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徐萃 插畫:徐萃
小 引
二十多年前,從武漢大學到長江邊的中華路碼頭,只有一路編號十二的公共汽車在這段區間裡運營。其中也有十五路和三十六路公汽在部分路段上重疊。只是,十五路開到了華工,而三十六路,則是經過東湖邊上開去磨山的。從校園內的山頂小花壇開始,十二路車要經過武昌城裡的洪山、寶通寺,然後穿大東門,過閱馬場,旖旎轉入彭劉楊路,直抵長江邊上。二十年前的武昌沒有什麼高大的建築,一路蒼山青翠,鬱鬱蔥蔥,山坡上散落許多紅磚老房子,抱冰堂、古樓洞、振衣亭、靜春臺,看上去十分養眼,名字也好聽,頗有些古城舊巷的意味。
十七八歲時,我特別喜歡去江邊看水。沒事想就往長江大橋那邊跑。從長江大橋的引橋可以順著寬敞的樓梯走下去,穿過司門口,在戶部巷裡一路小跑,不一會就可以坐在大橋下的碼頭邊數臺階了。許多武昌人都喜歡在江邊看水,特別是夏天。夏汛將來未來,過往的人走到這裡,多少都要駐足觀望一番,然後讚美幾句,又從江邊離開。從武昌這邊看江那邊,漢口和漢陽的沿江建築群就像一幅版畫那樣清晰可辨。江上的船開過來又開過去,有的卻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停在江中間。晴朗的天空下,一艘藍白色的輪船拉著響亮的汽笛聲,從中華路碼頭離開,它朝大橋的方向斜著開了過去,然後慢慢調轉船頭,順水而下,駛向了武漢關。
我很喜歡坐著輪渡過長江。這愛好遠遠超過了從水果湖坐一路電車過長江的願望。同樣是去六渡橋,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去中華路碼頭坐船。五分錢一張的船票,是一枚藍色的圓形塑料製品,跟五分錢硬幣差不多大小,檢票的工作人員坐在高板凳上,你只需把票扔進一個巨大的鐵皮票箱就夠了。如果沒有漲水,長長的臺階會延伸到江水中去。躉船用手臂粗細的鐵鎖鏈拉在江堤上,中間是自行車道,兩邊可以走人。順著浮橋走上躉船,江水渾濁,搖搖晃晃的感覺讓人恍惚感覺回到了蒸汽機車的年代。
過江的輪船並不寬敞。上下兩層載客,艙底是轟隆作響的輪機艙。寬大的鐵拉門一打開,人群潮水般擁擠著上船,帶自行車的人自覺呆在一層,其他的都會跑上二層。每一次過江,我都喜歡搶佔二樓船尾的長條板凳。坐在那個紅色的救生圈下面,從船舷探出腦袋去,可以看見一個中年水手叼著香菸解開纜繩,他戴著帆布手套,把解開的纜繩掛在輪船邊上,開船吧,一切都那麼輕鬆自在。當輪船離開武昌,江南的風輕輕吹著它的尾巴,十五分鐘後,就到江北了。
有幾年,我經常陪一個女孩從這裡過江,她叫小米,她是我住在江北的初戀女友。每到周末,我們清晨從學校出發,慢慢地坐車到碼頭,吃一碗江邊的熱乾麵,再慢慢地坐船過去。那時候江水流淌,江面很寬,一個人的輪渡變成了兩個人的遊船。如果遇見下雨就最好了,長江兩岸煙霧蒙蒙,看不清楚任何東西。我們會躲在一層,轟隆的馬達聲從艙底傳來,很久以前的聲音裡,瀰漫著柴油的氣味,香菸的氣味。昏暗的船艙內,她淡淡的雙眉入鬢,那是一個城市最讓人心動的時刻。
有一個夜晚,在夏天。從小米家出來回學校,沒有趕上末班輪渡。在武漢關附近想了想,不如徒步走回去吧。從江漢路到六渡橋,過漢水橋,慢慢走上長江大橋。走到橋中間我站了一會,靠著橋上的欄杆,可以看見一條大江靜靜地從遠處來,幾千年了,仿佛從來沒有什麼變化。臨近午夜,江北燈火輝煌,而江南似乎要黯淡一些。輪渡碼頭的燈光早已經熄滅,黃鶴樓也看不見在哪裡。回去還要走很遠很遠的路,我當時想起些什麼現在已經忘記了,只依稀記得,那個夜晚沒有月亮,大橋上沒有人,也沒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