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黑暗料理」,究竟是民族的天賦,還是歷史的選擇?

2020-12-15 吃貨研究所

所有在英國留過學的小夥伴,想必都有著對英國飲食的「美好記憶」——冰冷的三明治,齁甜的蛋糕,裹了麵糊炸得膩人的魚,還有黑黢黢的布丁和馬麥醬。

咬一口就甜掉牙的紙杯蛋糕上,額外蓋著厚厚一層糖霜 | public domain pictures

麵包抹馬麥醬,這滋味兒,誰吃誰知道 | the daily edge

不僅如此,所有的蔬菜都煮得軟如爛泥,摻了海量奶油的土豆泥配一切……

炸魚,土豆泥,豌豆泥 | tripadvisor.uk

在「吃」上,英國人的確不太講究。雖然在國際大都市倫敦可以吃到世界上幾乎所有美食,然而「英國菜」仍然高居飲食黑名單榜首(可能還有芬蘭菜表示可以一戰)。就連英國人自己也揶揄自己國家的飲食「世界第三」——法國菜和中國菜第一,其餘第二。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要知道,大英帝國曾經雄霸半個地球,從東方到西方什麼珍奇玩意兒沒運(搶)回國他們自己的博物館,從舊世界的胡椒到新世界的辣椒要啥有啥;引領了工業革命,科技又如此發達,怎麼就折騰不出點兒好吃的花樣?(難道真的是血液裡流淌著地溝油?)

蘇格蘭美食haggis,羊肚裡裹著羊雜碎 | wikimedia commons

抱著這樣的疑問,我翻了翻英國的飲食歷史——還真別說,全球貿易和工業革命,得為「黑暗料理」背一部分鍋。

01

糖和麵包

/工業化下的沒得選的日常 /

工業化和國際貿易,這是支撐起大英帝國的兩個支柱。我們在歷史課本上都學到了,隨著17世紀英國航海霸權開啟,18世紀紡紗機和蒸汽機的誕生,英國建立起了橫跨全球的貿易網絡,成為了所謂的「日不落帝國」。其中一環,就是從非洲獲取黑奴,賣到加勒比種植園生產蔗糖,蔗糖運回英國供英國人消費,再將英國產的工業製品賣到世界各地。工業的發展帶來的製糖工業的發達,也讓白砂糖成為了社會上流行的標準消費品。

西印度(今加勒比)的蔗糖種植園 | ancient origins

糖的價格,也因此大大降低,消費量顯著上升。17世紀初,英國人人均年消費糖量才不過一磅左右(400-500克),而到了18世紀末,已經增加到了7公斤。而隨著工業發展、人們收入的提高,一般家庭也開始能夠消費得起糖來,糖擺脫了奢侈品的地位,登上了平民階層的餐桌。

比如,配上從錫蘭、印度進口的茶,加糖的紅茶一時成為了從上至下都流行的食物。但和英國上層階級的所謂「下午茶」不同,工人階級們消費茶的習慣更加簡單粗暴一些——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們會使用廉價的碎茶,加上大量的糖配出十分甜的茶來驅散疲勞,供給必要的卡路裡,這也就是所謂的「high tea」。直到現在,英國有些地方的方言依舊將傍晚的那一餐叫做「tea」。

英式下午茶 | public domain pictures

搭配這種茶的食物,就比較簡單粗暴了。工人階層離開了自己的土地,沒有辦法再進行耕作,所有的食物都必須從市場上購得。在經濟條件好的時段,他們可以吃得上南歐來的葡萄乾、印度來的香料、愛爾蘭農場供給的牛肉,還能喝上啤酒。然而,當經濟周期下行,物價上漲、收入降低,工人階層就比較倒黴了。

18世紀後期,英國國內燃料價格上漲,城市裡的工人們沒有自己的地,也沒法獲取燃料來正兒八經做頓飯,連牛奶都喝不上。這時候,工業生產的糖和糖漿就成為了唯一的救贖——起碼甜味還是令人愉悅的。麵包也只能從量產的麵包房獲取,有了愛爾蘭和北美的廉價小麥,餵飽一家好幾口人不成問題,但口味的確是要犧牲了。

維多利亞時期的普通家庭廚房複製 | the recipes project

歷史學家利齊·克林漢姆(Lizzie Collingham)在《飢餓帝國》中描述了工人階層的這樣一個日常圖景:

「……當買不起牛奶的時候,往粥上面淋一點兒糖漿可能會可口一點兒。往麵包上塗的那一層糖漿,也是好的黃油替代品……一壺甜茶,加一片麵包和糖漿,至少讓人以為這還是一頓熱飯。茶能夠抑制食慾,糖和糖漿取代了新鮮的肉、牛奶、黃油、奶酪與蔬菜。」

就像現在,忙碌的人們無心考慮吃什麼,重油重鹽重口的外賣成為了飲食的主力,它們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味覺。

02

工業化使得"本地食品"逐漸消失

/吃飽肚子是當務之急 /

單調而「湊合」的飲食,成為了工人階層的日常。實際上,英國人確實不太擅長自己在家做飯,擁擠的城市貧民窟,可能連個像樣的廚房都沒有;而現在流行的「英國菜」,大多也不是什麼「傳統美食」,不少也要拜現代貿易所賜,解決的是填飽肚子的燃眉之急。

一種派——cornish pasty | RAF lakenheath

比如外面有一層酥皮、裡面是肉餡的派(沒錯,在英國,「派」是鹹的),本來是一種在街邊售賣、便於手持攜帶的食物;所謂「國菜」的炸魚薯條,也是酒吧或者小食攤用報紙包好賣給人下酒的。裹麵粉炸的新鮮鱈魚,要等19世紀冷鏈運輸技術發明之後才流行開來。所服務的對象,也都是一天疲憊之後需要打打牙祭的工人們,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填飽肚子是首要任務,而對口味的追求降為其次。

維多利亞時代的街邊小吃攤 | the victorian web

那你要問了,法國、義大利等等歐洲國家,不是也經歷過工業化嗎?為什麼美食就這麼豐富呢?實際上,法國和義大利的工業化,遠不及英國這麼迅猛和徹底,一直到19世紀,還有相當程度的小農經濟得以保留。而在商業社會到來之時,國家和社會得以讓小農經濟以一個合適的方式參與商品交換,而不是向英國一樣全都放棄自己的土地當紡織工人(反正英國悽風苦雨也沒啥好種的……)。

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便是「產地保護」,也就是國家用相應的制度給予在地的農產品一個認證,讓農民們可以保留自己引以為豪的傳統,且賣出去之後有利所圖,比如法國的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lee,喝紅酒的朋友們可能有了解,產地保護能細到某一塊田)。

受產地保護的布裡奶酪 | Tomas Clancy

其實法國的各種產物,例如奶酪、鵝肝醬等等,都有這樣的產地保護,這樣一個村裡「祖傳的口味」就能得以認證且保留。義大利著名的帕米森奶酪,其得名就是產地叫Parmesan。雖然英國也有類似於薩默賽特的蘋果酒這樣的產地認證,但是遠遠沒有義大利和法國這樣深入人心,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和資本投入也要少得多,來自平民階層的「美食」也就無從提及了。

同樣的,我們國家的平民美食,也大多來自某一個獨特的產地,然後在全國發揚光大,豐富的飲食傳統和在地的農業/手工業傳統,也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的事兒啊。

英國薩默賽特郡的蘋果 | Flickr/Daxis

03

萬能的罐頭

/向產量投降 /

而工業化帶來的另外一個「成果」,就是保質期長、運送成本低、廉價的真·工業食物,其中罐頭食品是最具代表性的。

實際上,密封罐頭的技術是一個叫做尼古拉斯·阿佩爾特(Nicholas Appert)的法國人發明的。當時,拿破崙想要解決軍隊的食品供給問題,而阿佩爾特結合已有的實踐經驗,發明了密封金屬罐外加高溫消毒的技術,大大地提升食品的保存期限,也因此得到了法國政府的獎賞。

在流水線上工作的罐頭女工 | Kaitlyn's history blog

不過,對吃十分講究的法國人並沒把罐頭食物放在眼裡,反而是英國人將此發揚光大。一個叫做彼得·杜蘭德(Peter Durand)的英國人,緊跟著阿佩爾特的步伐,申請了密封罐的專利,其中也參考了不少阿佩爾特的發明技術,並把它賣給了英國商人。1813年,英國第一家食品罐頭公司成立。憑藉著英國人先進的工業技術和生產線,從肉、魚到蔬菜湯、糖漬水果,英國人都能生產出來。

罐頭食品生產的一大核心就是高溫。關於微生物的研究發現,有些休眠狀態的細菌和真菌孢子(比如肉毒桿菌芽孢)可以在100°C以上的溫度存活。一般的食物煮熟了馬上就吃了,溫度足夠殺掉活菌就行;但是細菌芽孢卻能在罐頭的厭氧環境中甦醒、生長然後讓食物變質,所以必須要消滅乾淨——在130°的高溫下蒸上接近20分鐘。

各類蔬菜和水果罐頭 | thrive with Kay

在巴斯德關於細菌的研究之前,人們已經通過不斷的試驗,得出了「高溫能夠保證食品不變質」的結論;後來關於微生物的研究,更是促成了生產流程的標準化以及食品安全的提升。不過,長時間高溫消毒會讓食物失去原有的口味,只好用口重的調料掩蓋,味道自然不怎麼地了。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味道不是首要考慮。英國廣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軍隊,非常需要這些罐頭來給他們提供「家鄉的食物」。比如,在印度的殖民地官員,會在午餐會上食用「罐裝魚、培根、鵝肝醬餅、蘆筍和奶酪」,配上罐裝豆子、糖衣慄子以及瓶裝杏仁和葡萄乾。而上流人士的餐桌上,則是文魚罐頭、罐裝蘑菇、瓶裝豆子,以及醃黃瓜、調料、果凍和果醬,這些都是「令人敬仰的東西」,但光看罐頭二字就讓人食慾全無。

19世紀的英國食品工廠 | grocery encyclopedia

為了方便,殖民地不少美食也被英國人改造成了快餐,例如印度的咖喱,本需要精心調配的各種香料,結果被英國人把所有的粉粉都堆在一起做成混合料包,和雞放在一起咕咚咕咚一通亂煮。後來自然也出現了罐頭制的咖喱,連煮都免了。

而到了19世紀末,由於技術的發展以及量產帶來的廉價,工業食品蔓延到了城市民眾的餐桌上。人造黃油、煉乳和可可等等工業產品開始成為家庭食品主力;來自殖民地和新世界的(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等地),被提前稱重然後密封包裝,放在雜貨店裡賣;從夏威夷和馬來西亞進口的水果罐頭也登上了商品貨架。普通工人階級也能通過罐頭食品,製造虛假的「奢侈享受」了——

「……傍晚茶包括加拿大三文魚罐頭,佐以麵包和黃油,澳大利亞梨子罐頭和康乃馨煉乳。」

不要笑人家寒酸,在那個年代,罐頭和其它工業食品對於平民階層非常重要。一戰和二戰兩場戰爭,英國廣布全球的的農產品貿易遭到了嚴重打擊。在嚴格的配給制度下,罐頭蔬菜成為了平民階層幾乎唯一的蔬菜來源,美國產的午餐肉簡直有如珍饈。甚至連一些上層階級都因戰爭的經濟拮据而失去了專屬的廚師,搗鼓不出來歐式的美食,不得已加入了「黑暗料理」的隊伍。

戰時配給制 | wikipedia

而當經濟恢復、人們又重新開始考慮口腹之慾之時,也就早已沒有了「英國美食」一說,來自民間的飲食文化幾乎斷代,高端飲食只好轉向法國菜、義大利菜,而平民飲食則由各類移民後裔(中國、印度、土耳其等)提供。

炸魚薯條 | Flickr/Gene Hunt

不得不說的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天時、地利以及人和,也有各自獨特的歷史背景,而食物也在不同的階段扮演著迥然不同的歷史角色。技術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變遷,如此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口味,而我們也在時代的洪流中塑造著我們自己的飲食記憶。

影響飲食呈現的因素有很多,這裡只挑了幾個方面來講,無法涵蓋全部。下次當你為「傳統美食」而驕傲的時候,不妨也琢磨一下,它們究竟經過了怎樣的波折才來到了你的手裡。

參考文獻

[1] Collingham, L. (2017). The hungry empire: How Britain’s quest for food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Random House.(中譯本《飢餓帝國》)

[2] Collingham, L. (2012).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Penguin.

[3] Graham. J. C. (1981). The French connection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canning.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74(5), 374-381.

[4] Mintz, S. W. (1986).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Penguin. (中譯本《甜與權力》)

作者:李子李子簡訊

編輯:Luna

.

以下來自作者(保命)碎碎念:

最後也要為英國菜辯護兩句:實際上英國的吃食還挺多,本土產的車打奶酪(Cheddar)、切郡奶酪(Cheshire Cheese)、蘋果酒(Cider)都品質上乘,而諸如謝菲爾德派、炸魚薯條、燉牛肉和焦糖布丁這樣的「慰藉食物」(comfort food),的確能夠在飢餓的時候給人注入無上的快感——就像它們當年給飢餓的勞工們提供的慰藉一樣。而新時代的英國人,也積極地進行著美食創新,還出了Gordon Ramsay和Jamie Oliver這樣的名廚。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吃不慣的「黑暗料理」,或許也是英國人屬於家鄉的寶貴回憶。就連我現在都還挺懷念專屬於英國的粗薯條(chips/wedges)呢,麥記那種細細的French fries根本就是異端,哼!

圖 | pixabay

本文來自果殼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作 者 名 片

你 可 能 還 會 喜 歡

OMG,這些冷門甜品你都見過嗎?吃它!

陝西八大怪之一,吃它得眼睛瞪得像銅鈴!

為什麼我不推薦大家老喝鮮榨果汁兒?

9款超簡單醬汁,讓你吃的沙拉、涼菜天天不重樣!

關 注 所 長

不 再 錯 過 好 文 章

看完還不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英國菜難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賦,還是歷史的選擇?-虎嗅網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要知道,大英帝國曾經雄霸半個地球,從東方到西方什麼珍奇玩意兒沒運回國他們自己的博物館,從舊世界的胡椒到新世界的辣椒要啥有啥;引領了工業革命,科技又如此發達,怎麼就折騰不出點兒好吃的花樣?
  • 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是歷史的宿命嗎?
    在大英帝國的領土上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英國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那麼大英帝國為何可以成為統治世界300年霸主?是英國的社會體系?政治制度?經濟能力?還是如英國人所說他們天生有效?的確英國的議會制度的開創和工業革命的發動者讓英國人享有了發展的紅利。但是這些英國的歐洲鄰居們一樣可以學呀!
  • 英國菜難吃,究竟是民族天賦,還是他們對食物要求真的很低?
    不過作為大吃貨國的我們還是忍不住想要好奇一下,他們把菜做得這麼難吃,究竟是民族天賦還是他們對食物的要求真的很低呢?別以為這句話說的有多刻薄,實際上只不過是將英國的現狀複述一遍罷了。如果你在英國生活或者工作,那麼對於英國人的飲食結構會有很大的疑惑,首先他們除了炸魚薯條之外,能吃的菜真的沒有幾種,所以當地人最常吃的食物還是炸魚和薯條,區別只在於使用油紙包包著邊走邊吃,還是放在盤子裡面用刀叉分割著吃。
  • 大英博物館:亞述制度是福音還是詛咒?解析亞述帝國為何自掘墳墓
    無論是中國的瓷器還是羅馬的雕塑,好像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在其中。如果你想看某個文明的文物,大英博物館是最好的選擇。其中有一個被稱為亞屬迴廊角落,這裡珍藏了許多亞述帝國的珍貴文物。亞述王宮裡的浮雕美輪美奐,近距離觀賞這些浮雕,你能看到亞述帝國曾經的輝煌。
  • 解碼大英帝國的衰落之戰,布爾人的民族驕傲——第二次布爾戰爭
    大英帝國一度佔據了近三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和4億多人口,差不多佔當時全球陸地面積的1/3和總人口的1/4,然而英國本土只有區區24萬平方公裡。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的米字旗曾經在全球各地高高飄揚,向全世界炫耀著登峰造極的「日不落帝國」那不可一世的傲慢、自負和輝煌。自從有了殖民地,英國便開始喜歡使用「大英帝國」一詞,英國作為一個殖民帝國的歷史達350餘年之久。
  • 舌尖上的大英帝國
    然而就是這樣對食物毫無審美的英國人,化食慾為動力,在近代史上愣是硬生生地弄出了一個大英帝國來。當然,這裡面的歷史內容極為豐富,遠不是一篇文章便能講清的,因此小編為大家挑選出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最有意義的三種食物——魚、糖和茶。 首先,我們要從魚開始說起。
  • 歷史殘酷的教訓:鴉片戰爭不光毀了清朝,也毀了大英帝國
    前幾年,一家門戶網站做了一次「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的評選活動,入選對象有: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大唐帝國、蒙古帝國、大英帝國、美國等等。最後,排在榜首的是19世紀的大英帝國。(圖:大英帝國的象徵——徵服者威廉)  雖然各個帝國的支持者都不在少數,也都各有支持的理由,但這個結果還是頗能服眾的。
  • 《閃爍之光》黑暗之主符文天賦怎麼選擇 黑暗之主符文天賦選擇技巧
    導 讀 在閃爍之光手遊中黑暗之主符文天賦小夥伴們應該怎麼選擇呢?
  • 這個國家比大英帝國更早稱霸世界,是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顧名思義,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耀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大、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殖民地並掌握世界霸權的帝國,一般印象當中的日不落帝國是指大英帝國,其實在世界歷史上,有一個國家比大英帝國更早稱霸世界,是第一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西班牙帝國,它源於西班牙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卡洛斯一世的一句話
  • 《帝國邊緣》:大英帝國在東方的收藏與劫掠
    第一部分是從東印度公司佔領孟加拉開始,詳述了18世紀末期徵服印度的歷史,主要講述了英國著名的殖民軍統帥羅伯特·克萊武的軍事、政治經歷和收藏家的生涯。第二部分是大英帝國收藏的關鍵時期:1798年法國入侵埃及,1799年英國佔領南印度的塞林伽巴丹,英國逐漸開始在東方和美洲直接對抗法國的殖民擴張,大英帝國的政策轉向主動徵服,沿著印度的前線和邊界「收藏」領地。
  • 「大英帝國」夢該醒了!
    英國外交部最近也發表所謂的人權報告,妄稱自2018年以來中國的人權狀況「持續顯著惡化」……英方的這一系列操作,挑釁意味十足,讓外界恍惚間覺得「大英帝國」似乎詐屍還魂了。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些英國人在做「大英帝國」的黃粱美夢罷了!這些人的身體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但思想還停留在19世紀和20世紀,死活都不願意放下殖民主義的心態。
  • 中外通史:作為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會有些什麼「痛處」?
    百家原創作者:小菊道歷史了解中世紀歷史的人對大英帝國應該有所了解,在當時大英帝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就像現在的美國,然而這麼強大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痛處,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的痛處是什麼吧。
  • 甘地和大英帝國的衰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大戰中無處不在的歧視,還是讓組成帝國的各個殖民地、自治領,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識」,他們越發感覺到,自己跟大英主子不是一類人。包括甘地在內,也把這場戰爭當做「交易」,參戰不再是出於純粹的效忠,跟布爾戰爭那會相比,他的心態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大英帝國體系內,就出現了分離運動的高潮。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它記錄了全球幾乎全部人類文化從開始到現在的歷史文物,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博物館。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隨後英軍翻越懸崖抵達亞伯拉罕平原,再次擊敗法軍,迫使法屬加拿大總督投降,這個省份落入大英帝國手中。英法雙方大打出手,削弱了各國列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力。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大英帝國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實行高壓政策,大英帝國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獨立戰爭爆發。
  • 歷史:身高1.5米的維多利亞女王憑什麼讓大英帝國稱霸全球?
    1887年及1897年,英國舉行隆重大典,慶祝女王登基50周年和60周年,並借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舉行帝國殖民地會議,利用女王聲譽,鞏固大英帝國的統治和內部團結。 」時期,這個時期的大英帝國走向了世界之巔,它的領土達到了3600萬平方公裡。
  • 唯一讓大英帝國割地賠款的國家
    不過從世界歷史來看,一些強者,也曾經割地賠款,就比如普法戰爭後的法國,一戰二戰之後的德國,都曾割地賠款。德國和法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比,都可以說是強者,但也會割地賠款,原因也很簡單,它們遇到了更強者。這就好比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那麼按照這種邏輯,世界第一強國,應該不會割地賠款了吧?其實也未必,就比如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何等的強悍,但也有割地賠款的經歷。
  • 大英帝國最後的機會——張伯倫與帝國聯邦運動(上)
    其實,邱吉爾是大英帝國衰落期裡的守成之主,而約瑟夫張伯倫則是帝國午陽時的「革命家」,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的失敗,標誌著大英帝國喪失了最後一個歷史機會。一、激進主義者張伯倫1897年是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普天同慶,帝國儀式巍峨壯麗。
  • 緬甸最強大的朝代,打敗大清滅掉暹羅,最後被大英帝國強行吞併
    同年,出身今天緬甸主體民族緬族的雍籍牙,登基稱王建立貢榜王朝,與緬甸境內多個割據勢力對峙。雍籍牙是緬甸歷史上被後世尊稱大帝的三位君主之一,另外兩個是蒲甘王朝阿奴律陀、東籲王朝莽應龍。既然雍籍牙被後世尊稱大帝,可想而知他肯定有顯赫的歷史貢獻,他最大的歷史貢獻正是統一了四分五裂的緬甸。
  • 視頻 | 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
    紀錄片《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來源:騰訊視頻附錄: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文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