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載於2020年11月5日《揚州日報》*/
文 by 明光
題記:五亭橋之於揚州早已不僅僅只是一座橋,而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是每個揚州人的精神寄託吧。早時,二十四橋景區還未成型,一路沿長提春柳、小金山、鳧莊、白塔,最後登上五亭橋,憑欄迎風,聽金鈴脆響,回首眺來路,瘦西湖的遊玩才算是圓滿。隨後或從北門而出轉奔平山堂,或沿另一側繞道釣魚臺返回。如今,偶爾在上海地鐵上看見介紹揚州的視頻,每每出現五亭橋,小女都無比自豪。然在其二百餘年的歷史中,卻不總是如此矚目。
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200多年了,可謂古橋。橋面有五亭,「中亭最高,其餘四亭,如眾星拱月,頂敷金黃琉璃竹筒瓦,簷脊呈綠色。藻井彩繪,金碧交輝,典雅壯麗。四角飛簷,均懸有驚雀鈴,風動鈴響,非常悅耳。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宛若遊龍。橋下,有大小十五券洞,洞洞相通,縱橫連環,十分奇巧,玲瓏空透。」遠觀敦實厚重,近睹氣勢不凡。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波月搖蕩,恍如仙境。
此橋是當時兩淮巡鹽御史高恆迎奉乾隆南巡的政績工程,開蓮花埂浚河向北,以便乾隆乘船直達平山堂,欣賞「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美景。橋則南北雄跨埂上,陸路北向可直通蜀岡。橋上五亭似五朵出水的並蒂蓮花,當年命名蓮花橋,可謂雅洽。
孟德龍 攝
蓮花橋形制和特點的最早記載,也許是趙之壁的《平山堂圖志》:「橋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側凡十有五,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滉漾。」時在1760年。
如此精美奇巧的蓮花橋,想來詩人會蜂擁而至,題詩歌詠吧?奇怪的是,歌詠或提及此橋的詩作,至清末一百五十餘年中,僅有區區十餘首,高調出世,偏遭冷遇。
地處偏僻無人問津?非也,地處要道,近側有白塔、法海寺諸景,且與大虹橋、長春橋、春波橋構成「四橋煙雨」名列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若干歌詠紅橋—平山堂一線遊賞情懷的詩人,必經五亭橋。橋無特色?橋建五亭、橋洞交錯,天下少有。
或曰,多半是詩人登臨創作多喜懷古的思維定勢使然,揚州北郊古蹟太多,蓮花新橋勾不起懷古情思,難成詩材。此語有理。但有人不同意:紅橋沒有什麼歷史,不是王士禛一唱而紅嗎?但別忘記,紅橋得名有兩個因素,一是名人題詠,二是王士禛那組《浣溪沙》詞,題目是「紅橋懷古」,借懷迷樓、雷塘等隋煬帝故事而抒懷,是有意為之的文化活動。而蓮花橋不逢王士禛,也沒有詩詞名家有過專詠,更沒有雅集活動,缺乏文化意蘊的注入,僅一新橋而已。其實當時兩淮鹽運使盧見曾,打造瘦西湖諸景組織之功不小,文化活動甚繁,惜乎意在傳承「紅橋修褉」,五亭橋與盧見曾失之交臂。
那眾詩人面對形制創新的蓮花橋,怎麼就沒有描寫、稱頌的創作衝動呢?是否詩人愛惜羽毛,迴避皇家官氣?清代揚州文壇、詩壇有這個傳統。文人筆記有些提及,如《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盛讚瘦西湖景色「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自然包括蓮花橋;但其具體描繪僅是「橋門通八面,橋面設五亭,揚人呼為四盤一火鍋,此思窮力竭之為,不甚可取」。頗疑老百姓「四盤一火鍋」的生活化戲謔之語,幹擾了詩人們歌詠蓮花橋的詩意想像。乾隆年間只有一首詠蓮花橋詩:「橫流曠覽蔚藍天,忽起長虹臥巨川。一空中開餘十二,兩旁攢抱並頭蓮。」自注云:「蓮花橋中泓開一大空,旁二空。各析為六,如並頭蓮分瓣攢抱狀。」作者邊中寶無甚名氣,當代錢仲聯主編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收文人3124人,都沒有邊某,倒是他的父兄名列其中。看來也可能是其父兄的名聲較高,編者只好委屈他了。這首詩前兩句頗有氣勢,詩意一般,但總算暫時是第一首歌詠蓮花橋的詩作。
孟德龍 攝
嘉慶十一年(1806),趙懷玉創作一首《九日同年洪太守梧,招遊傍花村訪蘜不及登山泛舟至蓮花橋看月作》,稱「峩峩蓮花橋,髙可不扶茱。聊為憑眺資,償此登臨癖。」「高可不扶茱」,暗示橋之臺階坡度緩而不高,這正是蓮花橋的一大特色。
五亭橋自是後起的俗稱,不知起於何時,道光初「五亭橋」已入詩。1826年,韓日華創作《揚州畫舫詞》一百首,中有「小金山在水雲隈,菡萏臨風取次開。多少五亭橋外舫,一時搖過裡湖來」。1841年,進士方濬頤遊揚州,寫下「五亭煙水送歸橈,誰擁冰輪上碧霄」。可知此時「五亭橋」之稱已廣。鹹豐年間的嚴鏡清《廣陵雜詠》有一首「習習南風起暮潮,乘涼最好五亭橋;釣魚艇子垂楊岸,有個雛鬟弄玉簫」。夏日遊瘦西湖,登橋第一感受就是涼快,詩人所言不差;但一定要有所見,有垂楊岸、雛鬟弄玉簫之類入眼,才稱得上美!此後陸續有詩作詠及,多稱五亭橋。《申報》自1882年首次報導此橋,至民國期間,雜用蓮花橋、五亭橋的稱呼,但以五亭橋為多,俗稱佔了上風。蓮花橋作為地名、橋名太多了,毫無個性,辨識度太低;五亭橋,俗而傳神,口口相傳,取代官名,自是必然。
清末民初湖上諸多景點逐漸褪色,文客詩人開始發現、盛讚五亭橋的別致精美。終於有了題為「五亭橋」的詩,這是當過廣西巡撫的揚州詩人史念祖創作的兩首《五亭橋畔》,其中「烏桕欹陰石磴低,日移塔影與橋齊」兩句,表現了五亭橋臺階的特點、塔影橋身共體的場景。日人青木正兒來到瘦西湖,對紅橋感到失望,「看到了五亭橋美麗的嬌姿,讓我感到安慰。中國特有的石拱橋上,那白石紅柱黑屋頂色彩上的和諧,彎曲的橋洞、傾斜的橋上臺階、橋上直立的亭柱和有著美麗的曲線的屋頂,線條上也非常調和。」這段文字很像詩,也突顯了橋的古典美。至於他讚美五亭橋「那女性一般嬋娟的身姿浮出水面時,像龍宮;又像洛水女神羅襪生塵,徘徊不已;用現代的說法又像是小姐們的海水浴」,是他情人眼裡出西施吧。在我看來,五亭橋雄偉大氣,魁梧清秀,為中華美男。民國洪為法則特別鍾情五亭橋洞,「遊人們將小遊船撐進去以後,可以躺在藤椅上假寐。好風從三個門吹送進來,無論外面的驕陽如何逞威,這裡面卻終是個淸涼世界。橋的正門是遊平山堂的必經之道,在裡面有意無意地迎送往來船隻,又是遊目聘懷的好處所。幷且隔水笙歌起落,沿河楊柳低昂,尤可悅耳娛目。撐到橋洞裡面去的在於避囂,又在於納涼,偶或在於談情說愛。每憶故鄉景色,首先必想到五亭橋下,可是又何能有再更多的閒暇時間,容許自家扁舟一葉,避囂納涼於其下呢!」五亭橋成為眾多遊客的最愛。夏日瘦西湖專賣的冰淇淋,畫面就是五亭橋。
孟德龍 攝
記得小時候,遊玩瘦西湖,高潮處就是爬五亭橋,橋上東望鳧莊、釣魚臺,西沐夕陽,只覺人在畫中,有點主角的意思。中學某次夜行軍,我們從城內直奔蜀岡,回程取道五亭橋,抵近橋北臺階時,橋上燈光閃爍,那是想像的敵人探照燈,是敵人碉堡吐出的火舌,隊伍立即就地臥倒。待其熄滅,立即一口氣衝到橋上,體驗了一把戰鬥勝利的快感。後來,最欣賞亭簷風鈴叮噹作響,清脆警醒,消塊壘,遣雜慮,心曠神怡。
戲劇家、國歌歌詞作者田漢遊覽瘦西湖,曾賦詩一首:「春風十裡柳千條,如此風光入素描。平視側觀都豔豔,瘦西湖上五亭橋。」是啊,五亭橋確是當今瘦西湖的標誌性景觀,也是揚州旅遊宣傳的標誌形象。要論好詩詞,還是清末民初揚州才子黃鼎銘那首詞:「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高跨雄偉,清波月鏡,再引進玉人吹簫,嫁接廿四橋典故,景韻俱全,實為佳作。譽之比肩廿四橋的杜詩、紅橋的王詩,雖有點抬舉,也還差強人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