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

2021-01-18 文木

提起香港,旅遊者們的印象通常是一座節奏快、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然而,靠著香港地鐵荃灣站,在高樓大廈的掩映下,卻有一片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獨特的建築風格向人們訴說著她與眾不同的過往。這裡便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所在地。



這座被稱為「三棟屋」的古建築,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圍村之一,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重修成博物館後,1987年正式開放讓市民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中心落戶「三棟屋」古宅。對此博物館館長鄒興華稱,因為香港很多非遺項目都與客家文化有關,而曾是客家圍村的「三棟屋」,保留了很多客家的傳統特色。香港特區政府選址這裡作為推廣窗口,意義深遠、用心良苦。

 

對聯、宮燈、門神……沒有精美繁複的雕鏤石刻,卻處處充溢著200年前客家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氣息。昔日鄉民的生活情景,就在「三棟屋」博物館裡鮮活地展現出來,時光流轉,歲月靜好。

 

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與之伴隨的城市景觀的蛻變,非遺成為近年來香港重要的文化關鍵詞,非遺保護也成為重要的社會現象。彈丸之地的香港,究竟有多少稱得上非遺的東西?香港非遺的特點是什麼?香港特區政府又為非遺保護做了哪些工作?香港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在推廣非遺全球化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在香港非遺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館長鄒興華、非遺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教授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走進香港非遺中心,首個專題展覽「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展出,涵蓋表演藝術、宗教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不同領域,代表了不同社群對傳統文化傳承所作的貢獻。市民可通過免費參觀這個專題展覽,體味香港本地的傳統文化。

 

「相信大家都會為這個城市能保存這麼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驚訝。」從2006年起就從事香港非遺工作的鄒興華館長,細數了香港非物質文化的點點滴滴。他認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西薈萃、豐富多彩。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目前,香港已有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湧、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等10個具有高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粵劇已於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十大項目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這也僅僅是香港非遺文化的一個縮影。」鄭培凱教授談起香港非遺項目如數家珍,「要知道,通過四年的非遺普查,列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含了480個項目,涵蓋了所有非遺種類。香港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和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的移民,延續了從各地帶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比如粵劇、詠春武術等,這些文化遺產不少從內地傳入,而在香港得到發展傳承,形成體系。『東西薈萃』這四個字,通過普查得到具體印證。」




鄭培凱教授說:「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反映了香港本地對待非遺的態度。」除了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個項目,目前香港非遺中心正在進行另外十個項目的調查研究,還要開展公眾資訊、聽取市民意見。他表示,將根據項目緩急等元素制定保護措施,加強非遺的研究、保存和推廣工作。他說:「接下來,我們要將400多個非遺項目分批上報國家文化部,申請國家級非遺保護,也讓更多華人了解香港傳統文化。」

 

說到香港特區政府如何開展非遺保護工作,鄭培凱教授介紹說,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香港正式生效後,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不僅專門成立了非遺工作組,還委任本地學者、專家和社區人士為委員,就普查、保護等方面向政府提供意見,2008年正式成立了非遺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會成立以後,委託香港科技大學進行非遺普查,列出一份包含480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以不同方式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包括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及傳承。在香港,政府扶持推廣、民間團體響應和學術機構支持是非遺保護的三股主要力量。」館長鄒興華如是說。

 



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香港擁有無可取代的歷史文化特色。鄭培凱教授十分簡要地描述了香港的狀況。他說,香港是一個大都會,主要人口是從四面八方遷徙繼而繁衍而來。這樣一個地方,有許多宗族把傳統習慣一直沿襲至今。甚至有的族群的人離開了香港,但每逢宗族重大祭祀的日子,都會從全球各地趕回來祭拜。儀式上還要有各種各樣的表演,有一整套的傳統習俗。「在華人心目中,還是覺得要認祖歸宗,離不開自己的『根』,祭祀就是很重要的儀式。」




在館長鄒興華看來,中秋大坑舞火龍、大澳端午龍舟遊湧……這些融入市民生活的傳統文化習俗,雖大多不為外人熟知,卻是地道「港味」的鮮活體現。「在包含480個項目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其中最大的範疇是我們傳統的節慶,這些節慶在香港一直傳承下來。」

 

拉近非遺文化與民眾的距離,成為各地追求的目標,香港也不例外。翻開香港全年的日曆,各種節日、公共假期排得緊湊豐富,從農曆元月的春節開始,之後有清明節、端午節、彩燈舞火龍的中秋節,還有和宗教相關的節誕……館長鄒興華說:「過去幾百年香港都是這樣慶祝的,沒有斷過。」


 

談到是否要把非遺項目發展成香港旅遊資源,館長鄒興華表示,一些宗族的祭祀活動都是很重要的非遺項目,而且都是群眾自發性去做,這是很大的旅遊資源。比如求神戲,晚上搭起棚子來很熱鬧,像這樣的活動還是很能吸引年輕人。父母會帶著小孩去看這些活動,這也成為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童年的快樂記憶。他說,「從這點來講,大都市也有鄉土感。但是我們開展非遺工作的目的,不是要搞旅遊賺錢,保護好才是最重要的。」




粵劇、古琴藝術……這些香港人並不陌生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千百年來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傳承下來,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不僅是香港的文化瑰寶,更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識。館長鄒興華表示,在當今社會,單靠「口傳心授」使這些文化變得非常脆弱。「如何建立好制度保障?如何開展配套的教育和推廣活動?也是面對文化遺產保護時,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粵劇劇照


鄭培凱教授從兩方面闡述了自己對非遺推廣方面的心得。一是「口傳心授」的非遺項目及時做好記錄,有影像、有圖片、有動畫模擬,這是現代科技給我們的好處;甚至要把口述的文化進行整理保存。另一方面,在中小學青少年當中,開展有關非遺文化的課程或者課外活動也是很有成效的。「比如我們和教育局以及不同學校都有合作,希望把非遺文化滲透到課程裡。有的學校已經做得非常好。」館長鄒興華補充道,「通過表演、工作坊、講座、展覽及互動遊戲等,提高本地市民及遊客對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木偶戲等的認識,以嶄新的方式演繹及傳承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其實是非遺保護裡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館長鄒興華強調說。



古琴藝術


在看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之餘,兩位專家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隱憂。在網際網路上,關於非遺的討論一直存在兩種聲音。「原汁原味」的保留還是創新加入現代元素?談到傳承和發展,鄭培凱教授認為,在保護的基礎上再談傳承,不能為了發展而取代了原汁原味。他說,「只有『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得到傳承和發展。非遺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並不只是因為它本身所體現出的技藝和藝術美,更在於其強大的適應力和生命力。作為後人的責任是要能夠因時、因地制宜,根據客觀社會環境的變化,在保持其內在魅力的前提下,真正地將這份遺產繼承下來。」

 

館長鄒興華表示,「納入國家項目有助於增進香港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與重視。」非遺文化雖然是傳統,但一定會隨著社會進步產生變化,這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香港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在推廣非遺全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香港雖是中西文化兼容的大都市,大家也要賺錢養家,這是很實際的生活。作為非遺傳承人不僅要吃得苦,也要耐得住學藝的寂寞。他說,「榮譽感和認同感,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精神支柱。我們做非遺工作,就是要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希望有更多年輕人熱愛非遺文化。」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觀看《訪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興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完整視頻。


香港非遺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教授(左)與館長鄒興華(右)


文木微信號:gzwenmu

聯繫電話:020-84114644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
    現狀和未來: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 走進香港非遺中心,首個專題展覽「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展出,涵蓋表演藝術、宗教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不同領域,各自代表了不同社群對傳統文化傳承所作的貢獻。市民可通過免費參觀這個專題展覽,體味香港本地的傳統文化。
  • 焦點丨香港公布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14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20個項目,為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參考依據
  • 香港公布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17日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當中涵蓋宗族口述傳說、粵劇、太平清醮、端午節、盂蘭勝會、舞火龍、傳統中醫藥文化和古琴製作技藝等480個項目。  康文署發言人表示,該署於2009年8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搜集研究資料和數據,用以編制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證明了海陸豐是..
    前段時間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公布,共有480個項目。其中「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項目包含客家話、圍頭話、粵語、漁民話、福建話、潮州話、海陸豐/鶴佬話登香港本土語言。香港將海陸豐/鶴佬話及潮州話作為本土語言之一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明確區分海陸豐話與潮州話的不同!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港式奶茶的秘密
    香港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清單涵蓋480個本地項目,其中20個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粵劇、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普遍為人所知,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南音、宗族春秋二祭等則令一般市民感到陌生。
  • 【文化遺產】從「三棟屋」到「文化節」,感受香港非遺魅力
    「通過展示這些非遺項目的物品和工具,加上模擬場景,參觀者仿佛置身其中,近距離感受香港非遺的魅力,並對這些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告訴記者。在鄒興華看來,非遺是民間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保留下來就是非遺。在香港保存最好的就是節慶活動,「非遺是我們很重要的一筆文化資源。」
  • 香港公布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華社香港8月14日電(記者郜婕)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14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20個項目,為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參考依據。  這份代表作名錄包括先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10個本地項目,分別為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湧、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斫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
  • 港澳在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地道「港味」
    2011年,長洲太平清醮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它一起上榜的香港「非遺」項目還有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中秋節大坑舞火龍、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這些有百年歷史,源起於消災滅瘟、祈求平安的中式嘉年華,在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與各類舶來的洋節和諧共存,成為香港中西合璧、古今融匯的最佳註腳。
  • 香港故事|這些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你了解嗎?
    香港非遺傳承人和相關團體可通過該計劃申請資助舉辦大型項目,申請計劃須與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和清單項目有關,並具備一定規模,申請金額不可少於25萬港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負責人表示,特區政府希望通過該項目支援延續性已式微、傳承人及團體已很少的非遺項目,為非遺傳承人或團體提供平臺一展技藝,讓公眾了解其文化內涵。
  • 奶茶菠蘿包有望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人民網香港7月10日電 香港特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從今天起,將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擬定的建議清單進行公眾諮詢,清單中包括奶茶、菠蘿包及雲吞的製作技藝。 2009年8月,特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曾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搜集研究數據,用以編制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 從香港盂蘭勝會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有關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議題近年來在香港受到社會關注。近日,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兩名在香港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工作的業界人士和專家,他們就此作出討論。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坐落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是香港一座法定古蹟,除了能反映客家堂橫屋的建築特色,還記載著陳氏族群在此生活的點滴。「我們選擇三棟屋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因為這裡匯聚了香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精髓,是一個理想的非遺教育推廣基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說。「三棟屋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保留著客家的傳統文化。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於北京恭王府展出
    「口傳心授:香港特別行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月於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展開,向北京市民介紹二十個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精粹,展期至明年
  • 泰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香港,現場超火爆……
    泰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香港,現場超火爆…… 2019-08-03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香港籌建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新華網香港5月28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28日表示,特區政府現正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要求,策劃全港範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建立香港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 香港銅鑼灣集團與兩岸四地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戰略合作
    在中國兩岸四地非遺資源存量87萬項中,作為世界文明體系唯一沒間斷的中華文明,大致分10大門類,含20多個小門類,手工藝只是其中的一類,而非遺飲食、非遺康健、非遺服飾、非遺展演、非遺傳說、非遺民俗、非遺體育等有40項中華非遺,已進入世界非遺行業,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交融,令人感嘆。
  • 鎮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亮相香港
    中國江蘇網訊 由江蘇省海外聯誼會、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共同主辦,鎮江市海外聯誼會、香港鎮江同鄉會、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鎮江味道 金山巧工」鎮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14日在香港開幕。  本次亮相香港的鎮江非遺展分為「天工巧作」「藝匠生輝」「互動體驗」三個主題區域,以恆順香醋、梅庵古琴、亂針繡為主線,通過各個展品巧奪天工的藝術創造,為香港市民描繪出一幅獨具鎮江特色和元素的民族傳統文化圖,展現世代鎮江人的勤勞智慧與絕妙技藝。
  • 內地與香港共續非遺傳統 中華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內地為香港推動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範「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存、傳承和傳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了良好典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出席一項非遺展覽開幕式時表示。
  • 關注丨芒市德昂酸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專家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推薦申報的943個項目進行了評審。之後,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委員會進行了審議,提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 何智權:反思香港「文化保育」運動
    其次,文化遺產亦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對於這個譯名,香港亦有不少的討論,認為不應用「物質」和「遺產」兩字,但基於增強本文的可讀性,仍沿用此詞),這是聯合國在1997年以尊重多元文化為大原則而提出的概念,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