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吹風機烘紙 家長供圖
造出的紙張 家長供圖
最先行動的是家長,一個年級約三分之一家長完成了這項作業
記者 黃鶯 姜曉蓉
最近,杭州長壽橋小學教三年級的科學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讓大家用銀杏葉造張紙出來!最先行動起來的是一群家長。李同學的媽媽說,她看到作業不是硬性要求,是自願選做,就沒急著動手。但布置作業後的第一個周末,班級群裡就熱鬧非凡,因為許多媽媽已經造紙成功了。
之前科學老師只是在群裡發了個連結,連結裡有簡要的操作步驟。具體造紙時,有些問題還要家長們根據實際情況想出解決方案。比如,銀杏葉要多少才能造出一張紙?說明中只說撿一籃就可以了,但具體要多大的籃子呢?
撿回去後要求打成細膩紙漿。怎樣才能夠細膩?只是把樹葉簡單地弄碎顯然不夠,達不到細膩的要求。於是,家長們平時家藏的豆漿機、攪拌機、料理機都拿出來了。這樣打出來的紙漿,絕對夠細膩。
下一步,要想辦法把紙漿過濾好平鋪到紗布上。又冒出很多能幹的家長,有的媽媽使出了平時包餃子過濾餃餡的絕活。有人用買來的紗簾之類的工具,把紙漿平鋪在上面。
接下來怎麼烘乾?家長們的辦法更多了,有的用吹風機,有的用烤箱,然後盯著那些紙漿慢慢地吹乾或烘乾。紙終於造出來了,家長們還要指導孩子在上面畫上一些美麗的花朵等。
老師為什麼布置這樣的作業?
有家長說,這樣的作業,如果沒有家長全程協助,孩子很難完成。那麼,布置這項作業的老師是怎麼考慮的?
科學老師餘敏雅說,她帶過好幾屆學生,這屆學生家長對造紙作業的積極性最高,一個年級大概三分之一的家長都完成了作業,她覺得挺好了。餘老師說,之所以布置這項選做作業,是因為科學書《材料》這一單元只讓孩子們學著用餐巾紙再造一張紙的作業太簡單了,而且造的是再生紙,孩子們不能理解真正的造紙過程。
餘老師在浙江小學科學網上發現了用樹葉造紙的步驟,覺得這更貼近真正的造紙過程,所以想讓孩子們體驗一下。結果她發現家長們的玩性很大,紛紛在班級群裡曬自己的造紙過程和造出的紙,結果激發了更多家長的熱情,一起帶孩子造起紙來。
「這樣挺好,可以讓周末過多呆在興趣班上課的孩子們課餘生活豐富一些,他們可以和家長一起撿樹葉,打漿、烘乾,也能讓孩子更深入地接觸大自然。當然家長如果沒時間,我也覺得很理解,所以布置作業時就說是選做。
「另外,家長幫助孩子造出的紙,我也不會拿來比哪個好哪個差,只要做了我都會鼓勵,哪怕孩子拿來的是一堆碎片,我也跟孩子說很好,畢竟嘗試過,然後大家可以一起分析碎掉的原因。」
作詞作曲、做機器人、做稻草人……
現在有不少作業都是家長參與
長壽橋小學的餘老師布置的造紙作業,雖然過程複雜,不過趣味性、體驗性很強,家長和孩子的參與熱情都比較高。
不過,昨天我們採訪了其他學校的一些家長,有不少爸爸媽媽吐槽,現在學校高難度的作業太多,很多都需要家長參與,做PPT、手抄報已經算是入門級的了。
小丁媽媽,孩子正在上幼兒園中班。前段時間,幼兒園布置了一項作業,要求大家寫一首歌,歌詞裡要體現出幼兒園愛健康愛運動的精神。小丁媽媽說:「寫歌詞還好,但交上去後老師說歌詞不錯,讓我再給歌詞譜下曲。我五音不全,哪裡會譜曲啊?最後我找到孩子音樂興趣班的老師幫忙才算完成任務。」
一位媽媽,孩子已經上小學,但幼兒園的一項作業讓她印象很深:「有一天收到老師的信息,有一項作業是做一個稻草人。稻草是孩子從幼兒園帶回來的,我們看著一堆稻草發愁,哪裡會做啊。後來還是請一位當美術老師的朋友幫忙的,扎了一個稻草人。」
學校的科技節也是不少家長頭疼的事。一位媽媽,孩子上三年級,她說:「學校前段時間舉行科技節,主題是機器人。班級群就有家長曬出一個視頻,他們做了一個機器人,通過操控機器人可以把東西夾起來丟到杯子裡,我們都驚呆了。這樣的作業孩子一個人怎麼能完成呢?為了這個活動,爸爸們基本都出手了,這時候,學物理和編程的爸爸就佔優勢了,前後忙了一個星期,才算交上去一件像樣的作品。」
家長對學校布置作業的不理解,一位小學班主任說,自己也是孩子家長,雙重身份讓她對這個問題有更多的思考。
「有的作業可能是家長沒跟老師溝通過,以為老師做了很高的要求,其實有時是家長想多了或者對自己要求過高,太追求完美。只要溝通充分,家長明白老師布置某項作業的意圖,就不會產生太多怨言。」
一位小學老師說:「在我看來,很多老師布置作業初衷都是好的,有些作業對孩子的成長確實有好處。這其中需要老師把要求放低一些,真的讓孩子自己做,這也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