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是一種著名的熱帶水果。它被譽為嶺南四大水果之一。目前,中國菠蘿的主要產地是臺灣、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那裡的氣候全年都比較溫暖。市場上菠蘿越來越多,但它們總是很受歡迎。所以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的是:菠蘿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讓我們來看看。
一、產地和品種
我國菠蘿的經濟栽培,主要集中在臺灣、廣東、廣西、幅建等省,雲南、貴州南部亦有種植。菠蘿目前世界上的品種共約60-70種。一般分為三類:
1.皇后類。果肉黃色、深黃色,果眼兩側向上凸起,汁多味甜,香味濃鬱,葉有刺,極少無刺。代表品種有皇后、金皇后。
2.卡因類。果肉淡黃色,果眼闊而扁,不突起,葉無刺或少刺。代表品種有無刺卡因。
3.西班牙類。果肉淡黃而帶白色,果跟扁平,基部凸起,葉硬,有尖刺。代表品種有紅西班牙、神灣種、峇里種等。
我國栽培的品種約30餘種,其中臺灣就有20餘種。這些品種有雜交改良的也有引進的。菠蘿品種名稱習以地名稱呼。我國主要栽培品種列舉如下:
1、義大利種:義大利種學名無刺卡因。我國臺灣早已引種,並替代了本地種,廣東、廣西、幅建均作為推廣品種。正造果8月上旬成熟,番花果10月初成熟。一般果重1.5-3公斤,大的可達4-6公斤;果為長圓柱形,果眼大,淺;果色黃綠或黃色,過熟呈紅色;果肉黃白,纖維少,肉質柔軟多汁,香味濃,甜酸適中。這一品種適用作罐頭。鮮果不耐藏。
2、神灣種又名黃毛裡斯,各地習稱金山種、勒仔、臺灣有刺、臺灣種、新加坡。我國廣東中山神灣一帶種植已久,故以該地命名。廣州市郊及廣西南寧亦有種植。一般果重0.5-1公斤。果為長圓柱形,未熟果青綠色,熟時淡黃色,過熟橙黃色;果眼小,突出;果肉淡黃或黃色,纖維少,甜香味俱濃,較脆爽,汁較少,品質甚佳。耐贈運,宜生食。全期成熟期較長,6月下旬採收。由於果個小、果眼小而突出,消費者切制去皮困難,可食部分的浪費較多。
3、峇里種廣東海康稱峇里種為黃果。主要栽培於廣東海南及湛江地區,俗稱「湛江菠蘿」,近年幅建亦有引種。這一品種葉短闊,葉緣有刺,一般果重1公斤左右;果為圓筒形,果眼較扁,果皮黃色,肉淡黃色;肉質細軟,汁多清甜,甜酸適中,香味較差,不耐遠運。屬早熟種,6月初成熟。
4、律賓種原產拜律賓。由華僑引入廣西栽培,1956年廣東才引種。經品質鑑定,認為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鮮食與制罐兼用品種。這一品種形態、品質介於神灣種與峇里種之間,唯成熟期略遲。果眼呈稜狀突起,排列似神灣種,外形似峇里種:一般果重1公斤左右,大的達1.5-2公斤,黃皮黃色,肉深黃色,鮮豔透明,肉質脆爽,汁多纖維少,清香而甜。
5、本地種本地種為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省區的本種,俗稱「土菠蘿」。這一品種葉長闊,葉緣有刺,也有無刺的;一般果重1公斤左右;果形不整齊,中上部稍狹小如梨狀,頂大,基部小;果眼大小不均勻,多下陷;果皮成熟時橙黃色,過熟時深紅色;肉淡黃色,質粗多渣,汁少酸度高,無香味,品質較差。7月中旬成熟,不耐遠運,地銷較多。
菠蘿可以在普通土壤中生長。我們不需要過多考慮菠蘿在哪裡生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菠蘿不生長在貧瘠、粘稠、排水不暢、滲透性差的土壤和低水位的土壤中。最後,最重要的是土壤應該是弱酸性的,而不是鹼性的。
菠蘿具有很強的抗旱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需要水來生長,所以生長過程對水的要求更加嚴格。菠蘿最適合年降雨量在1000到1000之間。當缺水時,我們需要適當澆水,因為植物的葉子會變紅變黃。最後,過多的降水會導致根腐,嚴重影響菠蘿的生產,所以要注意及時排水,注意水量,避免水分過多。
施肥和施肥是菠蘿生長的關鍵。許多人用錯誤的肥料種類或不同的數量和時間給菠蘿施肥。一般來說,第一次施用是在土壤第一次疏鬆之後,主要是有機肥和鉀肥。每株植物的用量在80-100克之間,然後及時添加約450克的三元複合肥。同時,應該注意的是,第一次施用後,每半個月左右施用一次藥物,主要用氮肥和鉀肥,每株植物的用量約為450克。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每隔10到14天左右,你可以噴三次葉面肥。
噴施是為了促進菠蘿的生長和品質。菠蘿發芽後,菠蘿植株會長出一些頂芽、柵欄芽、吮吸芽和後代花芽。它們吸收大量的營養、水等。我們需要正確刪除其中的一些,但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刪除。移除適合明年水果的多餘芽和葉有利於營養的集中供應,從而促進水果的生長。種植菠蘿時,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菠蘿的生長習性,然後根據它的生活習性和種植技術與科學。
菠蘿是熱帶水果的典型代表,所以它需要高溫。因此,菠蘿不能在許多地區生長,因為溫度不符合要求。所以大家不要覺得菠蘿目前市場廣大就大家都去種植,畢竟還要考慮到市場,環境等種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