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草木譜》:如果不是要文藝救國,魯迅可能是一個生物學家

2020-12-19 海右讀書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對魯迅先生,錚錚鐵骨「民族魂」是大多數人的印象,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魯迅先生一生熱愛博物學,鍾愛花草樹木。近日,學者薛林榮的《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著眼於魯迅微觀研究,作者不僅廣泛研讀了魯迅作品及研究論集,梳理出魯迅作品中關於植物的線索,結合作品進行深入分析,而且將視野擴大到他的生平行跡,從細微處尋繹其一生和植物的關聯,勾勒出了一個在寫作、思考之外,鮮為人知的魯迅形象。

令人心馳神往的「百草園」

薛林榮坦言自己並不是魯迅研究專家,「我所做的工作,充其量只是知識或者說是常識的索隱與考據,屬於『魯迅的微觀研究』」。而這種「微觀研究」,薛林榮已經持續了整整23年。在近日廣西師大出版社詩想者工作室策劃的一場線上分享活動中,薛林榮介紹,自己關於魯迅微觀研究的成果是4本書,「這本《魯迅草木譜》是第一本。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是《魯迅的飯局》,寫飯局背後的文學論爭與魯迅的人際關係。正在尋求出版的兩本,一本是《魯迅的門牌號》,寫魯迅的居住史、生活史;另一本是《魯迅的封面》,寫魯迅的出版史和出版思想。」

薛林榮表示,魯迅和草木的關係,其實可以從他的名字入手,魯迅兄弟共四人,四兄弟的名字和樹木都有關係。魯迅原名周樟壽,他的二弟周作人原名周櫆壽,三弟周建人原名周松壽,還有一個四弟周椿壽,6歲時早逝。也就是說,周氏四兄弟都是「壽」字輩,且都以木字邊的字(樟、櫆、松、椿)命名。

薛林榮對魯迅的這個龐大的家族很感慨,2008年他參觀紹興魯迅故居時,在周氏家族的譜氏表前看了很久,「它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倒立的大樹,交代著周氏躋身士林、廣置房產、興旺發達的過程。著名的周氏三兄弟,就位於這個譜牒的左下角,像這棵樹上三枚果實。三兄弟中,魯迅的聲名最大。我想,他不是無緣無故誕生的,他的家族背景如此寬廣和深厚,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是一個不愁生計的小康人家,同時他又經歷了從中興到末路的極速衰敗的過程,魯迅之為魯迅,在於他在紹興經歷了長達十八年的豐富的快樂和痛苦,這為他的未來準備了一個闊大的容器。」

對於小時候的魯迅,薛林榮覺得,特別需要一提的是那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百草園」。1926年,從北京來到廈門大學的魯迅心情苦悶,寫了一批回憶少年往事的散文,其中有一篇回憶的就是這個百草園。

這篇文章寫得舒捲自如,妙趣橫生,充滿了脈脈溫情,讀來令人動容:「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魯迅的這篇被列入中學課本並且要求背誦的經典之作,對幾代人的漢語言審美影響極大,也使「百草園」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隱秘空間和人間樂園的代名詞。這個空間和樂園往往是由植物的形象、色彩和味道構成的。魯迅的描寫簡潔,精準,傳神,他筆下那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長吟的鳴蟬等等,是出現在魯迅童年生命中的植物,生機勃勃,令人心嚮往之。

如果不寫作,魯迅很可能會是出色的生物學家

魯迅寫過一篇《藤野先生》,很多人都是通過這篇文章知道魯迅是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時決定棄醫從文。魯迅在《藤野先生》裡這樣描述自己退學時的情形:「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悽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薛林榮認為,「我想去學生物學」本是魯迅放棄醫學時安慰藤野先生隨口所說的一個謊言,其實從魯迅此後的行動看,更像是下意識顯露出的真實心理。魯迅到日本留學後,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發生了明顯的轉移,即從地質、化學等無生物科學向植物學、動物學、醫學等生物科學轉移。如果不是因為文藝療救國民精神這個更高的志趣,魯迅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出色的生物學家。

另外,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藏書室收藏了11本德語植物學著作,如《植物類別之判斷》《普通植物學》《植物採集者》《隱花植物——海草、菌類、地衣、苔蘚、羊齒類植物》《開花植物體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所產苔蘚類與蕨類植物目錄》《植物觀察入門》《食肉植物》等,這說明魯迅在購藏生物學特別是植物學書籍方面很用心。因此,魯迅在告別藤野先生的時候,雖然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但事實上,生物學尤其是植物學的確是魯迅重要的知識興奮點,也是他寫作的巨大富礦。薛林榮認為,由於魯迅豐富的生物學背景,他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往往不是把這些問題僅僅視為文學的主題而已,也不僅僅是把它們視為永恆的、盡人皆知的哲學命題。對魯迅而言,生命和死亡是有其具體的生理內容的,其中包括顯微鏡底下的細菌細胞、血液的新陳代謝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等非常物質的存在。並且,魯迅始終熱心關注科學和文學領域的最新發展。

魯迅的藏書目錄顯示,他擁有兩本德國博物學家、達爾文進化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海克爾的原著,一本是1903年德文版的《宇宙之謎》,另一本是1906年版的《生命的奇蹟》。在魯迅論海克爾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一直在更新自己的進化論生物學的知識,而就他當時的積累而言,他的水平已遠遠超出了嚴復的《天演論》以來中國人對進化論的那一點入門知識,而是搭建起來了自己的「進化論生命觀」,並使之成為基本知識框架和世界觀。

魯迅的「進化論生命觀」,在他的小說、散文和雜文裡都有體現,如《吶喊》自序裡「鐵屋子」的譬喻、《傷逝》中「新的生路」、《野草》中「於無所希望中得救」等等。他在《希望》中更是喊出了「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句悖論式的箴言。毫無疑問,生物學是魯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一個力量支柱。

「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背後,是魯迅式的孤獨

1923年7月,魯迅、周作人兄弟失和。8月初,魯迅從八道灣11號搬到磚塔胡同61號暫住。幾個月後,魯迅購買了阜成門西三條21號四合院,並重新設計建設了新屋,於1924年5月25日遷入。

魯迅剛搬到西三條21號時,院子還是光禿禿的,所有的植物只是前院的一棵棗樹和後院的一棵杏樹。近四個月之後的9月15日,魯迅寫下了著名的散文詩《秋夜》,發表於《語絲》周刊第三期。這是魯迅在宮門口西三條新居的第一篇創作。

其時魯迅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一直不好,此前又到西安參加了西北大學舉辦的暑期講演,這段時間除了校對《嵇康集》,創作方面並沒有什麼成績。但從《秋夜》開始,魯迅又找到了創作狀態,成果迭出。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以這個奇特的句子為現代散文詩立下了一座高標,也為散文詩民族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風範,表達了自己與黑暗勢力作韌性戰鬥的意志。

《秋夜》後來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成為人人皆知的經典。薛林榮認為,這兩個有重複之嫌的短句正是魯迅沉重、無聊、寂寞心態的反映。在魯迅眼裡,同樣的兩棵棗樹合不到一起,一株與另一株在視覺上是分離的,在形式上是對立的,這表現了周氏兄弟反目後魯迅的悲涼和無奈,「我們細細品味,魯迅的描寫非常具有鏡頭感,就像紀錄片一樣,拍了一棵,然後又去拍另一棵樹。背後的語境隱含著作者孤獨寂寥的情緒。」

所以葉聖陶說:「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是不尋常的說法,拗強而特異,足以引起人家的注意。」魯迅細緻描繪西三條胡同身邊的事物,狀物寫景,抒發情緒,可以看作「魯迅對自己還算滿意的新據點的地理定位和心理定位」。在這裡,魯迅有了自己的書房「老虎尾巴」,隔窗可見靜謐的後院。經歷了兄弟反目的魯迅,開始重新經營自己的生活。

不過令薛林榮遺憾的是,現在去位於北京宮門口西三條胡同魯迅博物館後院的魯迅故居參觀,見不到這兩棵在現代文學史上地位甚高的棗樹,它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不在了。

相關焦點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2020年6月,學者薛林榮的隨筆散文集《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草木譜》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力求發現一個有血肉、有溫度、有人情的魯迅。我想去學生物學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文兩年多時間後,魯迅1904年9月離開東京,到較遠也較為僻靜的一個城市仙臺,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在這裡,他遇到了藤野先生。魯迅認為:「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 信中一個親切的稱呼,她開始喜歡魯迅,魯迅:其實我沒有任何意思
    這讓我想起了趙一荻與救國英雄張學良的愛情,趙一荻與張學良兩人相戀也是在外同居,但是趙一荻並沒有得到名分,甚至連當妾的名分都沒有,但不一樣的是,趙一荻在張學良的有生之年,轉正了,她等了三十六年,等到了張學良與正妻于鳳至離婚,趙一荻從此成為了的張學良的正妻。
  • 青桐、楊柳、烏桕樹……原來,魯迅為他的小說都設計了氣質相配的樹木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愛樹木花草,其筆下的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學者薛林榮關於魯迅微觀研究的隨筆集《魯迅草木譜》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就是選擇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
  • 太宰治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雖然發生的事件都是以魯迅的真實經歷為基準,但在內心情感的表達的過程中,卻看到了太宰治的影子。我最近是病人,很久沒有和大家見面,完全變成了孤獨的鳥。自己怎麼說也是清國的留學生,說起來還曾經力圖懷有被特別選拔派遣的秀才那樣的自豪感。但是被選中的秀才太多了,他們徘徊在東京的大街小巷,所以我不能不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如果我的疑惑不幸實現了的話,我可能除了自殺,別無其他選擇。
  • 新中國英雄模範人物:魯迅
    魯迅早年就讀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赴日本留學學醫,後放棄醫學救國思想,為改變國民精神轉而志向文學。1918年5月,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結識李大釗、陳獨秀等人。1926年參加北京「三一八」反帝愛國運動,8月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離京,先後在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任教。
  • 你知道的魯迅可能是假的,今天,我們再認識魯迅
    今天是魯迅逝世八十四周年紀念日,本公號特選摘其中一篇《魯迅的兩面之詞》,以觀大概。此文選取八個側面(關鍵詞)來展示魯迅在不同場合環境下的相反態度,讓讀者思索一個常常矛盾對立又自成一統的魯迅。普通對魯迅研讀不深的讀者,如果只偏執其中一面,則所知道的魯迅很可能是假的。
  • 魯迅一生筆桿子救國,魯迅去世後,蔣介石在花圈上寫了6個字
    >文/中原歷史君槍打出頭鳥,獵人的槍口對著每一隻出現的目標,可是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鳥兒不畏懼,不退縮,不放棄去追尋屬於自己的自由,屬於自己的世界,它們發出的吶喊聲鏗鏘有力,它們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哪怕微不足道,哪怕鮮血淋漓,哪怕喪命於此,它們也依然要繼續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這裡順便指出,現在有人把魯迅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事實,因為過去在對魯迅的評價中有過某些過頭話,就當作笑話加以揶揄。事實上,魯迅在當時就希望「有一些堅實的,明白的,真懂得社會科學及其文藝理論的批評家」,有「肯譯幾部世界上已有定評的關於唯物史觀的書」的人。他也正是這樣屬意於瞿秋白的。
  • 魯迅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又為何要堅決「廢」漢字?
    是的,我們只能借鑑模仿,魯迅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員,現在看來他當時的做法確實是有些極端,對漢字的完全否定,不管在那個時代,這種言論的字面意思都是完全錯誤的。救國:文化救國路大家都應該知道,魯迅先生本身是學醫的。
  • 在魯迅臉上取模型的石膏像:沾有魯迅的22根毛髮,如今成一級文物
    魯迅先生是民國時期的一大著名人物,當年為了曲線救國,棄醫從文的精神讓後世很多人都敬佩不已。出生於光緒年間的魯迅,曾經還成功通過縣考,也讀過大量先進的書籍,這讓他的思想進步了不少。後來又去日本留過學,自學過很多門外語,因此,魯迅在翻譯、文學、書法等方面的造詣非常高,他的多數文學作品更是被選入語文教材,供無數學子所學習。由於身處那個特殊的年代,經歷過許多黑暗的事情,魯迅的作品也大多含有諷刺意味,但又不失幽默,這也是魯迅文風的特點。
  • 「魯迅先生是看不盡的畫」,上海魯迅紀念館展館藏美術品
    展覽精選了55件(組)館藏美術品和17件(組)文物及複製品進行展出,以此生動講述了魯迅與青年的故事,體現了魯迅的文藝思想始終引領著新文藝的方向並影響著中國美術的發展。展覽現場據悉,自1951年上海魯迅紀念館建成後,1956年起,紀念館便與上海美協合作,邀請藝術家創作了一批與魯迅相關題材的作品。上海魯迅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魯迅先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畫。
  • 魯迅當年800銀元買的四合院,如今過億。去看看「長」的啥樣
    去魯迅故居得穿過同在一個院內的魯迅紀念館。進入院內,映入眼帘的是一個被圍起來的花壇,花壇中坐落著魯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視著遠方,雕塑前是一本打開的石刻書頁。花壇裡幾隻小鳥嘰嘰喳喳叫著,那一刻,我覺得這書香,這鳥語,只能屬於先生了。
  • 重讀魯迅經典《藥》
    這是魯迅在《自嘲》中的一句話,也很經典的概括了他的性格。魯迅的作品不是第一次看,應該我們所有的人,哪怕你的文化水平再低,說到魯迅,你不可能不知道是誰。小學的時候,我們學魯迅作品《阿長和山海經》,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了初中開始在課本裡讀《藤野先生》讀《孔乙己》,後來又讀《社戲》,讀《故鄉》。甚至到大學,大學語文裡仍舊選有魯迅的作品,如果你恰好念中文系,你還要系統的學習魯迅不同時期的各種題材得各種作品。但是每一次讀魯迅,都能夠讀出不同的味道。
  • 嘉禾:魯迅與史沫特萊
    正如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魯迅研究會原副會長、著名文藝評論家閻晶明所闡述的,魯迅總是用「記念」這個詞表達自己用筆懷念死者的心情,其實是他複雜、隱忍、痛苦、悲憤、沉重的心境的簡潔表露。1936年3月11日,魯迅先生《白莽作<孩兒塔>序》寫到:這《孩兒塔》的出世並非要和現在一般的詩人爭一日之長,是有別一種意義在。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上半年,中國美術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美術展」,藉助224件文物、書籍裝幀和美術作品展示魯迅美術思想的形成、建構、影響過程,揭示魯迅與20世紀中國美術流變的關係;下半年,在魯迅博物館建館六十周年之際,該館又推出了「含英咀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等級最高含金量最大的一個文學獎項,得次獎者也定能流傳百世,留名史書。說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魯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標準的話,魯迅獲獎綽綽有餘的,其實並不然,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
  • 魯迅詩軸手跡為何50年後從日本回歸上海魯迅紀念館?
    這其中緣由真是說來話長,這要從一位日本的中國古籍版本專家田中慶太郎說起。一位酷愛中國文化的日本出版家       田中慶太郎1880年生於日本京都一個經營書店的世家,是日本近代中國學發展史上的一位獨特人物,儘管他並不是著書立說、杏壇講學的大學教授,但他以自己對於中國古籍書畫的精湛學識,為日本適時而大量地輸入中國典籍,為中國學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魯迅舊照:去世後國母守靈,16位大佬抬棺,圖5原配獨守空房41年
    (這是一組反映魯迅不同時期的照片)【魯迅身穿日本和服】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時至今日,魯迅很多作品依舊膾炙人口,比如短篇小說集《吶喊》、《故鄉》、《彷徨》等。【留學日本的魯迅】 1901年12月,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抱著「救國救民」的想法決定去日本留學。次年1月,魯迅進入東京弘文書院學習。
  • 在仙臺,遇見魯迅
    可是提起仙臺,恐怕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魯迅和他那篇著名的《藤野先生》。假如不是因為《藤野先生》,我可能沒有機會知道日本北陸還有個為藤野嚴九郎立館塑像的蘆原市;假如不是因為《藤野先生》,不是為了去看看和魯迅有關的那些故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會為了美景美食而專門跑一趟仙臺。所以把《藤野先生》看作是指引人們在熱門景點之外發現新景致的人文路書也並不為過。
  • 魯迅在日本學醫成績優異,為何棄醫從文?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在當時極大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魯迅甚至被譽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魯迅先生一開始並不是從事作家的職業,而是在日本留學學醫。成績優異的魯迅為何不再學醫,而是棄醫從文呢?他到底在日本經歷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