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鵝掌楸的故事

2021-01-20 科學網


 

 

晨曦中的鵝掌楸


 

經歷了漫長地質歲月存活下來,中國的鵝掌楸是二級保護植物。

■張瓏 圖/文

鵝掌楸是一類比較有名的植物,因它的葉子形狀像馬褂也叫馬褂木。

鵝掌楸是一種堅韌而美麗的喬木。它隸屬於木蘭科(Magnoliaceae)鵝掌楸屬(Liriodendron),為第三紀孑遺樹種,現僅存兩個種,即鵝掌楸(L. chinense Sarg.)和北美鵝掌楸(L. tulipifera Linn.)。是典型的東亞—北美間斷分布「種對」。一種在中國,一種在北美洲,兩者遙遙相望。在中國的鵝掌楸是二級保護植物,在北美洲的情況則不清楚,想必應該也是受保護的狀態。

鵝掌楸經歷了漫長地質歲月存活下來,實在是堅韌不凡的植物。而它的花又是那麼美麗——在中國能夠開大花的樹不多,鵝掌楸是少有的開美麗大花的樹。

我知道的這些是聽我的一個同學說的,她與鵝掌楸有過一段不短的接觸,同時,她也是一位宛如鵝掌楸一般倔強和柔美的女子……

她的經歷像一段故事。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的她,進入一所中學教書,那所中學在礦上。礦上的效益不好,每月工資只有120元,維持生活都不可能,而她一向獨立,內心更喜歡園藝。於是她就辭了職,一邊在少年宮教兒童英語,一邊複習考研。

她報了一所著名大學的園藝專業。外校生考研本身就難,學校往往會設置一些合理的障礙。雖然她的優勢是英語,可以很輕鬆地考到七八十分。但是,第一年,專業課考試中有一道題,要求寫出10個植物的拉丁名,一空一分。這個,我想,事先沒有準備的人,肯定是寫不出的——畢竟不是植物分類專業。結果,她又考了一年,考上了。

在學校,她學得很辛苦,她本來是生物學專業,與園藝還是有些差距的,她曾經欣喜地告訴我,她知道在栽小苗的時候,要先把小苗輕輕提一下,然後再壓實,這樣容易成活。又一年,她告訴我,她學會嫁接了,並自豪地告訴我,學校這一片樹苗都是她嫁接成活的。到了做畢業論文的時候,她要測光呼吸,如果天氣好,就和同伴把儀器拖出來,如果到了中午陰天了,還得費力地把儀器拖回去。那年夏天,溫度達到40度以上,要寫論文,還得痛苦地做各種分析。她沒有抱怨,偶爾收到的,也是她做完一件事以後的喜悅。

畢業那年,她可以很輕鬆地去高校教書或者讀博士。但是她喜歡園藝,她想去上海。但找不到合適的單位啊,最後,去了一家花店,給客戶送花。上海的服務業更喜歡要本地人。她在那家花店實習了很久,人家才決定要她,她立刻和我們分享了喜悅。現在,她已經在上海紮下根來。

我複試的時候,她已經在上學了,學校通知得晚,只好坐飛機過去,剛好從她那裡經過。去了,就聽到關於鵝掌楸的故事,也聽說她的導師就是做鵝掌楸研究的。這麼美麗的樹,很多人都希望種植,但是中國鵝掌楸生長和繁殖都比較困難。研究人員用中國和北美的品種雜交,得到的植株生長比較快,但是繁殖還是成問題。後來,她的導師研究出一種配方,可以大幅度提高扦插成活率,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全國的園林中種植的鵝掌楸基本都是從他們那裡購買的。

所以,我看到公園裡這株鵝掌楸的時候,就想到了這些事,覺著這也許是從他們學校扦插出來的吧。老家在南方的樹,默默在北方忍受嚴寒,讓人隨時都可以收穫喜悅和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u/flly)

相關焦點

  • 鵝掌楸「小馬褂們」的故事
    鵝掌楸屬現僅存兩個種,即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和北美鵝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inn.)。這兩個樹種隔洋相望,形成東西半球某種神奇的關聯,在學術上叫「典型的東亞—北美間斷分布『種對』(Vicariad Species Pairs)」[1]。
  • 鵝掌楸的形態特徵,鵝掌楸的栽種管理方法,怎樣繁殖鵝掌楸
    鵝掌楸是一種古老的植物,小編非常喜愛它,所以小編特意總結了鵝掌楸的相關資料,今天為大家分享鵝掌楸的栽種方法,鵝掌楸又叫做馬褂木、寶劍木(河南雞公山)、綠蓑匡、蓋陽樹(日本)、白樹(美、英)、鬱金香樹(美英)鵝掌楸原產我國,鵝掌楸是木蘭科的一個古老屬,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的6個省和自治區
  • 鵝掌楸|穿著馬褂的「鬱金香」
    鵝掌楸又名馬褂木,與一般植物的葉子不同的是,它們的葉子先端平截,或微微凹入,兩側有深深的兩個裂片。由於葉形極像馬褂,又似鵝掌,因而得名。        鵝掌楸一般是在4-5月份開花,花朵較大,通常呈黃綠色的,底部橘紅色,花形與鬱金香相像,所以有人把它稱做「樹上的鬱金香」。
  • 可以吃的綠色家具-鵝掌楸木
    鵝掌楸木大量的運用來製作家具,但是好多朋友都還不怎麼了解鵝掌楸這種植物。它的樹形是非常的雄偉,樹葉也是奇特石雅。
  • 樹上開出「鬱金香」,葉子似馬褂,原來是鵝掌楸!
    有一種樹木,它的花朵就像是鬱金香一樣漂亮,它的名字就是鵝掌楸。為什麼花花會突然想起來分享這種植物呢?這其實是因為上次花花和花友們分享了葉子長得很像鴨腳的鴨掌木,所以這次就想來和花友們分享一下葉子長得像鵝掌又像馬褂的植物。別看鵝掌楸就是一種樹,但是它的價值卻是非常高的,在我國算是比較珍惜的一種樹。為什麼說鵝掌楸價值高呢?
  • 葉子長得像馬褂的觀賞鵝掌楸,花朵卻像鬱金香
    下面要介紹的植物就是落葉型的喬木,它的名字叫鵝掌楸,因花朵長得比較像鬱金香,人們也叫它鬱金香樹,此外它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名字,那就是馬褂木,因為它的葉子看起來有點像馬褂的兩個袖子,這種在我國很常見的觀賞樹你見過沒?
  • 你知道葉子像小馬褂的鵝掌楸開花也很美嗎,被稱為「中國鬱金香」
    鵝掌楸因屢遭濫伐,在其主要分布區已漸稀少。而且鵝掌楸是異花授粉種類。但有孤雌生殖現象,雌蕊往往在含苞欲放時即已成熟,開花時,柱頭已枯黃,失去授粉能力,在未授精的情況下,雌蕊雖能繼續發育,但種子生命弱,故發芽率低,是瀕危樹種之一。鵝掌楸屬現存有兩個種。一個種是分布在我國的鵝掌楸,另一個是分布在北美洲的北美鵝掌楸。
  • 鵝掌楸在我國園林、庭院綠化美化中,是一種較為珍貴的樹種
    文/曉來思繞天涯【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鵝掌楸在我國園林、庭院綠化美化中,是一種較為珍貴的樹種小編是個喜歡種植的人,平時喜歡研究各種農作物,今天就跟大家講一下鵝掌楸的種植吧!鵝掌楸宜用高空壓條的方法進行壓條繁殖。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奇花異草鵝掌楸,花語文化優美句子
    主要價值:1 研究價值鵝掌楸為古老的遺植物,在日本、格陵蘭、義大利和法國的白堊紀地層中均發現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紀本屬尚有10餘種,廣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到第四紀冰期才大部分絕滅,現僅殘存鵝掌揪和北美鵝掌楸兩種,成為東亞與北美洲際間斷分布的典型實例,對古植物學系統學有重要科研價值。
  • 新發現講述維蘇威火山背後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網—噴腦漿的蛾子
    聽了這個故事,你肯定對燈蛾興趣大增了吧。我當初就是因為了解了這樣的知識才去拍攝了燈蛾「噴腦漿」的照片,如今回想起來,心中依然充滿了喜悅與難以言表的滿足感。可惜不湊巧的是,植物園裡的豬屎豆已經凋謝了。不過相信你讀了這則故事,自然對豬屎豆這種植物好感倍增。以後若是遇到豬屎豆,總不至於因為其醜陋的名字而嫌棄它了吧。
  • 上海科技館黨委舉辦「四史」學習教育情景黨課—新聞—科學網
    6月30日,上海科技館黨委舉辦「四史」學習教育情景黨課,以情景再現、視頻連線的方式生動展現了錢學森、葉叔華、鍾揚三位科學家的故事,深刻詮釋了他們的人格力量
  • 國際博物館日活動舉行—新聞—科學網
    本次活動在話匣子、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多個平臺同步直播,超過20萬人次的觀眾跟隨科學家族主播的腳步,走進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和錢學森圖書館,感受大學博物館的多元與包容。 本次直播是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和錢學森圖書館三館首次在直播平臺合體亮相。
  • 科學網—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停刊
    (科學網 任春曉/編譯)  更多閱讀
  • 科學網—科學家的故事
    這套書以繪本的形式講述了8位建國初期科學家的故事,分別為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徵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和屠呦呦。該叢書文字流暢,畫面精美,讀完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為了研製飛彈,錢學森、梁思禮隱姓埋名,擠在破舊的廠房裡,投身茫茫的戈壁灘,一幹就是好幾年,就連跟家人聯繫都不可以。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F00562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網—施光南的故事
    「施光南的故事」,這不是一個娓娓敘說,而是一部音樂作品的命名。曾經和作曲家施光南合作的一位詞作家,創作過流傳廣遠的《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歌詞,以及歌劇《屈原》《傷逝》劇本等作品,最近正在寫作一部音樂劇,題目就是《施光南的故事》。日前,在天津音樂學院60周年校慶上,見到了這位久別的同窗同桌韓偉,他告訴我這個新的創作計劃。 母校草坪上,矗立著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塑像。
  • 俄羅斯數學家獲2014年度阿貝爾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梅進/編譯) 更多閱讀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