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飲潭水而歡,古村擁機遇而活——歡潭村傳承「五義」煥新生

2021-01-14 大白財經觀察

【編輯/郝佳 統籌/劉姝蓉】自2003年起,浙江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行動,拉開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序幕。而地處杭州市蕭山區南翼的進化鎮,作為蕭山的美麗大鎮、生態重鎮、文化名鎮、旅遊新鎮,在「美麗鄉村」的大時代,這片美麗的區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作為進化鎮中「最閃亮的明珠」,千年古村歡潭,正在描繪著進化鎮「進化」史上又一記濃墨重彩的一筆。2016年,當建設「美麗鄉村」的號角在蕭然大地吹響,歡潭村又迎來了時代賦予的巨大機遇。歡潭成為蕭山唯一的區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對象,承載著為蕭山建設美麗鄉村樹立標杆、積累經驗的重任。

兩年多來,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以爭創省級樣板為目標,優化美麗環境、發展美麗經濟、傳承美麗人文,歡潭終於迎來了「破繭而出」的嬗變。

千年古村歡潭,浙江「美麗鄉村」的代表(圖片來源:蕭山網)

南宋嶽飛在此飲潭水,故名「歡潭」

南宋古都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歡潭。據《歡譚田氏家譜》記載,南宋嶽飛行軍至此,飲潭水而歡,故名「歡潭」。古村西側為浦陽江,東北有大巖山景區,「因山而聚,因水而生」,得天獨厚,風光秀美。

伴著「嶽飛笑飲歡潭水」的美麗傳說,大白新聞走進有著千年歷史的歡潭村,首先駐足由歡潭公園改建的嶽園。從踏上進入嶽園的石徑起,滿江紅就在兩邊水面上展開,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撲面而來。三米高的嶽飛站像矗立園中,在嶽飛像背後的石雕牆上,鐫刻著這位愛國將軍的書法真跡。

嶽園之中,可見一口三尺見方的小潭,用青石板圍成七角形,這就是著名的「歡潭」。該水潭直徑3米,深約1米,一年四季水質澄清,不會幹涸,口味甘甜。

嶽園中的歡潭,相傳嶽飛曾飲此潭水(圖片來源:蕭山網)

1990年5月17日的《人民日報》曾刊發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嶽飛與歡潭》,其立意基礎也是嶽園中這口潭。

悠悠千年,歡潭,因「倚山環水」的自然環境而獨具魅力,更因其「千年耕讀寄國憂,一潭清水釋鄉愁」的人文底色而享譽蕭紹平原。

傳承文化精髓,古建築煥發新生

歡潭村是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村內古建築眾多,保存著全蕭山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佇立著老洋房、務本堂、二橋書屋等歷史建築;傳承著「耕讀傳家崇五義,正身務本繼遺端」的文化精髓,耕讀文化源遠流長。

歡潭村內老建築,務本堂(圖片來源:蕭山網)

一步一歷史,一物一故事。山抱水環的歡潭,沉澱著許多故事,留下了一處處文化地標。

村道邊溪水潺潺,古水系被一一打通;杭派民居疊錯有致,白牆青瓦掩映在綠水青山間。歡潭,這個浦陽江畔的古韻村莊,在綠水青山間,折射出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在鄉土文化中,展現出了一張美麗鄉村的嶄新畫卷。

古建築需要保護,更需要活化。承載著「書香世家」文化符號的老洋房內,歡潭村史館和進化鄉賢館於2019年9月正式亮相,展示五義文化、名人文化;作為『耕讀文化』的載體,前不久二橋書屋也有了新身份——「悅讀益站」,古今文化在這裡共享、交匯和傳承。

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正是歡潭美麗鄉村建設最為寶貴的資源。圍繞歡潭規劃和定位,進化鎮提煉出「千古南宋情,忠義文化村」的文化內涵,升華了「忠、義、和、本、清」歡潭人的價值觀,藉此來表達「精忠報國、五義之鄉、敦親睦族、君子務本、廉潔自律」五大理念。

「五義之鄉」如何延續善治之道

近八百年來,從歡潭村走出進士9名、國學生30多名、太學生20多名,形成了「義學、義醫、義倉、義渡、義葬」的「五義」精神,可以說是蕭山歷史的一個縮影。

歡潭因地制宜,以「五義文化」為切入口,將「忠、義、和、本、清」貫穿美麗鄉村建設的始終,以文化人,探索獨具特色的鄉村善治新路子。

2018年,歡潭村打造五義家園社會組織,藉助村裡多位鄉賢的力量,為建設美麗歡潭出錢出力。募集的40多萬元善款用於資助貧困學子、幫助鰥寡老人等。

2019年6月20日,蕭山老年醫院與歡潭村的村院結對共建,設立義診日,為村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成為「義診」精神最生動的當代實踐。

進化鎮還借鑑「五和眾聯」鄉村治理模式,制定了「五義」村民守則、操作通則和積分細則,在全鎮率先完成了積分評議,並進行公告;打造了「雞毛換糖點」,群眾通過垃圾分類獲得的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這項古老的活動有了新的含義;依託現有五義家園社會組織,積極培育義倉、義學、義渡、義診、義養等5支服務隊;建設老年食堂並正式開放,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在鄉土文化的溫潤下,「五義之鄉」煥發新的活力與光芒,為鄉村善治繫上了柔韌的一環。

江水湯湯,新時代的歡潭故事還在繼續。【資料參考:蕭山發布、蕭山日報等】

相關焦點

  • 杭州蕭山的網紅村,嶽飛飲潭水而歡故名歡潭,親子遛娃拍照最佳地
    千年南宋情,忠義文化村杭州的南宋遺蹟有很多,而和南宋有關的名人一定少不了嶽飛。提起嶽飛,很多人都會知道在西湖邊的嶽墳。但今天阿九帶大家來的是在蕭山的一處嶽飛紀念館,傳說南宋嶽飛率軍抗金行軍到了蕭山的這個村子,看到潭水澄澈,飲潭水之後覺得特備解渴而開心,為了紀念嶽飛這個村子也命名為歡潭村。如今的蕭山歡潭村,已經煥然一新,儼然一幅美麗鄉村的模樣。因為實在是太美,蕭山歡潭村也成為了新晉網紅村,現在就跟著阿九的鏡頭來看一下!
  • 家譜裡的秘密——蕭山歡潭村的一次文化發現之旅
    核心提示: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參天之木,必有其根。那些記載著一個家族世系繁衍及人物故事的家譜,不僅告訴「我們從哪裡來」的答案,其中傳承的先人智慧、倫理、準則,或許也是我們解決當下問題、探尋未來之路的鑰匙。
  • 古韻歡潭的復與興 南宋古都看杭州 南宋古村看歡潭
    飲潭而歡  這個千餘人的山中之村,何以這般隆重紀念嶽飛?答案就在嶽園之中,一口三尺見方的小潭,叫「歡潭」。1990年5月17日的《人民日報》曾刊發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嶽飛與歡潭》,其立意基礎也是嶽園中這口潭。嶽飛一生四次北伐,屢建戰功,嶽家軍路過每地都受到老百姓極大歡迎。嶽飛當年行軍路過徐家村,鑿潭飲水而歡,飲的就是這口「歡潭」。
  • 蕭山這個千年古村成「網紅」!開門就是景區,回鄉創業人多了!
    盛夏的歡潭村,青山為伴,綠水相依,草木蒼翠茂盛白牆黑瓦的村舍點綴其間,美景應接不暇。這處傳承「義學、義倉、義診、義渡、義葬」的「五義之鄉」,在以農耕為主要經濟模式的時代裡,富人捐糧共度饑荒、村人捐助供孩童入學,各種義舉不斷湧現。時代變遷,如今的歡潭不僅環境煥然一新,鄉風也在不斷進化。
  • 杭州市資訊|蕭山區「美麗鄉村示範村」——歡潭村,從美麗鄉村說起
    杭州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蕭山區「美麗鄉村示範村」——歡潭村,從美麗鄉村說起歡潭村,是蕭山眾多美麗鄉村中的一個樣板村。這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流傳著嶽飛引軍笑飲歡潭水的美麗傳說,保存有全蕭山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傳承著「耕讀傳家崇五義,正身務本繼遺端」的文化精髓……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正是美麗鄉村最為寶貴的資源。當歷史與現代碰撞,當文化與旅遊相融,歡潭,是千百美麗鄉村中的別樣風採。白天,是一幅畫不完的動人水墨畫。夜晚,是一首唱不盡的浪漫小夜曲。
  • 進化歡潭村復原古水系
    最近,進化鎮歡潭古村連同它即將復原的古水系,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還原「千年歡潭」,流淌了千年的古水系是當仁不讓的「主角」。這一次,進化鎮結合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恢復古水系騰出了空間。
  • 蕭山進化歡潭村要用文化振興鄉村
    日前,在蕭山進化鎮歡潭村,百年書屋內再次開課了——這一課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設計的公開評圖課,評的是有關歡潭美麗鄉村核心區的建築設計方案,請來的老師來頭不小,日本、美國、荷蘭的建築名家都來了。像主講老師助川剛,就是日本的著名建築學家,同時也是中國美院的客座教授。  把設計課堂搬到現場,意義非同一般。
  • 蕭山大巖山~~歡潭村徒步登山遊覽休閒一日活動
    南宋古都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歡潭。歡潭村是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歡潭村位於蕭山南部,蕭山、諸暨、紹興三地交界處。地處浦陽江東岸、會稽山西麓。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有人類居住。
  • 蕭山進化鎮歡潭村打造「杭派民居」示範點
    如今,進化鎮歡潭村的回遷安置及農戶新建區被杭州市列為
  • 邀您去網紅地 歡潭村「打卡」
    本報訊(通訊員洪凱記者金婷婷)1月12日,也就是本周日,首屆蕭山鄉村文化旅遊節將在進化鎮歡潭村拉開序幕。豐富多彩的演出、年味十足的農貨展、驚喜滿滿的非遺和互動體驗、科技感爆棚的5G旅遊體驗以及書法家的現場送福等,將匯聚成一場年味十足的鄉村文化嘉年華。
  • 時間的味道:七個踏青必去的江南古村
    在青山環抱裡,落日映紅了村莊的磚瓦,搬個板凳坐小院裡和鄰居聊著家長裡短,直到夜色籠罩燈火通明,這樣的古村生活,你嚮往嗎?一座蘊涵哲學的八卦迷宮麗水松陽·山下陽古村人們取水、洗衣菜基本全都是用護城河裡的水,燒飯做菜就在柴禾燒的大鍋裡。每天早上,雞鳴聲此起彼伏,還有河畔陣陣搗衣聲,以及晚間能看到的炊煙,充滿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杭城邊也有「小九寨溝」杭州蕭山·歡潭村在蕭山區交通旅遊圖上進化鎮有一個叫「歡潭古建築群」的景點。
  • 沉睡800多年的閩清義窯借網際網路+獲新生
    這意味著福建宋元時期規模最大的青白瓷產地閩清義窯技藝在失傳800多年後,將得以傳承再現,也讓沉睡800多年的非遺義窯借網際網路+文創穫新生。沉睡海底800年的義窯重見天日八百年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一艘滿載瓷器的大船意外沉入海底,埋藏起曾經的輝煌與榮光;八百年後,大船重新浮出水面,被命名為「南海一號」,沉睡在海底數百年的閩清義窯也得以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