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藤,豆科魚藤屬中的一種熱帶常綠藤本植物,盛產於東南亞,喜高溫多溼的熱帶氣候和蔭蔽的環境,在熱帶各地常作為殺蟲劑原料作物栽培,20世紀中一度曾與尼古丁、除蟲菊酯並列為三大植物性殺蟲劑進入國際市場。
魚藤藤蔓可長達20米,匍匐於地面;嫩枝、葉柄及花序被有鏽褐色毛茸;奇數羽狀複葉互生,有長葉柄而缺託葉,葉長達30釐米以上,小葉7~13片,長倒卵形,背麵粉白色;蝶形花深紅色,腋生成總狀花序;莢果扁平,長橢圓形,有狹翼,內含種子1~4個。
魚藤根中有殺蟲功能的主要成分為魚藤酮。魚藤酮可製成水劑、懸浮劑、粉劑、乳劑、微乳劑、餌劑、乳油等多種劑型,可與其他農藥進行混配使用,對蚜蟲、鱗翅目幼蟲、甲蟲幼蟲、狗蚤、牛蠅等800多種害蟲都有毒殺作用,尤其對蚜蟎類害蟲效果突出,是一種優秀的植物源農藥,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魚藤的長期進化過程中,自然界對魚藤酮早已形成了完善的降解機制,魚藤酮在環境中降解徹底,無殘留,特別適用於蔬菜、水果和茶葉等被人直接食用的作物,對作物也不產生藥害,是理想的防治蔬菜害蟲的無公害農藥。植物中魚藤酮類系列化合物複雜多樣,魚藤酮殺蟲作用機理與常規化學農藥完全不同,能夠作用於害蟲的多個器官系統,有利於延緩害蟲抗藥性,特別是對抗性害蟲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魚藤酮的應用十分廣泛:(1)用於果樹、茶園、高爾夫球場、城鄉綠化帶、人行道、公園及校園草坪等的害蟲防治;(2)在淡水和海水養殖業,可用於清理魚塘;(3)防治根結線蟲;(4)驅殺各種動物的體外寄生蟲;(5)製成餌劑可誘殺各種衛生害蟲;(6)製成擦劑、膏劑可根治人體癬疥溼疹和跌打腫痛等;(7)抑制某些病菌孢子的萌發和生長,或阻止病菌侵入植株;(7)刺激作物葉綠素增生,尤其對於果、蔬、煙、茶及花生等作物具有明顯的豐產作用。
由於魚藤酮分子結構複雜,難以人工合成,目前國內外廠家生產的魚藤酮產品主要是從魚藤等豆科植物的根部提取。
我國商品魚藤根主要來自野生資源,魚藤的分布具有地域性,介於東經97°31′~124°34′和北緯18°37ˊ~31°34′之間,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區大部分屬熱帶及亞熱帶,高溫多溼,適合魚藤的生長,福建、江西、湖南、浙江、湖北、西藏、四川和貴州省也分布有一至兩個品種。其中廣東分布的品種最多,有中南魚藤、粉葉魚藤、魚藤、鏽毛魚藤、多蕊魚藤、肇慶魚藤、密錐花魚藤、白花魚藤、尾葉魚藤、亮葉霍氏魚藤、大葉東京魚藤、鼎湖魚藤、毛魚藤、馬來魚藤、直生種、豐順變種毛魚藤、廣西變種毛魚藤、臺灣毛魚藤、新加坡毛魚藤、臺灣半直生等20個品種。
廣東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氣溫大於等於10℃,年積溫6000~8500℃,年雨量1500~2000毫米。廣東沒有氣候上的冬季,乾季也不明顯,且雨熱同期,4~9月為高溫高溼期,各月均溫20~28℃,10月~3月為低熱低溼期,最冷月均溫也有10℃~15℃,只要沒有霜凍,魚藤就可安全過冬,廣東實為栽培魚藤最有希望的地區。
廣東省種植魚藤的歷史由來已久,如豐順縣種植魚藤就有兩百多年歷史,其品種尾葉魚藤從泰國引進,魚藤酮含量6~7%,主要種植於湯西鎮、譜寨鎮、富城鎮、北鬥鎮、康南鎮和東園鎮,20世紀90年代種植面積就達1萬6千畝。另據趙善歡院士報導,20世紀30年代寶安縣有人栽培魚藤,乃由當地華僑從南洋攜入種苗種植,全部為馬來魚藤。
魚藤適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2500米以下、酸性(pH值為5.5左右)、排水良好的輕壤土,主要生長於山地路旁、山地崖壁下、山地溪邊灌叢中、山谷灌木林或疏林中、沿海河岸灌叢、海邊灌木林、近海岸的紅樹林中、江邊、曠野路旁或水塘邊或開曠的峽谷中。廣東大部分地區屬山地和丘陵,可以大面積推廣種植魚藤,綠化荒地,改善生態環境。
魚藤以扦插的方式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用木質化的莖蔓切成長20-30釐米帶有2個芽的插穗,斜插於苗床,覆土踏實並澆水,加簾遮蔭防止太陽暴曬。1.5~2.5個月後將生根苗移植於本田,每畝約栽2500株左右。管理中注意除草和施肥,並防牲畜破壞。每隔2-3個月中耕除草1次,一年施2次複合肥(雨後直接撒施),可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定植後2~3年即可收穫,收穫宜在生長旺盛、根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時進行。粗細不同根中有效成分含量差異很大,直徑在6毫米以下的根中含量最高,12毫米以上的含量僅為細根的一半。鮮根經充分乾燥,含水分在12%以下後貯藏。根的乾燥後得率約為40%。幹根產量每公頃350~1700千克不等。
現我國大力支持魚藤的種植,並期望通過魚藤的開發,配置出安全性高、殘留低、無公害、生物活性高、使用費用低、選擇性高的新農藥,進而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減少高毒化學農藥的用量,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這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食品安全工程建設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