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濱拉麵紀念館
一談到日本食物,很多人都會想起各種生食、海鮮、壽司。的確,日本食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淡。但日本料理界有沒有那種濃油赤醬的重口味食品那?「拉麵!」相信這會是許多喜愛日本料理的國人異口同聲的答案。
日本拉麵最早源於中國,最早有關拉麵的記載是明朝遺臣朱舜水流亡到日本後,用麵條來款待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在1704年,一位名叫安積覺的歷史學者在《舜水朱氏談綺》書中提到了中華面。在明治時代早期,拉麵是橫濱中華街常見的食品。1900年代,來自上海和廣東的中國人在日本賣切面,配以簡單的湯底和配料。在昭和年間,拉麵在日本開始流行。
就一般的認定,拉麵的技術是在1912年時由日本人自中國引進到橫濱。由於明治五年時日本和滿清籤訂了「日清友好條約」,使得大批華僑遷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橫濱、神戶和長崎,因此中國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華街」的形成,而拉麵的技術也就是從這些地區流傳出去的。
此後,拉麵被日本人不斷改良成更適合本國人口味的大眾食品,再加上島國人民特有的工匠精神的驅使,使得構成一碗拉麵的幾乎每個要素都出現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後,日式拉麵也伴隨著日本製造的其他商品開始走入世界舞臺,繼而名揚四海。
吃過日式拉麵的國人都知道,日式拉麵和中式拉麵最大的不同就是湯底,與國內蘭州拉麵清湯寡水不同,日式拉麵湯底味道濃鬱,可以說是日式拉麵的精髓所在,而且日式拉麵中的面並不像中國國內是用手抻出來的,一般都是用機器製成,因此更加凸現了湯底的重要性。根據熬湯的材質來分,日式拉麵的湯底根據熬製材料的不同可分為豬骨湯、雞骨湯、海鮮湯三種。
這三種湯裡,雞骨湯和海鮮湯各因為鮮度不足和腥味較重而難以推廣,最受食客歡迎的是豬骨湯,即「豚骨」。一鍋上好的豚骨湯,濃鬱程度和鮮度剛好,湯色雪白,口感異常醇厚。需要指出的是,日式拉麵的湯底很多時候並不只用一種骨頭熬製而成,一般是豬骨為主,輔以雞骨等食材。
日式拉麵主要可分為豚骨系、醬油系、味噌洗、鹽系。每一家知名的日式拉麵店都有自己獨特的湯底熬製配料,熬出一鍋地道的好湯需要很長時間,對於許多歷史悠久的拉麵店,一個好的熬湯配方是凝結了幾代人經驗的精華所在。
豚骨就是豬骨,豚骨拉麵主要源於日本南部的九州、博多地區,用豬骨熬製成乳白色的濃湯,因此又被稱為「濃湯」。口味濃厚,家喻戶曉的博多、熊本拉麵都是豚骨為湯底的。但豚骨拉麵並不一定都是用豬骨,可能會加入一些雞骨或者海鮮。在熬製過程中,骨湯裡會加入醬油或者鹽,湯如果是白的,那就是加鹽的骨湯,如果呈現茶色,就是加入了醬油。豚骨拉麵中的膠原蛋白往往較多,因而比較美容養顏。
醬油是日本國內最重要的佐餐調味品之一,東京地區是醬油系拉麵的始祖,以「來來軒」為源頭。醬油拉麵以雞肋熬清湯,附以豬骨牛骨,濃口醬油調味。醬油拉麵又分為許多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濃厚醬油(顏色味道都重)、薄味醬油(顏色淡味道重)、溜醬油(味噌製成的)、加工醬油(生抽製成的)、白醬油(顏色幾乎透明)等等。用這些醬油調配過的湯底因食材不同而顏色大不一樣,有豚骨湯底的渾濁型(豚骨醬油味)、有半透明湯底(使用雞骨的古早醬油味)、煮到變渾濁的雞高湯、甚至全黑麵湯等。
日本拉麵最早是由中國福建、浙江等地的旅日移民引入,我國南方地區的拉麵多以鹽味為主,因而最接近我國的日式拉麵就是鹽味拉麵。此種拉麵多分布在函館等地。此種拉麵湯頭裡加入了多種蔬菜,口味清淡,更能讓人感受到拉麵的原汁原味,也是最健康的拉麵。
鹽味拉麵為了不使湯底產生混濁感,因而往往採用小火慢燉的製作方法,將豚骨、昆布、蔬菜一起熬住,再加入鹽調味。成功的鹽味拉麵湯有透明感,浮著金黃色油脂,為許多鍾愛細膩高貴感拉麵的食客所追捧。
味噌拉麵源於札幌,基本製作方法是由豚骨醬油拉麵再加入味噌製成,味增拉麵集中在盛產味增的東北地區,比較著名的有札幌拉麵,仙臺拉麵,新瀉味增拉麵等等。味噌拉麵使用的味噌醬料,本身就是相當強烈的調味料,好的味噌只加開水也可以制出非常美味的拉麵。拉麵店卻沒有因此偷懶,許多還都搭配豚骨湯與雞骨高湯,做出更順應食客刁鑽的味覺、更有深度的味噌拉麵。因為日本東北部冬季氣候十分寒冷,因而味噌拉麵的調料裡使用了大量的洋蔥、蒜、姜和辣油。寒冷冬季裡,來上一碗味噌拉麵真是即暖身又暖心。
除了上面這四種拉麵以外,日本還有沾面和拌麵等特殊的拉麵形態。
沾面是拉麵的一種,日式沾面起源於東京池袋的【大勝軒】,在吃法上有別於普通的拉麵。沾面:是將面和濃湯分開有別於傳統麵食的吃法,面--可根據你自己的喜好選擇冷麵或熱面;而濃湯--則選用優質豬脊骨、雞、乾魚等10多種材料,熬燉長達10幾小時,最後將面沾著濃湯享用,當然還配以海苔、雞蛋、叉燒等多種配料。
和中國的麵條是用手拉出來不同,日本的拉麵主要是由機器製作而成。
日式拉麵可分為四種:乾麵、生面、方便麵、蕎麥麵。
一般來講,乾麵多是比較細的面,因為日本有些地區比較喜歡吃有嚼勁的麵條,而乾麵因為含水量較少恰好符合這個標準。著名的博多拉麵使用的就是乾麵。
生面的含水量比較豐富,因此吃起來比較Q,生面一般都是粗面,可以分為粗面、極粗面和中粗面。
方便麵也就是油炸過的麵條
蕎麥麵呈現淺棕色,麵條最細,一般都是蘸調味料吃。
日式拉麵中的配菜同樣非常有特色
首先是溏心蛋,對於許多享用過日式拉麵的國人來講,印象最深的除了湯頭以外,就是這枚小小的溏心蛋了,溏心蛋的蛋黃要煮的恰到好處,既不能流出來也不能徹底煮熟,而是要煮成蜜蠟狀,十分需要下一番功夫,其基本製作方法是將雞蛋煮至水剛開就立刻撈出來放入冷水中,然後放入醬油讓雞蛋入味。但想要製作一枚完全合格的溏心蛋,只怕需要千錘百鍊了。溏心蛋既有營養又暗合了日本人喜歡吃生食的飲食習慣,因此,幾乎每碗拉麵裡都能看見溏心蛋的身影。
其次是日式叉燒。叉燒是日式拉麵裡的硬菜,日本人十分喜歡吃豬肉,飯館裡的豬扒飯十分暢銷,因此,日本的叉燒選料也主要是豬五花。五花肉用秘制醬料醃製完成後取出,表面略煎一下,放涼之後再煮至入味後切片,每片肉都要厚度超過3毫米才好,味道十分獨特。
魚餅:一般是用鱸魚或者海鰻製成的魚糕切片,被稱為Naruto。
此外,還有木耳絲、海苔、筍乾、玉米、豆芽、蔬菜、蔥花、豬板油、白芝麻等等。
調味就是放在拉麵裡面的調料,常見的調味料有:蒜泥、紅姜、芝麻、紅油、黑油。
到了日本吃拉麵,也別忘了要一兩份地道的日式小菜,伴著拉麵,既清爽又開胃!
此外,與一般的和食店不同,在正宗的拉麵店裡吃麵時,最好是吸出聲音來,雖然這種做法不太符合一般的餐桌禮儀,但在日式拉麵店卻恰好相反,除了可以感受到湯汁和麵條的共鳴,更是對拉麵師傅製作手藝的一種肯定。
拉麵原產於我國,但近些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的國人成為日式拉麵的忠實粉絲。不僅如此,在世界範圍內,日式拉麵也是不斷的攻城掠地,名揚四海。而中式拉麵不僅在國際上名氣沒有日式拉麵大,而且價格也比日式拉麵要低,整體的定位也不如日式拉麵高端。面對這種現象,國內餐飲界的大佬們是否要好好思考一下呢?
本文參考了《日本拉麵,一碗撫慰心靈的美食》和《日本拉麵的南北派系,總有一款適合你》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