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實施「防控疫情,人人有責」十項措施。措施一實行,全杭州各個小區都開始行動起來。
兩天行動下來的情況怎麼樣?
記者暗訪了主城區內三十多個小區,絕大多數小區都做到了嚴格管理,並派上大量基層工作人員進行24小時不間斷值守。有些小區還推出了創新舉措,讓人眼前一亮。
但同時,也有一些小區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表 揚
繽紛小區
黑科技:紅外測溫儀
除了在嚴密程度上下功夫,一些小區用上了一些新方法新設備輔助做好防控工作。
比如在濱江區繽紛小區,在社區人員和保安值守的基礎上,用上了一個新設備——紅外檢測儀。
居民們只要站在指定位置,保安就能通過儀器,快速確定居民體溫及身體發熱部位。
我讓同事站在畫圈的地方,屏幕上顯示他上半身都是紅色,但額頭和脖子呈金黃色,讓他有些緊張。還好結果出來,體溫是正常的。
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臺機器是街道和轄區高新企業合作引進的設備,如果在早晚出行高峰,就用機器和檢測槍雙管齊下,也能儘可能減少居民和管理人員的接觸。
近江七園
進出全登記,來由全問清
在上城區近江七園,我們拎著一袋超市購買的酒精和食物,試圖帶進小區。結果剛靠近,就被門口幾位值守社區人員攔住,詢問我們的去向。
我拎了拎袋子,用杭州方言回答說:「我過來看我奶奶,把她弄點吃的,還有消毒用的酒精。」
本以為如此就可放行,但這位穿紅馬甲的社區大姐執意要求,「不來賽的,測體溫,身份證出示一下。」
我按照要求都照做了,但這位大姐還是不肯讓我進。她解釋說,現在小區外來人不能進去,要麼麻煩你奶奶來取一下這些東西,請你理解。
之後,我們又通過跑進地下車庫試圖進入小區內部。但車庫裡面通道都已經封住,最後被管理人員「趕了」出來。
綠洲灣小區
人雖少 但管得嚴
綠洲灣小區,咋一看去只有兩個保安,管理的人這麼少,會不會比較容易進去?
我們拎著裝滿食物的袋子,假裝居民準備進去。還沒跨進門,就被保安叫住了。
「你住幾幢?」
「我們是去小區找家裡人的,送點東西。」
保安打量了我們一眼。「小區現在封閉管理,不是業主住戶不能進。你們帶身份證也不行。」
「我們送了就走,就想見見家裡人,馬上走的。」
「那也不行,你讓家屬下來,在這裡見嘛。」保安補充了一句,「現在都是這麼嚴的,你肯定知道的。」
雖然只有兩個保安,但管理還是很到位。
豐潭欣苑
嚴到暗訪露餡
豐潭欣苑門口也只有兩個人值守,我們決定試一試。
我們沒打招呼準備走進小區,門口兩人就把我們攔住,「你們去哪裡?」
「我們住4幢的。」進門之前,我指了指離眼前最近的4幢標識。
「4幢?」保安讓我站住別動,走回保安亭看了看。
「4幢沒人出來啊。」
這下輪到我們語塞了。
保安追問:「你們是不是不住這裡的?我們這裡居民不多,我們都記得住。」
好吧,露餡兒了,只能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
政苑小區B區
發放出入券 憑券進出
西湖區政苑小區B區用了發放出入券這一招。其實許多小區都採取了出入券的辦法,政苑小區的模式相對有代表性。
小區居民得用身份證到保安室進行登記,一戶人家能領六張券,然後自行在券上填好家庭信息,進出都需要交給保安核實身份。
保安也很客氣,先測體溫,再查看出入券。沒帶?對不起,請您在旁聯繫家中親屬,或者去找社區工作人員核實身份。
保安室負責發放出入券的的女工作人員告訴我說,目前小區陸續有業主過來填寫了,租戶也是一視同仁,可以使用的。
這樣的模式,業主們還是叫好的,大家進出都比較配合。遇到不太明白的老年人,社區也蠻耐心做好解釋工作,畢竟安全是當下最重要的。
有待改進
三個沿街小區
大門嚴防死守,沿街單元無人看守
在暗訪中,記者發現德勝東村存在單元樓進出口面街的情況,單元門直接面向德勝路,無法進行封閉,在管理上存在難點。
記者發現,沿街單元門大門都是關閉但沒有上鎖,上樓時,附近沒有值守的志願者。這幢樓的二樓處於打通開放式設計,走進一個單元,整幢樓都能到達。
類似的建築結構在杭州並不罕見。在花園南村和朝暉五小區,記者也發現了「大門嚴防死守,沿街單元無人看守」的情況。
沿街小區,一幢樓就有好幾個單元門,客觀上加大了管理難度。沒有充足的人力一個門一個門守著,雖然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歸根結底還得靠人的自覺性!
在花園南村,社區工作人員把共享單車放在門口,並通過車身拉了一道紅線,但面對單元門敞開著。記者輕鬆跨過「障礙」,上了樓。
古蕩新村西
進門未被測體溫
古蕩新村面積很大,社區如今開放了少量出入口,其中主通道管理嚴格,我們沿著益樂路看到,有多人值守,拒絕疫情嚴重的地區人員進小區,同時要求進小區的人測量體溫和出示證件。
但記者拎著購物袋,從靠近天目山路的小門進入,既沒有被測體溫,也沒有遭到詢問。
之後,記者從小區另一個通道走出來,那邊值守的社區管理人員還很驚訝:「你進來沒登記過?」
明桂南苑
測完體溫,未經問詢便可進入
東站附近的明桂南苑除了住著本地居民外,很多房子都作為出租,流動人口的壓力還是蠻大的。
我們還是老套路,拿著購物袋試圖進去。
小區管理本身還是不錯的,兩位保安和社區人員左右兩邊值守,快遞外賣都必須放在小區門口,也對外來的租客進行登記。遇到有人進小區,保安會第一時間站起來進行測量體溫。
但測量體溫之後,保安沒問情況,直接放人進去了。
進小區後,記者發現不少老人在小區公園裡聚集聊天,部分沒戴口罩。
倡議:相互體諒共度難關
儘管發現了一些小區在封閉式管理上有瑕疵,但總體來說還是嚴格的。
比如,下城區的流水苑、拱墅區的善賢人家等等小區,都遭到了嚴格的阻攔。尤其在第一次暗訪中存在問題的文苑小區,更是直接讓我們吃閉門羹。保安說,最好居民都不要進出了。
兩天下來,我們總結了一個情況:絕大多數小區都做到了主通道多人值守,逢人必檢測體溫以及要求出示證件。一些建築年代相對較久的老小區,似乎在管理上都做得更好。
存在瑕疵的小區,主要問題在於人手不足。特別是前面提到的臨街小區,管理難度特別大。儘管大量基層工作人員輪班24小時堅守在街頭,依然沒法堵住所有漏洞。
在此,我們也想呼籲一下,困難總是暫時的,在這樣一個特殊的防控時間,大家還是相互體諒,以自覺為主。基層工作人員也有家庭,他們也想回家,但他們不能,他們的職責是守護大家的平安。只有疫情過去了,大家才能脫下口罩上街狂歡,放肆地呼吸;基層工作人員才能正常上下班,吃上一口熱飯。
現在的嚴管,是為了早日恢復常態,我們共同的目標是阻斷病毒傳染源。
讓我們一起接力!
沒事不出門!
在家就是為社會做貢獻!
共同努力擊退病毒,迎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