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鳳凰文化策劃的、每季時長25分鐘的《春天讀詩》迎來了其第六個年頭。如何將詩歌文學類節目打造成一款春天打卡的必備精品?筆者將從思考和留白兩個方面去解讀。
詩、畫、人的交織與思考人讀詩、詩入畫、畫中人,片中色彩飽和度恰到好處,引人深思,文藝影片的處理方式,讓《春天讀詩》總有一幀畫面定格在觀眾內心,使人產生對詩歌憧憬與享受的悸動。《春天讀詩》讓詩歌不再是高傲、慵懶、角落的存在,可以不分國家、地域、種族,伴隨著笛聲、琴聲、弦聲遠播而去;詩歌可以用普通話、方言、日語、粵語、英語、阿拉伯語等來朗讀,不僅沒有違和感,反而增添了觀眾對詩歌的關注度;詩歌有可視的畫面和窺視內心深處的思考,告訴我們珍視生命,審視時代環境,都是詩歌流露出的魅力和感染力。
用情而讀,沉醉於吟,賦曲而唱,是《春天讀詩》標新立異的地方,在街頭、庭院、軌道、河邊、桌角、地鐵口……看似隨意又大有深意,讀詩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可以表達大眾人性、生活、死亡、愛情、家國情懷、戰爭歷史、鄉愁,也可以表達自我思考、主觀意識、讚揚勞動者、感恩思念親人、憤懣不解、解讀哲理、迷茫頹廢……《春天讀詩》向觀眾傳遞出,只要你心中有對詩歌的喜愛與敬畏,你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始,人人都可以讀詩;只要你熱愛,就可以喚醒雜亂紛擾的內心中偏安一隅的渴望,淺唱低吟、深情思考、知世而活,詩是沒有界限的、也不該被限定。
留白,純粹的只有詩歌《春天讀詩》與《經典詠流傳》和《中國詩詞大會》的文化傳承的立意相同,畫風卻不一樣。《春天讀詩》沒有對詩歌的解釋,沒有附加的主觀描述,沒有豐富多彩的互動環節,甚至沒有擺拍、廣告植入、流量明星、話題人物,播出時間和時長固定,製作不以觀眾是否追捧而改變,完全去商業化。其中,讀詩人、唱詩人、吟詩人或是詩作者、歌手,或是作家、跨界的演員,均有一個特點,就是內心安靜,有了解和感受詩的熱情。真實與純粹是《春天讀詩》對詩歌最大的敬意,是讀詩人最大的誠心,是對觀眾最好的回饋,更是五彩繽紛的春天裡為詩歌的留白。
在網絡用語、中西混合詞、簡單粗暴隨意句充斥的網絡生活中,人們善於向簡便大眾的溝通方式妥協,很多人空有一顆想讀詩的心,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揣著浪漫的種子,如同住著一位詩人,觀眾的內心需求是美好而詩意的,人們渴望可以與詩歌一起不卑不亢、一起憤懣失落,也可以一起澎湃激昂。好的作品就是要修煉打動人心的功夫,《春天讀詩》做到了只求詩裡表達對靈魂的思考、成長的記憶、人性的記錄。在《春天讀詩》的詩歌裡有對現實生活的映射,996無奈背後的蒼白、皺紋爬滿臉頰的斑白,人與人溝通間的表白,嚮往安逸生活的告白,自我思考靜謐中的獨白,真摯情感流露的坦白等,人生相處與流逝過程都需要留白。留白:留有餘地,留有空間;做人做事留有餘地,生活溝通留有空間;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值得回味與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