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爭中少數可以給士兵帶來愉悅感的食物,巧克力一直是許多國家軍糧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小零食。它的高熱量、高脂肪的特點,使得不少士兵在殘酷的作戰中有了一劑可以慰藉心靈的"良藥"。
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軍用巧克力大戶,就是美國和德國。早在二戰期間,兩國為士兵提供的巧克力就曾在歷史上留下過深刻的印記,直到今天,這兩國的軍用巧克力依然是軍糧界中數一數二的存在。
一、"好吃的"美軍巧克力
巧克力在美軍中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最早的巧克力是壓制而成"龐然大物",食用前需要軍需官進行切割,才能分給其他士兵食用;因為操作費時費力,因此軍需官在分割巧克力時,一般都會大發牢騷一通。
之所以巧克力成為軍糧,最關鍵的就是其特別豐富的熱量,每50克巧克力所含熱量相當於700克的主食熱量。而且為了減少巧克力中的苦澀味道,製作時還要加入大量的糖,這使得巧克力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熱量殺手";其次巧克力中蘊含的咖啡因和可可鹼,能讓軍人在戰鬥間隙保持提神作用,增加興奮力。
時間轉眼來到二戰,1937年美軍開始在標準口糧中加入巧克力,其製造廠商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糖果巨頭好時(Hershey's)。一般在美軍D型口糧中,巧克力就作為主角存在其中,作為緊急的戰時口糧,軍用巧克力口感不如民用版那麼柔和。為了保證運輸途中不受損壞,軍用巧克力一般會被製成高熱量、易攜帶並能抗高溫的方式進行攜帶。這當中抗高溫尤為體現的最為關鍵,在熱帶或沙漠作戰中,如果使用普通的方法來製造巧克力,那麼在高溫的炙烤下,巧克力很快就會化成一灘爛泥而無法食用。
為了保證軍用巧克力的質量,美軍派出了一名名叫保羅·洛根的軍需官與好時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會談。會談中,洛根言簡意賅地表達了美軍的要求:1. 重量不得超過4盎司;2. 成品必須含有高熱量,方便士兵進行作戰;3. 有足夠的抗高溫能力,不會快速融化;4. 不要美味的口感,最好不要超過水煮土豆的味道。
接到建議後的好時集團,開始將精力投入到新產品的研發中。為了保證以上四點要求能夠全部符合,好時採取了一個新生產方案,將原本液態灌鑄的方法改為手工捏造,經過稱重後才會押入鑄模。為了使得新產品有著充足的營養,產品配料中除了最基本的可可脂、奶粉、蔗糖外,還額外加入了燕麥粉、香精、維他命B1等物質,營養的問題也一下子得到了解決。
經過樣品測試之中,1937年6月美軍從好時公司訂購了約9萬條這樣的"改良巧克力"。為了更好地稱呼它們,該款新巧克力以軍需官洛根的名字命名,簡稱為"洛根棒",隨後美軍在菲律賓、巴拿馬等地進行試吃活動。雖然味道不佳,但因為營養充足,所以在美軍當中成為了人氣產品。
"珍珠港事件"後,美軍直接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洛根棒"開始成為必備商品在軍糧中經常出現。吐槽它糟糕口感的段子也開始在美軍中大幅傳播,比如有的士兵稱它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毒死軍犬的元兇"、"健全人都不會食用的低劣垃圾"等等。根據統計,1942年好時公司生產了約1.1億條巧克力棒。
次年為了解決口感不佳的問題,好時公司又與美軍後勤共同研發了一款新的巧克力"Tropical Bar",相比於口感糟糕的"洛根棒",新產品的味道更類似於民用巧克力。雖然一些大兵依然對口感多有抱怨,但在物資匱乏的歐洲,無論是拿"洛根棒"還是"Tropical Bar"都能讓你成為大街上最靚的仔。
除了以上兩種粗糙口感的巧克力外,美軍也有正常口感的M&M巧克力豆,也時不時的下發到每一名士兵。總而言之,美軍二戰期間巧克力的配發量是最高的,這也讓美軍成為了同盟國中最為幸福的軍隊。
二、神一般的Scho-Ka-Kola
作為二戰綜合實力最強的軸心國,德國對於士兵軍糧的要求就跟日耳曼民族的特性一樣嚴謹和細緻。就連巧克力這樣的小零食,德國人也是用料十足、從來不敷衍了事,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Scho-Ka-Kola"巧克力。
該巧克力是由德國著名的希爾德·布蘭德巧克力工廠於1935年生產,名字是根據主料中的"巧克力、咖啡、可樂果"三個德語單詞的前綴組合而成。足量的原料,也使得該巧克力咖啡因含量十分驚人:四塊巧克力就相當於一份意式濃縮咖啡,六塊巧克力則相當於250毫升咖啡或一瓶能量飲料。吃了如此提神的巧克力,德軍士兵絕對可以精神抖擻地進行戰鬥。
在柏林奧運會上,"Scho-Ka-Kola"首次出現在世人眼前。此後德國境內各家巧克力工廠都開始生產該產品。根據資料顯示,最早配備"Scho-Ka-Kola"巧克力的是德國空軍,因此在德軍內部,"Scho-Ka-Kola"也有著"飛行員巧克力"的美稱。後來陸軍裝甲兵和潛艇兵也開始大量裝備這款巧克力,以備戰鬥時的不時之需。
有的資料顯示,"Scho-Ka-Kola"當中含有違禁品,因此才會讓服用者有極其興奮的感覺,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謠傳。真正的"Scho-Ka-Kola"當中沒有添加任何違禁物質,而許多人誤傳的是德軍一種專門的興奮藥品,意譯為"柏菲丁",只是因為形狀顏色類似巧克力塊,而且以空軍人員使用較多,因此才會出現這一誤解。
從外觀來看,"Scho-Ka-Kola"包裝盒有紅藍綠三種顏色,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口味,即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和牛奶果仁巧克力。除了口味十分誘人外,"Scho-Ka-Kola"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它的包裝:圓形的鐵盒或紙盒分為上下兩層,每層裝有八塊錐形巧克力塊;最早的八塊巧克力為一體,食用前需要用手掰開,現在已經切分完畢。
雖然德國本土無法生產可可脂,但是聰明的德國人顯然有自己的想法:為了發動戰爭,德國開始在全世界各地收集物資儲備,可可豆就是這當中的一份子;再加上開戰後不久,比利時和法國相繼淪陷,德國也順勢將其在非洲的殖民地收為己有,可可豆的供應就不是問題了。即使遭受物資禁運時,德國也能從瑞士進口一批可可豆,用於巧克力的生產。但隨著二戰末期德國的節節敗退,穩定的可可豆和可可脂無法供應,所以只能用"代可可脂"進行製作,味道當然比原來的版本要遜色不少。
三、美德兩國巧克力戰後歲月
經過二戰的洗禮,美國和德國的巧克力生產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例如德國的"Scho-Ka-Kola"巧克力,生產它的工廠在盟軍的轟炸中被摧毀,直到1950年該廠的巧克力生產才恢復正常。戰後經過一系列的媒體宣傳,"Scho-Ka-Kola"巧克力再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在歷經多次收購後,現在的希爾德·布蘭德巧克力工廠已經成為著名食品巨頭阿華田的子公司,開始在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生產"Scho-Ka-Kola"巧克力。而在收藏界來說,在納粹德國期間生產的巧克力已經成為十分珍貴的收藏佳品,這當中以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版本最為出名。
而在美軍軍中惡名滿滿的"洛根棒",在二戰結束後就停止了生產。而另一款巧克力"Tropical Bar"則一直作為美軍軍糧直到20世紀70年代。90年代初,好時公司曾經推出過一種抗高溫巧克力,但因為受眾人數不多而未能投入量產。現在的美軍軍糧中,已經用能量棒和穀物棒代替了巧克力,曾經名噪一時的美軍巧克力也結束了它傳奇般的軍旅生涯。
結語
對比二戰德美兩國軍隊的巧克力,雖然在營養成分上各有千秋,但在味道和受歡迎程度上,德國的巧克力還是略勝於美軍巧克力一籌。可即使這樣,依然沒有挽救納粹德國最終戰敗的命運,美軍士兵在勝利信念的支撐下,嚼著他們認為難吃無比的巧克力,取得了二戰的勝利。正義在歷經多次磨難後,還是戰勝了邪惡的力量。
參考資料
1.《二戰美國後勤啟示錄》
2.《二戰後勤大事記:德國篇》
3.《第三帝國的戰地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