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營書店紛紛吹熄燈號:中國一線城市或將迎來「書店倒閉潮」?

2020-12-24 騰訊網

點擊"ArtsPlus"添加關注,見證彼此的成長!

Except:ArtsPlus(.馬振洲·華人文創聚焦);

「在廣州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看本書,真是越來越不容易了,謝謝有你們,也請你們繼續堅持下去。」這是一段來自筆者所負責書店內意見箱中的顧客留言,也說明在廣州市中心,我們的書店已經是孤立的少數,真的還願意為實體書店與讀者們堅持的人,確實是不多了。

廣州每年一度最大的圖書交易採購會「南國書香節」,8月底才在琶洲會展中心剛落幕,即便官方仍聲稱展覽面積共4萬平方米(約12,000坪)、展出圖書約20萬冊,並邀請269位大咖作家舉辦超過200場的現場活動,更有將近300萬參觀人次;然而,這個規模與人數也只是南國書香節在全盛時期的一半左右,很多出版社同業表示:政策因素導致新書出版量不足、實體書店的需求萎縮等因素,導致出版社的參展意願不高。而筆者親自去現場後發現,除了一些國營出版社捧場外,新廠商、新產品或新概念真的是少之又少,可看性一年不如一年。

雪上加霜並且立即打臉之處就在,南國書香節在官方口徑下「圓滿落幕」不到一個月,廣州新銳的網紅書店「1200bookshop」就宣布關閉其位於天河北路上一家24小時營業的分店;再隔一個月,位於珠江新城的老字號港商書店「聯合書店」也宣布停止營業。如果再加上筆者先前提到8月份停業的三樂文創書屋,廣州近3個月還真的是「月月有店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中國又一「財團書店」宣布停業:開幕時手筆大、情懷高,為何短短兩年面目全非?〉)。

「金主爸爸」不堪虧損,廣州首家不打烊書店將熄燈?

提到1200 書店,便不得不提其創始人劉二囍,建築科系出身,曾是一名建築師,書店之所以取名叫1200bookshop,源於劉二囍曾在臺灣歷時兩個月徒步1,200公裡,完成環島臺灣的旅行。

從2014年開設廣州首家不打烊書店,正式營業至今已有5年的光景。在很多廣州人的心中,1200早已不單單是一家不打烊的書店,他給自己的定位與標語為「為城市點亮一盞燈」──店內柔和的暖色燈光、態度親切的店員以及偏向人文勵志與心靈雞湯的選書風格,都是1200極力打造其「溫暖」的調性。

另外,在這裡不僅是精神的客棧,任何人只要提前3 天向書店提出申請並通過審核,就可以真正的免費在書店住一晚。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廣州第一家僱用殘障人士的書店。回想筆者兩年多前剛到廣州的第一個月,就常常獨自一人深夜坐在1200 享受片刻的寧靜與溫暖。

關於1200 天河北路店結束營業的原因,官方的說法是因為所在商場「凱沃街」將進行大規模的整修,並稱「廣州只是暫時少了一家24 小時書店,1200 不打烊的理念還是會一直堅持下去,未來可期」,但卻沒說商場整修完之後是否會在原址恢復營業。

另外,據筆者了解,該商場背後的營運方「旭亞地產」其實就是1200的大股東,但1200天河北路店開幕至今因經營績效不佳、為商場帶動人流的效果不顯著,即便是自己的「金主爸爸」,也不願再繼續支持該店的營運。根據知情人士透露,未來商場整修完畢後,該位置可能會租給一家餐廳,整座商場也會朝美食城的方向轉型,這個結局其實真的不令人意外。

港臺書籍強制下架,終於壓垮香港書店

至於10 月初剛關閉的聯合書店,是香港聯合出版集團(香港最大的綜合性出版集團)在中國全資投資的第一家書店,其位在珠江新城高德置地廣場的分店於2016 年2 月開幕,至今也僅經營了3 年又8 個月,該店的精神標語為「 FROM NOW ON,BE MY LIFE 「,強調都會、現代與時尚的態度,店內則以黑、白、灰色系的極簡風格為主,不盲從跟風現代書店喜愛採用木紋和暖色調為基調;空間設計上打破傳統書店的格局,將圖書、文創產品、表演舞臺、UNBookcafe 等分區無縫融合;並時常舉辦各種現代舞、戲劇工作坊、音樂現場、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展覽與活動,據統計,2016、2017 年該書店共舉辦了將近300 場活動。

筆者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8月份,聯合書店邀請《不好意思,我也是第一次當大人》的作者苑子文、苑子豪兩位90後暢銷作家舉辦新書發表會。據商場管理處統計,當天至少超過2,000名粉絲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一度還使公安局派員來「關切」。由於是港商的背景,聯合書店也有多次邀請香港籍作者來廣州舉辦新書發表、籤書會,但最後一刻卻遭新聞出版單位或公安機構否決的案例,導致書店遭受不小的損失。

由於聯合書店珠江新城店所在的是筆者母公司所管理的商場,又是同業,因此筆者得以看到該店每個月所有的經營數據。筆者不在此公布細節,但只能說支撐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在於:政策因素導致聯合書店常有大批港、臺版進口書籍因某些不明原因需強制下架退貨,而港、臺版進口圖書又因為是由聯合書店母公司──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直接供應的關係,最具有新品上架速度、成本與宣傳推廣優勢;其他所謂國版(中國出版)的圖書,聯合書店也僅是與一般中國國內的圖書中盤、代理商拿貨,品種與折扣與一般書店無異。

約莫3 年間,港、臺版圖書的庫存與銷售佔比,從原先的40% 降為不到10%,從數字上來看,即便聯合書店加大了咖啡、簡餐的比例,並將空間分租給其他業者,但依舊補不回圖書銷售利潤的損失。

小結:3 大結構性因素不變,將開啟書店業崩壞序曲

說到底,中國目前書店行業所目前面臨的處境仍在於:

一、金主主要來自於那些習慣賺大錢、快錢的地產商,以同等的投資報酬率標準來看待書店經營,導致虎頭蛇尾的案例頻傳。

二、政治因素導致老牌、大牌書店也因某些政治不正確的舉動,直接、間接的產生損失(除了聯合書店外,連廣州名氣最大、2019年曾獲倫敦書展評選為年度最佳書店的方所,都曾因販賣「禁書」被要求停業3天整頓清查。)

三、電商平臺低價競爭導致書店本業獲利能力遭受打擊,只好不斷發展不擅長的副業,雖帳面上看到營業額的微幅提升,但實際上需要付出更大的經營成本。

筆者認為,上述3項結構性因素不改變,廣州近期「月月有店關」的局面,恐怕也只是書店行業集體崩壞的序曲罷了。

關注我,一起見證彼此的成長

相關焦點

  • 香港三聯書店退出廣州 倒閉潮中大書店轉型求生
    書店湧動倒閉潮廣州站前橫路23號,「三聯書店」的四個金字招牌油漆剝落,大門緊閉,從店門前經過的街坊告訴記者,7月份時,這家書店曾做過大甩賣,還有很多人來購買,但現在早已沒人了。與這家流花店同時關門的,還有三聯書店增城店。「三聯倒閉,並不意外。」
  • 民營書店等救還是自救?深圳一書店引進彩票點
    記者 韓文嘉/文  齊潔爽/圖  新年伊始,近兩年湧動的實體書店倒閉潮仍然延續,與此同時,網購巨頭京東商城則在周一推出了電子書平臺,除了與噹噹、卓越在紙質書的銷售上展開競爭外,還劍指電子圖書,此舉或多或少將再度擠壓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  相比之下,國內一些城市出臺政策出手「拯救」民營書店的舉措,則帶來了些許暖意。
  • 90%的書店再陷「倒閉潮」!許知遠連線帶貨女王薇婭「求助」?
    >在公眾號上寫下的一句「求助」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書店真的撐不住了嗎?打賞超過了三萬條南京先鋒書店作為1996年成立的老牌獨立書店熬過了08年書店倒閉潮,但在這次疫情之下是歷史上第一次,先鋒書店十五家門店
  • 實體書店倒閉成風 小書店如何支撐
    靜悄悄來又靜悄悄走生存艱難倒閉知多少「現在的中國大城市,三步之內必有銀行的網點,可是轉大半條街,你也別想找到一家書店。直觀的感覺就是城裡的書店越來越少。」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倒閉趨勢還在加劇。「基層書店的經營情況確實不樂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馬汝軍最近到上海、杭州、廈門等地調研,所見所聞令他憂心。「大城市的大書城還比較好,但是很多書店的一層也已經租出去了,圖書被擠到了二層以上。小書店越來越少,在街上基本看不到小書店。」
  • 深圳實體書店迎開業潮:西西弗、誠品書店等即將亮相
    2011年前後,人們還在為實體書店的接連倒閉而哀嘆「冬天來臨」。可這樣的哀嘆並沒有持續多久,2014年實體書店就已經開始「回暖」,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勢。2018年還未入夏,但實體書店的「夏天」似乎早已來臨。
  • 超市將迎來一波倒閉潮?最大「敵手」來了!差距已經很明顯了
    而就在電商搶走了超市生意的同時,接下來大中型超市又將迎來一個「最大敵手」——社區團購。所謂的社區團購就是通過社區商鋪為社區內居民提供團購形式的優惠活動的購物方式,既可以便利居民,也可以促進商鋪銷量。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超市會因為社區團購的大火迎來一波倒閉潮呢?事實上,社區團購的逐漸崛起雖然會搶走大中型超市的生意,但是超市已經讓很多人形成了消費習慣,即便新的購物方式崛起了,超市也很難失去粘性用戶。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超市就會完全不受影響,在一些社區團購十分火熱的地區,終究還是有超市會倒閉的,但是倒閉潮終究是不容易出現的。
  • 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複合型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曾公布一個調查,因網際網路興起、網購書籍的衝擊,2010年前後民營書店出現倒閉潮。當時廣州也不例外,文津閣、必得、大聲、紅楓葉等一批名聲在外的獨立書店紛紛關門停業。據統計,2005~2012年間,廣州有7間舊書店結業或轉型。
  • 書香不敵咖啡香 臺北市書店老街現倒閉潮
    據臺灣媒體報導,有60多年歷史的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從全盛時期的100多家書店到現在僅剩約20家。下個月又有2家書店因撐不下去將歇業,其他店家為了存活,有的將轉型賣麵包及咖啡。
  • 過去10年近5成實體書店倒閉 網絡最讓經營者頭痛
    官方數據  超200家出版物  發行單位消失  根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的調查顯示,過去10年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佛山的情況如何呢?「減了一半都不止」,「至少減50%」,「感覺有一半以上」……在佛山書店圈「縱橫」多年的大佬們給出的說法頗為一致。
  • 實體書店回暖?「誠品」「方所」早已狂奔在路上
    自2010年以來,網絡購書、數字出版成為主流趨勢,面對網際網路的強勢發展和房價的不斷攀升,傳統民營書店毫無招架之力。再加上大型國有書店、盜版書等對小眾人文書店的雙重打擊,實體書店迎來了一波倒閉潮:三聯書店為轉型求生,關閉廣州所有分店;光合作用書房資金鍊斷裂,7家直營店、3家加盟店全部關閉;2013年,龍之媒董事長徐智明也宣布結束龍之媒書店業務。
  • 深圳實體書店迎開業潮 誠品書店9月亮相萬象天地
    深圳壹方城覔書店內,讀者沉浸在閱覽之樂中。 2011年前後,人們還在為實體書店的接連倒閉而哀嘆「冬天來臨」。像是約好了一樣,一批新書店今年將在深圳接二連三地開張—— 3月底,西西弗書店將進駐梅林卓悅匯;9月,誠品書店將亮相深圳萬象天地;8月~10月,深圳友誼書城旗下的覔書店將連開三店;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的簡閱書吧,將在今年新開十家新店以上;位於深業上城的本來書店雖未正式公布開業時間,但雛形已現。
  • 美媒:美國波士頓中餐廳或迎來「倒閉潮」
    來源:【中國僑網】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從2月初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以來,美國波士頓中餐館生意就一落千丈,在麻薩諸塞州防疫措施陸續頒布後,部分中餐館選擇關門,業者形容此次疫情為行業帶來的傷害為「滅頂之災」。
  • 國外實體書店從賣書到「賣生活」 無懼大規模倒閉潮
    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國內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指明方向。如何支持實體書店、維護閱讀氛圍是一個世界性話題。在網絡大潮的衝擊下,一些國家的實體書店並沒有出現大規模「倒閉潮」,甚至還有回暖跡象。
  • 有名的實體書店也倒閉了,那些小書店還好嗎?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行動受限讓我們的生活受限也讓全國的實體書店受限過去數月我們眼見著一家家書店奔走呼號緊急求救甚至陷入倒閉危機在你所在的城市一定也有這樣一家書店為了人與書的相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魔法象藉由《書中漫步》的出版,向全國的實體書店誠摯地發出邀請,一起加入「書中漫步•燃亮心燈」全國實體書店4.23新書首發計劃。此次活動將參與延續廣西師大社「書店燃燈計劃」以及「閱讀一小時」大型閱讀推廣計劃,同時,我們擬一個月不上架網店的新書獨家期,來支持全國實體書店復工。
  • 臺北誠品書店或將關門停業 改建為五星級飯店
    據臺媒報導,在臺首創書店24小時營業模式的「誠品敦南店」傳出即將吹熄燈(正式關閉)。據了解,現任業主國泰集團有意將該棟建築進行都更(都市更新),重新規劃為地上26層、地下7層的複合式商業大樓,作為五星級飯店營業。
  • 這些人氣書店已倒閉,十一別去!|言幾又|孟波|書店|物外書店|海口|...
    實體書店的倒閉,漸漸成為一種習以為常之事,讓我們這種每到一座城市必探訪書店的人,難免悵然若失之感。如果一座城市的書店燈光漸次熄滅,它在我們心中也會死去一點點。但與此同時,依然有情懷+勇氣兼具的創業者逆流而上,在城市的某一個角落,開啟一項英雄般的事業。
  • 曾經無數人眼中的「香餑餑」,現在卻迎來「倒閉潮」?
    大街上隨處可見旺鋪轉讓的招牌,許多局外人看不懂這是什麼情況,心裡還在納悶做生意不是比打工更加賺錢,為什麼越來越少的人選擇開店,甚至商鋪還出現了「退租潮」呢?多數人都認為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由於電商的出現,大部分的實體店主也覺得生意不景氣是由於電商出現造成的。
  • 這些人氣書店已倒閉,十一別去!|北京|物外書店|言幾又|方所書店|...
    實體書店的倒閉,漸漸成為一種習以為常之事,讓我們這種每到一座城市必探訪書店的人,難免悵然若失之感。如果一座城市的書店燈光漸次熄滅,它在我們心中也會死去一點點。但與此同時,依然有情懷+勇氣兼具的創業者逆流而上,在城市的某一個角落,開啟一項英雄般的事業。
  • 咖啡店迎來「倒閉潮」,多家咖啡店縮減規模,咖啡沒人喝了?
    早在有「中國麥當勞之父」稱號的王大偉,1999年首次把星巴克帶進中國之前,中國的大城市就有了上島咖啡等連鎖品牌。而隨著中國城市中咖啡館數量的不斷攀升,咖啡廳實際變成了社交場所。而隨著星巴克、Costa等品牌的到來,精品咖啡又為這個社交場所增加了些許維度。
  • 45年老字號書店倒閉關門 臺北「書店一條街」僅剩個位數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重慶南路過去曾是知名的「書店一條街」,但近年不少老字號書店紛紛歇業,已有45年歷史的建弘書局日前也公告要結束營業,昨日(22日)則是最後一天開店,從白天起人潮就絡繹不絕,書店業績也是睽違多年來,難得突破百萬(新臺幣,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