區之一,當地地處丘陵地區,緩坡旱地多。
  • 從七夕習俗,淺談七夕和農耕文化的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文從七夕的習俗,淺談七夕和農耕文化的密不可分的關係。一、星座和傳說:七夕節的起源七夕節,指農曆七月初七的這一天,因為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近些年,也有人稱它為中國的情人節。關於七夕節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小雅·大東》中詩句記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
  • 水田地怎麼進行土壤耕作?
    稻田地的土壤耕作主要是以翻、耕、旋、攪、耙和平這幾種土壤處理方式為主。主要的目的還在於打破犁底層、疏鬆土壤、透氣以及攪出均勻的泥漿利於插秧這幾個目的。1、翻和耕。準確的說,這兩種處理耕地的方式是一樣的,利用農用車牽引大犁或者圓盤耙翻動土壤以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 許昌學院中原農耕博物館,感受中原農業文化,帶你重溫逝去的歲月
    中原農耕博物館就坐落於聞理路西段,是河南省首家以中原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詳細地展現了中原農耕的源流、農耕器具、糧食加工存儲、炊事飲食、傳統習俗、休閒娛樂、鄉村工匠、農副生產、交通運輸等中原農耕文化!
  • 春季對於不同的耕作你知道多少?
    眼下春耕馬上到來,對於農業知識空白的我們來說,應當怎樣耕種,選用什麼工具進行耕作,今天我們來說一下。首先耕作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入土較深,能夠改變耕層物理性狀後效較長的一類耕作技術。這類耕作技術可以細分為三種:1、翻耕:翻耕主要工具有鏵犁和圓盤犁。主要作用為翻土、鬆土、碎土。這類技術耕翻後水分容易流失,所以不適用於缺水地區。2、深松耕:深松耕以無壁犁、深松鏟、鑿形鏟為主,這類耕作方式的耕深可達25~30cm,最深可達50cm,此類耕作方法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和丘陵地區以及鹽鹼土、白漿土地區。
  • 立夏插秧丨從春社日到立夏的農耕圖譜
    圍繞立夏展開的耕作,既有對田地如繡花的慢工細活,也有搜刮肥料的辛苦,以及求雨防蟲的虔誠。它們直接構成了湘東田野在傳統農業時代的耕作景觀,以醴陵為中心,瀏陽、攸縣等地都自古以來是農耕重鎮。早在清鹹豐年間,醴陵就已成為湖南的雙季稻種植中心。 雖然傳統的農業時代正在退幕,但它留給我們的習性尚未消除。我們在此尋覓那個年代的春天,意義究竟何在?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理解。
  • 江蘇興化垛田,耕作全靠人工,來去只能靠船,豈不累人
    因空間太小,這裡不用牛,不用犁,耕作全部靠人工;沒有路,沒有橋,來去只能靠船。良田千畝,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農田,在中國的發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之久,地球上1億4800萬方公裡的陸地中大約就有3100萬是可耕地(農田)。中國的農田可以分為這幾類,如梯田、壩地、平壩田、條田 、衝田,水田等等。
  • 「中華農耕文化展」將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
    第一單元:綜合展區 重點展示黨和國家領導人,特別是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同志在保護、傳承和利用傳統農耕文化方面的指示精神;展示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主要特徵及其現代價值,以及我國在傳承、保護、利用和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方面的概況。
  • 水田,鳥居,狐狸——日本動漫中的「稻荷神」信仰
    而宮崎駿被稱為「動畫界的黑澤明」,他的作品側重於用清新自然的畫風來展現生活中的點滴日常,從細微處觸達觀眾的內心世界,在他的電影代表作《龍貓》中,通過了「水田」,「稻荷」,「狐狸」這三個元素,來展現日本傳統的稻荷文明。
  • 生活在當陽,有「雲上當陽」APP就夠了!
    生活在當陽,有「雲上當陽」APP就夠了!想多視角感受當陽風景文化嗎?市融媒體中心傾心打造的 新聞+政務+服務移動政務新媒體平臺——「雲上當陽」APP你值得擁有!
  • 水稻「減肥」農民增收 吉林省推廣水稻耕作新技術
    鎮賚縣大屯鎮農民利用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耕作。 王巖 攝中新網吉林鎮賚6月5日電 (郭佳 潘晟昱)近幾日,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在吉林省鎮賚縣開展的「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試驗示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甚至表達了不去羨慕「帝王權力」的思想,這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寫照,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勤勞樸實是聞名於世的,在土地上更承載了太多感情。人類餐桌上的一切都源於土地、源於耕作。周口作為豫東大地的「糧倉」,更源於農耕文化,農耕文明的標誌性勞動力之一就是耕牛,而「牛」則見證了周口的農耕盛事。
  • 環百裡荒鄉村振興試驗區當陽片區項目正加快建設
    環百裡荒鄉村振興試驗區當陽片區項目正加快建設 2020-06-09 0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