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
法舫法師在新加坡講 南洋報
太虛大師高足法舫法師,奉法師命,負笈赴印研究巴利文及梵文。法師天才超邁,造詣深精。學成歸國,道經本島,日前抵埠,備受此間佛教徒之歡迎,駐錫於金吉律雙林古剎。法師正在英年:在印時曾任錫蘭摩訶菩提學會及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之講師,歷有年所,溝通中印文化,厥功至偉。前在國內曾任武昌佛學院院長,重慶漢藏教理院及北平教理院等教務主任。此次應國內佛教同仁函電促駕,回國主持擘劃興辦世界佛學院,以適應現時代人類精神文明亟須充分發揮普遍之需求。可見其此行使命重大之一斑。
昨天下午一時本坡僧伽策進社假雙林寺大禮堂,召集各佛教團體代表,舉行歡迎大會,主席宏船法師,致詞後,即敦請法師講演,題為 「東南亞的文化與佛教」;擇其要義,乃闡述我國文化流入南洋之歷史,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約在東晉隋唐間,爾時文化唯印度堪與中國媲美,溯其源流,即在阿育王時代。
東南亞在地理上,乃包括緬甸、暹羅、越南、馬來亞以至於婆羅洲、蘇門答臘、爪亞諸邦,均與印度疆界鄰接,故統稱曰印度支那。不特在地理唇齒相依有如是密切之聯繫,即就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其互和影響,亦莫不息息相關,惟我神明華胄,不辭航海梯山,披荊斬棘,蓽路藍褸,早在千有餘年之前,把祖國輝煌文化帶到南荒各地矣!具有如是悠久之歷史,是故南洋之風俗習慣,多少總含有中國文化之特徵,然中印兩國文化,一自南來,一由東漸,馬來亞遂成為匯合交流點,而能互相不相衝突者,胥因偉大文化之特質,其共同點,俱為講道德仁義,愛好和平者,如我國之重 「忠恕」,印度之主 「慈悲」是也。
若論世界上最古的國家,首推埃及、巴比倫,然二國早告滅亡,惟中印兩國屹峙宇內,歷古常新,成為東方偉大文化之柱石,尤足以證明唯有仁義道德,愛好真正和平之國家,才能永生不滅,垂諸久遠,以其正氣克服一切惡劣環境。
吾人希望東南亞所有的國家,都能夠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尤須把住我們固有的道德真實和平之基礎,可是道德精神以及偉大文化的結晶,要求其最徹底而又最博大者唯佛教,且在各宗教中能夠發展成為國際性者,亦唯佛教,因佛教不特可成為國際上共同之宗教信仰,而又圓融無礙,可以概括其他一切哲學,由其教義,空一切相,譬如大海,不擇細流,故佛教簡直說就是文化 的鎖鑰。
印度雖然是佛教策源地,惜其真正教義早為異教所淹沒,今為印度教可以代表,現在欲散播正義之種子,唯有中國大乘積極救世之精神可以當之而無愧。
諸位試想在東南亞最大的宗教是什麼?肯定的說: 只是佛教可以代表,蓋緬甸、暹羅、安南以及馬來亞、爪亞各處,無論以地域或人口之比率,仍以信仰佛教佔最大多數,而且我們華僑旅居馬來亞等地的也佔最大多數,所以佛教在東南亞所站的地位,實在非常的重要。那末,我們既然知道自己所站地位的重要,對於我們佛教徒所負的責任,也更覺其重大了。這個不容放棄之責任,就是對於世界和平的前途,大家應該盡一番的努力與貢獻。
法師講至此,並就佛教自身問題,勸勉同人,克紹過去許多大德南來弘法之精神,在僧伽方面希望和協合作,團結一致,皆以佛教為前提,以期恢宏法化;在居士方面則希望共秉護法之天職,盡力護持各項善舉,並隨分量力布施,藉廣內修外護之功雲。
(摘自 《南洋報》)
(作者法舫法師{1904-1951年},俗家姓王,河北省井陘縣臺頭村人,他是「太虛大師座下第一弟子」,他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日文、藏文、中文6種語言,三度主編《海潮音》雜誌,兩度出國傳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中國籍常務理事。原載 《正信》第十三卷第十二期、《法舫文集》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