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校招攬陸生大作戰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少子化寒流襲來,臺灣高校日子不好過。在本地生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搶招境外生成了各大專院校的一致行動。據臺教育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度臺灣高校在境外共招收了110182人,其中近四成是陸生,可謂臺灣大專院校的「大補貼」。眼下,一場招攬陸生的大作戰正在臺灣高校間上演。

  陸生養活好幾個中型學校

  20多年前,臺灣開始教育改革。為了讓人人都有學上,臺灣的教育部門鼓勵廣設大學,結果高校數量猛增,從1994年的23所增加至現在的160所,大學的錄取率也從過去的不到30%陡增至如今的近100%。現在難的不是考上大學,而是考不上大學,2008年甚至有學生創造了以7.69分考上大學的「神話」。

  高等教育資源過剩,不僅那些少受政府資助的私立高校面臨嚴重的生存困境,公立大學的日子也不好過,大家紛紛通過招收境外學生來「開源」。2011年,臺灣87所私立大學開放大陸招生。2014年,公立大學也加入大陸本科招生行列,招生學校增至133所。2015年,陸生成為臺灣高校境外生的主力軍,大陸赴臺就讀的學生總數達41927人,遠高於第二名馬來西亞的14946人,佔臺灣大專院校境外生總數的38%,可以說是臺灣大專院校的「大補貼」。一位大學校長甚至表示,這個數字「已經可以養活好幾個中型學校了」。

  自2016年起,大陸還將進一步擴大開放陸生赴臺就讀「專升本」,招生名額由之前的1000名增至1500名,試點省份也由2個增至8個,包括廣東、福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和湖北。可以預期,赴臺就讀的陸生數量將會越來越多。

  校長親自出馬招攬陸生

  雖然臺灣大選後兩岸關係形勢不明,但島內各大專院校不諱言,大陸學生與臺灣同文同種,仍是臺灣高教最可能爭取的市場,「大家都在搶生源」。不少學校的招生人員也表示,陸生是臺灣高教最大市場,「再怎麼說也要努力招滿」。

  「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勤跑大陸的高中和大學,辦講座,打知名度,成為臺灣高校一景。之前,臺灣靜宜大學為了攬生源,對陸生端出「優惠套餐」——全班成績前5名者可獲2.5萬元(新臺幣,下同)至5萬元獎學金,4年期間至少寒暑假出國遊學或當交換生1次等。銘傳大學也頻頻赴大陸「拋繡球」——就讀銘傳大學的學生,只要花5年時間(其中1年在美國),就可以取得商學或教育學雙碩士。招生負責人宣講同時也不忘博感情,直誇陸生優秀、勤奮,給臺灣校園帶來良好風氣。

  猴年春節剛過,不少私立大學又開始行動,赴大陸辦招生說明會,有些學校甚至是校長親自出馬。一位私立科技大學的招生負責人說,兩岸高教現況有差異,想在大陸招到好生源,就要多去大陸宣傳。比如,大陸的好大學清一色是公立,職業學校往往被認為是「差生的選擇」,但臺灣的職業教育並不是「二流教育」,甚至有二三十所大學的校長都是職校畢業生。說清楚了這個情況,才會有人願意報考。

  至於具體去哪些地方做宣傳,就靠各個學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畢竟臺灣高校雖然可面向上述8個省市招生,但由於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8個省市通通跑,通常只能挑幾個重點省市,尤其是有「宗族網絡」或「人際網絡」的先開始,便於打開知名度。有多所學校瞄準大陸廣東、福建、湖北等特定省份「出擊」,其招生人員表示:「先入為主的品牌意識對大陸來說特別重要!」

  輿論呼籲公平對待陸生

  雖然陸生對臺灣高教多有支持,但並沒有得到應有待遇。目前臺灣當局對陸生和外籍生、港澳僑生的健保及獎學金政策「大小眼」,已經引起陸生不滿。

  臺灣高校的其他外籍生和港澳僑生不僅享有健保,還有政府獎學金,優秀外籍生最高每月能拿3.2萬元,此外每月還有2.5萬元至3萬元的零用錢,有的人甚至還免機票。而陸生不僅要受「三限六不」限制,健保案也還卡在「立法院」,在臺讀書要繳納比臺灣學生還貴的學雜費及醫療保險費,花的都是自己的真金白銀,算下來花費要比其他學生貴得多。

  關卡重重,令人寒心。臺灣有優質教育資源,開放陸生赴臺本是雙贏互利。但是島內一部分人別有用心,高喊「交流是統戰」「陸生是間諜」,讓原本只是希望學習知識、體驗良好文化氛圍的大陸學生捲入政治漩渦,成為「民粹」的受害者。不少優秀的陸生正是因此在報考臺灣高校時望而卻步。僑生、外籍生尚且能享有應有的權益,陸生甚至連健保也沒有。人的生命健康權是最基本的權利,理應得到保障,這樣的敵意與歧視,對臺灣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臺灣學者朱學恆說,對於陸生,除了怕臺灣自己吸引力不夠之外,有什麼好怕的呢?只想別人開放、自己不開放,高牆和孤島心態最終損害的還是臺灣的競爭力。臺灣中正大學傳播系教師羅世宏也表示,世界各地都想盡辦法吸引優秀人才,很多海外高校每年都會以高額獎學金到大陸搶高考狀元,臺灣還要繼續把優秀陸生往外推嗎?

  其實,陸生需要的並不多,只希望能得到公平對待,如果不是處處設防,赴臺就讀人數肯定會更多。不少臺媒都呼籲臺灣當局及早賦予陸生應有權利,鼓勵他們前來求學,切勿任由民粹泛濫,讓兩岸教育交流遇冷、民眾心寒。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校長跨海宣傳 臺灣高校招攬大陸學生大作戰
    少子化寒流襲來,臺灣高校日子不好過。在本地生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搶招境外生成了各大專院校的一致行動。據臺教育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度臺灣高校在境外共招收了110182人,其中近四成是陸生,可謂臺灣大專院校的「大補貼」。眼下,一場招攬陸生的大作戰正在臺灣高校間上演。
  • 臺灣高校招2134名陸生
    N中新 新華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方面21日公布招收大陸學生就讀臺灣高校學士班(本科)簡章,即日起至6月17日下午5時,凡參加今年高考的8省市陸生都可報名。今年臺灣共有135校招收大陸學士生,其中公立49所、私立86所,陸生名額共2134人,其中公立282人、私立1852人。
  • 臺灣高校損害陸生權益一味催學費,教育部暫停大陸學生赴臺就讀
    4月9日,教育部發布消息,暫停2020年陸生赴臺就讀試點工作。其主要原因是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當務之急,要解決陸生返回臺灣高校就讀受阻問題,切實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這則消息的發布也意味著今年高考就不能報臺灣的學校了,同時大學畢業生也不能申請臺灣高校的研究生了。這對兩岸關係和一些學生都有一定的影響,但在國家利益面前,學生自身利益就要往後放放了,畢竟,臺灣不同於其他地區,而且,近年來,臺灣的種種做法,一直不友好,突破了我們的底線。
  • 臺灣高校首次招陸生 本科班今起報名
    溫州網訊 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招生工作進入網絡報名階段。昨日,臺灣「陸生聯招會」總幹事張鴻德證實,此次招收陸生的本科生網絡報名今天正式開始,並將持續一個月,碩士、博士班網絡報名已結束。包括浙江、北京、上海、江蘇、福建和廣東六省市戶籍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凡明確參與2011年高考者,均可至陸生聯招會的專屬網站預報名(網址附後)。
  • 陸生在臺灣:理解臺灣人的恐懼 陸生必修課
    不只是陸生,新婚陸配無法赴臺團聚,沒有取得臺灣身分證的陸配子女(新聞中常用「小明」代稱)無法回到父母身邊,2020年,對於這些與臺灣有著連結的大陸人而言,都充滿著艱辛。疫情之下,2020年上半年的這一個學期,臺灣因為沒有受到非常大的疫情影響,學校都還是照常線下授課,但因為陸生被禁入、無法返臺,學校也都發布了「安心就學」措施,協助陸生們上網課。
  • 港媒:赴臺陸生數量「腰斬」 臺高校「欲哭無淚」
    據媒體報導,臺灣今年大學部榜單揭曉,陸生名額減半,只有不足千人被錄取。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陸生入臺人數暴跌,原因人人都知,主要是政策歧視,只針對大陸學生的「三限六不」仍未鬆綁;臺當局對大陸採敵視態度、兩岸氣氛不對等,生源枯竭的臺灣高校,有種無語問蒼天的感覺。
  • 臺教授:臺灣的高校關掉一半才正常 多招陸生還有救
    位於臺灣高雄的「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今年8月起全面停招,成為近四年第三所退場的臺灣高校。長期研究高等教育的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翁福元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高美醫專退場,根源於錯誤的政策,當年臺當局廣設大學,根本就是為了選票,其實臺灣不應該有這麼多大學,從160所降到80所,「關一半」才是正常高教發展。
  • 臺灣高校招收陸生名額公布 逢甲臺大最多
    視頻:臺灣有限制通過「陸生三法」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2月9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臺當局「教育部」今天公布核定2011學年度臺灣大學校院招收陸生赴臺名額,大學體系1123名、技職校院體系共877名,兩者合計2000名,其中逢甲大學以74名拔得頭籌,臺灣大學以73名居次。
  • 教育部:暫停2020年陸生赴臺就讀試點工作 大陸高校今年對臺招生...
    教育部:暫停2020年陸生赴臺就讀試點工作 大陸高校今年對臺招生政策不變 2020-04-10 11:38: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教育部網站截圖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港澳臺辦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臺升讀的陸生
  • 臺高校今年錄取2024名陸生就讀學士創歷年之最
    原標題:臺高校今年錄取2024名陸生就讀學士創歷年之最  新華網臺北7月6日電(記者何自力 李慧穎)今年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7日放榜,共計有115所學校錄取2024人,比去年多220人,創歷年最高。   陸生聯招會表示,今年島內內大學錄取陸生讀學士班的人數,以銘傳大學最多,為154人,之後依序是淡江大學(138人)、文化大學(125人)、逢甲大學(116人)、輔仁大學(108人)。   今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共核定135所大學的學士班要招2134個陸生,但在大陸升大學考試成績未達各省市本科二批分線者不予審查。
  • 少子化衝擊下 臺灣高校出路何方
    而受到最直接衝擊的,莫過於島內的高校。 少子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持續多年,根據島內教育機構的最新數據,島內有十二所大專校院註冊率未達六成,瀕臨「淹水線」,校數創近三年來最高。對此,臺灣觀光學院代理校長王燕軍表示,受少子化等因素影響,今年註冊率偏低,學校已停招併力拼轉型。
  • 暫停陸生赴臺,是否預示今後兩岸教育交流縮緊?
    2月底至3月初臺灣各高校陸續開學,大陸教育部門就陸生不能正常返臺學習的訴求向臺灣教育部門做了反映,希望臺灣教育部門能給予幫助,但是很遺憾的是,「不僅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對此漠然處之、無動於衷、聽之任之、無所作為,臺灣有關高校也沒有積極為陸生爭取應有的返校就讀權利,甚至試圖將陸生推出校園、推卸責任,使得陸生在臺灣各高校開學前無法返校。」
  • 陸生,臺灣「健保」為何還是沒你的份?
    這天,臺灣立法機構要討論「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以便讓陸生可以參加臺灣的健保(醫保)。 該修正案由國民黨提出,與此前引起軒然大波的「服貿」等議題不同的是,民進黨並沒有放話要強力阻攔。這形勢,讓人們一度認為陸生健保已經水到渠成。
  • 大陸暫停2020年陸生赴臺就讀試點工作
    教育部港澳臺辦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臺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
  • 陸生赴臺就學 手續這樣辦
    N本報記者 之光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臺灣高等院校今年首次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省(市)招收大陸研究生和本科生,目前錄取工作已經結束。記者昨天從福建省臺辦交流處獲悉,本次臺灣高校共錄取大陸本科、碩士、博士生977名(不完全統計),其中福建省生源253名(含博士6名、碩士46名)。
  • 臺灣高校今年錄取大陸本科生1804名
    新華社臺北7月8日電  臺灣高校今年招收大陸本科學生7日放榜,共錄取1804人,錄取率達90.74%,創歷史新高。其中,今年首次開放招收陸生的公立大學共錄取172人。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報名入讀臺灣高校本科班的大陸學生總數達4521人,成績達標者有3404人,最終64所一般大學錄取1431人,55所科技校院錄取373人。錄取陸生最多的前三名一般高校依序為銘傳大學、淡江大學、文化大學,科技校院前三名則為樹德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南臺科技大學。
  • 臺高校校長:臺生競爭力慘輸陸生的關鍵在小確幸
    臺灣高雄大學校長王學亮(右一)(臺「中時電子報」)海外網3月17日電 據臺「中時電子報」報導,比起大多數求學態度積極的大陸學生,臺灣學生教育環境安逸、求知慾不高,致使競爭力遠落於人後,臺灣高雄大學校長王學亮接受問時建議,臺灣學生可去大陸沿海一線城市,通過交流、互相學習打開眼界,反思自身不足的原因,並直指臺灣競爭力低落的關鍵便是在「小確幸」。
  • 港媒:大陸暫停陸生赴臺,折射兩岸關係更險峻
    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臺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當務之急要解決陸生返回臺灣高校就讀受阻問題,切實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香港中評網10日發表記者黃文杰的評論說,中國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在大陸的臺生與在臺灣的陸生,原本是兩岸交流最重要的中流砥柱,去年臺灣「反滲透法」通過,已經替兩岸交流築起無形高牆,現在陸生赴臺路徑又因疫情中斷,影響將是30年、50年,變成沒有橋梁的兩岸關係,只有硬碰硬,這才是最讓人憂心。
  • 「很多臺灣學生以為大陸疫情都和武漢一樣嚴重」,陸生感嘆:民進黨...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臺灣大學攻讀研究生的王同學目前還在家中,他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臺灣放開陸生返校的政策遙遙無期,他已經做好本學期全程上網課的準備。「我是從媒體上得知,臺當局宣布禁止陸生返回臺灣。」
  • 陸生在臺灣:心愛的臺灣撤回表白 好心酸
    「因為疫情,世界旅遊業都受到了衝擊,我們是來振興臺灣飯店產業的」,Nick開玩笑說。唯獨陸生依然禁入開放陸生回臺的進程,是分階段的,先是畢業班學生,再是上學期有註冊在學的陸生,最後是因為上半年無法返臺而選擇休學的復學陸生們。烏龍的是,8月5日的時候,臺灣教育部說可以開放此前禁入的所有境外生返臺了,不料,過了不到半小時又忽然改口說,唯獨陸生依然「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