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小菊道歷史
了解中世紀歷史的人對大英帝國應該有所了解,在當時大英帝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就像現在的美國,然而這麼強大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痛處,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的痛處是什麼吧。英帝國有許多碰不得的「痛處」,而靠近帝國的心臟有一個很痛之處,那就是愛爾蘭。
愛爾蘭人跟英國人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中世紀,他們是獨立的,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在近代,他們雖然隸屬於英國而用英語,但大多數人仍然保持了對天主教教會的忠誠,並保持著他們的民族傳統。
17和18世紀,英國政府盡了它所有的力量來消滅愛爾蘭的民族主義。它摧毀了愛爾蘭的商業和大部分工業。它剝奪了爾蘭農民的農場,使他們淪為英國貴族地產上的貧窮不堪的勞動者和佃戶。它搜取了愛爾蘭天主教教會的全部財產,把它交給英國國教教會的姊妹「愛爾蘭教會」。
儘管愛爾蘭人信天主教,它也向他們徵稅來維持這個新教教會。這些措施的頂點是17世紀大批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移民到愛爾蘭,特別是在東北部阿爾斯特省。他們都是新教教徒,又是一個特權階層。他們長期獨佔了愛爾蘭的官職,控制了愛爾蘭的財富。
直到1800年,愛爾蘭在都柏林有一個它自己的議會,但不許天主教徒擁有席位。1800年不列顛廢除了都柏林議會,從此以後所有愛爾蘭的法律都由英國議會在倫敦制定,在這個議會裡,有一些非天主教徒的愛爾蘭議員。愛爾蘭人在這個聯合中是不愉快的,他們通過積極的鼓動(有時是和平的,有時是暴力的),設法逼迫倫敦議會做出一些讓步和改革。
例如1829年,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天主教徒)獲得了參加議會的權利。這個收穫應當歸功於丹尼爾·奧康奈爾長期堅持的工作。1848年青年愛爾蘭黨掀起了武裝叛變,1867年,芬尼黨人也開始了起義。革命並沒有贏得獨立,但使英國人非常驚慌,以致格萊斯頓的自由黨政府在1869年不得不廢除了愛爾蘭教會的負擔,就是說免除了愛爾蘭民族向愛爾蘭新教教會繳納的捐稅。從1874年到1914年,先由查理帕涅爾領導、後由約翰·雷德蒙領導的民族主義運動,在愛爾蘭開展起來。它的目的在於取得土地改革和自治。
「自治」的意思是愛爾蘭獨立自主,重新擁有它自己的議會。格萊斯頓在他的晚年,同其他能幹的自由黨人一起,為愛爾蘭的自治盡了力。1886年和1893年分別提出兩個自治法案,但都失敗了。最後在1914年通過了第3個法案,但遇到激烈的反對。主要的反對者是英國的保守黨人(聯合黨人)和愛爾蘭的奧蘭治黨人。奧蘭治黨人是阿爾斯特的新教徒。他們威脅如果自治法案付諸實施,就發動內戰。正在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件事就被擱置起來。我們將在後面一章再敘述它。
土地改革比較成功。在鼓動自治期間,主要由保守黨人推動通過了土地法案,使愛爾蘭成了一個相當廣泛的小自耕農的國家(如同法國)。霍勒斯·普龍克特爵士促進了合作運動,使愛爾蘭的農業改進了,許多愛爾蘭自耕農的經濟狀況也改善了。愛爾蘭問題到現在也是英國的一個痛處,大家對愛爾蘭和英國的關係還有哪些見解呢?歡迎底下留言評論。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