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守一事,生死相依!88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作品被羅浮宮收藏

2020-12-19 阿梅愛豆豆

88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作品被羅浮宮收藏:人活到極致,就是擇一事終一生…

在日本,有一個特殊的行業,

被稱為匠人,又叫做職人。

有這樣一個匠人,

他擁有驚人的平衡感。

他做出來的「獨樂」,

也就是中國的陀螺

可以立刻放在

武士刀和手掌上邊旋轉,

最長可長達18分鐘。

看起來很簡單,

但達到這樣的水平,

需要陀螺保持360度重量的平衡。

普通人做起來,完全掌握不好力度,但是他卻可以。

因為技藝高超,他製作的陀螺入駐羅浮宮,

他還在羅浮宮裡給物理學家,講解關於陀螺平衡的問題。

他就是廣井政昭。

他是日本代玩具手藝人。

因為家族世代做陀螺,

因此年輕的時候就對陀螺,

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差不多10歲的時候,

就能獨立做出一個陀螺。

如今,88歲的他已經做了近60年陀螺,

在別人含飴弄孫的年紀,

他卻堅持每天佝僂著腰在工作室工作。

廣井政昭做的陀螺,

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因為他給陀螺設置了很多小機關。

下面的這些陀螺,

你能看出是怎麼玩的嗎?

▼ 吃麵小人

這個吃麵小人的頭上有一把傘

叫做旋轉雨傘,

轉動雨傘上的把手,

小人就會開始吃麵;

一直重複這個動作,

就像他好像真的在吃麵一樣。

這一個也是類似,

模仿的是人們夏天扇扇子喝水的景象,

只要陀螺轉動,

扇子就會一直扇個不停。

▼ 飛碟

這個是飛碟陀螺。

飛碟是「雙層」的,當你拉動繩子之後,

最下邊的會先旋轉,

中間的小陀螺會飛起來旋轉,

最上邊的放在桌子上,

也會立馬開始旋轉。

所以這表面看起來是一個陀螺,

實際上是三個陀螺。

▼ 龜兔賽跑

廣井政昭覺得,

給孩子們講龜兔賽跑的故事,

太麻煩了,不如做個陀螺來演示,

於是就有了這款,

先把中間的小陀螺轉起來,

然後放進去兔子和烏龜

兩隻小動物就會追逐起來啦。

▼ 彈唱小人

這個彈唱小人,

是典型的一種老式陀螺,

旋轉最上邊的傘之後,

小人就會敲動自己的嘴巴,

發出音樂聲。

這個陀螺類似,

不同的是它是變臉陀螺,

像是川劇變臉一樣,

陀螺旋轉後開始變臉。

▼ 魔術師爸爸

旋轉陀螺後,

魔術師爸爸的肚子裡,

就會吐出顏色不同的小球,

小孩子們可以猜小球顏色來做遊戲。

▼ 櫻花樹

櫻花樹的玩法很簡單,拉動繩子後,

櫻花樹就會舒展並旋轉,

中間的小人就會開心地展開手臂。

這些陀螺,玩具屬性是第一位的。

對於工匠大國日本來說,它不僅是玩具更是一個實打實的手工藝。

日本有700年的陀螺文化,

上到80歲的老人,下到三歲的兒童,

都是陀螺愛好者,

因此日本還有獨樂博物館,

裡邊珍藏著日本從世界50多個國家,

收集的2萬多個陀螺。

廣井政昭就是日本陀螺文化的繼承者,因為陀螺在江戶時代達到頂峰,廣井政昭也因此被稱為:「江戶獨樂」。

其實,製造一個陀螺並不複雜,

但是難的是,

廣井政昭始終堅持用日本傳統方法,

手工製造陀螺。

走進廣井政昭的工作室,

你會發現周圍全都是,

他自己親手製作的工具。

因為他說,

不管跟鐵匠怎麼說,

做出來的刀具都不順手,

因此他自己專門打造了一整套刀具。

每次做陀螺之前,

他都會把刀具拿出來打磨一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他看來,「好的刀具,是對木材最基本的尊重。」

然後要打磨轉軸,陀螺的轉軸使用的,是高強度的不鏽鋼杆,用砂輪磨尖之後,固定在轉輪上,再用小銼刀打磨出形狀。

這個打磨非常細緻,如果有幾毫米的誤差,實際體驗就會差上一大截。

「正是因為小,才更要鄭重對待。」

選擇木料也很有講究,木料要選用闊葉樹木棶木才可以,因為它質地堅硬不易變形。

選取的木料,一定要靜置10年到30年不等。

「好的陀螺要經歷時間的考驗,

所以對木材也要嚴格把關」

還要用一小段木頭,

削成凸型方便扣入凹槽,

看起來像是隨手削出來的,

尺寸卻恰好吻合。

但其實哪來的恰好,

不過是熟能生巧。

接下來把木料截成塊狀後,固定在轉輪上,先用刨刀刮掉樹皮,做出陀螺的形狀,然後再用圓鑿在中心掏出2釐米的洞。

這個過程是最講究的,也就是做陀螺的奧秘:平衡。

普通人做出來的陀螺,不是這邊輕一點,就是那邊重一點,但是在做陀螺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工具讓你去測量重量的,但你卻要保持木料的,任何一個地方都重量均衡,所憑靠的就是兩個字——感覺。

「大凡足夠高深之技術,都與魔法無異。」

感覺,就是一種魔法。

這個平衡感,就連物理學家也做不到,它說不清道不明,就是一種「恰恰好掌握好尺度」的感覺。

這種感覺,來自於他長年累月的堅守。

陀螺成型後,要進行上色。

上色也是分步驟完成的,

塗完上一個顏色後要靜置一段時間,再上另一種顏色。

塗色後一個陀螺就製作完成了。

這樣的製作過程,無論是誰看了都會覺得很簡單。

然而,「取物之道,舉重若輕,舉輕若重。」

看似簡單的事情裡,往往藏著很多學問。

其實,年輕的廣井政昭經歷過很多失敗,做出來的陀螺有重量缺失的地方,就會導致勉強旋轉後很快停擺。

那時候他不得不用鐵片進行調整,在重量缺失的地方打出一個洞,將貼片塞入其中,使得陀螺的重量360度均衡。

這樣的調節雖然也可以讓陀螺保持平衡,但始終都不完美。

為了讓陀螺真正地達到完美的境界,他觀察了上千隻失敗的陀螺,找出每一個讓陀螺失衡的細節,對這些細節不斷優化,讓廣井政昭逐漸地掌握了平衡感,

因為他深知,平衡就是陀螺的靈魂。

即便88歲高齡,他還是定期推出新品陀螺,他的創造力似乎是無窮無盡的。

他說:「每每看到陀螺旋轉,我的腦子也轉個不停。我現在88歲了,經常腦子裡蹦出新想法,我就馬上跑到工作室做出來。做新的陀螺時,那感覺依舊新鮮。」

拿到廣井政昭製作的新陀螺,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一件事。

廣井政昭也為成年人,做了一系列的欣賞陀螺,

「雖然成年人都不愛玩陀螺了,但是這些陀螺拿來欣賞,也是很有意義的」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廣井政昭有點哽咽。

但不希望日本陀螺文化消失的他,還是推出了一系列欣賞陀螺,外形像是葫蘆的形狀,可以擺放在家中,但其實是3-6個小陀螺組成的。

在堅持手工製作的道路上,有人質疑說,手工製作比不上工業製作。

廣井政昭不屑地說,「我可是專業的,敬請期待」

然後反手就製作出一個陀螺,他製作的陀螺可以在指尖上旋轉不停,如同靜止了一般,但是工業製作的卻不行。

日本國內也對傳統手工製作有爭議,重視工藝的日本NHK電視臺,專門搞了一場陀螺比賽。

節目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老工藝人和年輕人代表,分別製作一個陀螺,然後比誰的陀螺轉動的時間長。

最後的結果是,老工匠隊以1分鐘多的優勢勝出!誰說老工藝不行?

能整整流傳四代人的陀螺技術,怎麼是工業就能輕易取代的呢?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日本的細節》中說:真正的匠人,可以用雙手生產出,比機器生產更精密的產品。

對於廣井政昭來說,正是如此。

如今發展到現在,最新的指尖陀螺依靠高科技,已經能轉動24分鐘了。

但是廣井政昭卻並不在意,他說:「高科技固然有趣,但如果孩子們只喜歡這樣的玩具那真是太可惜了。

孩子們玩陀螺主要是為了高興,不是為了追求時間,一個陀螺能轉100年,又有什麼意義呢?

正是因為每次旋轉的時間都不可預測,才是陀螺的樂趣所在。」

日本傳統工匠節目採訪他,問到已經88歲了,還打算做多久?

廣井政昭回答道:「我要活著做下去,直到我200歲。」

廣井政昭做了一輩子陀螺,在日本陀螺領域,無人能敵。

在這個工業化的社會,廣井政昭像是上個世紀的人一般,用最慢的速度在製作,一生只做了陀螺這一件事。

日語中有個說法:「一生懸命」意思是指不遺餘力去做一件,值得耗盡一生去追求的事情。廣井政昭就是如此。

什麼是匠心?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就是匠心,

擁有一顆赤誠匠心,就能抵擋所有平淡生活的危機。

相關焦點

  • 心守一事,生死相依!88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作品被羅浮宮收藏
    88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作品被羅浮宮收藏:人活到極致,就是擇一事終一生…在日本,有一個特殊的行業,被稱為匠人,又叫做職人。有這樣一個匠人,他擁有驚人的平衡感。為了讓陀螺真正地達到完美的境界,他觀察了上千隻失敗的陀螺,找出每一個讓陀螺失衡的細節,對這些細節不斷優化,讓廣井政昭逐漸地掌握了平衡感,因為他深知,平衡就是陀螺的靈魂。即便88歲高齡,他還是定期推出新品陀螺,他的創造力似乎是無窮無盡的。
  • 「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成就她一生」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如今收藏了大量露西·裡製作的扣子。後來,這些紐扣基本都成了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藏品,它們是陶藝家露西·裡 (Lucie Rie) 的作品。在這些小巧的紐扣背後是露西令人驚奇的一生,以及執著了大半個世紀的手作精神。
  • 國畫傳承 | 一生只專注一件事,一生只做一件事
    >有些人他一生在做各種不同的嘗試,而有的人他一生只專注於一件事。我一直特別喜歡,也特別欣賞一種人,能夠一直專注於做一件事的人。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由暢快。外人看來,也許會覺得不可思議,只有她們自己知道,這是我最想要也是我最喜歡的世界。他人的世界與自己無關。「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如果是我認識的眾多畫家裡,我最愛的一個。不敢說她的畫工是最了不起的,但我就是偏愛她的畫。
  • 88歲老人忠告:貧窮落魄時,建議去做這2件事,別40歲還一事無成
    88歲老人忠告:貧窮落魄時,建議去做這2件事,別40歲還一事無成生活,就像一個無形的天平,站在上面的每個人都有可能走極端,但這最終都是為了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使自己站得更穩,走得更好,活得更精彩。世界上有很多出色的企業家和哲學家,但兼具兩者優點的很少見,在日本就有這樣一位「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完美地契合了這兩點。
  •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愛一個人
    一生只愛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世間最痛苦的事,不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而是愛人就在面前,卻不能再多看一眼。84歲時別人羨慕陸遊命長,他卻說,失去她,只剩「換回四十三年夢,燈暗無人說斷腸」的寂寞。唐婉是陸遊一生所愛,那麼寫詩,便是陸遊一生所痴。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徐霞客壯麗的一生為旅行家做了完整定義,我們再次講述徐霞客的故事,挖掘前所未知的史料,以他的事跡紀念「中國旅遊日」。今天倡導學習徐霞客,不是要人人成為徐霞客,而是要學習徐霞客精神,領悟旅遊真諦,在「宅風」日盛、動動拇指即妄談是非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地提倡外拓意識、踐行精神、實幹態度,從實踐中汲取更充實的營養。題記:途窮不憂,行誤不悔。
  • 大凡成功者,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大凡成功者,一生只做一件事。01大凡名家,一生只做一件事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凡能稱為「XXX家」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生只做一件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美遇人生】她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輩子只愛一個人,一次只見一個朋友
    自我生長Self-growth她一生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陶藝。「做陶時,就只是做陶,如果你硬要把它塑造成什麼,往往會得不償失。」這種專注,不僅體現在她做陶的態度上,還深深浸潤在她的生活中。她只穿潔白的衣服
  • 陶藝家Lucie Rie: 一生只做一件事!
    Lucie Rie(1902-1995),生於維也納,活躍於倫敦,當代重要的女性陶藝家。「有人問我把自己歸為當代陶藝家還是傳統型,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藝術是永生的,不管新或舊。藝術理論對我來說沒有意義,我有的只是對美的追求,這就是我的哲學。
  • 日本的這些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日本,有很多匠人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哪怕是鮮為人知的事,他們也在用心專注地演繹自己的生活。有些傳統技藝會在工匠們的代代傳承下延續著,也有的手工技藝已經慢慢被機器生產所取代,日本有些工匠們仍然在堅持著一些很少人去堅持的事情。今天禾希有物想跟大家聊一聊來自日本的幾個匠人,他們傾盡一生,做著一些可能很少人聽說過的事情。
  • 畫家楊奇:一生只做一件事
    四川在線樂山訊(羅莉)92歲的楊奇家居樂山鬧市,三室二廳的房子開門見畫,餐廳與客廳相通,餐廳牆上掛著大尺寸山水畫,沙發牆上是栩栩如生的花鳥。屋內拉通排開懸掛最新的《百虎圖》,尚未完稿,尺寸過於巨大,得由多幅作品拼作一幅。
  •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情付一生
    90歲高齡的袁老,每天還是風塵僕僕的樣子,他幾乎每天都要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就在袁老啟程去北京參加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前,還去田裡觀看了稻田長勢。不贊網紅不贊星,只贊中國科學家,袁老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世界的驕傲,只有他這個科學家是永遠面朝黃土背朝天,世界上再不可能出現第二個他,1974年第一個培養雜交水稻的是他,每畝1000斤水稻產量實現者是他,18年他更是將每畝四五百斤的沙漠海水稻推向了全世界,讓更多的人不再挨餓,而海水稻試驗證明,中毒鹽鹼地種植三年,重度鹽鹼地種植六年,沙漠土壤可得到大幅度改善,曾經歐洲探險家開闢了大航海時代
  • 陳省身: 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只上過一天小學。8歲那年,陳省身才去浙江秀水縣城今嘉興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可那天下午放學時,不知什麼緣故,老師卻用戒尺挨個打學生的手心。陳省身雖然因為老實沒挨打,可這件事卻對他刺激太大,從此便不肯再邁進小學校門一步。第二年他考入中學,4年中學之後,於15歲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本科。在南開,陳省身先生做出主修數學的第一次選擇。
  • 「莫高精神」啟示錄: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為他們棄繁華入荒涼、棄享受選熱愛而動容;為他們不約而同守護莫高窟一生而震撼;更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不悔選擇而落淚(前兩位已先後逝去,樊錦詩也已82歲高齡)……正是由於他們身上散出的強烈的「莫高精神」和不懈努力,敦煌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敦煌學」已成為國際所公認的一門顯學,敦煌這個曾經由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世界文明的交匯樞紐正在「一帶一路」的新背景下綻放前所未有的光芒。
  • 一生只做一事,一生只愛一人
    而這家小店的開創者及經營者,是一個年已八十五歲的老人,他從九歲被父母趕出來討生活,做壽司已經七十年了。他就是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如今已九十高齡,依舊執著在自己的壽司旅程中。他說,「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會繼續攀爬,試圖爬到頂峰,但沒人知道頂峰在哪裡」。
  • 莫奈:一生只做一件事
    即使是不關注藝術的人,提起他的名字時,總能想到《日出·印象》,這幅於1872年在勒阿弗港口創作的作品,這也是他在美術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幅,也是印象主義的開山之作。 《日出·印象》 莫奈 因為在學畫畫的時候,色彩老師一定會和你說起莫奈大師的印象派代表作品,大家一起學習,臨摹大師的作品。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 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深度好文)
    一生只做一件事。這是一個古訓,成為當今許多現代人的人生格言。但可能的陷阱是,你不能確定這件事對你來說,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這件事也許會帶你去天堂,也許會拋你入地獄。一生只做一件。假如姚明只練鉛球,那麼中國多了一位平庸的扔鉛球的選手,而少了一位籃球巨星;假如劉翔只練跳遠,那麼中國多了一位平庸的跳遠選手,世界上少了一名優秀的短跑健將。有時路在你面前突然轉了個彎兒,或分出了叉,這時,你仍做那一件事,還是選擇另一件事?一生只做一件事,這需要資本和毅力;換一件去做,這需要幸運和膽識。
  • 修舊書、做裁縫……他們窮極一生只做一件事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窮盡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種堅持、一種精神,把簡單做到極致日本神戶有位叫岡野信雄的小工匠他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舊書修復在常人看來,這種事情實在是乾燥無味而他卻樂此不彼,最後做出了奇蹟:任何汙損嚴重、破舊不堪的舊書只要經過他的手即光復如新
  •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就是按照自己的人生準則去做食物。」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師徒恪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全力以赴,做好天婦羅。 最不喜歡和最喜歡的,都是天婦羅 「神」的一大絕活是「聽油」 1月4日早晨,我在工人體育場門口見到早乙女哲哉。一位身材瘦瘦高高的老人,裹在一件長度及膝的黑色羽絨服裡,露出一張笑嘻嘻的臉熱情向我打招呼。
  • 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周慧珺說:「我是幸運的,小時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歡做什麼,並且一生執著於此。那就是書法。」在她兩屆任期內,帶領團隊主編的《上海代表性書家系列作品集》於2007年出版,並獲得中國政府圖書獎。2007年1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海派書法晉京展」和回上海的「匯報展」,令海派書法聲震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