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 本土意識承傳文化靠什麼?

2020-12-16 小琳琳作家

在「香港非遺」辦事處成立前夕,香港教育局網頁刊了一篇文章,指廣東話是一種非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引起年輕人更加珍視目下所剩無幾的本土文化!

於是,這些本來老餅又老土的事物被重新發掘出來,他們對本土文化多了一重珍惜,然而,怎樣才可將這些舊文化加以傳承,而不是將之送進文化遺產名錄就完事?

一種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應要融入日常教育與生活當中,這樣一種文化才是存活的、有發展的、具生命力的,而不是塵封在博物館中的木乃伊又或是恐龍化石。環顧今天香港市面上殘存的歷史文化遺產,古老的技藝往往難以吸引年輕一輩學習,像今天要年輕人學習粵曲、南音真是難事,因而導致大部分「香港非遺」就只剩下老一輩的參與;科技發展也令很多古老行業迅速消逝,像電腦排版植字的出現,令從製造鉛字粒、執字粒到排版房到舊式活字印刷機都被淘汰了;外來文化也是摧毀本土文化的推手,像西式時裝潮流湧至,香港婦女度身訂製長衫的傳統也消逝。

瘋狂的鋪租更把傳統手工業逼上絕路,以前很多東西都可以重新修理,換暖水壺膽,打松棉被,磨打麵粉,修補銅鐵煲鍋,修理木家私等等,今天一再加租,令行業沒落,銷聲匿跡。其實,很多傳統技藝比想像中更有趣,像新界人每年扎作花炮就好像西方人布置聖誕樹一樣,在天后誕、觀音誕、關帝誕都會扎作不同的獅子麒麟花炮,「丁財炮」則最齊全,上邊有八仙、天兵神將、雙龍出海、年年有餘、金花報喜、萬裡長龍,天后神像坐在後邊,上邊還有紫微星君。

要傳承「香港非遺」除了靠年輕一代積極關注外,更應該學習像歐洲以至日本的方式,這些歷史悠久的國家往往將本土非遺視作一種「國技」、「國藝」以至「國寶」,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黃金橋還有著不少古老的打金匠,瑞士的制表匠更加是全球知名,日本京都有著名的手作帆布袋「信三郎」,這些古老技藝被視為國家的驕傲,也贏得遊客與本地人的青睞,有助年輕一代願意了解乃至投入這些古老行業,令優秀的文化手藝得以傳承。

到底是承傳還是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2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保育硬體的古蹟有促進作用;後在全球化趨勢下,看到各地區的獨特知識、技藝、習俗可能會失傳,於是到了2003年又推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開始對古舊的軟體保育有所關注。原來的聯合國強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其實要強調的是heritage一詞精神上的「承傳」意義,多於物質上的「遺產」意義。

現今香港政府所譯作的「遺產」,字面上的物質意義大於精神意義,「遺產」這個詞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跟金錢掛鈎,事實上,目下要保育的是買不到、帶不走的承傳,這些文化傳統不應只被利用作為賺錢的項目。

以往香港保育有形的歷史文物古蹟,已處處向錢看,令項目變成發展商的搖錢樹,失卻了保育古蹟而令大眾享受的城市文化目的,像灣仔和昌大押變成The Pawn,要一睹古蹟內裡風情就要進去消費;PMQ也以貴租趕走本地創意小店;觀塘愈來愈少文化人租得起band房,灣仔藍屋動漫基地也因吸引不到人流而被終止合約,灣仔包浩斯式街市變成豪宅的商場,尖沙咀Heritage 1881的古蹟酒店因為生意不佳而結業……

若然是都市的文化遺產,自然都是前人遺留給我們的遺產,當前以香港的發展思維看,人們的心思都花在如何利用作為商業掛帥的項目,於是我們看到政府宣傳「香港龍獅節」來吸引遊客,「國際建築展」以搭棚師傅作賣點,「長洲飄色」也成為給自由行參觀的項目,而昂坪360更弄出一個「盟主之爭少林VS峨嵋」… …這些消費「香港非遺」手段,看不出多少推廣本身文化藝術的功能,無助於保育發展、弘揚本土文化的目的。

「香港非遺」的保育,首先應以承傳本土文化為大前提,能夠將之變作吸引遊客,促進地方經濟只是隨之而來的裨益。事實上,只要一個地方能夠保留本土文化特色,重新闡揚被忽略的社區傳統,吸引社區人士參與,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維繫到整個社區的關係與凝聚群體的認同,像大坑人積極參與舞火龍、衙前圍村村民帶遊人參觀古村、薄扶林村也以牛奶公司牧牛場作導賞等,自自然然就吸引外來人參觀。

年輕一代的尋根欲望

香港要到2015年才正式成立「非遺辦事處」,這種後知後覺,已目送很多古老技藝失傳了,曾經訪問一位搭棚師傅,談到小時候看的花牌有整家酒樓十層樓高的牌樓,還有會燈光電動的花牌,會看到天兵天將在打仗,又會看到飛龍麒麟在騰雲駕霧,五十年代那些歡迎英女王加冕的大型花牌都是小時候見過,若說到戰前那些大型搭幾層的牌樓,根本連見都未見過,又何來技藝的傳承!

電影《胭脂扣》中就有唱一首1920年甚為流行的地水南音《客途秋恨》:「涼風有信,秋月無邊……」然而,著名盲人南音大師杜煥在七十年代離世,那些真正的技藝已再無人識,今天僅有幾位會唱的,也無從了解上世紀初在茶樓酒館、風月場所賣唱的市井故事,實在令人唏噓!曾有音樂研究者提到香港學校總是教授西方音樂,為何不將本土的南音與粵曲作為一門學科來教授呢?

一個城市「非遺」的多樣性和多元性,往往牽動著整個城市的靈魂及其內在價值,香港急劇的城市步伐,令這些文化瑰寶日益失傳,新一代對它們的印象愈來愈模糊,粵劇戲棚、打小人、中秋花牌、盂蘭勝會神功戲、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大澳棚屋……除了是一個個都市裡流傳下來的口耳相傳的名字,究竟裡邊有什麼故事什麼傳說什麼文化,已然隱沒於城市中,成為被遺忘的記憶!

相關焦點

  • 影像的枷鎖,香港電影的本土意識和文化身份認同
    因為自1970年代末開始,全球冷戰/後冷戰格局全面轉型,這使得包括香港在內的所謂「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被選定為資本主義陣營的示範「櫥窗」,擔負起獨特的冷戰/後冷戰文化角色。從「新浪潮」時代開始,香港電影在這個大的「時勢」下更成為了香港文化的一張名片,作為想像中更合理的社會秩序的文化範本,港式警匪片也繼港式武俠片之後,在世界電影版圖開始有了明確的存在感。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
    靠著香港地鐵荃灣站,在高樓大廈的掩映下,卻有一片保存完整的古建築,向人們訴說著她與眾不同的過往。2016年6月,這裡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所在地。 這座被稱為「三棟屋」的古建築,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圍村之一。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重修成博物館後,1987年正式開放讓市民參觀。
  • 非遺中心落戶三棟屋 守護本土文化
    大公網6月19日訊(記者孫凌奕)粵劇、古琴藝術、大坑舞火龍、坑口客家舞麒麟,這些香港人並不陌生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千百年來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傳承下來,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香港的文化瑰寶,更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識,中國人身份的象徵。特區政府計劃今年內,選出約80個最能代表香港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重點保護。
  • 【文化遺產】從「三棟屋」到「文化節」,感受香港非遺魅力
    唐英年在致辭中說,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之地,徐州在港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將對推動兩地文化交流,進而增強香港同胞特別是廣大年輕人的文化認同和國家意識、愛國精神起到積極作用,從而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激發廣大同胞割捨不斷的文化淵源和鄉情血脈。展覽中,來自我市的香包傳承人王秀英、麵塑傳承人朱月香、剪紙傳承人王桂英等5位名家現場展示製作。
  • 趣讀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
    然而,靠著香港地鐵荃灣站,在高樓大廈的掩映下,卻有一片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獨特的建築風格向人們訴說著她與眾不同的過往。這裡便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所在地。這座被稱為「三棟屋」的古建築,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圍村之一,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重修成博物館後,1987年正式開放讓市民參觀。
  • 「千年非遺·印象大鵬」2020年大鵬非遺本土文化系列活動開幕
    開幕式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月6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實習記者 謝雨婷 通訊員 龔雯 江山)優美婉轉的大鵬山歌、神秘古樸的大鵬婚俗、活力十足的舞獅......1月5日上午,大鵬辦事處第五屆非遺本土文化系列活動在大鵬所城北門正式開幕
  • 臺灣本土意識的缺陷
    如若暫時擱置這層考慮,「本土」或「主體」或「本位」或「族群認同」意識對島內自身的影響如何呢?歷來令島內引以為傲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文化與經濟48年,中研院遷臺,以傅斯年的史語所為核心,「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後人稱之為史料學派,他們憑著堅定的中國認同,紮實的史料考證與分析,使當時的臺灣在文化上遠超大陸。
  • 香港「非遺」的傳承與活化 以當代藝術重現傳統工藝魅力
    文化遺產,含有把過去人類所創造的「文化」傳承予下一代之意。實質存在的,如歷史建築可透過修復、翻新等方法加以保育,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等「無形」的東西,又可怎樣承傳,甚至融合現代知識,成為當代藝術?
  • 香港激進本土派聲稱:香港已成為一個民族 文化比大陸優越
    「由於歷史、文化、語言等差異,香港已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我們認為香港文化比中國大陸優勝,香港人的公民意識比中國人高,我們香港人的既有傳統亦比中國大陸實行的一套優良。」「我們有這樣(受華夏文化影響)的背景,加上在英國人殖民百多年歷史底下,建立了優良的西方文明價值及體系。」
  • 佾舞禮樂的承傳彰顯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
    「一禮知天下」公益課程,是由新時期佾舞禮樂文化挖掘傳承者米泥及其團隊策劃推出的傳統文化傳播公益活動。米泥,原名遊錦亮,長期從事於佾舞禮樂文化的挖掘傳承和保護工作,自2011年開始研究、探尋、保護和承傳中國佾舞禮樂。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坐落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是香港一座法定古蹟,除了能反映客家堂橫屋的建築特色,還記載著陳氏族群在此生活的點滴。「我們選擇三棟屋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因為這裡匯聚了香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精髓,是一個理想的非遺教育推廣基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說。「三棟屋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保留著客家的傳統文化。
  • 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
    由順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中共順德委宣傳部(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順德博物館、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記憶·傳承--2020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12月19日在順峰山公園牌坊前五行橋廣場舉辦,順德
  • 陳少琪《時代廣場》粵語流行曲中香港本土意識的延續!
    香港集體回憶是大家一起經歷的歷史或文化事件。而集體回憶可以說是源自五十、六十年代的土本主義的延續和轉化。六、七十年代香港大眾文化受本土主義影響,開始標榜香港特色,以粵語為主以香港為本位,其中以粵語流行歌為代表之一。到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歌不再依附電視,開始成熟並且強調都市的生活。
  • 走近非遺,品味香港傳統文化
    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亦保留著不少中國傳統節慶、手工技藝和表演藝術。這些我們珍視的文化瑰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配方獨特的涼茶、在喜慶和傳統儀式穿著的中式長衫和裙褂、一度是大眾娛樂的「南音」、祭祀慶典「太平清醮」。
  • 舞動的傳統,執守的匠心,口傳心授的香港非遺文化
    展覽通過展板、影片和多媒體裝置介紹了20個生活民俗、表演藝術及其相關技藝、民間節慶等方面的非遺項目,現場還設有多個模擬場景,如港式奶茶茶餐廳、港式長衫師父工作室等,讓大家走入香港的民俗文化。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門口擺放的舞獅香港的非遺項目中,與節慶活動有關的都相當有地方代表性。
  • 走進非遺:體味香港傳統文化
    這些我們珍視的文化瑰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配方獨特的涼茶、在喜慶和傳統儀式穿著的中式長衫和裙褂、一度是普羅大眾的娛樂「南音」、祭祀慶典「太平清醮」。 這些文化傳統展現香港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香港的大眾文化和生活面貌,被列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部分甚至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 內蒙古輝煌成就及特色非遺文化在香港展出
    香港市民近距離感受草原非遺的魅力(內蒙古展覽館供圖)記者從內蒙古展覽館了解到,10月14~17日,我區參加了在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的首屆少數民族地區成就展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此次展覽集中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各具特色的非遺文化,展示面積近2000平方米。這是內地首次在港展示少數民族地區突出成就及民族特色傳統文化的重要活動。內蒙古活動分為成就圖片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 傳統工藝的文化復興與「非遺」實踐
    需要指明的是,傳統工藝復興並非始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化實踐。單就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工藝的發展歷程而言,在非遺運動開始之前就已經呈現了復興態勢,並曾一度受到不同學科的學者關注。只不過,無論就其復興規模還是社會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都無法與當前相比較。
  • 極端本土勢力作亂 香港眼珠子掉一地
    旺角暴亂:防暴警察與手持木棍的暴徒對峙。(中評社莊恭誠攝)   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評論員丘巒)春節期間本來應該多說一些祝福的話,但是對於現在的香港來說,僅僅靠祝福已經解決不了問題,這個時候,警醒大眾的話更有價值。年初一晚上的旺角暴亂,給香港的春節帶來了戾氣。必須意識到,旺角暴亂揭示:如果「本土主義」與極端勢力合體,香港將進入大亂的階段,這絕非香港之福!
  • 18類非遺項目亮相 香港市民感受巴蜀文化
    18類非遺項目亮相 香港市民感受巴蜀文化     首屆香港歡樂春節文化廟會——「熊貓故裡·錦繡四川」活動啟幕□本報記者 劉佳    20多米長的金龍和銀龍在香港九龍公園上空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