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菜是中華民族整個風味體系中獨具特色的一支。原料以牛、羊、豬、雞等肉食,以及土豆、蘿蔔類等蔬菜。飲食以米、面、青稞為主。喜歡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調料多辣、酸,重用香料,常用烤、炸、煎、煮等法,傳統的待客筵席由奶茶、蕨麻米飯、灌湯包子、手抓羊肉、大燴菜、酸奶6道食品組成,下面我們來看看西藏人愛吃的10大「另類美食」,外地食客只能望而卻步,無從下嘴。
1、蒸牛舌
蒸牛舌是西藏著名的風味小吃,蒸牛舌以牛舌肉為主料,經煮蒸而成。特點是入口軟嫩,味道鮮美而帶椒香。牛舌外有一層老皮。去掉老皮,可以醬、燒、滷。某些市場賣的舌頭立即可食,但生的、煙燻的或粗鹽醃的舌頭常買到,煮後不論熱用冷食、加不加調味料都不錯。鹽醃舌頭通常是擠過汁的煮熟切片,一般採冷食,生舌頭可加葡萄酒溫煮,或水煮後添各類配飾上桌。 好多外地食客一看美食的食材是牛舌,頓時就食慾全無了,只能感嘆無福消受。
2、炒肺片
炒肺片是藏族特色美食之一,其做法歷史悠久,一直流傳至今,做法是用麵粉和辣椒等調料加水拌勻後灌滿羊肺,煮熟後撈起,切片,加佐料煎炒而成,這道美食本地人視為美味,好多外地食客第一吃是很難接受其味道的,真的需要些時間慢慢適應,羶味確實很濃重。
3、羊血腸
羊血腸,以羊血為主要原料。因為藏族地區羊血一般不單吃所以把羊血灌入小腸內煮熟而食。羊血腸為藏族地區特有食品,又香又嫩,十分解饞,別有風味。將羊血灌入小腸內煮沸而食,又香又嫩,品嘗一口,滿嘴生香,十分解饞,別有風味。血腸的製作極為簡單。不過對於外地食客而言,這種血腸可不像東北血腸那樣,味道很重,如果你連東北的血腸都吃不習慣,這道美食就不要嘗試了。
4、藏族吹肝
將新鮮豬肝用插入的麥竿兒吹脹到最大,然後撤掉麥竿兒,將脹大的豬肝用蒸籠蒸熟,放涼,切片,拌入芫荽、醬油、醋、辣椒、味精和鹽後即成的菜品。特點是味香鮮,食而不膩,涼爽開胃,是極好的涼菜,隨食隨取,可保存約1年之久。看見這道美食的外地食客,真是無從下嘴。
5、酥油茶
酥油茶是我國西藏的特色飲品,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有禦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覆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與藏族毗鄰的一些民族,亦有飲用酥油茶的習俗。就像第一次喝蒙古族的奶茶一樣,真是不習慣這種味道,雖然兩者味道很不一樣。
6、炸灌肺
炸灌肺是西藏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炸灌肺,藏語音洛乍,多見於拉薩等地。以羊肺為主料配以酥油、麵粉等先煮後炸而成。特點是色澤淡褐,外酥脆裡軟、味道香美。特點是味香鮮,食而不膩,涼爽開胃,是極好的涼菜。隨食隨取,可保存約1年之久。不知為何本地人總愛吃一些下水,味道真是不敢恭維,沒準吃習慣後才能發現其美味。
7、酥油炒青稞
青稞又稱稞大麥、元麥是藏族人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過後磨成面用酥油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和製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在拉薩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中外賓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外地食客一是吃不慣酥油的味道,二是青稞的味道也不適應。
8、奶渣包子
奶渣包子顧名思義就是用奶渣做餡,藏族特色小吃,新鮮的犛牛奶煮沸以後被藏族人用傳統而獨特的方式分解,最貴重、最精華的是酥油,其次是奶渣,也就是提煉了酥油以後剩下的渣子。新鮮的奶渣酸酸的、白白的,可以用來做餡,奶渣包子由此而來,奶渣曬乾以後,藏族人習慣把它當零食吃,也放在粥或者湯裡面做佐料,外地食客真是吃慣這股味道,尤其是奶渣子的那股腥羶味。
9、麻森
麻森,西藏特色小吃之一,在盤子裡放上適當的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碎紅糖,攪拌糅合,盛入一個方形小木盒內,用手塞滿、壓實,即可製成麻森方形糕,味道香甜可口。在藏族的特色餐館裡,大多都是有這道菜的,現在即使不去西藏,只要有藏族特色的餐廳,也可以品嘗到麻森的,不過要是想喜歡這道美食,還是需要慢慢適應其味道。
10、氽灌腸
氽灌腸是一道西藏菜。又稱三、五腸,以新鮮羊小腸為衣,分別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分稱血腸、肉腸、面腸,合稱三腸,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別稱肝腸、油腸,與前三腸合稱五腸。這道重口味很濃重的美食,吃時真要做好心理準備。
這10大西藏人愛吃的另類美食你吃過哪些呢?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2020年好運連連必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