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展出二十六件頂級古書畫 至寶見真容

2020-12-24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臺北故宮展出二十六件頂級古書畫 至寶見真容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

每年的秋冬兩季,是適合中國古代書畫文物展覽的季節。去年,臺北故宮舉辦了大型展覽「國寶的形成」(10月至12月),展出了眾多國寶級書畫文物。今年,臺北故宮又舉辦了一場主題相同的展覽「國寶再現」(10月4日至12月25日),請出來二十六件國寶書畫,讓晉唐宋元的赫赫名作濟濟一堂,堪稱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文化盛事。

「國寶再現」,是大規模曬寶活動的下半場,上半場是2017年的「國寶的形成」特展。古代書畫展出一次之後要修養多年,這樣級別的展覽居然能連續舉辦兩年,大概只有兩岸故宮才能做到了。臺北故宮的收藏來自清宮,珍寶眾多,光是限制展覽的頂級書畫就有七十件。限展書畫的最長展期是一個半月,這次三個月的特展,分AB兩期展出了二十六件特展書畫,它們都是教科書級別的作品。

1 王羲之「平安三帖」被歷代珍藏

書畫的「高古」,一般指晉唐宋元幾代,因為再早基本留不下來。即便有些傳世的頂級晉唐遺物,也基本都是後代的摹本,比如說臺北故宮本次特展的第一件寶物,東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就是唐代初年的摹本。

《平安何如奉橘帖》其實是《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的合稱(簡稱「平安三帖」)。《說文解字》說「帖,帛書署也」,將漢字寫在帛上叫帖,後來引申為古人的書法。《平安何如奉橘帖》並非寫在絹帛上,它長24.7釐米,寬46.8釐米,寫在硬黃紙上。硬黃紙是用黃麻製成,再用黃檗上色,略帶黃色,可以防蟲蛀,紙質細膩,還可以用來摹榻書法。在摹帖之前,先在紙上塗蠟,用石碾光滑,紙看著有點透明,然後在一個黑屋子裡,把書法和硬黃紙覆在窗戶上,就著光線勾勒出字的外形,最後根據書法的墨跡濃淡來填墨,這就是唐代的「雙鉤填廓」。東晉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早已無存,唐代的摹本號稱「下真跡一等」,已經是最好的了。

好的唐摹本能反映出原帖上的飛白乃至於蟲蛀破損。飛白就是字寫快了墨有些跟不上,《平安何如奉橘帖》寫得比較平穩,這種筆觸比較少,但是《何如帖》第二行的遲字,第三筆能看到明顯的淡墨描痕,就是有意模擬飛白。原跡的蟲蛀破損也能看到,是用細墨線描出來的,《平安帖》右下的「僧權」押署、《何如帖》第一行「羲」字、《奉橘帖》最後一個「得」字,都能看到這樣的痕跡。至於筆畫之間的牽絲映帶,那更是唐代摹榻師的拿手技能,如《平安帖》第一行的「來」字,三橫畫為連筆,第三筆上勾接豎畫,末兩筆逆鋒而起,轉右點挫鋒內收,看著和放筆直書沒什麼區別。還有第二行的「明日」兩字連寫,筆畫間勾連轉折的細線一清二楚,說「神乎其技」,不僅是指書聖的絕技,還是在說唐代摹榻師的絕活。

《平安帖》,顧名思義,就是王羲之給友人報平安的,裡面提到他的堂兄王耆之來了十幾天,具體的文意不是很清晰,歷代斷句也不同,此帖運筆在行草之間,提按頓挫變化很多,極是耐看。《何如帖》是問候友人的信,結字端整,筆勢比較平和,《奉橘帖》是《何如帖》後面的一個補充說明,寫的是「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唐代詩人韋應物喜歡這個帖,賦詩云「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北宋人喜歡韋應物的詩,於是將《奉橘帖》單獨弄成一帖。在長期的流傳中,《平安帖》失去最後兩行,三帖在明代合為一卷,然後不知道從哪裡移來了一段有歐陽修、蔡襄等北宋人籤名的觀款附在後面,成了今天看到的樣子。

王羲之寫字的時候,中國還沒有桌椅。人們是坐在平地上,一手捲紙,一手寫字,這種寫法來自於書寫竹簡。王羲之喜歡用勁健的筆毫,書寫時高執筆,筆桿稍斜,寫出字來清麗健朗。王羲之最反對「直過」,就是沒有起伏的平拖過去,所以人們在讀帖的時候,會發現他的字在起伏欹側之間韻律十足。王羲之的書法在東晉就是珍貴之物了,334年他寫信給徵西將軍庾亮,庾亮看到王羲之的字寫得很好,於是邀請弟弟庾翼一起觀賞。庾翼看到書信後感慨萬分,說當年自己收藏了東漢張芝的十張草書,在逃難的時候丟失了,以為再也看不到那麼好的字了,沒想到看到這樣的書信,「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南朝梁武帝極愛王羲之,認為他的字是「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並且開始鑑藏王羲之書法。梁朝著名的鑑賞家徐僧權和唐懷充的籤名押署,還可以在《平安何如奉橘帖》上看到。《平安何如奉橘帖》的一個難得之處,是上面原樣摹榻了南梁到隋代諸位鑑賞家的押署,這是唐代以前皇室書畫鑑藏的歷史,我們居然還能看到,真的算是奇蹟了。另一個奇蹟來自於對押署的摹榻,很多都是不到半釐米的蠅頭小字,依然是複製得清清楚楚。如隋代開皇十八年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的籤名,「諮議」二字每個橫畫入筆的形態都不一樣,技藝精湛。柳顧言是隋煬帝楊廣手下的鑑定師,楊廣極愛王羲之書法,到處尋覓收藏,後來他的表侄唐太宗李世民繼承了這個愛好,大量收集王羲之書法,併集字寫成《大唐三藏聖教序》,其中有些字就來自於《平安何如奉橘帖》。

《平安何如奉橘帖》是歷代珍藏的寶物,從北宋開始流傳有緒,不過這幅作品前面的宋徽宗題字和宣和內府印都是假的,也不見於《宣和書譜》的記載,大概是明代時候有人想給這幅作品賣個好價錢,於是畫蛇添足。清朝時候這幅作品進了皇宮,但是由於筆鋒銳利,沒有《快雪時晴帖》那種溫潤古雅,所以乾隆皇帝並不喜歡,在《石渠寶笈》裡位列次等。其實人類的審美是一直在變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唐代張懷說王羲之「有女郎才,無丈夫氣」,真是毒舌到家了。現代的藝術鑑賞家一般認為,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他頂級的作品了,它和北京故宮的《蘭亭集序》以及日本皇宮的《喪亂帖》一起,是王羲之書法的代表。

↑唐玄宗的《鶺鴒頌》

↑高達近兩米的宋太祖像

2 唐玄宗留存於世的唯一墨寶

晉後為唐,唐代書畫留下來的都是極品,但是此次「國寶再現」特展上有三件號稱唐代的高古作品,如此密集地展示頂級寶物,的確不容錯過。

第一件號稱唐代的作品是傳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這件作品描繪了一個很出名的故事,唐太宗想求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但是護寶的辯才和尚不願意將之拿出,謊稱已經丟失,於是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去巧取。蕭翼化裝成過路客商,和辯才和尚套近乎,說自己祖先是王羲之書法的傳人,然後拿出各種從宮裡帶來的王羲之真跡向辯才炫耀,辯才受到刺激,於是從梁上拿下《蘭亭集序》的真跡跟他反炫耀。最後蕭翼看準了機會,趁辯才不備,偷走了《蘭亭集序》。這個故事來自唐代何延之的《蘭亭記》,是辯才的徒弟玄素在92歲的時候親自和他說的,各種史料證據齊備,應該是真實無誤的。但是這件作品不可能是閻立本的,「賺」就是騙的意思,閻立本是唐太宗時候的人,說當朝皇帝騙取書畫,那是找死的行為。唐太宗後來賜給辯才織物三千段,穀物兩千石,也是不想讓自己留下不好的名聲。

這幅《蕭翼賺蘭亭圖》畫上有五個人,辯才手持麈尾,坐在胡床上和蕭翼聊天,兩人中間有個和尚,大概就是玄素。辯才後面還有兩個煮茶人。這幅圖來自何時何人,歷來爭議極大。《宣和畫譜》上記載五代南唐顧德謙有一幅《蕭翼賺蘭亭圖》,有人認為就是這幅。《蕭翼賺蘭亭圖》傳世有兩幅,還有一幅在遼寧省博物館,筆者沒有見過真跡,但從圖片上看,古意不足,似乎是個摹本。臺北故宮的《蕭翼賺蘭亭圖》頗有古意,但也不見得是五代真跡,上面用的是鐵線描,線條較弱,有些衣褶畫得不合理,尤其是辯才和蕭翼中間的和尚,似站似坐,頭重腳輕,看起來相當怪異。筆者認為這幅畫大約是根據古代作品繪製的摹本,保留了很多原作的精妙之處,古意盎然。由於上面有南宋人沈揆於1192年題寫的觀款,應該是宋代的摹本。

第二件唐代作品來頭很大,是唐玄宗李隆基留存於世的唯一墨寶《鶺鴒頌》。鶺鴒是燕雀目鶺鴒科的鳥類,在飛行和行走時會相互聯繫,彼此照應,在《詩經·小雅》裡就是兄弟友愛的象徵。公元721年秋天,唐玄宗在大明宮麟德殿看到鶺鴒千隻聚集,人過也不散,於是召來長史魏光乘作賦歌頌,然後自己和韻作《鶺鴒頌》,並親書此卷,以歌頌兄弟五人的手足之情。

唐代初年國家雖強,但是政權爭奪十分兇狠,李隆基對皇室內部充滿警惕。李隆基掌權之後,首要的工作就是管制宗室外戚,尤其是李姓諸王,他們就算當御史也不能參與實際政務,和群臣結交更是萬萬不可。然而一味高壓也不是辦法,所以他要借用各種機會展現兄弟友愛的一面,用來平衡宗室之間的關係,《鶺鴒頌》就是這個環境下的產物。

《鶺鴒頌》記載的故事是《新唐書》裡記載的,但是《新唐書》沒有寫發生的年份,通過《鶺鴒頌》的內容,我們可以確認其年月日,《鶺鴒頌》的史料價值毫無疑問。《鶺鴒頌》的內容毫無問題,但它是不是唐玄宗的親筆真跡,那就見仁見智了。

《鶺鴒頌》是四張紙裱起來的長卷,每張紙的邊緣都有騎縫殘印,可見原來是冊頁,後來裱成了長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紙的左下方,殘留的是宋徽宗的「宣和」連珠璽,用的印泥是「水調朱印」,可見其一定是北宋宣和內府的收藏。《鶺鴒頌》在北宋流傳有緒,歐陽修曾經在黃元吉處見過此卷,把玩了很久,後來宣和書譜也有記載。清代《三希堂法帖》裡面有一段《鶺鴒頌》的跋文(今不存),說宋徽宗時有鶺鴒上萬,聚集於皇宮龍翔池,於是宋徽宗把這卷給蔡京蔡卞兄弟觀看,兩個人在後面寫了題跋。蔡京蔡卞兄弟的題跋留下來了,但是筆力比較弱,蔡京甚至寫自己名字時都出現筆誤,是否是真跡有爭議,不過內容是沒問題的,最次也是個高仿的臨本。

真正奇怪的是《鶺鴒頌》作品本身。這卷是沒有疑問的手寫本,不是摹榻。唐人說唐玄宗的書法「風骨巨麗」,這卷是有的,字壯而不媚,行筆多不藏鋒,注重提按轉折,尤其是最後的一個精彩的大「敕」字和玄宗花押,看得令人振奮。唐玄宗的書法上承王羲之,很多字幾乎是照著臨的,如「集」字,和王羲之《平安帖》裡的「集」字基本一樣。這卷的書法類似玄宗724年書寫的《常道觀敕》,年代也接近,書風沒有問題。

那問題在哪裡呢?《鶺鴒頌》雖然是行書,但是全篇無一處上下連筆,用筆忽輕忽重,線條忽輕忽細,字體忽大忽小,間距忽近忽遠。整體不連貫,非但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字之間離得近了還會打架,最神奇的是居然有幾個字有補筆,沒寫好,描一描。通篇看來,像是集字而成,不像是放筆直書的作品。筆者認為,這卷要不然是唐代臨本,要不然是玄宗那時候天天臨寫集字而成的《聖教序》,結果自己寫出來也是一副集字的樣子。

無論這件是不是唐玄宗的真跡,其書寫內容都是沒問題的,年代極早,價值極高,是罕見的寶物。

3 氣勢非凡宋太祖像

臺北故宮展出的第三件唐代作品,是傳徐浩的《朱巨川告身》。

「告身」是古人接受政府獎勵或者官職的憑證,分「冊授」、「制授」和「敕授」三種,本作品書寫於公元768年,授予朱巨川(725-783)大理評事兼鍾離(今安徽鳳陽)縣令,六品官,屬於敕授。

這卷格式清晰,在新職務和年月上蓋有「尚書吏部告身之印」,一共四十四方,是珍貴的唐代原始文獻資料。唐代選文官和後代不同,要考察相貌言辭,所以敕文裡說朱巨川「氣質端和,藝理優暢」。後面還寫了當時三省官員的名字,連郎中和令史都有,但唯獨書令史下面是空著的,所以不知道是誰寫的。令史叫袁琳,是原跡上最低級別的辦事官吏,也沒準兒就是他寫的。

徐浩是中唐的大書法家,受到唐肅宗的重用,寫了很多詔令,對官方書法有很大影響。本幅作品書法在行楷之間,多用藏鋒,線條飽滿豐厚。橫畫輕,豎畫重,橫畫寫到右端經常壓成點然後收筆。本幅書法字體偏長,斜抬右肩,看著有歐陽詢的遺風,而考察徐浩的代表作《不空和尚碑》,會發現徐浩寫字寬扁,兩者並非一人所寫,但是用筆是一樣的肥厚,可見那是中唐的書寫風氣,徐浩的影響是在的。

這卷作品自北宋以來流傳有緒,是宋徽宗宣和內府的收藏,但是宣和裝已經沒了,卷頭接縫蓋著一方元代八思巴文的官印,是刑部的司籍所印,可見《朱巨川告身》留的是元代的裝裱,而且是某個倒黴傢伙「犯了事」,被刑部抄家籍沒,才蓋上了這方大印。

唐代之後是五代,五代的終結者是北宋。值得一提的是,臺北故宮收藏的北宋作品裡,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門類,那就是帝後的「御容」肖像畫。中國古代王朝都注重收集古代帝王的肖像,清代時候歷代帝王畫像都存於故宮南薫殿,乾隆皇帝曾在《南薫殿奉藏圖像記》裡說,這些畫像「以示帝統相承,道脈斯在」。蔣介石運文物到臺灣,將故宮明代以前的帝後肖像都帶了去,只有清代帝後的大幅肖像還留在北京故宮。

本次特展,進門第一幅大作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坐像。這幅像高達1.91米,宋太祖坐著比一般人站著都高,氣勢非凡。

畫史上記載,曾有王靄、牟谷、僧道輝三人畫過宋太祖御容,這幅是誰的作品無從得知。不過如此巨大的一幅作品,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完成,應該是先畫一幅小的肖像畫,把皇帝面部特徵描繪下來,然後根據小畫來完成大畫。

這幅宋太祖像面容為暗赭色,身著淺黃色圓領大袖寬衫,腰系紅色玉束帶,頭戴展腳幞頭,儀態威嚴。這幅畫像並非皇帝禮服像,而是常服像,當年應該是有過禮服像,但是時間過去一千年了,能留下來常服像就很不錯了。趙匡胤身上的衣服是看著很白的淡黃袍,並不是「黃袍加身」的赭黃袍,赭黃袍比淡黃袍高級一點,而淡黃袍比紅袍要高級一點。

這幅由於是常服像,所以看著很素,但是畫得極好,甚至比另外兩幅華麗的皇后像(宋仁宗曹皇后像、宋寧宗楊皇后像)還要好。好與不好,一定是來自於標準。畫皇帝御容,除了要畫得像本人之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傳達皇帝的威嚴。

宋太祖相貌威嚴,不怒自威,這其實是有很高明的畫法在裡面。他的身體很大,像一座山,如果身體很瘦弱,看的人就不會覺得有多威嚴。宋太祖的身體比較對稱,甚至連衣褶都對稱,如果完全對稱,人像就會呆板,於是畫家做了一點點側身的處理。側身除了讓畫面生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畫鼻子不用畫正面,可以畫出高度,整個人的空間感也形象起來了。

宋太祖的身體比例是調整過的,上半身特別大,腳小得異乎尋常,這樣就讓人容易往上看。宋太祖全身皆素,唯獨面部發黑,明暗對比很強。人的眼睛喜歡看對比強的東西,一團白中看一點黑,一團黑中看一點白,所以任何人看到這幅畫,一上來就會被宋太祖的面容神情所吸引。

古人說「寫照傳神,正在阿堵」,意思是畫眼睛是讓人物傳神的關鍵。宋太祖的眼皮稍微往下垂,遮住了一部分虹膜,如果想像他眼皮完全睜開,你會發現虹膜是橢圓形的,不是正圓的,而且瞳孔不是在虹膜的正中間,而是中間偏下。這種反常的處理,讓宋太祖有了一種居高臨下、俯視臣民的感覺。

本次特展是臺北故宮的年度特展,珍貴作品實在太多,本文只說了一些書法和人物像,其他的作品也都是赫赫巨跡。論動物,有北宋易元吉的《猴貓圖》、南宋錢選《桃枝松鼠》、宋人《翠竹翎毛》、《富貴花狸》等。論山水,有南宋蕭照的《畫山腰樓觀》、夏圭《溪山清遠》、金代武元直《赤壁圖》、元代趙孟《鵲華秋色圖》等。論故事場景,有南宋陳居中《文姬歸漢圖》、宋人《折檻圖》等。這些作品都是傳世名作,能上藝術史和教科書的也有不少。2018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書畫展裡,展品最精的,大概就是這個「國寶再現」了。(謝田)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至寶《祭侄文稿》要赴日本展出,網友說,不能去
    中國書法擁有著迷人的魅力,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有三件作品堪稱國之至寶,這三件就是「天下三大行書」。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真跡已經失傳,只有臨本存世。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如今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文物赴日展出 「翡翠白菜」人氣最旺
    圖為首次在國外展出的「翡翠白菜」。這項珍品單獨被擺設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本館的特別展示室。據傳這棵翡翠玉白菜是當年光緒皇帝妃子瑾妃嫁進宮時的陪嫁。臺北故宮這次借展的是中國歷代皇帝典藏的186件文物,圖為被展品深深吸引的參觀者。
  • 終見真章:臺北故宮展出五件珍藏書法作品
    7月4日起,「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展出,展出包括漢《曹全碑》墨拓本軸、傳晉王羲之《大道帖》卷、傳元趙孟 《書急就章》冊 、明董其昌 《臨十七帖》卷 、明湯煥 《遊西山詩》冊等。有意思的是,展出的王羲之《大道帖》與趙孟《書急就章》冊均為存疑之作,所以都用「傳」字命名用以區別。
  •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
    原標題: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策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將於6月24日至9月15日及10月7日至31日,分赴東京博物館、九州島博物館展出。
  •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展26日將在天津市開幕
    華夏經緯網6月25日訊:據天津日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書畫展將於6月26日至7月8日在天津圖書大廈文化藝術中心舉行,此次盛展共薈萃200餘件名品,分兩批展出。 自上世紀70年代初,臺北故宮博物院精選400多件館藏國寶珍品委託世界首屈一指的古書畫複製專門機構——日本二玄社仿真複製,複製品的色澤、尺寸、質地和原作完全一致。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白巖松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246件雍正文物
    東方網10月7日消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60年來首度合辦的展覽「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7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展出的246件文物包括檔案、史籍、地圖、肖像、繪畫、書法、瓷器、琉璃、瑪瑙等,全面展示這位頗具爭議的皇帝的文治武功和藝術品味,意在「告訴你一個真雍正」。
  • 臺北故宮舉辦山水畫特展 其中20件實景山水畫首度展出
    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10日表示,搶搭這波臺灣旅遊熱潮,即日起至9月23日於北部院區推出「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特展「,提供民眾今夏」臥遊山水「的消暑新選擇!沈周的《畫廬山高》是根據文學意象而來的想像之作。
  • 他們,為故宮古書畫「續命」
    近年,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持續熱播,故宮文物修復師也逐漸被社會大眾了解與喜愛。隨著6月第二個星期六——「文化遺產日」的到來,各類文化遺產項目和活動吸引了人們的關注。6月4日下午,《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兩位書畫文保類名家受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之邀,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舉辦《護寶延年:故宮古書畫的摹制、裝裱與修復》的主題講座。
  • 臺北故宮 十大鎮館之寶
    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 臺北故宮南院展出100件4大洲面具藝術品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處長伊夫·勒弗(左)與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右)憶起啟動面具繪畫儀式。(張毓翎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11月16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館南院11月15日起舉辦「法國凱布朗利面具精品展」,歷經2年籌備,精選100件來自4大洲最具代表性的面具藝術作品,此展覽是由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處長伊夫·勒弗(Yves Le Fur)策畫,首度將館藏文物巡迴至臺灣,期盼帶領觀眾從不同造型的面具作品,一窺世界各地的文化。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10月亮相福岡 肉形石將首次赴日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展10月亮相福岡 肉形石將首次赴日   日本福岡縣太宰府市的九州國立博物館將自10月7日起舉辦「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特別展,首次在日本展出真實再現五花肉塊的「肉形石」。圖片來源:共同社   中新網8月21日電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福岡縣太宰府市的九州國立博物館10月7日起將舉辦「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特別展,屆時將首次在日本展示形似五花肉塊的「肉形石」等中國曆朝文物。展覽將持續至11月30日。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擁有約70萬件藏品的世界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摘要]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能成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臺北故宮最頂級的國寶總是不展出,所以地陪根本不會備課,於是觀眾也就不知道。中國文物一般有幾大類:玉器、青銅器、瓷器、書畫。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臺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臺北的近七十萬件。不過以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兩岸故宮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 借展東京 「臺北故宮」字小到不行
    臺北故宮「國寶」《祭侄文稿》赴日展出,左圖文宣品被踢爆幾乎看不見「臺北故宮博物院」字樣(圓圈處)。右圖為2014年在東博的「神品至寶展」,鬥大的故宮字樣,形成強烈對比。(柯志恩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顏真卿三個字比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具有代表性。」
  • 時隔9年 臺北故宮三寶再合體展出
    華夏經緯網7月6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翠玉白菜、肉形石,皆為臺北故宮的人氣文物,但並非臺灣寶物等級,真正的臺北故宮「鎮館之寶」,最精品的書畫典藏。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可望明年10月間三寶並陳,是時隔9年後的再次合體展出,亦作為臺北故宮北院正館2022年修館前的一次獻禮。《溪山行旅圖》向來被視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宜蘭小學舉辦複製文物教育展所展示的複製品。
  • 雞缸杯、汝窯、轉心瓶|臺北故宮國寶級瓷器南遷嘉義展出
    臺北故宮150件重磅陶瓷集體「出宮」,運往南部嘉義故宮參加「泥土的坐標」特展,當中有不少國寶級藏品,包括明朝成化的鬥彩雞缸杯、清代康熙的琺瑯彩四季花卉碗、乾隆的遊魚轉心瓶、以及13件北宋汝窯,絕對是鑽石陣容,各位同好不要錯過。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被指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  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臺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臺北的近七十萬件。不過以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兩岸故宮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除了飽含文化氣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在27日晚的點燈儀式上特別介紹,南院博物館主體建築設計結合最高等級防震措施,兼具防洪、防旱等功能,堪稱鑽石級「綠色建築」。 不少人好奇臺灣南北故宮差異何在?馮明珠回應道,臺北故宮本院集千年皇室精華,囊括器物、書畫及亞洲文物等近70萬件;故宮南院則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並陳列臺灣本地文化展品。
  • 臺北故宮:看見不一樣的歷史
    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