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2020-12-15 吉安新聞網

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中國歷史上,七百多年來一直為世人傳湧的民族英雄,那就是高唱「人生自古誰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省吉安縣富田鄉文家村)人。

廬陵山川靈秀,自古以來就是文章節義之邦。文天祥生長在這塊具有豐厚愛國主義傳統的土地上,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親文儀,人稱革齋先生,是一位鄉間儒者,其性格曠達,重義輕財,樂於濟人。家產雖不多,然藏書頗豐,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醫卡技藝各類圖書應有盡有。母親曾德慈,又是一位知書識禮、賢慧善良的婦女。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極其嚴格。小天祥就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度過了他的童年苦讀的歲月,環繞居室的校校勁竹,陶冶了他堅韌清勁的節操。有一年二他來到縣邑的學宮裡,看見牆上掛著歐陽修、楊邦義、胡錐、周必大幾位鄉賢的畫像,甚為敬佩。他曾讀過許多忠臣烈士的傳記,對這幾位先賢的德行業績尤為熟悉。此刻,他激動無比,心中發誓:「日後我若不象他們那樣做人,就算不得大丈夫!」

20歲時,文天祥懷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進入吉州白鶯洲書院深造。這是宋代江西最著名的書院之一,山長歐陽守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教育家。書院採取開放式的教育,教學不拘泥於經典的錐釋,而「求為有益於世用」學生可以自由討論時政,甚至可同教師質疑,學術風氣很盛。這種嶄新的教學方法,使.這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青年大開眼界。他在這所風景優雅、學風濃厚的書院裡學習雖然還不到一年,但學問大有長進,思想變得更為成熟。

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帶著老師和鄉親們的囑語赴京參加全國進士考試。在殿試中,他接到由皇帝親自的命題,便文思泉湧,洋洋萬言的《御試對策》一氣網成。在那篇《對策》中,他以《周易》中的「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義觀為理論武器,針對時弊提出了全面改革政治的方略。考官王應麟讀到這份試卷,大加讚賞,連忙向理宗皇帝推薦。理宗閱後,也被文天祥那「肝鐵石」「天不息」精神所感動,因而親搭為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當時,理宗高興地說:「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中了狀元,本可馬上得官而為國家出力,不幸的是,父親的突然病故,使文天祥在家服喪守孝三年。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他陪同胞弟文璧進京應試(文璧中本科進士),朝延照例要對這位前科狀元任命官職。這時,元兵已分三路大舉南侵,宦官董宋臣不規勸皇帝抵抗,卻一味鼓譟遷都避敵,弄得朝野一片混亂。朝廷的委任書還未下達,文天祥便不顧一切地上書皇帝,乞斬董宋臣以安定人心。奏摺被截,於是他氣憤地回到鄉裡。半年以後,他得到一個主管仙都觀的閒職,第二年又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兼任景獻府教授。其時,賈似道正掌國柄,權傾一朝,文天祥不亢不卑。當董宋臣又被委以主任,並且成為他的頂頭上司時,他「驚嘆累日」,再也不能容忍那班權奸把持朝政了,於是再次上書皇帝,列數董宋臣「天下乏惡名萃諸其身」。奏摺又一次未獲報,他心灰意冷,準備辭職,賈似道卻差遣他出知瑞州。

瑞州前幾年被元兵鐵蹄蹂躪,郡縣滿目瘡痰。本來就窮困已極的人民,加上戰爭的摧殘,猶如雪上加霜,這使深愛人民的文天祥憂心如焚。他一到任,便決心對這凋敝破敗的景象進行一番認真整治。他修復了被燒毀的幾處名勝古蹟;張布綱紀,對驕橫擾民的郡兵給予嚴懲;用庫存資財創設便民庫,用以救濟貧困農民發展生產。總之,他採取許多得力措施,讓人民休養生息,重建家園,盡最大的力量來恢復經濟,改善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雖然支天祥在瑞州的時間不到一年,可是面貌大為改觀。

不久,文天祥任江西提刑,處理了臨江城中發生的一起冤案,處決了殺人兇犯,對草營人命的官吏施以極刑,給冤死者的母親瞻養終身。這件事震動很大,深得人民擁護。後來,他知寧國府,提刑湖南,都能憂民所憂,為民請命,處處政績卓然。他在《御試對策》中提出的改革理想,決心在地方職任上努力實現。

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江萬裡任左23相期間,任命文天祥兼權學士院。平章賈似道以曾當過度宗皇帝的老師和策劃立儲有功而驕橫跋窟,甚至託故辭職,要挾君主。文天祥代皇帝草擬詔書,不僅沒有溢美阿訣之詞,而且對他嚴加責伐,因此觸怒了這個權貴,又受到彈劫而罷官。

文天祥在仕途主是不得意的。宦海沉浮,幾度道罷礎,使他更加看清了朝政的黑暗腐敗。可貴的是,他救國救民的丹心不改;大是大非面前,堅持正義立場不變。這種不屈的性格,使他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和邪惡勢力作鬥爭,努力追求真理,為拯救國家的前途不惜犧牲一切。

德格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進逼京城臨安。南宋雖擁有幾十萬官軍,但不思抵抗,只知妥協退讓,國家到了發發可危的境地。正在贛州任上的文天祥,接到朝廷的勤王詔令時,痛哭流涕。他深知現在起兵困難重重,但是國家不能不保,正如父母患病,做子女的不能不延醫。他迅速地在贛、吉兩州募集了數萬民兵,變賣自己的家產來充作軍餉。當勤王軍浩浩蕩蕩北上時,朝廷在陳宜中一伙人的把持下,卻不讓文天祥的部隊進駐臨安,竟令他們在吉州等待了四個月之久,以至錯過了許多戰機。陳宜中的所作所為,首先激起了京城太學生的強烈反對,同時,朝廷內部許多正直之士也紛紛抗議。等到文天祥的勤王軍開到臨安時,元兵前鋒已兵臨城下。宋廷內外一片恐慌,宰相陳宜中連夜逃竄,議事大臣已經沒有幾個人了。

德桔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十九日,文天祥被任命為右ZE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自這天起,人們便稱呼文天祥為"文翠相"。臨危受命,挽國家於傾倒之時,宰相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他是清楚的。第二天,他就被派遣出使元營談判。這元疑是去虎穴,可文天祥毫不推辭。他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到泉亭山,他大氣凜凜會見元軍統帥伯顏說:「如果你們退兵到嘉興去,不以滅宋為目的,我們可以坐下來談條件;否則的話,我朝還有大片國土,軍民同仇敵內,一定與你方奉陪到底。真要打,還說不定誰勝誰負呢!」伯顏原以為他是來談技降事宜的,卻不料他竟然這樣強硬,因此把他軟禁營中不遣。對於來使採取如此做法是不義的,當即遭到文天祥的抗議。可是宋朝廷的技降方針已定,第二天又派遣吳堅、賈餘慶等人帶著玉笠和降表向伯顏稱臣。這是文天祥沒有敢想的,他非常憤恨。伯顏以宋皇已降為由脅迫他就範,他用「社穰為重君為輕」相辯,明白地表示「君降,臣不降」。他的忠誠只付予祖國!

伯顏將他與那班"祈請使"們一同押往北方。沿途人民曾設法營救他。在鎮江短暫逗留期間,文天祥和他的隨行部屬杜滸等十一人,制訂了一個周密的脫逃計劃,秘密地尋找著時機。當時鎮江這個軍事重鎮,被元兵嚴密把守,看守文天祥的軍官王千戶簡直是寸步不離。文天祥表面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他藉口即將離別啟程,要設宴答謝房東,同時請王千戶作陪。角光籌交錯,不一會兒將「客人」灌得酷町大醉。文天祥等人換上了準備好的衣帽,帶著智取來的通行的官燈,避過元兵的哨卡,穿過曲折的街巷幽徑,來到了甘露寺旁江邊。約好的船未按時到,令他們萬分焦急;沿江尋找了好一陣才找到了船,他們急速登船渡江。船到江心,突然通上元軍的巡邏船。原來,長江江面已為元軍封鎖,所有船隻都已管制。發現他們這艘沒有燈火的小船,不免生疑,盤問一番後,更不能相信。眼看敵船追趕過來,恰逢潮退水落而擁淺了。元兵眼睜睜地「目送」他們渡過了江。

相關焦點

  •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文天祥,大家都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句流傳至今的愛國詩詞,就是出自文天祥的口中,他是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公元1274年,樊城破,文天祥被任命為贛州地區的知州,次年應詔勤王
  • 賞讀文天祥《中秋》,南宋亡國那一年,文天祥在哪裡過的中秋節?
    兩個月前,上年的十二月,抗元名將,南宋重臣文天祥在潮州山林被元兵捕獲,自殺未成,他是作為戰俘被元軍主將張弘範從潮州帶往崖山的。 第一,招待文天祥,為了勸投。只要文天祥寫下勸降崖山將士的信,打南宋不戰而勝。 第二,活的文天祥,對張弘範有升官價值。 第三,炫耀元軍武力,徵服者氣慨。
  • 文天祥(2)_中國吉安網
    文天祥到真州後,與守將苗再成討論復興的計劃,寫信與淮東、淮西聯絡,準備聯合起來收復失地。淮東制置使李庭芝,認定在無軍戒備森嚴之下,文天祥決無脫險的可能,而他這次來,一定是作為元軍的奸細來賺城的,因而下令各地相機殺掉他。文天祥並非怕死,但不作無為的犧牲,思謀良久,決定先回南方去。他們在當地人民的幫助下,走小徑,涉泥濘,蹲破店,臥糞堆,忍飢挨餓,九死一生,終於輾轉到達通州。
  • 成都的天祥街真與愛國詩人文天祥有關係,石室的文翁是文天祥先祖
    清朝的時候因為紀念文天祥,在金賢寺裡塑了文天祥的像,大家反而不叫它金賢寺,而叫天祥寺,時間長了,這條街也自然成了天祥寺街。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紀念文天祥的寺廟,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成都一樣,那些地方基本上都與文天祥本身有關係,都在和文天祥生平事跡有關的地方
  • 遊文天祥紀念公園
    文天祥紀念公園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招商街道赤灣山,東臨深圳灣,西至珠江口,北靠大小南山,南瞰內伶仃島,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最高峰海拔213米,公園規劃總面積約42公頃。文天祥紀念公園文天祥,詞中描寫了文天祥的囚徒生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慨。他身陷囹圄不但寧死不屈,而且還深信未來將有更多豪傑之士站出來,繼續與元軍戰鬥。這首詞充分表現出文天祥對南宋王朝的赤膽忠心。他高尚的民族氣節,凜然可見。
  • 從文天祥捨生取義看儒家忠義思想
    文天祥二十歲時舉進士,對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為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寫成一篇佳文巨構,宋理宗讀了,驚嘆文天祥是天下奇才,龍顏大喜,御點文天祥為第一,成了狀元。伯顏率蒙古大軍渡江攻宋,此時的文天祥官至贛州知州。
  • 文天祥:演繹出捨身赴義的儒家忠義思想
    文天祥二十歲時舉進士,對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為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寫成一篇佳文巨構,宋理宗讀了,驚嘆文天祥是天下奇才,龍顏大喜,御點文天祥為第一,成了狀元。
  • 文天祥眼裡那些消失的亭臺樓閣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愛國詩人、抗元名將、民族英雄,於南宋成淳十年(公元1274年)三月任江西提刑兼贛州知州,直到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勤王詔」,離開贛州,開始了戎馬人生。在贛州10個月期間,文天祥多次登臨鬱孤臺、八境臺、章貢臺、合江樓,遊玩馬祖巖,並寫下詩、賦有近20首。
  • 文天祥,成仁取義,忠義至盡,問心無愧!
    虞候張慶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兩度挨箭,文天祥兩次都未被發現,得以脫身。杜滸、金應拿出身上的金銀送給元軍,才被放回,僱募二個樵夫抬著坐在籮筐裡的文天祥到高郵,泛海坐船至溫州。文天祥聽說羅開禮死了,穿起喪服,痛哭不已。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正月,元兵攻入汀州,文天祥於是遷移漳州,請求入衛朝廷。不久,吳浚降元,來遊說文天祥。文天祥派人縛起吳浚,把他吊死了。四月,進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專橫跋扈,被處斬了。五月,遷出江南西路,進入會昌。六月,進入興國縣。
  • 屈原、文天祥與史可法
    2,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被元軍俘虜,然後押至元大都。忽必烈愛才,一直想勸降文天祥,但文天祥始終不為所動。公元1283年,文天祥從容就義,年四十七歲。文天祥,也是愛國者,是漢民族的民族英雄,為保衛大宋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即使死也要南面故土。3,公元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督師史可法為大明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揚州城破後被殺。與洪承疇、吳三桂等人不同,史可法為大明戰至最後,據降而死,同樣是漢民族的民族英雄。
  • 泰和縣朝仙崖—文天祥議事臺
    拾級而上,有紀念文天祥的祠堂,當年文天祥曾在此議事抗元,所以朝仙崖又叫文天祥議事臺,始建於唐朝中朝,唐宋時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佛教聖地。宋代之後朝仙崖佛殿遭到毀滅,僧侶被遣散,延續幾百年的香火併未因此熄滅。
  • 文天祥為什麼連拒兩朝皇帝勸降
    原標題:文天祥為什麼連拒兩朝皇帝勸降 原標題:文天祥為什麼連拒兩朝皇帝勸降呂文煥以自己苦守襄陽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為自己辯解,文天祥厲聲喝道:「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 文天祥表現出的無畏氣概,使得伯顏對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夠投降,元軍可以利用他的聲望去進一步收拾南方的殘局。於是,伯顏派人勸降文天祥:「大元將興學校、立科舉,丞相在大宋為狀元宰相,今為大元宰相無疑。」文天祥聽後,卻當場痛哭。
  • 宋末愛國詩人--文天祥
    但南宋的愛國軍民卻不肯屈服於元朝的武力徵服,紛紛舉起義旗進行抗戰,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有些人用詩、詞、文等不同形式記載下他們的戰鬥歷史,為南宋文壇寫下最後的光輝篇章,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文天祥。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曾考取進士第一名。官至江西樞密使。元兵進犯時,他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代表南宋與元朝談判,被扣留,解送北方。
  • 汕尾八景之八:文天祥公園
    文天祥公園 莊海君 五坡嶺上的一抹黃昏讓樹上的風滄桑了起來幾隻歸巢的麻雀談論著一飯千秋的歷史,有些故事還沒有走近,有些人已老去或許,有風雨打溼夜色 竹林深處,簷角落影在路上邂逅的時光都是美好的都用事物來比喻一曲英魂,從方飯亭傳來海陸豐人民在歷史的潮流中用文化書寫這片土地的蒼茫與繁華,一代又一代 ◎文天祥公園,也叫「五坡正氣」,位於廣東汕尾市海豐縣城北郊五坡嶺上
  • 文天祥有哪些經典作品呢?
    文天祥有哪些經典作品呢?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充滿愛國情懷的他,又有哪些作品呢?一起來看看吧!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詩的開頭即點出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至時窮之際,必然會顯示出來。
  • 零丁洋已不零丁——從文天祥到孟凡超
    文天祥少年時期特別仰慕這三個前輩同鄉,看到他們的諡號中都有個「忠」字,讚嘆道:「死後如果不能像他們一樣受到後人祭祀,就不是大丈夫!」值得一說的是,少年文天祥不僅有志氣,而且是個大帥哥,宋史說他「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惜字如金的正史能用這麼多的筆墨來寫一個男子的帥氣,極為罕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才華。
  • 為什麼說文天祥的愛國詩是民族英雄的自敘詩?
    文天祥想必大家都知道,大家除了了解他是南宋末期偉大的文學家、民族英雄外對他的愛國詩篇有多少了解呢?都說文天祥的愛國詩是民族英雄的自敘詩,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下為什麼會這樣定義他的詩。文天祥,字履善,又名宋瑞,號文山,江西廬陵人。
  • 頂天立地大丈夫,文天祥寧死不屈,妻子兒女最終淪為奴隸!
    因此,他們要求文天祥到嶺南的廣州去建同督府,不料尚未成行,廣州便於六月降元,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只得讓文天祥到南劍州開同督府。七月四日,文天祥離開行都前往南劍。文天祥到達南劍州後,仍沒有放棄北進的計劃。
  • 有著愛國情懷的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選擇了寧死不屈
    他就是文天祥,他的那句詩歌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經他的詩歌被收錄到我們的課本中,為的是激勵我們也要學習文天祥這樣深深的愛國之情。當時的文天祥是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愛國詩人並且也是抗元名將民族英雄,他與陸秀夫和張世傑合稱為宋末三傑。
  • 「文天祥忠孝碑」揭彩儀式在汕尾海豐舉行
    6月27日,海豐縣文天祥公園舉行「文天祥忠孝碑」原碑拓片翻刻碑揭彩儀式。    儀式上,海豐縣政協主席劉英劍和廣州市天河區政協原副主席徐春平為「文天祥忠孝碑」原碑拓片翻刻碑揭彩;許伯夷、徐春平向海豐縣博物館捐贈「文天祥忠孝碑」原碑拓片及翻刻碑記真跡;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倪俊明向彭湃紀念中學捐贈圖書。    儀式結束後,市臺辦主任莊紅琴與許伯夷先生就汕臺兩地文化交流交換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