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權:反思香港「文化保育」運動

2020-12-25 騰訊網

何智權 香港專欄作家

「過度的發展會造成不平衡」,這是過去二三十年人類在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生活,同時遭受到因現代化工業化造成的環境破壞、氣候變化所得出來的總結。現今社會大眾都可以向環保、綠色、低碳等可持續發展概念靠攏,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需求,同時又無損未來世代的需求的發展」,在我看來就是中國人所謂的中庸之道,即如何在經濟(整體國力、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社會(精神生活、文化傳承)和環境(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等獲取平衡,同步成長,亦是同一道理。

唯過去百年的外因內果,令亞洲國家為了追上國際社會的經濟實力,不得不犧牲環境保護和社會文化作為換取經濟發展的代價,「先破壞,後保育」亦成為了老百姓所能接受的金科玉律。然而,在國家逐漸富強之際,老百姓亦開始反思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問題,大眾對於精神文化的重新追求亦造就了文化保育的契機。

簡而言之,文化是指社會群體經過歷史發展而衍生的日常生活方式。龍應臺說:「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因此,文化是構成我們的身份、價值,也是了解一個社會發展歷史的最佳工具。「文化保育」就是系統地保育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傳承,我們要保育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事物背後的歷史含義,「以史為鑑,可知得失」,文化保育有助於我們將真正的歷史交給下一代。

這個概念的重心在於保護文化支流血脈的傳承,使不同的文化能夠繼續薪火相傳,以保護及尊重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的定義,文化遺產是「過去人類所創造,由現代人類繼承並傳之後世,具有獨特和普世價值的物質或非物質遺存。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是無可取代的生活及靈感的來源」。可是,文化保育是一個悠長的過程,與經濟發展所講求的效率及成本效益相比,效果不明顯。文化保育因而往往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文化最終成了經濟利益的犧牲品。如以香港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在文化遺產保育上的經驗和缺失。

過去數年間,香港民間對保育本地小區和傳統文化的意識日漸高漲。在一些遷拆歷史建築物的事件,如2006年的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反映出民間開始反思以往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化遺產保育的發展方向。儘管最後舊天星碼頭也因城市發展而被清拆,為了平息民憤,香港特區政府隨後也作出了相應的文化保育措施的調整。曾蔭權在2007年競選特首時的政綱也提到:「會提出新的發展觀,以加快政府基建投資,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經,同時在規划過程中,以考慮環境與人文效益為緯,將保護環境,保育文化的要求,融入建設之中。」另外,在2007—2008年的施政報告《香港新方向》中,提出了三項「新的目標」,或三個堅持:首要目標是經濟發展、發展必須協調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育、發展要能達至社會和諧。

從表面看,香港政府的發展戰略合乎常理,兼顧了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然而,如果深入探討,我們不難發覺香港政府的文化保育政策也跳不出「經濟與文化對立」的二分法思維,只是把文化保育作為融入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中的手段。在保育文物的方法上,香港政府的方向是以「活化」的方式保育古蹟。但活化的最終目的就是令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物「發揮它們的經濟及社會效益」,把歷史建築活化成為獨特的文化地標,變成了旅遊景點,如中區警署建築群將被「活化」發展為集古物建築、文化藝術及旅遊的中心、把灣仔露天市集「保育」美化等。所以,「活化」是名頭,實際是把文物保育變成經濟利益的工具,為香港的旅遊業服務。

其次,文化遺產亦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對於這個譯名,香港亦有不少的討論,認為不應用「物質」和「遺產」兩字,但基於增強本文的可讀性,仍沿用此詞),這是聯合國在1997年以尊重多元文化為大原則而提出的概念,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生效。 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香港政府對於非遺的保育是後知後覺的,亦繼承了「以經濟發展為主,文化保育為輔」的思維模式。自2003年,我國推進「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在全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在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香港政府在2006年提出要編制非遺清單,可是今年2月才宣布已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展開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編制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估計最快要到2012年才能完成。

保育非遺的另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管理的問題。到底非遺是屬於民間,還是應該歸於政府管理,這是香港政府在非遺保育上還沒有考慮的問題。專家表示,香港政府至今仍未有任何政策配合或承諾給予全面的保護。香港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曾經向立法會議員表示,制定清單是向國家文化部申請列為國家級非遺的第一步,進而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所提出的就是以非遺作招徠吸引外地遊客,「以提升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貫徹了以文化保育推動經濟發展的短視思維。

去年9月28日,香港政府亦向國家申請將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湧、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盛會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現在香港的非遺保育由政府主導,缺乏民間的參與與意見。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而言,民間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是重要的,因為單單由政府講什麼是非物質文化或要保育什麼都是沒有意思,也是不足夠的。根據香港城市大學鄭培凱教授的說法:傳承文化藝術的是「內行」,是口傳心授的師徒相繼;政府資助與學術研究都是「外行」,是外行人對「非實物文化傳承的覺醒與責任」。因此,兩者不能主次顛倒。也就是說,「政府的管治職權,應該是輔助性的,同時又有責任提供資助」。

文化多元性是一個社會軟性競爭力的基礎,「和而不同」對社會的整體的益處在於有不同的意見碰撞和對事物的看法產生創意,並為社會帶來長久而真正的和諧。當世界在全球化影響下變得越來越相似時,確保多元文化、有策略的文化保育便顯得尤其重要。近年筆者經常遊走北京廣州兩地,對於我國文化保育的人士亦有所接觸。儘管中央政府在保育傳統文化上推行了很多的措施,民間亦在保護「非遺」上踴躍參與。可是 「非遺」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點石成金之效。戴上這個冠冕,民俗文化很容易淪為生財工具、遊客的消費品,連婚嫁儀式也可用來表演,完全違背了保護非遺的原意。申遺的意義本來是要保護一個地方瀕危的瑰寶,但現在卻是一種身份象徵,好像有了這個名銜才有人重視,隨後就有滾滾財源。 故此,如何在公眾教育上增強力度,甚至是官員也要受教育,是令非遺避免淪為純粹的發展經濟的工具的一個關鍵。

相關焦點

  • 本土文化保育何去何從,明天香港大師來指教
    現為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對建築設計及文物保育有多年經驗,亦從事香港建築歷史研究及講學。主要著作包括《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建築師的見觸思》(合著)、《熱戀建築》(合著)及《山林之樂:摩星領公民村》。作為建築師,林中偉老師多年前已參與類似的歷史建築改建及維修項目,自2005年獲得香港大學理科碩士學位後(建築文物保護),林中偉老師開始活躍於保護建築的工作。
  • 香港古建築保育 讓歷史刻進日常
    香港的歷史建築大多面積細小,星落密布在高樓大廈之間,自然和諧地成為街景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將區域內林散的古建串聯起來,形成歷史文化氛圍、打造文化地貌,也成為香港古建保育工作的思考重點。「文物徑」應運而生,通過「文物徑」串聯起同一區域內分布的歷史建築,方便遊人沿途遊覽古蹟,了解該區的發展及演變,目前為人熟知的「灣仔文物徑」、「中西區文物徑」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 臺北香港「雙城會」聚焦環保與文化保育議題
    論壇主題為「活化都市風貌 開展雙城新頁」,分為「綠色城市、環保經驗」和「空間活化、風採重現」兩個環節,臺北市副市長丁庭宇和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擔任主禮嘉賓。臺北市環保局局長吳盛忠、文化局局長劉維公,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等分別發言,在環保和文化保育方面互相取經,分享管理經驗。
  • 文化保育:香港警察宿舍的前世今生
    文章希望通過講述這座傳奇香港警察宿舍的前世今生,介紹香港公共部門在文化保育方面實施的部分政策。 香港之所以能夠郊野、鄉村與繁華都市同步協調發展,也與公共部門在【自然保育】和【文化保育】方面做出的努力分不開。這裡先以香港警察宿舍為例說說香港的文化保育。
  • 香港都市文化「另一面」:「活化」文物 保育生態
    中新社香港6月22日電 (記者 邢利宇)1100平方公裡的香港,林立的高樓大廈外,40%都是綠地,市區佔地不到四分之一。在位於中環的候任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梁振英熱忱地介紹著香港良好的環境和生態:「從這兒坐車不到20分鐘就能到海灘,20分鐘也可以到郊野公園。
  • 香港文化保育運動的迷思
    其後,民間又發起反對利東街重建的社會運動,以及保護「中央警署」的建築群的行動等。這些保育運動不單嘗試抗衡發展至上的主流論述,甚至嘗試提出民間規劃社區的計劃,把保育議題和社區規劃民主化扣連起來。  天星皇后如何重寫香港殖民史  保衛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的運動是近年香港文化保育的裡程碑。
  • 乾貨香港城市古蹟保育論壇分享
    其中包括來自肇慶嶺南文化公益團的朋友,以下經同意轉載其講座筆記與分享。 @Cici論壇圖片  圖: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6年10月8日,筆者有幸旁聽了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城市古蹟保育論壇——民間歷史研究及保育策略分享」,獲益匪淺。本文將摘取是次論壇對筆者有所啟發的內容。
  • 開平倉東:文化遺產保育試驗場
    一些民間文化遺產保育者為此感到焦慮,希望通過打造一個文化遺產保育和發展的實力,傳遞文化遺產保育理念,因此誕生了開平碉樓保育與發展計劃——倉東教育基地,它是在開平碉樓文化遺產保育協會的協助下,由香港鍊金石國際文化教育公司支持運營的公益性項目,它秉承尊重遺產,尊重文化,尊重村民的遺產保育宗旨,目前正按照此宗旨開展村中兩個祠堂的修繕工作。    為什麼倉東村會成為文化遺產保育理念的試驗場?
  • 香港 | 文化保育交流,模式探討與激發創新
    蔡啟光老師先以剛才的新獅潮飾品展為切入點,並簡述了香港目前非物質遺保育工作的狀況,分享了一些自己在香港所做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有關的事情以及看法,撮錄如下:①促進非遺項目融入中學課堂這些年,我們嘗試過讓一些非遺項目走進中學生的課堂裡,例如其中之一,從粵劇的劇本中選出片段,通過剖析裡面文化知識、寫作特點等等,來傳授中文知識
  • 思前想後藝術節:香港文化保育的過去與未來
    1.資深策展人何慶基教授以「皇都慶典」展覽揭幕,該展覽敘述現時香港僅存的大型影院——皇都戲院的獨特故事;2.「迷你花牌工作坊」希望透過花牌製作體驗來傳承傳統花牌文化;3.「藍染22道藍」則細述藍染歷史,深入體會人手染布的樂趣;4.「戲偶弄影」邀請木偶大師黃暉帶來四場精彩的木偶戲表演;5.
  • 格物 | 民間力量與社群關係:香港文化遺產保育之旅(上)
    香港文化遺產保育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1997年回歸以後加速發展,實現了從保育單一建築物擴展到歷史環境,從保育宏偉建築擴展至有歷史意義的普通建築,從保育建築物擴展至保育社區網絡、生活模式,從政府主導轉變為大眾市民的訴求,從政府保育轉變為鼓勵私人業主參與保育(林中偉,《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香港的文化遺產保育在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承擔保護責任上探索出了一條屬於香港特色的道路。
  • 香港如何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
    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將於2019年1月20日開幕,並於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6日對外開放。這是香港粵劇藝術發展的盛事。  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那麼香港在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上作了哪些努力呢?
  • 格物 | 民間力量與社群關係:香港文化遺產保育之旅(下)
    雖並無列為歷史建築,但其整體建築展示了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唐樓典型的實用主義風格。①林中偉. 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M].並通過公開投標,由聖雅各布福群會聯同小區文化關注、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及藍屋居民權益小組,以「延續小區人情,重塑唐樓多元生活文化」作為保育方案的主要的方向。⑤藍屋建築群成為開香港「留屋留人」之先河的活化項目,在這裡,我們能重拾香港20世紀20-50年代的唐樓生活記憶。
  • 課程介紹|文化及保育旅遊文學碩士 (中/英文版)
    Master of Arts in Cultural & Heritage Tourism本課程是跨學科課程,從文化、保育、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及經濟學角度詳細探討文化及保育旅遊的各個方面。本課程適合對文化旅遊和文化遺產保護感興趣的人士修讀,往屆學員包括來自政府、非政府組織、文化及保育界、旅遊界及對相關議題感興趣的各個界別人士。
  • 香港大嶼山有望成「雙門戶」 北發展南保育
    香港大嶼山有望成「雙門戶」 北發展南保育 2017-06-05大嶼山位於香港西南面,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面積達147平方公裡,比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面積大近一倍。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致使不少土地未開發,人煙稀少。隨著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等相繼落成,大嶼山與香港市區實現連接。  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公布《可持續大嶼藍圖》,介紹大嶼山「北發展、南保育」的未來路向,以平衡發展和保育為原則,使香港的空間發展布局更均衡。
  • 香港大澳文物酒店奪得國際性文物保育殊榮
    ,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六個項目之一,擁有111年歷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選為二級歷史建築,活化後的大澳文物酒店擁有九間客房,是大嶼山大澳漁村中具有文化特色的歷史性地標。
  • 綜述:致力文物保護 香港景賢裡古蹟獲換地保育
    綜述:致力文物保護 香港景賢裡古蹟獲換地保育 2008年12月03日 02: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曉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二日通過,特區政府與司徒拔道四十五號景賢裡的業主進行非原址換地,以保育該幢歷史建築作活化再用。
  •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推出酒店業青年領袖計劃
    香港2020年7月17日 /美通社/ --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推出酒店業青年領袖計劃,推動可持續旅遊發展及培育未來領袖。計劃於2020年7月15日展開,為期6個月;10位對行業充滿熱誠的本地大專院校畢業生獲聘到由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營運、本地首間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奬的大澳文物酒店,接受有關可持續旅遊、酒店業及文化保育的寶貴培訓機會;當中9位參加者修畢旅遊業管理及建築文物保護等相關學科。 計劃備受歡迎。
  • 保育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規劃旅遊發展
    長洲太平清醮不但是極具香港特色的民間慶典活動,而且已成為香港的旅遊盛事,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前來觀賞。港府應大力支持及保育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太平清醮的成功經驗推而廣之,積極開發民間傳統民俗的文化內涵和經濟及旅遊潛力。鑑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港府應成立專門委員會去發掘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劃和發揚離島及新界鄉郊的民間傳統民俗,提升香港旅遊吸引力。
  • 香港大館 | 香港的建築保育,到底保住了什麼?
    1841年1月26日,英軍從上環水坑口區域登陸香港。同年,英軍在香港興建的第一棟公共建築,便是域多利監獄。監獄裡九成以上的囚犯均是亞裔,等待他們的除了逼仄的高牆、縫隙小的天空、窒悶的囚房、臭魚佐餐的牢飯,還有鞭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