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物鑑賞」秦公簋,開創了中國早期活字模

2020-12-18 博古致知
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覽表

先秦時期

簋是貴族們使用的一種青銅食器

主要用來盛放穀類食物

它往往與盛放肉食的鼎

一起搭配使用

作為一種貴族身份的象徵

在宗廟和墓葬裡當祭器使用時

都要嚴格的遵循禮樂制度

由於青銅在當時比較昂貴

故而貴族們在重大的紀念性事件產生後

往往鑄造鼎、簋之類的青銅器

以作紀念

在鑄造時又在器身上刻鑄一定的銘文

以記其事

如著名的「不其簋」、「秦公簋」

春秋秦公簋是春秋時期的祭器

1917年出土於甘肅省禮縣

來自於一個青銅器窖藏

1959年

由故宮博物院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秦公簋

秦公簋為圓形

蓋與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圓的形體

通高19.8釐米

口徑18.5釐米

足徑19.5釐米

1917年

秦公簋出土於一個青銅器窖藏

被關中一名張姓古董商收購

販運至省城蘭州

因為沒有認識的人

流傳至南關商肆

被用作廚房中端盛殘漿

後來有認識的人發現了它

以高價收購

1919年

秦公簋為甘肅都督張廣建以權挾勢

佔為己有

張廣建離開甘肅時將此物帶至天津

1935年

張廣建的後人以兩千多元賣給大興馮恕

1950年

馮恕的子女將秦公簋等文物

交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

1959年

秦公簋被移交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

2003年

秦公簋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秦公簋造型具有西周晚期的遺風

斂口

鼓腹

蓋有大捉手

器身裝飾

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

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

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

殊為奇特

器、蓋對銘5字

記為秦公用器

秦公簋(銘文)

簋蓋及器身均作細小盤螭紋

雙耳上作獸首

簋蓋上有銘文54字

器身有銘文51字

共105字

字體與石鼓文頗為相近

蓋和器上又各有秦漢間刻款8字

故知此簋乃西縣官物

在秦漢時曾被當作容器使用

銘文均由印模打就

製作方法新穎

銘文內容記載秦國建都華夏

已歷十二代

威名遠震

秦景公繼承其祖先功德

撫育萬民

武士文臣

人才濟濟

使自己永保有四方

乃作此器以為頌

秦公簋紋飾制模時

已使用可連續反覆壓印的印版

銘文製作亦使用了方塊印模法

制字模時一一打就

字字連續印成

然後澆鑄

開活字印刷字模的先例

是秦人發明創造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是秦人創新精神的體現

秦公簋銘文、秦公鍾銘文、石鼓文

為秦始皇時期秦篆的產生

奠定了基礎

也對後來篆書

及其他書體的創造和發展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多位學者曾研究秦公簋

並給出極好的評價

如著名考古學家馬衡

他說

秦公簋是用戳子印字在土範之上

這真是活字的創作了

郭寶鈞的評價是

春秋而後

出有秦公敦者

銘文系用塊塊印模

字字連續印成

這或者是受了圖案印模的影響

推廣到文字方面的嘗試

應推為中國活字板之祖

前中央研究院郭寶鈞先生

雖然在著名的殷墟

出土了三方近於青銅器圖徽的陶模

但是在商周金文之中

至今還未見有字模或印模的使用

此陶泥活字鑄銘工藝

應該說是最早的

它比中國北宋畢昇的陶泥活字板

早1500餘年

比德國人谷登堡銅刻活字印刷

早2000餘年

銘文的字體筆勢玉箸意蘊

方正遒勁

舒展大方

清麗瀟灑

著意於

筆畫的勻稱配置和行列的整齊劃一

給人以優美灑脫、輕鬆愉悅之感

且已具小篆的雛形

非常合乎書藝發展的邏輯

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對秦代的篆書、隸書有直接的影響

秦公簋上承籀文之傳統

下開小篆之先河

著名金石學家、書法家康殷

就是通過潛心研習秦公簋

成名的一代宗師和大家

近期熱文:

「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

「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

「每日文物鑑賞」明鎏金喇嘛塔,國內唯一「迷你型」佛塔

「每日文物鑑賞」明金蟬玉葉,金聲玉振的金枝玉葉

「每日文物鑑賞」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的吉祥神獸

相關焦點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青銅器
    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陶瓷、玉器
    中國古代陶瓷館位於上海博物館的二樓,中國古代玉器館位於上海博物館的四樓。中國古代陶瓷館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共陳列了展品500餘件。元、明、清三代,景德鎮成為中國瓷業的中心,所燒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顏色釉瓷器皆有展出。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製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社會,玉不僅被用於裝飾,而且是財富、權力的標誌,又是統治者祭天祀地、溝通神靈的法物。古代玉器館展示了中華玉器文化的精髓。那麼,您了解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玉器精品、陶瓷精品嗎?
  •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後蜀時期錢幣
    經查閱,「大蜀通寶」位列「中國古泉百名珍品」五十名以前。3、乾亨通寶乾亨通寶是中國古代貨幣之一。「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後梁錢幣「每日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戰國時期錢幣「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陶瓷、玉器
  •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遼朝錢幣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兩宋時期錢幣「文物鑑賞」大泉五千:據說僅存兩枚「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兩漢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金朝錢幣「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唐朝錢幣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南唐時期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明清時期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蒙元時期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遼朝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兩宋時期錢幣
  •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南唐時期錢幣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明清時期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蒙元時期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遼朝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兩宋時期錢幣「文物鑑賞」大泉五千:據說僅存兩枚
  • ...上海,字模,印刷,展覽,巡展,字體,傳承,智慧財產權,活字印刷術...
    活字藝術傳承過程中有哪些亮點?這個展覽將告訴你答案。由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廠有限公司承辦,上海映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7月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據悉,展覽將為期一個月,市民可免費前往參觀。
  • 「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金印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
  • 西瓜視頻「活字計劃」100 天,做補齊創作者短板的內容新平臺
    今年 6 月,西瓜視頻推出「活字計劃」,拿出了「1 億元人民幣現金+1 億元流量」,目的是幫助這類創作者,讓文字變成鮮活的視頻。溫義飛成為首批「活字計劃」的創作者。至今,「活字計劃」推出三個月,還有更多和溫義飛一樣的圖文作者,在西瓜視頻上嘗試轉型,並獲得扶持與成長。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另一本著作《鑄以代刻: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則以近代來華教士的活動為中心,通過廓清早期傳教士建立印刷所、書院、書館等機構的文化活動,探討西式活字印刷技術取代中國傳統的木刻印刷術的全過程,重現近代早期中國印刷的變局。其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作者蘇精曾負笈英國攻讀「書目、校勘與出版史」,這使他既有專業的研究方法,也有機會閱讀海外的英文檔案。
  • 民國木質字模 罕見的活字印刷實物收藏
    收藏愛好者王先生偶然收藏到了幾百個木雕的字模,為了更好地收藏,他特意定製了木盒將藏品置於其中。這時王先生才發現,原來不起眼的字模擺放在一起很有規模,類似於活字印刷當中使用的字模。「當時我收藏的時候,看到就是幾百個散落的木塊,在一端雕刻著文字。
  • 你見過鉛字字模嗎?老讀者為蘭州日報社報史館捐贈280塊字模
    王先生捐贈的鉛字字模自蘭州日報社報史館徵集文物資料的啟事發布以來,報史館建設辦公室收到了許多熱心市民和讀者朋友的傾情捐贈,有老報紙、老照片、老證書……近日,一份特別的老物件讓所有工作人員眼前一亮,280塊鉛字字模將大家又拉回到了那個鉛字排版印刷的年代
  • 中國活字印刷術,竟然美得如此震撼!
    中國第一視覺雜誌 最受歡迎圖文公號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視覺志活字印刷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中國木活字印刷術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觸方知>木活字印刷的過程美得震撼人心你能想像得到這些整齊精美的字體不是工業機器的製造而是匠人的創作嗎木活字印刷最難也最精妙的部分就是反寫字和刻字(王超輝 木活字印刷術國家級傳承人)※寫字※每一個字反過來的狀態工匠都需瞭然於胸這是幾十年如一日積攢下的深厚內功
  • 上海 | 白斬雞 | 「阿模靈」的雞,竟然是最深的鄉愁!
    妹妹章如花選擇退出,於涼城地區開設其食肆「章氏」,主打白斬雞同時兼營風味小炒,自得其樂,真是「斯人獨憔悴,一去三十年」。而如「振鼎雞」、「泰煌雞」這些滬上知名白斬雞專門店連鎖,皆為早期「小紹興」師傅離開後,同人合夥的產物。目前上海的白斬雞名店,「小紹興」大勢已去,「振鼎雞」、「泰煌雞」選材非正宗三黃雞,唯「章氏」尚可一試,但同樣大不如前。
  • 活字印刷術「現身」邵陽 字模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7月13日,隆回縣灘頭鎮一間狹小的房間內,密密麻麻地堆放著幾十盤木版活字印刷字盤,幾千個梨木刻成的反文字模按照偏旁有序地陳列著。「這裡的字模時間最長的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是從我的祖父輩一代代傳下來的。」
  • 艾俊川︱羅振玉舊藏宋元銅活字回流中國
    中國是印刷術的發祥地,也是活字印刷的故鄉。但在印刷史研究中,有一個遺憾常伴左右,那就是一直未能發現中國早期的活字特別是金屬活字實物。現在,隨著一批宋元時期的青銅活字回流中國,這一遺憾得到彌補。2018年春,有文物收藏者從日本購回九十七枚原為羅振玉舊藏的古代銅活字,並邀請國內版本學、金屬學、錢幣學、印刷史等學科的學者進行鑑定研究。
  • 「灣區文物藝術展覽精選」香港篇
    朝陽 Sunrise · 劉元模K11 Atelier |「Glow Like That」藝術群展展出時間:2019年3月27日-5月13日展覽地址: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Victoria Dockside,K11 Atelier 21樓門票信息:參觀展覽需先做網上登記,每個時間段有名額限制,先到先得,額滿即止預約網站:
  • 日本根津美術館的中國文物!
    從藏品內容來看,泉屋銅器在早期擁有諸多可以擺放於書齋,適合文人傳統鑑賞的小型器,中期開始收入大型器,是明治時期日本社會接納青銅器的縮影;根津銅器以遺址出土用於隨葬的大型器居多,是明治末期至大正時期中國青銅器大量流入海外市場的直接反映,尤其與殷墟銅器的流失關係密切。
  • 滬字模一廠淘回昔日銅模活字 盼"廢品"重新"活"起來
    或許很多人無法想像,在幾十年前,正是這些銅模活字,印刷出了書籍、雜誌、報紙、毛澤東選集甚至辭海。而伴隨著計算機雷射排版等先進技術出現,活字們褪去了昔日光芒,默默隱退,最終的結局是淪為廢品。  如今,作為全國僅存的字模廠———上海字模一廠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將其重新尋回、清洗、整理和分類,而它們期待著重新「活」起來,以一種全新方式呈現在人們眼前。
  • 中國歷史故事:中國人發明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之一。活字印刷術是人類印刷事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舉世公認活字印刷術的首創者,是我國北宋時勞動人民畢升。中國最早的活字排印,是春秋時代秦穆公的《秦公敦》銘文一百字,它是用戳子印字在土範之上,然後翻鑄的。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的陶量器上,有詔書四十字,也是用木活字戮印的。《涵芬樓燼餘書錄》有五代刊本《妙法蓮花經》,有人認為是活字板印,但是證據不足,難可取信。清末,丁丙《善本書室藏書》有《壁水群英待問會元》一種,柳治徵《盞山書影識語》雲:「宋活字本,世所僅見。書中國字、貞字缺筆,而慎字不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