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比較文學學科發展走向

2020-12-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比較文學是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門類。在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史上,「跨越」是一個顯著的標籤,而比較文學學科的邊界一直處於「移動」狀態。如何科學地定位比較文學學科的研究對象?比較文學邊界的跨越與拓展對比較文學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邊界移動凸顯學科開放性

比較文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在不斷擴大,研究方法也隨著研究對象的擴大而不斷擴展。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華表示,比較文學研究早已跨越了平行研究和影響研究的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還超越了古典學、比較詩學、形象學、主題學、譯介學的研究,形成了跨文化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整體趨勢。

從早期的文學到詩學再到比較文化研究,比較文學的邊界一直處於移動狀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志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比較文學跨語種、跨國別、跨文化、跨文明的學科定位,無法限制比較文學的「越界」行為,也免不了把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甚至自然科學學科拉到比較文學研究範圍中。

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炳範告訴記者,正是由於比較文學邊界在不斷「移動」,比較文學學科獲得了不斷發展的動力,但應該科學地定位比較文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他認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文學中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學現象,二是不同國家間文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繫。比較文學的「比較」並非為了比較而比較,而是為了在比較中探尋世界文學的共同規律和民族特色。

比較文學的邊界與跨邊界問題成為比較文學學科內值得思考的問題。張華表示,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邊界是如何形成並得以鞏固的,這些邊界又是如何被淡化、跨越,使得交叉學科或跨學科得以重組和成立的,在今天這樣一個加速交流和接觸的時代,「現實」與「想像」之間的邊界是什麼,這些議題都需要深入研究。

邊界拓展為學科發展提供機遇

與比較文學的不斷跨界相對應,比較文學在發展進程中一直面對自身學科定位的危機。美國國際比較文學學者斯皮瓦克曾在其《一個學科的死亡》一文中,指出了比較文學存在的危機。

事實上,比較文學不斷跨界導致其陷入自身學科定位危機,但比較文學也在不斷跨界中獲得了繼續拓展的強勁動力。張華表示,比較文學學科以其特有的學科容納度和吸收力、跨學科研究的獨特優勢,將多學科的研究內容和方法納入視野,極大地拓展了比較文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空間,豐富了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給比較文學帶來了無限生機。

在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焦鵬帥看來,比較文學的邊界無限拓展,危機與機遇並存。所謂的「危機」,體現了學者對於學科本身及學者自身學科身份的焦慮。但從學科發展的建構性邏輯看,這種「危機」正是一個學科向前發展的必由路徑,因為「危機」中孕育著突破性的機遇,從而推動學科向前發展。此外,比較文學自身的發展與學科定位一直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既需要砥礪奮進、開疆拓土的先鋒,也需要守城固本的「學究故態」,二者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才是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而實現自身發展的現實圖景。

劉炳範告訴記者,比較文學學科發展是與比較文學邊界拓展同步進行的,邊界拓展為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帶來了機遇和空間。從比較文學發展的歷史來看,邊界拓展一直在進行,正是這種研究範圍的不斷拓展,比較文學各個學派才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從世界文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文學的範疇也在不斷擴展。從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文學與社會生活、文學與經濟發展、文學與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越來越密切,文學研究必然要拓展視野。

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更新

張華表示,儘管中國比較文學學科還很年輕,但其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將來必然會打破「西方話語中心」的學術陣營情勢,在國際比較文學的學術領域佔有重要位置。中國學者的積極參與,不僅推動了有關「世界文學」的理解邁上新階段和新高度,而且使得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佔比不斷增大,進而提高了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在國際比較文學界的學術地位。比較文學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會不斷吸收新論題,借鑑新方法,形成新跨界,而這是由比較文學本身的特質決定的。

無論是比較文學、比較文化,或是比較文明學,其中的關鍵詞「比較」,是一種旨在把握「雙邊」或「多邊」文學、文化或文明的內在關係,進而認識它們本質的具有特定內涵的思維形態、思維過程和方法論。焦鵬帥認為,「比較」的路徑是「跨越」,這體現了一種交叉融合的思想與視角。比較文學研究邊界的移動或拓展,體現出思維形態、思維過程、研究範圍、研究視域、研究範式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只要比較文學學科關注人類共同的精神、情感和審美結構,並與時俱進地關注社會乃至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人文問題,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其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劉炳範認為,雖然比較文化研究會越來越熱,但比較文學研究不會被其取代,反而會更加繁榮。第一,文學是文化的精華,泛文化研究不可能也無法取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化研究同樣無法取代比較文學研究;第二,文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審美,比較文學研究是文學審美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點是比較文化研究無法替代的。

未來,比較文學學科將順應時代潮流,凸顯自身特點,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劉炳範表示,第一,比較文學學科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科理論建設會越來越科學和理性,學科理論體系會越來越成熟。第二,比較文學研究的邊界會繼續拓展,視野會更加寬闊。第三,比較文學研究會越來越國際化,尤其是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會更加具有國際視野,越來越多地吸收借鑑國際比較文學研究的新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相關焦點

  • 70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歷程
    民國時期,隨著研究視野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成熟和優秀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中國比較文學也進入了學科自覺的發展階段,既關注於西方理論及世界文藝現象的共同規律,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國傳統學術的治學理念。在學科設置上,1986年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將比較文學列為重點發展項目,90年代後期比較文學被教育部列為高等院校必修課程,比較文學不但是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二級學科,更得以在2015年被增設為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二級學科,橫跨在兩大學科方向,在國內各專業中絕無僅有。
  • 國內比較文學變異學的萌發、創立及發展
    文學變異的現象古今有之,但比較文學變異學首次從學科理論建設的高度將其系統化、科學化、方法化。本文從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設的角度出發,擬對國內比較文學變異學的萌發、創立及發展時期的研究作一個縱橫兩向的梳理,旨在探索目前變異學研究領域中的趨向及空白地帶,以期更好地充實變異學學科理論的架構及其應用。
  • 外語院校,為什麼要發展中文學科
    缺乏人文學科視野、基本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孤立地進行「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訓練,很難具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專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外語院校多學科發展已成為一個大趨勢,但是無論是「專業 外語」還是「外語 專業」都還處於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的學科融合式聯合培養還很少,高層次人才培養學科還比較單一。
  • 比較文學概論複習整理,第三篇
    比較文學概論複習整理(三)二、名詞解釋(3*5』=15』)1、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變異性、類同性、異質性和互補性。
  • 賈斯柏教授「比較文學與比較宗教」系列講座舉辦
    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文學與神學教授、文學院特聘長江學者及海外名師大衛·賈思柏教授 (David Jasper)主講的「比較文學與比較宗教」系列講座分別於10月31日,11月3日、7日、8日晚在國學館舉辦。該講座系「視界人文系列講座」第16期,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承辦。
  • 在外語大學學中文有何不一樣——外語院校,為什麼要發展中文學科
    缺乏人文學科視野、基本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孤立地進行「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訓練,很難具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專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外語院校多學科發展已成為一個大趨勢,但是無論是「專業+外語」還是「外語+專業」都還處於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的學科融合式聯合培養還很少,高層次人才培養學科還比較單一。
  • 聚焦歷史、時代與文學——2019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綜述
    三者的協商互動,形成了現代文學的中國話語模式,為解決現代文學學科的諸多問題提供了方向。在尋繹現當代文學研究軌跡和話語模式時,丁帆、趙普光的《歷史的軌跡: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七十年的實證分析》另闢蹊徑,引入經濟學方法,以論題詞的頻率、分布、集中程度等數據分析,客觀、立體地呈現出70年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若干側面。應該說,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折射出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演進軌跡。
  • 五大特點,三大問題,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現狀探析
    中國網絡文學已經發展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在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網絡文學的發展成就、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前景,有必要進行正確估價,以推動其健康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 從比較文學到出土文獻碑刻學——方漢文的「融新」之路
    ■方漢文,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比較文明學會副會長兼中國比較文明學會會長,蘇州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文學與比較文明學。代表作有《比較文學高等原理》《比較文化學》《比較文明學》(五卷本),主編《世界文學史教程》《東西方比較文學史》等20餘部。主持完成國家、教育部各級課題12項,並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
  • 2020-2026年中國網絡文學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從21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上閱讀和寫作,文學網站在經歷了發展、整合、兼併、以及其他困難和波折之後,在新的建站模式和網絡技術基礎上走向成熟。**年開始,幻劍書盟、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等文學原創網站相繼崛起,為網絡寫手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平臺。
  •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但隨著西方人類學著作的廣泛譯介,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者及時跟進西方當代人類學前沿理論,同時進行深入的學科反思,一些學者開始走向「田野」,漸漸地超越了「神話文學」觀,從弗萊「文學的人類學研究」理念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 窺探《比較文學與文論話語》中的學術思想
    而本書《比較文學與文論話語—邁向新階段的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先生自關國哈佛人學、康奈爾人學訪學歸國後所發表論文的精選結集,能夠較全而地反映其治學領域及卞要的學術觀點,是一窺先生學術堂奧的較理想的學術專著。
  • 「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論壇在京舉辦
    2020年9月29日下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姚建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劉江凱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陳彥瑾,做客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進行了一場題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對話論壇,圍繞當代文學的翻譯、傳播、推廣、海外影響力、未來展望等方面展開了交流,並以國家一級作家雪漠及其作品的海外翻譯與出版為例
  • 會展學--信息傳播學下位類學科--對會展學科理論體系的再認識
    >月於《會展財富》雜誌社舉辦的"首屆中國會展教育與理論研討會"上做主題報告,宣讀論文《建立中國特色會展學科理論體系之探析》,引起與會代表共鳴,後該論文被"2003對於一些人對我的觀點提出不同看法,我衷心歡迎,既虛心學習,也堅持科學精神,我也希望有人能提出與我迥異的會展學學科理論體系,當然前提應該是經過嚴格的科學研究論證,符合新學科發展規律,能夠自圓其說,自成一派。應防止主觀臆想所至,簡單拍腦袋、想當然地將會展事業暫時、局部的問題予以羅列稱之為理論體系,那樣是會貽笑大方的。
  • 「中外文化互鑑、科技人文融合」 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系列專題...
    作為本次論壇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彭青龍教授表示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都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共生性、共通性和共同性,當然也有差異性和特殊性。
  • 從裡下河窪地走向文學的星辰大海
    「裡下河文學流派」,在百度百科已成為固定詞條。12月10日—12日,第八屆全國裡下河文學流派研討會在泰州舉行。省作協主席範小青表示,裡下河文學流派的打造,不僅對流派本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整個裡下河地區的文化、文學發展,乃至江蘇當代文學的發展,也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上外建設一流學科發展戰略語種:設波蘭語專業首批招13人
    上外建設一流學科發展戰略語種:設波蘭語專業首批招13人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2017-10-11 12:06 來源:澎湃新聞
  • 從重點學科分布看大學實力
    具有較強支撐相關學科的能力,有良好的圖書文獻和現代化信息保障體系……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不同時期國家的重點學科內容也有所不同。長期以來,華南師大的這一學科形成了理論與技術相結合,把握國際教育技術發展前沿,影響國內教育技術發展的「教育技術基礎理論」、「信息技術與教育」、「現代遠程教育」3個穩定的、有優勢的研究與發展方向,成為現代教育與技術發展的主流,肩負起實現教育整體改革和跨越式發展的重大使命。在第二次評比中,華南師大還有一個國家重點學科,就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2018年度湖南文學發展報告
    現實主義創作獲長足發展,以小說為主體,各門類文學作品異彩紛呈,藝術創新有所進步;現實題材創作成績突出,歷史文化題材有了深層開掘。王蒼芳《嫦娥奔月》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多重世界的轉換造就故事的詭譎。姜貽斌《殺牛記》將特殊時代裡人與水牛的溫情、人與人的擠壓對比敘述,以人與動物的情誼對照人性的迷失。萬寧《躺在山上看星星》揭示、探析婚姻關係中的女性生存困境。少一《電視機有鬼》真實再現官商場域生態,肯定底層民眾的純良品性。阿滿《黑色星辰》聚焦人物的內心世界,追溯人性突變的根源。陳夏雨《儺戲》以荒誕手法揭示民間信仰的現代異化。
  • 第六屆西部地區外語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廣西大學舉行
    11月28日,第六屆西部地區外語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廣西大學順利舉行。廣西大學黨委副書記查丹明、《外語教學與研究》主編王克非教授分別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查丹明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外語學科發展研討會增進了西部地區高校關於外語學科建設的溝通,促進了學科發展,為廣西大學與全國知名高等院校提供了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