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東南亞文化與佛教

2020-12-25 法舫文化蓮社

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

法舫法師在新加坡講 南洋報

太虛大師高足法舫法師,奉法師命,負笈赴印研究巴利文及梵文。法師天才超邁,造詣深精。學成歸國,道經本島,日前抵埠,備受此間佛教徒之歡迎,駐錫於金吉律雙林古剎。法師正在英年:在印時曾任錫蘭摩訶菩提學會及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之講師,歷有年所,溝通中印文化,厥功至偉。前在國內曾任武昌佛學院院長,重慶漢藏教理院及北平教理院等教務主任。此次應國內佛教同仁函電促駕,回國主持擘劃興辦世界佛學院,以適應現時代人類精神文明亟須充分發揮普遍之需求。可見其此行使命重大之一斑。

昨天下午一時本坡僧伽策進社假雙林寺大禮堂,召集各佛教團體代表,舉行歡迎大會,主席宏船法師,致詞後,即敦請法師講演,題為 「東南亞的文化與佛教」;擇其要義,乃闡述我國文化流入南洋之歷史,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約在東晉隋唐間,爾時文化唯印度堪與中國媲美,溯其源流,即在阿育王時代。

東南亞在地理上,乃包括緬甸、暹羅、越南、馬來亞以至於婆羅洲、蘇門答臘、爪亞諸邦,均與印度疆界鄰接,故統稱曰印度支那。不特在地理唇齒相依有如是密切之聯繫,即就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其互和影響,亦莫不息息相關,惟我神明華胄,不辭航海梯山,披荊斬棘,蓽路藍褸,早在千有餘年之前,把祖國輝煌文化帶到南荒各地矣!具有如是悠久之歷史,是故南洋之風俗習慣,多少總含有中國文化之特徵,然中印兩國文化,一自南來,一由東漸,馬來亞遂成為匯合交流點,而能互相不相衝突者,胥因偉大文化之特質,其共同點,俱為講道德仁義,愛好和平者,如我國之重 「忠恕」,印度之主 「慈悲」是也。

若論世界上最古的國家,首推埃及、巴比倫,然二國早告滅亡,惟中印兩國屹峙宇內,歷古常新,成為東方偉大文化之柱石,尤足以證明唯有仁義道德,愛好真正和平之國家,才能永生不滅,垂諸久遠,以其正氣克服一切惡劣環境。

吾人希望東南亞所有的國家,都能夠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尤須把住我們固有的道德真實和平之基礎,可是道德精神以及偉大文化的結晶,要求其最徹底而又最博大者唯佛教,且在各宗教中能夠發展成為國際性者,亦唯佛教,因佛教不特可成為國際上共同之宗教信仰,而又圓融無礙,可以概括其他一切哲學,由其教義,空一切相,譬如大海,不擇細流,故佛教簡直說就是文化 的鎖鑰。

印度雖然是佛教策源地,惜其真正教義早為異教所淹沒,今為印度教可以代表,現在欲散播正義之種子,唯有中國大乘積極救世之精神可以當之而無愧。

諸位試想在東南亞最大的宗教是什麼?肯定的說: 只是佛教可以代表,蓋緬甸、暹羅、安南以及馬來亞、爪亞各處,無論以地域或人口之比率,仍以信仰佛教佔最大多數,而且我們華僑旅居馬來亞等地的也佔最大多數,所以佛教在東南亞所站的地位,實在非常的重要。那末,我們既然知道自己所站地位的重要,對於我們佛教徒所負的責任,也更覺其重大了。這個不容放棄之責任,就是對於世界和平的前途,大家應該盡一番的努力與貢獻。

法師講至此,並就佛教自身問題,勸勉同人,克紹過去許多大德南來弘法之精神,在僧伽方面希望和協合作,團結一致,皆以佛教為前提,以期恢宏法化;在居士方面則希望共秉護法之天職,盡力護持各項善舉,並隨分量力布施,藉廣內修外護之功雲。

(摘自 《南洋報》)

(作者法舫法師{1904-1951年},俗家姓王,河北省井陘縣臺頭村人,他是「太虛大師座下第一弟子」,他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日文、藏文、中文6種語言,三度主編《海潮音》雜誌,兩度出國傳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中國籍常務理事。原載 《正信》第十三卷第十二期、《法舫文集》第六卷)

相關焦點

  • 井陘縣法舫文化蓮社《群規》
    根據國家關於加強對網絡管理,防止交流平臺過多過濫的有關要求,井陘縣法舫文化蓮社決定設立微信群規範,統一負責對本協會會員進行微信交流的管理。1、發布內容要求。本群是以傳統文化和百姓正能量為主的交流平臺,請轉發佛學、禪宗、國學、音樂、藝術、繪畫、原照等類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其他類的內容關乎國家、生命等重大事件。鼓勵原創,只要是群成員,原創有積極向上的文章、圖片、視頻等,可在法舫文化平臺選擇發布。創作內容多者鼓勵自己開通微信公眾號等交流平臺。
  • 法舫法師:我們對於日本佛教的態度
    此外各日文佛教報紙,盛傳本社社長中國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領導全國僧伽作抗日運動云云。可是,中國一部分佛教徒,以不了解吾人之立場,在過去曾宣傳吾人為 「親日」者。今國人已知其為惡意厚誣。夫中日兩國國民信仰佛教,佔絕大多數,友乎敵乎?事實固為雄辯,本不待言。然以流言所及,終惑聽聞,故吾人將對於日本佛教的態度,一聲述之。中日兩國佛教之歷史的關係,已有千餘年了。
  • 釋龍洸:悼法舫法師生西紀略
    法舫法師是河北井陘人氏,誠篤修持,尤勤唯識,良以覺岸既知趨向,迷途躑躅可出,信仰堅心,正有待於寶筏得渡也,果也,舫師在一九五一年十月三日,在錫蘭學院,因血壓過高,無疾示寂,接其友來書,圓寂經過,頗有足述,蓋法師於是日,自晨至暮,精神如常,教授工作,亦倍加誠懇,其言語行止,初無絲毫病態
  • 兩會時間丨帕松列龍莊勐:南傳佛教文化是連接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
    5個民族與周邊國家在信仰上一脈相承,共同信仰南傳佛教,這使中國南傳佛教與南亞東南亞的泰國、緬甸、寮國等國共同組成「南傳佛教文化圈」,南傳佛教文化發揮著連接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黃金紐帶作用。帕松列龍莊勐同時就中國南傳佛教與南亞東南亞南傳佛教友好往來提出了四個建議。帕松列龍莊勐提案全文如下:中國雲南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與泰國相毗鄰,與緬甸、寮國的國境線都很長,地理位置獨特,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 東南亞宗教觀:佛教為什麼在中南半島佔據優勢?
    前言:對於東南亞相關的話題,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網絡中,都可謂是汗牛充棟,其中關於東南亞宗教方面的話題也不在少數,這篇文章不討論宗教在東南亞各國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談那裡人民的具體信仰,今天主要想聊聊佛教在東南亞的分布特點以及所產生的原因。
  • 東南亞歷史:村社文化與民族文化
    東南亞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外來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文化逐漸成為當地的佔主導地位的文化。但是,在原始公社基礎上產生的當地村社文化廣泛存在,並且在不同程度上與外來文化尤其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融合、並存。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村社一部落在東南亞古代國家普遍存在。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在對外交往方面,東南亞大陸在這一時期與中國的交通便利與經濟上的交往的密切程度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了它與南亞的交往,但從文化影響上看,南亞的斯裡蘭卡在這一時期特別是16世紀前仍然是為越南以外的大部分大陸東南亞國家提供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 東南亞美食文化
    東南亞各國的飲食文化因區域的關係都略du有不同,主要以酸,辣,燒烤zhi和煎炸為主,比較重口味。越南菜:比起其它東南亞料理,越南菜口味顯得清爽順口。它受中國菜、法國菜的影響最大,融合了中西的飲食文化,烹飪上重清爽、原味,以蒸煮、燒烤、焗燜、涼拌為主,熱油鍋炒者較少,口味為酸甜加上些許辣味。
  • 包容東南亞各國寺院建築風格的南傳佛教最大寺院,勐泐大佛寺
    天下佛教分為兩大派: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也稱南傳佛教,是因當初由印度向南方流傳到斯裡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而得名。佛教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即:印度佛教文化圈、藏傳佛教文化圈和漢傳佛教文化圈。
  • 同是東南亞佛教國家,泰國相比緬甸,為什麼更受歡迎?
    泰國和緬甸,都屬於東南亞國家中佛教文化比較盛行的國度,而且都臨近中國,吸引了身邊很多朋友過去旅遊。它們在文化歷史上,也十分相近,但相對來說,泰國是中國出境旅遊人數最多的國家,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人文地理緬甸是佛教國家,東南亞國家中能與它相媲美的就只有泰國了。對比這兩個國家的相關數據,也是極其的相似。
  • 東南亞歷史:各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就宗教的發展而言,已形成了伊斯蘭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儒學在不同國家分別佔主導地位的格局。在東南亞海島地區,「自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和菲律賓南部以及天主教在菲律賓大部分地區取得支配地位以來,多樣性就不那麼明顯了。另一方面,在東南亞半島地區,上座部佛教是除越南外其他國家已經確立的宗教,大乘佛教和儒教則在越南居於支配地位」。
  • 從天竺漂泊到暹羅的古代高棉文字——佛教盛行的東南亞「通行證」
    而印度最著名的就是創造了流傳於世界的佛教文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他重視人的內心深處和思想上的覺悟,世界上有大量的佛教信徒,從休息佛教中獲得了超越生死和斬斷煩惱的力量。而印度文化的核心就是源遠流長的印度文字,大約公元5世紀時,印度本土的文字開始流傳到其他的東南亞國家。印度帕拉瓦文字,是印度本土文字中非常重要的起源。
  • 東南亞文化爾雅答案
    東南亞文化概況(上)1廣義的金三角位於緬甸、泰國和()的交界處。的人信奉佛教。()正確答案:√9緬甸地區的佛教和中國一樣不可以吃肉。()正確答案:×東南亞文化概況(下)1阿瑜陀耶是()的古城。()正確答案:√9除了少量的史書之外,東南亞靠碑(文)和銘(文)來記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正確答案:√10在記載歷史方面,東南亞更重視文字記載流傳。
  • 東南亞史:「佛塔文化」及其在當代的影響和作用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東南亞史。東南亞上座部佛教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它至少包括了以下三個層次的內容。最高的層次是巴利文三藏經典所包含的上座部佛教教義和哲學思想,這是上座部佛教文化的最高指導思想。第二個層次是文學和藝術,包括大量的文學作品和寺院佛塔以及造像、石刻、繪畫等,它們是宗教思想和宗教感情的表現和反映,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上座部佛教思想和佛教徒的生活、思想、感情。第三個層次是佛教徒的社會以理和風俗習慣,它們是宗教思想的實踐和行為化,與一般佛教徒的關係最為密切。這三種因素互相作用,構成了東南亞佛教文化圈中幾乎無所不在的上座部佛教文化。
  • 東南亞史:​東南亞文化的整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
    霍爾肯定了東南亞歷史的整體性,當然也就肯定了東南亞文化的整體性。把東南亞文化看成是一個整體,是有一定根據的。大量的考古發現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表明,東南亞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具有較高度的一致性。從人類學的角度看,東南亞的許多民族在風俗習慣和信仰等方面,也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如婦女的地位較高,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一直有廣泛的影響等。
  • 東南亞史:中國古代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三)
    中國古代文化對於東南亞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東南亞社會經濟的發展,豐富了東南亞人民的物質生活,也不僅在於它的制度文明為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所採納、所借鑑,還在於它所創造的充滿活力和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為東南亞各國人民所欣賞、所接受、所分享;它所傳遞出的獨有的「智慧之光」,對東南亞各國精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祜巴龍莊勐:西雙版納是中國與南亞南傳佛教交流的文化窗口
    多國僧王、海內外上百位高僧蒞會,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海內外各界善信千餘人共同見證了南傳佛教的偉大盛事。此次盛會是建國以來首次大型國際南傳佛教盛會,對中國南傳佛教的發展意義重大,可謂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祜巴龍莊勐大長老出席並致辭,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高僧大德、各位專家學者: 大家上午吉祥!
  • 祜巴等傣:發揮南傳佛教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紐帶作用
    這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員會會議時隔13年再次召開,是我國南傳佛教的一件盛事,對中國南傳佛教的發展意義重大。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雲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祜巴等傣在會議上做了重要發言,他在發言中指出「在我國黨和政府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對外交往中,南傳佛教應當發揮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
  • 東南亞歷史:越南佛教的興盛和衰落
    越南佛教是中國傳入的大乘佛教,早在中國封建社會郡縣統治時期就已有較大的發展。越南封建國家建立後,尤其是李朝、陳朝兩朝皇帝都信奉佛教和大力推行佛教,陳朝時甚至許多皇帝出家為僧,從而使佛教大盛,僧侶隊伍迅速膨脹。李朝時就曾出現「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現象。陳朝時期「神祠佛寺各地皆有,削髮為僧尼者多於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