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冷今熱五亭橋

2021-02-13 未到明天

/*本文首載於2020年11月5日《揚州日報》*/

文 by 明光

題記:五亭橋之於揚州早已不僅僅只是一座橋,而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是每個揚州人的精神寄託吧。早時,二十四橋景區還未成型,一路沿長提春柳、小金山、鳧莊、白塔,最後登上五亭橋,憑欄迎風,聽金鈴脆響,回首眺來路,瘦西湖的遊玩才算是圓滿。隨後或從北門而出轉奔平山堂,或沿另一側繞道釣魚臺返回。如今,偶爾在上海地鐵上看見介紹揚州的視頻,每每出現五亭橋,小女都無比自豪。然在其二百餘年的歷史中,卻不總是如此矚目。

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200多年了,可謂古橋。橋面有五亭,「中亭最高,其餘四亭,如眾星拱月,頂敷金黃琉璃竹筒瓦,簷脊呈綠色。藻井彩繪,金碧交輝,典雅壯麗。四角飛簷,均懸有驚雀鈴,風動鈴響,非常悅耳。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宛若遊龍。橋下,有大小十五券洞,洞洞相通,縱橫連環,十分奇巧,玲瓏空透。」遠觀敦實厚重,近睹氣勢不凡。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波月搖蕩,恍如仙境。

此橋是當時兩淮巡鹽御史高恆迎奉乾隆南巡的政績工程,開蓮花埂浚河向北,以便乾隆乘船直達平山堂,欣賞「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美景。橋則南北雄跨埂上,陸路北向可直通蜀岡。橋上五亭似五朵出水的並蒂蓮花,當年命名蓮花橋,可謂雅洽。

孟德龍 攝

蓮花橋形制和特點的最早記載,也許是趙之壁的《平山堂圖志》:「橋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側凡十有五,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滉漾。」時在1760年。

如此精美奇巧的蓮花橋,想來詩人會蜂擁而至,題詩歌詠吧?奇怪的是,歌詠或提及此橋的詩作,至清末一百五十餘年中,僅有區區十餘首,高調出世,偏遭冷遇。

地處偏僻無人問津?非也,地處要道,近側有白塔、法海寺諸景,且與大虹橋、長春橋、春波橋構成「四橋煙雨」名列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若干歌詠紅橋—平山堂一線遊賞情懷的詩人,必經五亭橋。橋無特色?橋建五亭、橋洞交錯,天下少有。

或曰,多半是詩人登臨創作多喜懷古的思維定勢使然,揚州北郊古蹟太多,蓮花新橋勾不起懷古情思,難成詩材。此語有理。但有人不同意:紅橋沒有什麼歷史,不是王士禛一唱而紅嗎?但別忘記,紅橋得名有兩個因素,一是名人題詠,二是王士禛那組《浣溪沙》詞,題目是「紅橋懷古」,借懷迷樓、雷塘等隋煬帝故事而抒懷,是有意為之的文化活動。而蓮花橋不逢王士禛,也沒有詩詞名家有過專詠,更沒有雅集活動,缺乏文化意蘊的注入,僅一新橋而已。其實當時兩淮鹽運使盧見曾,打造瘦西湖諸景組織之功不小,文化活動甚繁,惜乎意在傳承「紅橋修褉」,五亭橋與盧見曾失之交臂。

那眾詩人面對形制創新的蓮花橋,怎麼就沒有描寫、稱頌的創作衝動呢?是否詩人愛惜羽毛,迴避皇家官氣?清代揚州文壇、詩壇有這個傳統。文人筆記有些提及,如《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盛讚瘦西湖景色「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自然包括蓮花橋;但其具體描繪僅是「橋門通八面,橋面設五亭,揚人呼為四盤一火鍋,此思窮力竭之為,不甚可取」。頗疑老百姓「四盤一火鍋」的生活化戲謔之語,幹擾了詩人們歌詠蓮花橋的詩意想像。乾隆年間只有一首詠蓮花橋詩:「橫流曠覽蔚藍天,忽起長虹臥巨川。一空中開餘十二,兩旁攢抱並頭蓮。」自注云:「蓮花橋中泓開一大空,旁二空。各析為六,如並頭蓮分瓣攢抱狀。」作者邊中寶無甚名氣,當代錢仲聯主編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收文人3124人,都沒有邊某,倒是他的父兄名列其中。看來也可能是其父兄的名聲較高,編者只好委屈他了。這首詩前兩句頗有氣勢,詩意一般,但總算暫時是第一首歌詠蓮花橋的詩作。

孟德龍 攝

嘉慶十一年(1806),趙懷玉創作一首《九日同年洪太守梧,招遊傍花村訪蘜不及登山泛舟至蓮花橋看月作》,稱「峩峩蓮花橋,髙可不扶茱。聊為憑眺資,償此登臨癖。」「高可不扶茱」,暗示橋之臺階坡度緩而不高,這正是蓮花橋的一大特色。         

五亭橋自是後起的俗稱,不知起於何時,道光初「五亭橋」已入詩。1826年,韓日華創作《揚州畫舫詞》一百首,中有「小金山在水雲隈,菡萏臨風取次開。多少五亭橋外舫,一時搖過裡湖來」。1841年,進士方濬頤遊揚州,寫下「五亭煙水送歸橈,誰擁冰輪上碧霄」。可知此時「五亭橋」之稱已廣。鹹豐年間的嚴鏡清《廣陵雜詠》有一首「習習南風起暮潮,乘涼最好五亭橋;釣魚艇子垂楊岸,有個雛鬟弄玉簫」。夏日遊瘦西湖,登橋第一感受就是涼快,詩人所言不差;但一定要有所見,有垂楊岸、雛鬟弄玉簫之類入眼,才稱得上美!此後陸續有詩作詠及,多稱五亭橋。《申報》自1882年首次報導此橋,至民國期間,雜用蓮花橋、五亭橋的稱呼,但以五亭橋為多,俗稱佔了上風。蓮花橋作為地名、橋名太多了,毫無個性,辨識度太低;五亭橋,俗而傳神,口口相傳,取代官名,自是必然。

清末民初湖上諸多景點逐漸褪色,文客詩人開始發現、盛讚五亭橋的別致精美。終於有了題為「五亭橋」的詩,這是當過廣西巡撫的揚州詩人史念祖創作的兩首《五亭橋畔》,其中「烏桕欹陰石磴低,日移塔影與橋齊」兩句,表現了五亭橋臺階的特點、塔影橋身共體的場景。日人青木正兒來到瘦西湖,對紅橋感到失望,「看到了五亭橋美麗的嬌姿,讓我感到安慰。中國特有的石拱橋上,那白石紅柱黑屋頂色彩上的和諧,彎曲的橋洞、傾斜的橋上臺階、橋上直立的亭柱和有著美麗的曲線的屋頂,線條上也非常調和。」這段文字很像詩,也突顯了橋的古典美。至於他讚美五亭橋「那女性一般嬋娟的身姿浮出水面時,像龍宮;又像洛水女神羅襪生塵,徘徊不已;用現代的說法又像是小姐們的海水浴」,是他情人眼裡出西施吧。在我看來,五亭橋雄偉大氣,魁梧清秀,為中華美男。民國洪為法則特別鍾情五亭橋洞,「遊人們將小遊船撐進去以後,可以躺在藤椅上假寐。好風從三個門吹送進來,無論外面的驕陽如何逞威,這裡面卻終是個淸涼世界。橋的正門是遊平山堂的必經之道,在裡面有意無意地迎送往來船隻,又是遊目聘懷的好處所。幷且隔水笙歌起落,沿河楊柳低昂,尤可悅耳娛目。撐到橋洞裡面去的在於避囂,又在於納涼,偶或在於談情說愛。每憶故鄉景色,首先必想到五亭橋下,可是又何能有再更多的閒暇時間,容許自家扁舟一葉,避囂納涼於其下呢!」五亭橋成為眾多遊客的最愛。夏日瘦西湖專賣的冰淇淋,畫面就是五亭橋。

孟德龍 攝

記得小時候,遊玩瘦西湖,高潮處就是爬五亭橋,橋上東望鳧莊、釣魚臺,西沐夕陽,只覺人在畫中,有點主角的意思。中學某次夜行軍,我們從城內直奔蜀岡,回程取道五亭橋,抵近橋北臺階時,橋上燈光閃爍,那是想像的敵人探照燈,是敵人碉堡吐出的火舌,隊伍立即就地臥倒。待其熄滅,立即一口氣衝到橋上,體驗了一把戰鬥勝利的快感。後來,最欣賞亭簷風鈴叮噹作響,清脆警醒,消塊壘,遣雜慮,心曠神怡。

戲劇家、國歌歌詞作者田漢遊覽瘦西湖,曾賦詩一首:「春風十裡柳千條,如此風光入素描。平視側觀都豔豔,瘦西湖上五亭橋。」是啊,五亭橋確是當今瘦西湖的標誌性景觀,也是揚州旅遊宣傳的標誌形象。要論好詩詞,還是清末民初揚州才子黃鼎銘那首詞:「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高跨雄偉,清波月鏡,再引進玉人吹簫,嫁接廿四橋典故,景韻俱全,實為佳作。譽之比肩廿四橋的杜詩、紅橋的王詩,雖有點抬舉,也還差強人意吧。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美的橋——五亭橋
    五亭橋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國家5A級景區——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內,是揚州市的地標建築,五亭橋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
  • 深度揭秘五亭橋的前世今生!
    時值冬日,四周樹葉凋零,視野開闊,他站在東岸邊,向東遠眺秀美的五亭橋,突然,他驚喜發現:釣魚臺竟然出現在了五亭橋中間的橋洞裡!於是,他趕緊拿起特意帶來的單眼相機,希望能夠定格這一美景。五亭橋中秋時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因此有徐凝的《憶揚州》五亭橋,古稱「蓮花橋」。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帶。因橋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橋。
  • 揚州五亭橋和白塔
    跨瘦西湖有一座五亭橋,系清乾隆二十二年,巡鹽御史高恆挾兩淮鹽業重資所築。橋下工字形石臺,「橋洞正側凡十有五」,臺上四翼及中間各建一亭,並有廊相連,造型獨特,富江南之秀。有說法此橋在鹹豐年間毀於戰火,直到民國二十二年方才重建。此說不確。從現在的圖像資料看,至少在1880年代橋、亭都還保存完好。民國二十二年確實有過重建,因為1920年代有僅餘石臺的照片。
  • 五亭橋曾是經典「黛瓦」1931年「黃袍加身」
    上世紀30年代拍攝的五亭橋。受訪者供1931年,五亭橋五座亭「黃袍加身」「五亭橋當初是揚州鹽商為了迎接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時建造的。」韋金笙介紹,「雖是為迎駕所建,但按照規矩,不能使用黃色的琉璃瓦。因為這種顏色的瓦一般是皇室專用。」「五亭橋五座亭的屋頂原本是蝴蝶瓦。」韋金笙說,相比普通民宅的瓦片,這種瓦相對要大一點。「而五亭橋五座亭『黃袍加身』則發生在1931年。」
  • 走進揚州「五亭橋」,欣賞不同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五亭橋除了風景宜人以外,它的建築藝術技巧也是相當的高,值得後世的人們好好研究,對現在的建橋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座朦朧煙雨中的五亭橋。在揚州古城有一個這樣的比喻家喻戶曉: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位嫵媚妖嬈的美人,那麼五亭橋就是這位美人的眼睛,眼睛是一個人的窗戶,可以說五亭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VSL威勝利丨聚焦古橋 五亭橋
    揚州瘦西湖,每年都會吸引來無數遊客,去過揚州的一定知道五亭橋,有人說:「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麼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誌,也是揚州城的象徵。五亭橋,別名蓮花橋,位於瘦西湖水道之上,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1990年,重修五亭橋橋亭。橋梁全長57.99米,寬6.16至18.77米,橋身中孔拱圈跨度7.13米。全橋為青條石砌築,橋墩由 12 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
  • 五亭橋除了煙花三月,其他的景色也令人流連忘返
    五亭橋(Wuting Bridge),別名蓮花橋,是中國江蘇省揚州市境內的一座橋梁,位於瘦西湖水道之上,是揚州市的地標建築之一,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五亭橋北起於瘦西湖風景區,上跨瘦西湖水道,南至瘦西湖白塔、月觀,橋梁全長57.99米,寬6.16至18.77米,橋身中孔拱圈跨度7.13米。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誌,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五亭橋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
  • 揚州橋,清代高跨五亭橋(組圖)
    在我國,橋梁上設有五座亭子的,著名的有福建泉州的安平橋、廣西程陽的三江橋、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這三座橋上的亭子是一字排開的,而五亭橋在建築構思上,獨樹一幟,則是集中在一起的,其精美秀逸令人叫絕,是我國園林橋梁的珍品。清代詩人黃惺庵贊言:「揚州好,高跨五亭橋。四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
  • 張躍攝影:瘦西湖上風光好 別有洞天五亭橋
    張躍攝影:瘦西湖上風光好 別有洞天五亭橋 五亭橋 張躍 攝 瘦西湖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
  • 揚州五亭橋「修舊如舊」 黃金周開放迎客(圖)
    中新網揚州9月30日電 (記者崔佳明沈嘉) 被中國建築學家譽為「中國最秀美的橋」的五亭橋剛剛完成其250年歷史中最精美的一次修復。這座古橋將和其所在的中國名園瘦西湖一起,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向四海遊客展示其獨到的古典風貌。  記者在走訪瘦西湖景區時看到,去瑕存瑜的五亭橋已重新開放。
  • 【風景名跡】獨立五亭橋 夜聽玉人簫
    五亭橋上建有極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風亭,挺拔秀麗的風亭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亭上有寶頂,亭內繪有頂畫,亭外掛著風鈴。五亭橋的橋墩由12 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清秀的橋身和沉雄的橋基,兩者為什麼能配置得如此和諧呢?答案就在橋洞。五亭橋的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
  • 旅遊:五亭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瘦西湖上的標誌建築
    橋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橋,是揚州風景線的一個標誌。五亭橋是清代為迎接乾隆南巡而設計建造的,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杆,亭內彩繪藻井,具有南方建築的特色。橋下則是北方建築的厚實橋墩。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曾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秀美的、最富藝術代表性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了」。
  • 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
    瘦西湖在全國湖泊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誌,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五亭橋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 揚州鎮江遊(2)——揚州二十四橋和五亭橋
     五亭橋遠眺。      據說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誌,也是揚州城的象徵。它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      百度介紹:五亭橋上建有五座風亭,像五朵蓮花,故又稱蓮花橋。亭內繪有花紋,亭外掛著風鈴。五亭橋的橋墩由12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清秀的橋身和沉雄的橋基,兩者間視覺的和諧在橋洞。五亭橋的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
  • 揚州五亭橋與白蟒究竟有怎樣的傳說?難道真的是白蟒在護橋
    「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天下賞月的好地方莫過於揚州,而揚州賞月的好地點莫過於五亭橋,可納天地日月之精華的五亭橋,自然不乏神秘的傳說。
  • 250歲揚州五亭橋經8次大修 1910年曾現外國明信片
    白塔和五亭橋同修  首次大修在1896年前後  鹹豐年間,五亭橋曾毀於戰火。  李友仁認為五亭橋在光緒年間大修,理由有三:  其一,光緒年間,徐兆英在其詩作《出都留別乃秋四弟》的注釋中明確寫道:「近日揚州修葺園林,並重建蓮性寺塔及五亭橋。」
  • 五亭橋兩側 進行保水式清淤工程於明年4月完成
    這裡進行保水式的清淤   記者在五亭橋上看到,施工人員正在清理局部堆土挖上來的淤泥。目前,工程正處於緊張而有序的清淤疏浚階段。記者注意到,在五亭橋的東西兩側,已經打造了兩道圍堰。   「五亭橋是國家級文保單位,為確保它的安全,我們在橋的兩側施打圍堰,通過絞吸船進行保水式的清淤。」
  • 中外詩人中秋夜瘦西湖五亭橋吟詩作對共賞月(圖)
    中外詩人中秋夜瘦西湖五亭橋吟詩作對共賞月(圖) 2015-09-27 21:19:23 圖為中外詩人中秋夜瘦西湖五亭橋吟詩作對共賞月。
  • 瘦西湖藏著個秘密 五亭橋小金山釣魚臺"三亭同框"
    五亭橋中心亭、小金山風亭、釣魚臺亭三者一線!」昨天下午,我市文物工作者仲玉龍將這一「重大發現」發至朋友圈,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並紛紛點讚。  釣魚臺出現在五亭橋橋洞  小金山風亭又在中間橋面  仲玉龍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幾乎每天都去瘦西湖散步,捕捉美景,他說,「瘦西湖是世界遺產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五亭橋和白塔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文物工作者,我經常去瘦西湖,也是拍拍遺產點的圖片,工作需要嘛。」同時,他也表示,經常去瘦西湖都會有意外驚喜。
  • 今年終於拍到了五亭橋正中升起的太陽
    他們拍攝的對象只有一個,就是五亭橋的太陽。清晨6點許,太陽緩緩從五亭橋主亭亭頂升起,只聽得「咔咔」聲一片,大家紛紛摁下快門鍵。今年,揚州攝影愛好者龔萬選也拍到了自己滿意的片子,他說,摁下快門的那一刻,正是清晨6點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