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佛塔歷史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製造」

2020-12-07 禪林網

早期佛塔誕生歷史

早在公元前1500至前600年佛教出現以前的吠陀時期, 印度就有一種為藏納聖賢遺骨而建造的陵墓或墳冢,佛教創立之後,以這種特別的建築物安置供奉佛陀舍利,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涅槃火化後,信徒修建了最初的十座窣堵波,八座藏舍利,一座安置裝納舍利的罈子,一座存放火葬堆的灰燼。

印度早期的陵墓或墳冢常被視為汙穢和禁忌的場所,大多都要建在偏遠或隱蔽之地,但在佛教教義中,釋迦入滅絕非釋迦之「死」,而是脫離了輪迴轉生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這意味著佛教理想的最終實現,供奉釋迦舍利的窣堵波,也就絕不等同於佛陀之墓,而是佛教終極境界的象徵,是一種清淨吉祥的「神聖之物」,所以窣堵波往往建造於村落或城市的十字路口或寺院正中,供過往信徒和僧俗禮敬朝拜。

大約在佛涅槃後二百餘年,傳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打開多座最初的窣堵波,以神力分佛舍利並為之另建了八萬四千座窣堵波,以供天下人禮拜供養,印度現存最著名的桑奇大塔,就是初建於阿育王在位時期。

印度桑奇一號大塔,主體直徑32米,高12.8米

印度現存最古老的窣堵波遺蹟有多座,其最明顯的特徵是呈半球形或卵形的高大覆缽丘,在梵文文獻中,猶如胎或卵形象的覆缽丘,具有藏匿、包孕和生命力以及豐饒多產之源的意義,覆缽丘也就成為窣堵波的主體。

印度桑奇一號大塔各部分結構示意圖

早期的佛教教義認為佛陀無上偉大,佛身不可形象,所以一開始佛教並沒有佛像,經過阿育王大力弘法,窣堵波就成為佛與佛法的象徵物,成為信徒和教眾最重要的禮拜對象。

到了公元一世紀左右,受到希臘文化影響,佛像率先出現在西北印度的貴霜王朝境內,在當地的窣堵波上,也開始流行雕刻各種佛傳、本生等故事,原來作為主體的巨大覆缽,開始逐漸變小,其上的平臺和相輪部分則相對變大,最下的臺基部分則開始出現方形、多層的形制,並出現了下部逐漸升高且在其表面設龕刻像的做法。

隨著佛教的不斷發展,窣堵波成為內涵更廣的紀念性建築,在進入中國之前,其形制和樣式已經產生了各種新的發展和變化。

拉合爾博物館藏錫克裡佛塔,塔身部分刻佛傳、本生故事雕刻

穆赫拉穆拉杜寺窣堵波、白沙瓦博物館藏公元2-3世紀石小窣堵波

西域之于闐熱爾克古塔、尼雅古塔、蘇巴什古塔

中國佛塔歷史及製造

中國本沒有塔這個字,其初見於東晉葛洪《字苑》,而漢地的佛塔實物,東漢就已經出現,現知最早的中國佛塔形象資料,是四川什邡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的三層佛塔。

此塔基座之上立有三層塔身,各層皆表現為三間四柱的木構外觀,各層塔簷及塔頂都作斜坡頂,還略微帶有中國建築凹曲屋面的特徵,頂上立有剎竿並安置三重相輪與寶珠塔剎。

通高104、進深31、寬33釐米,由門樓、院牆和兩層樓閣組成

四川畫像石上的佛塔塔身主體為三間四柱的木構,湖北黃釉陶樓主體為木構樓閣,都是中國自身風格的建築。無論是考古發現還是文獻紀錄,這些漢地最早佛塔的形制和印度及西域佛塔的形制已大為不同,這體現出佛教初傳中土之時,尚無法突破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的禁錮,只能依附於黃老之術的情形。

四川什邡出土東漢畫像磚,殘長21、高15、厚7.5釐米

當時佛塔這種典型佛教建築,必定要以漢式傳統建築為主體才能為時人所接受,同時又必須具備竿剎相輪這類外來建築構建作為特徵標誌,才能以新奇的形象引起社會各階層注意,從而達到傳法傳教的目的。

中國現存最早的佛塔是十餘座僅高數十釐米的小石塔,這些塔出土於甘肅和吐魯番地區,刻造於公元五世紀上半葉的北涼時代,其形制大體相同,圓柱形,沒有木構樓閣式塔身而具備覆缽丘和粗厚相疊的高大的相輪,這明顯保留了較多印度、犍陀羅佛塔的造型特徵,然而北涼石塔上大多刻有漢地道教的八卦與星象符號,可見當時佛教仍然附會於方士神仙迷信的特點。

左北涼高善穆石塔,右北涼高善穆石塔

因為塔是佛陀和佛法的象徵,禮拜佛塔也就是禮拜佛陀和佛法,僧俗為禮拜的需要而建造各種大型佛塔的同時,還出資雕刻諸多小石塔,或施予佛堂或置於精舍,一則僧徒能以此觀經想佛,一則可以讓更多的信眾更為容易地禮拜。此外,不論大小,也不論以何種材質造塔建塔,其本身也是一種無上功德,文獻中這種小塔和北涼石塔一樣,都是為敬塔及求功德而施造的。

雕造於北魏天安元年(466)的平城曹天度塔同北涼石塔一樣,不具備內部空間,也是用於禮拜和求功德而造的石塔,不過其形制為一座九層樓閣形方塔,單從外觀上看,是座典型的漢式仿樓閣重樓佛塔。

曹天度塔身高約2米,塔剎殘高約0.5米,原藏朔州崇福寺

漢代盛行巫祝神仙思想,好仙者認為「仙人好樓居」,所以當時無論都城還是各地,都為求仙而建造了諸多高大的重樓式建築,漢晉間人視佛為西方列仙,作為佛及佛法象徵的佛塔,也就出現方形多層重樓的形制。

曹天度現存臺北歷史博物館,塔剎存山西朔州博物館

河北阜城東漢墓出土重樓陶樓,通高216釐米,邊長82.8釐米

曹天度石塔整體呈方形,各層逐次縮小,每層塔簷均作坡頂,翼角微翹,並完全仿木結構刻出簷椽與瓦壠等構件,曹天度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實例。

曹天度石塔

佛塔的興盛

隨著佛教的迅速而深入地傳播,佛教建築的興建也隨之越來越興盛,東晉十六國時期,佛塔除了信徒集資建造之外,國家統治階層和地方豪族也開始不惜重資興建,以示虔誠並祈求功德,佛塔的層數和體量開始有更大的發展。

據史料記載,名僧道安於東晉寧康元年(373)在襄陽創建檀溪寺造五層高塔,之後南朝劉宋在建康興建了七層莊嚴寺塔,而北魏於天安二年(467),在平城建造了七層永寧寺塔,文獻記載此塔「高三百餘尺,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

宋明帝於泰始七年(471)建湘宮寺,本打算建十層佛塔,結果沒建成,改為建二座五重塔,說明七層高塔已近當時技術極限。

大概五十年以後,建築技術才有所突破。熙平元年(516),北魏以皇室之力在洛陽終於建立起了九層永寧寺塔,南朝梁武帝在大通元年(527)建造的建康同泰寺塔,也高達九層,至此,建造高塔不但成為皇族貴戚、豪富大家之間爭奇鬥奢的一種方式,更是國與國爭勝的表現,佛塔的高度和規模也就隨之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北魏洛陽永寧寺塔遺址鳥瞰

楊鴻勳先生手繪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復原圖

日本飛鳥時代建築法隆寺五重塔

佛塔的創作過程

南朝木塔的高度未必超越洛陽永寧寺塔,然而在建築技術以及結構外觀上,這些佛塔明顯要比北朝更勝一籌。但不管是南朝同泰寺九層塔、十二層塔,還是北魏永寧寺這樣巨大的塔,如果沒有沒有登峰造極的建築技術,沒有巨大人力和財力作支持,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南史》記有梁武帝曾發掘長幹寺塔下「龍窟」及舍利事,古人建塔時先在塔心位置的地下挖一小室,名「龍窟",用來藏納舍利及相關寶物。龍窟上立石磉,石磉又稱「剎下石」,相當於整座塔的奠基石,然後再在石磉上立木剎塔心柱。考古發現,印度古塔中舍利函都存放在高大覆缽丘的中心軸上下,其中心軸上或立好木柱,或者設置管狀孔洞,而漢地佛塔,舍利函已轉為深埋在塔心柱之下了,後世建塔設龍窟莫不安此形制,並稱龍窟為佛塔地宮。

法隆寺五重塔地宮及塔剎各部示意圖

古時建造大塔須先立中心剎柱,後再層層架設梁架,中心剎柱是最重要的木料,往往是直而長的貫通上下的巨材。由於巨材難得,又限於禮制約束,唯有社會上層能用,所以建造大型佛搭所用的巨大剎柱,只有靠皇帝特賜,梁簡文帝為王時建天中天寺,梁武帝特賜柏木剎柱,南朝木塔實例無一存留至今,然而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之中心剎柱即為此類巨材。

法隆寺五重塔塔心柱上部

法隆寺五重塔塔心柱下部

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以及佛塔用材的改變,後世建造佛塔已不再使用木材剎柱,國內現存的古塔中,唯有建於唐代宗時期(766—779年)的河北正定凌霄塔,還保留有這種遺制。

河北正定凌霄塔塔心柱

南北朝時期的佛塔除土木結構和純木構之外,尚有磚石佛塔,並且出現了密簷結構,當時的史料中可見有十一、十五十七層佛塔的記載,但這些都是密簷塔,所謂密簷,指的是塔的外簷層數較多,塔身以上塔簷之間的距離極短,緊密相連,遠望層層重疊,很難輕易分辨層數,著名的河南登封嵩嶽寺塔,就是早期的磚砌密簷式佛塔。

河南登封嵩嶽寺

嵩嶽寺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523),是中原真正意義上最古老的塔, 此塔高近40米,塔身平面為正十二邊形,中空呈筒狀。木料易朽易燃,以磚石為材的佛塔,相對更為堅固,不過因為沒有柱梁等結構,為求穩固,高大的磚塔只能採用加厚塔壁的方法,嵩嶽寺塔塔身為上下貫通的空筒,不過空筒空間狹小,而塔壁的牆體厚達2.5米。

嵩嶽寺平面及立面結構示意圖

第一層塔身之上用疊澀砌法挑出十五層塔簷

嵩嶽寺塔共十五層,第一層特別高大,以上十四層為密簷,逐層向內退縮並減低高度,不過各層挑出的磚疊澀出簷高度相同,由此塔身從下至上,磚簷的外端形成了一條優美的卷殺拋物線,所以尤為挺拔秀美,私以為塔的正十二邊形其實是圓形的摹化,而其層層密簷是北涼石塔層層相輪的演化,可見此塔尚存印度古塔的遺風。

北涼石塔及嵩嶽寺塔卷殺結構示意圖

佛塔在外觀上通常分為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南北朝時期的漢式佛塔與印度古制已有了極大變化,主要原因是兩地的政治社會、歷史文化不同,反映到具體的細節,則是佛塔的各個部分的比例、樣式及組合形式的改變。

嵩嶽寺塔

漢地的佛塔大部分還保留了印度古塔中覆缽、露盤、寶珠等部件造型,以作佛塔的特定標誌,但這些部件造型,在整座佛塔中所佔比例已大為縮小,又幾乎聚集在塔頂,佛塔的塔剎上裝置金屬質地的相輪若干重,在陽光下金光閃爍,所以古人形容其「灼灼金莖」。

古塔的相輪多為銅製,也稱為承露盤。其層數不等,有五層、七層、九層之例,《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剎上有金盤十一重,登封嵩嶽寺塔現存相輪為七重,是宋初修繕時補造之物,而後世一些佛塔已將相輪全然省略,不過大多數都還保留石制和金屬剎杆,而這種石質或金屬剎杆的安置,又是造塔過程最為重要的一個關節。

立於塔頂的塔剎相比於塔身,體積要小得多,但卻是建造佛塔過程中的最大起重件。中古時期,即使中型佛塔的剎杆,都要達到一二千斤,而且往往要達到十幾二十米以上,在高層佛塔安置這樣重量和長度的剎杆,除了要有高超的測量技術防止安裝傾斜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有相應的高空起吊工具和施工技術,也就是說要大型的起吊器械和腳手架一類的配套設施。

金屬塔剎結構示意圖

關於塔剎的安置,《洛陽伽藍記》有過記載,清楚寫著通過人力是無法完成的。

說明鐵質剎杆安置極為困難,而這段記載裡最重要的」四角起大高樓「和「轆轤絞索」,即安置塔剎須在塔的四周建立四組獨立的腳手井架,此外還須用滑輪一類的起吊提升工具,如若在一座高80、90米的佛塔上安置長重塔剎,那麼四周的腳手井架至少也要高達90米,這些腳手架本身的抗風防傾倒就是一項建築技術難題,何況要在這基礎上負載和起吊安置。

嵩嶽寺塔開券門四道通塔心室,室內原應有置像,今不存。底層十二面,每面砌出角柱和塔形佛龕並以磚砌出壁柱、壺門、山花蕉葉、火焰型券等裝飾,從外觀上看,這一部分是整座佛塔最重要的部分。

嵩嶽寺塔塔剎部分

這應指的是佛塔基座和塔身外壁均繪有壁畫,嵩嶽寺塔底層塔心設像,外立面裝飾繁複豪華,都是為了供信徒繞塔瞻拜以觀佛想佛。

嵩嶽寺塔塔身外裝飾部分

密簷式塔是中古時期最常見的古塔形制,這類塔的特徵除了層疊疊澀的密簷之外,還表現在下部第一層塔身比例尤大,並把佛龕、佛像以及門窗、柱子、鬥拱等雕塑裝飾都集中表現在塔身或第一層上,塔身內部往往都作實心處理,無法登臨。

北魏以後密簷式佛塔日益發展,裝飾由簡到繁,日趨富麗豪華,而這些基本特徵都未改變,大多數遼代時期佛塔可作代表。

朝陽遼塔

北朝除嵩嶽寺塔外, 密簷式佛塔之外,樓閣式佛塔最為常見。以後千餘年,密簷塔和樓閣式塔成為中國佛塔最流行的兩種形制。

黃華堂遼塔

相比密簷塔,樓閣式塔的層數大都不超過七層,其塔身為從下向上斜直收分,各層出簷的外緣連線呈一直線,此外樓閣式塔的塔身表面通常隱出柱、枋、鬥拱等木構件形象,現存最著名的樓閣式佛塔為長安慈恩寺大雁塔。

大雁塔民國舊影

隋代有確切紀年的實體塔只有山東歷城神通寺四門塔,此塔通體石構。方形平面,通高15.4米,塔身6.6米,面寬7.4米,簷部挑出疊澀五層,塔頂以二十三層石板層層疊澀成四角攢間錐形塔頂,石質露盤、山花、蕉葉、頂輪寶珠構成剎部。塔四面正中開券門,內有中心方柱,佛像靠柱身四面設置,整座佛塔方直穩正,以質樸取勝。

濟南神通寺四門塔民國舊影

唐代留存至今的佛塔有不少,但無一是木結構。從間接資料可知,當時建造的佛塔主要都是木結構,只是不利於久存,今人無幸見到而已,磚石建仿木結構樓閣式唐塔,重要實例為高宗總章二年(669)的長安興教寺玄奘塔,而密簷式磚塔,嵩嶽寺以後將近二百年都無實例遺存,景龍年間(707—709)的長安薦福寺塔,也就是著名的小雁塔,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唐代密簷塔。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多重高塔並不供人登臨,當時的文獻中也不見登塔的詩文記載,因為有大不敬之嫌,崇佛禮佛只在下層塔內禮拜,胡太后登塔或為創舉。

塔若要可登臨的作用,那麼對塔的結構、階梯、走道,甚至是門窗開口方式和大小等都要有所要求,塔的平面形式和結構方式也就要隨之變化改進,如須將塔內的樓層、樓梯儘量建造得寬闊以便佇立和攀登,門窗開門須儘量寬敞,六角形、八角形的形制開始普遍,因為相對方形佛塔,多邊形可以增加更多的方位視野,甚至在塔身之外設置平坐形成可以環繞的迴廊,登塔者可以藉此可以走出塔身遠眺,以磚塔為例,建塔者往往通過磚疊澀出挑出塔身平臺,再加以木構勾欄以成為塔身外廊。

磚塔疊澀出挑平臺結構示意圖

由於磚石材料受壓強度高,相比木構更不懼水火雷電,磚石佛塔只要底層塔體厚實,有局部損壞也無傷大局。

陝西二龍塔

不過磚石佛塔在砌體的抗拉、抗剪能力上,卻有致命弱點,地震對佛塔一類高大磚石結構體造成最大的破壞處,往往是磚塔門窗開口集中的部位,因為這個部分是砌體強度薄弱的地方,彭縣龍興寺塔為唐代曾經重建,據《彭縣誌》記載,乾隆年間地震導致「塔頂四裂,勢將傾圯,卒不墜。」嘉慶、光緒、民國年間各倒塌四分之一,之後只剩西北角矗立,而其斷裂處,正是各層門窗所在的中軸位置。

為解決這個弊端,佛塔往往建造成六邊形或八邊形,在增加了抗風面的同時增加了底面積,此外為避免使薄弱環節集中在磚塔砌體每一面的中軸線上,佛塔各層門窗開口往往進行逐層錯開處理,所以在宋以後,八角形平面取代方形平面成為佛塔形制的主流,如蘇州雲巖寺虎丘塔、杭州六和塔等著名佛塔。

在抗震方面,毫無疑問是成熟的木構建築為好,偉大的應縣釋迦塔高達67米,這座世界上最高的木構建築歷經千年而完好,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來日有專篇詳說應縣釋迦木塔,所以這裡暫且割愛,限於篇幅,其他唐宋元明清諸多古塔名塔也不再詳論。

山西應縣佛宮寺遼代釋迦木塔

塔在印度最初用於藏納舍利,作為佛與佛法的象徵物。傳入中國後繼續保留固有的內涵之外,還派生了護法鎮邪、登高瞭望、導航引渡等作用。

因為用材和形制千變萬化,其本身又成為了名勝風景,是中國古代僅次於宮殿的重要建築物!這一幢幢深奧、奧妙複雜的建築,都是這是那些從未經過現代科學開化的無名工匠創造的,在彰顯我們古人非凡才智的同時,已遠遠超過了宗教本身。成為人類最珍貴的財寶,值得我們一次次地欣賞,更值得用一切形式讚嘆和愛護!

相關焦點

  • 「假裝在日本」?日本網友:好想回中國的「家」
    不過喜歡日本的小夥伴們今年或許可以擺脫護照和籤證,來這個中國版的「BGM一番街」逛一逛,或許能消解一下無法出國的鬱悶之情。「BGM一番街」位於佛山南海區娛樂商業中心,穿過門口掛著的「一番街」的巨大霓虹燈牌後,就仿佛像是進入了真正的歌舞伎町一番街,「穿越」到了平行世界裡的日本。
  • 所以,「義大利製造」到底是裝X還是真·值錢?
    ,而設計師的成衣系列逐漸成為「義大利製造」的核心。「義大利製造」的名氣。儘管現在越來越多國外知名品牌選擇在中國生產,但大多數人們都對「中國製造」持有一定的偏見,其實就連不少中國人亦存在追求「義大利製造」、「日本製造」的產品。
  • 中國獨特的「茶」文化
    被發現以來,就跟中國傳統文化迅速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包羅萬象的「「茶文化」」。從歷史的演變中,可看出各年代有著不同的飲「茶文化」與審美追求,唐代受陸羽《茶經》影響,品茶談的是精行儉德,追求的是崇高與樸拙的美學,茶事嶄現超然脫俗。宋代鬥茶風氣盛行,鬥茶、行茶令、茶百戲方式多元,千姿百態,有著名目繁多不同特色的茶風,品茶講究技藝。明代散茶的飲用,茶器多元,文人多追求意趣,超然物外。
  • 還原一個真實的上甘嶺
    還原一個真實的上甘嶺 六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在世界範圍內歷史性改變中國形象、地位、戰略環境和發展命運的偉大壯舉。在志願軍赴朝參戰甲子之祭前夕,著名軍旅作家張嵩山力作《解密上甘嶺》的出版,無疑是對那段輝煌歷史的一份厚重獻禮。上甘嶺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具有裡程碑意義,它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加速了韓戰停戰進程、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更重要的是它使中美兩個世界性大國重新認識了對方,進而奠定了延續至今的東亞地區戰略格局。
  • 「每日文物鑑賞」秦公簋,開創了中國早期活字模
    1959年由故宮博物院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935年張廣建的後人以兩千多元賣給大興馮恕1950年馮恕的子女將秦公簋等文物交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1959年秦公簋被移交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
  • 全球首家天堂樂園即將開幕,一比一真實還原馬裡奧世界,超逼真
    那麼,作為任天堂IP王國的第一座主題樂園,「超級任天堂世界」究竟能否滿足全世界任粉們以及樂園愛好者的期待呢?而這個AR裝置正是遊戲中用到的「望遠鏡」!藉助具有現實增強技術的「望遠鏡」遊客們可以看到隱藏在園區各個角落的小驚喜,還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驚喜彩蛋。
  • 那些曾經閃閃發光的「雲南製造」你還記得多少
    原標題:那些曾經閃閃發光的「雲南製造」你還記得多少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當雲南白藥,紅塔山,紅雲紅河、昆明電纜、拓東醬油、白象鹽,大益茶,後谷咖啡,還有褚橙……一大批雲南品牌成為時代浪潮巨頭的時候,那些曾經閃閃發光的「雲南製造」你還記得多少?
  • 「亞馬遜中國」的西雅圖未眠夜
    3)沒有擁抱本地文化的意願(地)無論是雙十一、年貨節,甚至是有著數字諧音梗的京東 618,都是中國語境下通俗文化的符號。當淘寶、京東、網易考拉在拼命「造節」的時候,亞馬遜並沒有參與其中。這些「造節」爆紅的背後其實是各大電商平臺在換著法子研究和迎合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歷史民俗等「集體意識」。
  • 全球首家超級任天堂樂園即將開幕,一比一真實還原馬裡奧世界,超逼真!
    超級任天堂世界類似於奧蘭多和好萊塢環球影城裡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將會作為環球影城的一個主題區域,而非一座獨立的主題公園。那麼,作為任天堂IP王國的第一座主題樂園,「超級任天堂世界」究竟能否滿足全世界任粉們以及樂園愛好者的期待呢?
  • 《太空救援》與歷史完成對接,還原一個真實的太空奇蹟
    在來到中國之前,克裡姆·斯彭科執導的俄羅斯太空巨製——《太空救援》已經在國外獲得了如潮的讚美。無論是流暢而又驚險的故事中所體現出的太空精神,還是在俄羅斯太空總署的技術支持下,「武裝到牙齒」的航天裝備,大到飛船全貌,小到太空人專用的一針一線,都有充分的考據和還原。電影與歷史真實的結合度之高,就像片中的飛船對接一樣精密,這是影史上任何一部太空電影都沒有做到的。
  • 伊莉莎白雅頓「橘燦精華眼霜」實力抗氧 還原年輕眼力
    實力抗氧 還原年輕眼力伊莉莎白雅頓橘燦精華眼霜眼部肌膚,危「肌」四伏,面對外部汙染、熬夜等壓力源增加時各類眼周問題迅速出現,而氧化傷害——導致肌膚問題的根源之一,更是「時刻」侵襲面部及嬌嫩眼周肌膚。面臨氧化的難題,擁有超過110年專業護膚及彩妝經驗的Elizabeth Arden伊莉莎白雅頓推出「橘燦精華眼霜」(全名:伊莉莎白雅頓鉑粹御膚眼部精華液),以抗氧先鋒:艾地苯*為核心成分,強韌肌膚內芯,有效減少氧化傷害,淡化眼周細紋,重煥眼眸健康新光採!
  • 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佛塔,日軍一炮竟然沒打倒,佛塔頂端石榴樹結果
    歷史上有名的萬古寺應該是許多禪林中最特別的一座,建設歷史悠久,北魏時代的寺院建成,是佛教聖地中的聖地,當初唐代很多詩人也多次參觀這裡,耿諱的《雲開夜中千村靜,月中峰萬明》流傳在這裡 萬古寺靠山,寺院內有泥形佛像,但在古代火災中燒傷,之後在抗日戰爭中佛像完全被破壞,現在留下的殘留物也驚人。
  • 「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見證兩岸70年的歷史記憶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黃文濤、上海市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文輝、上海市臺辦王立新副主任、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會長李雷鳴、知名策展人陸蓉之、2012感動中國人物高秉涵律師、知名媒體人郭冠英、黃智賢皆親蒞展場,見證大時代的遷徙歷史。
  • 被狠狠打了「馬賽克」的圖片,就這樣被AI還原了
    同樣在昨晚,GitHub上一個AI項目衝上了熱榜,截止目前已經收穫了8.4k星標。這個AI的主要功能就是:去除馬賽克,還原字符密碼。第二行是經過AI還原後的密碼,可以看到密碼序列基本被還原了,而且準確度很高,只有稍加推理就能得到第三行的原始密碼。那麼,這個「不可思議」的AI還原技術是如何實現的?我們知道,馬賽克是圖像像素化處理的一種手段,它通過將影像特定區域的色階細節劣化並打亂色塊,達到一種模糊圖像的效果。
  • 科大訊飛胡鬱:中國坐擁「登山型」和「衝浪型」企業,將在中美人工...
    「人工智慧行業企業家峰會」上,國家 863 計劃專家、科大訊飛執行總裁胡鬱發表了「AI 賦能,智贏未來」的演講。大數據是促成人工智慧第三次浪潮的一個關鍵要素,大數據的三點核心:深度神經網絡算法,大數據和漣漪效應,都是指利用真實數據持續學習和進化的方法。
  • 聽說在高德地圖,地圖迷可以圓一個「測繪師」的夢
    「累計上傳 2000 餘條道路、路況信息;兩個月集中跑遍梅州各個角落;半個梅州城的建築地圖都是他一筆一筆畫出——高德數字導航員這個「新身份」讓一大波像曾文彬一樣的地圖愛好者,有了新方向。」曾文彬,今年在讀大一,兼任高德地圖數字導航員,他和地圖的淵源要追溯到七年前上初一的時候。
  • 六成以上日本扭蛋公仔是中國製造,但在中國買不到?
    隨著日本全國上下熱烈推廣「Cool Japan」計劃,扭蛋機裡的各式公仔也成了日本對外的觀光大使,只要到東京宅男天堂的秋葉原,隨處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換了滿手的零錢,蹲在扭蛋機前面,就是為了要轉出限量公仔,有些熱門的扭蛋機門店,一天就可以來回進出至少2,000人次以上。
  • 「曼谷周邊」去大城感受泰國的歷史
    1350年,烏通王在此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併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後鄭信重建王國,將首都南遷至吞武裡。原王城遺址現為阿瑜陀耶歷史公園,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 全球戰「疫」之中國擔當與科技力量
    在全球疫情進入「大流行」的關鍵時刻,中國克服自身困難,向義大利、塞爾維亞等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展現出了大國的道義與擔當。最讓我動容的是,中國援助塞爾維亞的6人專家醫療隊於當地時間3月21日抵達塞爾維亞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為表示對中國政府和人民支持與幫助的深深謝意,在五星紅旗上獻上了他深情的一吻。
  • 歷史上的武術門派和真實功夫拳種 中國武林中的武功和鏢局的歷史
    那麼這一期我們講一下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武術門派,以及真實的武林是什麼樣的,門派和小說中、影視中、傳說中的區別又是哪些?張松溪自稱得張三丰真傳,為「武當派」第三代傳人。據此可推斷出「武當派」創始人,是宋人張三丰。再按此時間線,進行推斷,「武當派(武當三豐派)」應該創立於:南宋末年~明朝初年。而且民間有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冊:張三丰為「武當三豐派」創始人。4【峨眉派】:創立於先秦,始祖是司徒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