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坂村廢石渣場變成鄉村公園,孩子們在快樂地玩耍。劉其燚 攝
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肖丹 劉其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石材業曾是羅源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柱,為了守住綠水青山,羅源頂住巨大壓力和困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舉全縣之力關停退出石材產業,同時投資1.27億元推動5066畝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打贏生態修復治理的硬仗,讓荒山重新披上綠裝。如今的羅源,河道變清、山體復綠、空氣清新、村莊靚麗,實現綠色轉型,打造出礦山治理的「羅源樣本」。
綜合整治 礦山化作青山
洪洋鄉樟溪村礦區是第一批開展整治的礦區,昔日礦山開採、礦石裸露、塵土飛揚的場景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片片新綠和清新的空氣。
礦山關停後,首要問題就是恢復被破壞的環境。羅源率先在全省開展「石材礦山恢復治理三年行動計劃」,自加壓力對78個礦山及4個堆渣區、2個綜合整治片區實現集中、連片式的綜合治理。「我們始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逐漸完善更適合當地治理的方式,在少投入的情況下做好綠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陳新強說。
保護青山綠水,不只是打陣地戰。針對關閉礦山,羅源縣建立起常態化長效監管機制,全面實行「一礦一檔」「包礦包人」和日巡查日報告制度,從巡查、舉報、監管、打擊、懲處幾大關口共同固化成果、守護好綠水青山。
騰籠換鳥 企業轉型升級
西蘭鄉福建億森竹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把毛竹送入生產線,經過平整、打磨等一系列工序,一塊塊竹壓板被加工好,送往廣東、浙江等地的竹製家具企業。
「以前這裡是長滿雜草的閒置石材廠房,我們選址在這裡,就是看中了西蘭周邊豐富的竹林資源。將來西蘭還會規劃建設新型環保建材產業園,我們可以提供竹製原材料。」億森竹業總經理李恆波說。
破壞生態的石材產業沒落了,保護生態的新興產業旺起來了。羅源採用「騰籠換鳥」的方式,盤活閒置石材廠房等資源,實現良性循環,助推經濟轉型,提高發展活力。西蘭鄉原有68家石板材廠房,佔地2400多畝,目前近六成已轉產。今年3月,新福融創新型高強度預應力管樁項目落地西蘭鄉工業園區,利用原有石板材廢棄廠房,計劃打造管樁項目生產基地。「西蘭有3家機制砂企業,這家企業屬於下遊產業,主要做裝配式建築,可完善建材產業鏈,對於石材廠轉產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西蘭鄉鄉長杜武義說。
據介紹,羅源縣積極引進綠色新型建築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廢棄石粉(渣)綜合利用及農產品等項目,有序推進石材產業實現嫁接、轉產,全縣石材企業已轉產和正在轉產約70家,引進環保科技、新能源企業約60家,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鄉村興旺 「石材村」變景點
礦山關停後,不少鄉村乘勢而上,盤活資源、流轉土地,在旅遊、文化等產業上做起文章。產業活了,鄉村旺了,村民生活質量也提高了。
幾年前,西蘭鄉壽橋村到處都是機器轟鳴,石材粉塵讓整個村莊蒙上一層灰,仙桃溪也變成「牛奶溪」,不少村民都搬到城裡居住。關停石板材加工廠後,村裡轉變發展思路,推動在外鄉賢回村,通過土地流轉,投資300多萬元種下150畝桃林。現在,仙桃溪水恢復清澈,一座座農家小院掩映在花木下,搬出去的村民又回來了。壽橋村2018年成為「福州市美麗鄉村建設再提升村」,正努力打造休閒旅遊型美麗鄉村。
「接下來,羅源將認真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繼續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創新思路舉措,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陳新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