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土豆病毒」百萬人喪生,愛爾蘭饑荒與「日不落帝國」的衰落

2020-12-15 華太師

先來惡補一下世界地理,愛爾蘭是位於英國西部的一個美麗的島國,四面環海,環境優美,空氣宜人,在歐洲享有「翡翠島國」、「綠寶石」的美稱。愛爾蘭的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水平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有很高的聲譽,如今每天到愛爾蘭觀光的外國遊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宛若人間天堂的愛爾蘭,在一百多年前卻仿佛是「人間地獄」。

四面環海的愛爾蘭,最近處距英國僅19公裡

在1845年至1850年這短短五年間,可怕的災荒席捲了整個愛爾蘭,導致全國的人口從800萬一下減到了400多萬。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一百萬人因飢餓而死。從一個地方官員口中我們仿佛能想像到當時愛爾蘭人民的慘狀,他說:

「我走進了一間農家小屋,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自己眼前的景象。6個人躺在小屋角落的一堆髒稻草上,他們骨瘦如柴,形同幽靈。我以為他們已經死了,但當我靠近他們時,我卻聽到了一聲呻吟。這些『人』還活著......」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日不落帝國」的「榮光」

18世紀中葉,隨著光榮革命的完成和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成為近代歷史上第一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蒸汽機的使用和大工廠的出現使得勞動力變得更為廉價,英國的社會生產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英國開始將勢力範圍向全球延伸,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並迅速確立了它的霸主地位。

維多利亞時的大英帝國,當時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都是英國的子民,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作為「世界中心」,英國掌握著世界各地最好的資源,幾乎每個大洲上都有英國的農田和種植園,他們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為自己服務,大量開拓海外市場,賺取巨額利潤。當時的英國傲視全球,盛極一時,統治者和國民都驕傲地將自己的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

紅色區域為「日不落帝國」的殖民範圍

英國在全球範圍進行殖民掠奪的同時,伴虎而生的還有一個美麗的島國——愛爾蘭。愛爾蘭王國自12世紀後期被英王亨利二世徵服以來,在此後700多年的時間內,一直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1800年以後更是失去了自主權,被英國直接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高壓統治和「晚疫病菌」,導致愛爾蘭爆發大饑荒,愛爾蘭人民在夾縫中生存

如果你今天到愛爾蘭這個國家遊玩,熱情好客的愛爾蘭人民一定會準備豐盛的佳餚對你盛情款待。但是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你會驚訝的發現,在愛爾蘭人民的餐桌上,每一道菜裡都有土豆的身影。到餐館的時候,也不會問你喜不喜歡,土豆泥肯定要先給你上一份。

愛爾蘭有一句傳統諺語: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拿來開玩笑,一是愛情,二是馬鈴薯。為什麼愛爾蘭人民這麼喜歡馬鈴薯呢?

原來這個今天看來平凡至極的食物,曾經在19世紀初期挽救了成千上萬愛爾蘭人民的性命。馬鈴薯與愛爾蘭有著很深的淵源,愛爾蘭人民對馬鈴薯有著深厚的感情。

馬鈴薯,俗名土豆,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由於易於種植,不怕低溫霜凍,很容易獲得高產豐收,因此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馬鈴薯

19世紀初,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愛爾蘭,大量土地被英國大地主佔有,廣大農民淪為地主的佃農。農民們辛辛苦苦生產的糧食幾乎全部被殖民者用以出口賺錢,而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根本買不起這些昂貴的糧食作物,只能吃最便宜的馬鈴薯。就這樣,馬鈴薯成為當時廣大農民維持生計的唯一農作物,800萬愛爾蘭人民就靠著一顆小小的馬鈴薯,在英國殖民者的鐵蹄下艱苦度日。但是不久,貧農們居然連土豆也吃不上了。

1845年,一種罕見的農作物病菌突然開始在愛爾蘭大肆傳播。這種病菌學名叫「晚疫病菌」,馬鈴薯一旦感染這種病菌就會快速腐爛無法食用,進而造成了當時大規模的歉收。馬鈴薯的歉收對於英國地主來說根本不值一提,因為他們還可以出口其他的糧食作物。

可是貧窮的愛爾蘭農民怎麼辦呢?馬鈴薯可是他們唯一的口糧啊。

馬鈴薯一歉收大量農民吃不上飯,在飢餓和疫病中奄奄待斃,而作為地主的英國殖民者只關心糧食出口量,根本不顧農民的死活,英國政府提供的援助也少得可憐。當時奧斯曼蘇丹國王在看到愛爾蘭人民的慘狀後,甚至宣布要捐款10000英鎊給愛爾蘭以救濟這裡的災民。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卻用很輕鬆的語氣對他說,只需要捐1000英鎊即可,因為女王本人只捐了2000英鎊。

可這一點救濟金對於幾百萬饑民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愛爾蘭人民也明白他們只能靠自己!

愛爾蘭大饑荒下的饑民

從1845年到1850年,短短五年間愛爾蘭人口就銳減了四分之一。其中有兩百萬人不甘心坐以待斃,舉家逃難,移民國外,他們中的大部分選擇逃到美國開始新的生活,從而造成了整個19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潮出現。

所以在今天的美國,我們仍可以看到許多愛爾蘭人的後代。除此之外,還有一百萬人沒有挺過這場災難,在饑荒中痛苦地死去。直到今天,愛爾蘭的總人口也只有400多萬,遠沒有恢復到饑荒發生前的水平。

但即使在愛爾蘭國內如此悲慘的情況下,愛爾蘭在1845-1850這五年間仍然保持著糧食淨出口,甚至有的港口城市貨船上的糧食都堆不下了,底層人民家裡卻沒有一口餘糧,真的是應了那句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如果說這場浩劫的起因——「晚疫病菌」的流行是一場天災的話,到了後期則完全演變成了「人禍」。試想,如果當時以「日不落帝國」自居的英國殖民者能夠拿出一部分糧食對災荒中的饑民們施以援手,這場人類浩劫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是他們沒有這樣做,英國地主們叼著煙數著錢,眼睜睜地看著愛爾蘭的農民們一個個餓死。

親人逝去的悲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迫使農民們忍無可忍,他們準備揭竿而起,團結起來反抗英國殘暴的殖民統治。1916年,愛爾蘭人發動復活節起義,儘管最終因戰鬥力懸殊太大受到鎮壓,但是這次起義打響了愛爾蘭人民反對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第一槍,喚醒了愛爾蘭人民的民族意識。

復活節起義

1919年1月21日,英愛戰爭爆發。此時的英國政府早已陷入世界各殖民地人民反抗的汪洋大海之中,焦頭爛額,自顧不暇,為儘早擺脫戰爭,英國同意和愛爾蘭談判。1921年12月6日,英、愛雙方在倫敦籤訂和平條約,英國宣布從愛爾蘭撤軍,並承認愛爾蘭南部26個郡脫離英國獨立,成立愛爾蘭自由邦。自此,偉大的愛爾蘭人民終於獲得了初步的獨立和自由。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直接霸主地位開始動搖,世界範圍內大規模反殖民統治戰爭陸續爆發,「日不落帝國」走向衰落

由於疲於應付對世界範圍大面積殖民地的管理和鎮壓,英國從國外市場賺取的大量資金被浪費在軍隊和殖民管理上,這大大減緩了國內科技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絕對優勢被一點點打破,歐洲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徳國、奧匈帝國等)對於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渴望日益高漲,醞釀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隨著戰爭的結束,英國持續一個世紀之久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二戰後,第三世界民族意識覺醒,世界各地獨立浪潮風起雲湧,如火如荼。1857年,章西女王領導下的印度人民發起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英國殖民統治。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奠定了它在中東的領導地位,迫使英國放棄對科威特、肯亞等國的殖民。

殖民戰爭

大片大片的殖民地脫離英國的控制獲得獨立,曾經風頭無兩的大英帝國迅速解體,「日不落帝國」這個名號也悄悄地隨風而去了。

結語

一顆小小的馬鈴薯餓死了100萬愛爾蘭人民,但卻喚醒了他們反抗殖民暴政的意識,他們的自由和獨立是來之不易的。愛爾蘭獨立運動中湧現出一大批民族英雄,他們的精神和事跡將永遠在世界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伴隨二戰的結束,聯合國成立,民族平等的觀念成為新的國際準則,和平與發展成為新時代的主流。曾經的種族主義、殖民主義作為世界歷史的糟粕,在歷史的前進中也被逐漸的摒棄。

參考文獻:《世界通史》、《愛爾蘭史》、《全球通史》、《大英帝國的崛起與衰落》、《英國舊殖民體制的特徵及其瓦解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與衰落
    1066年,英國進入王權時代後,戰爭伴隨「日不落帝國」的起落,幾百年打法國,幾十年打德國 ,大概是這樣的: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打法國 平 人口銳減 英國民族意識覺醒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打法國 勝 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兩次世界大戰:打德國 勝 日不落帝國衰落瓦解下面坐觀君(ID
  •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及「埋雷」手法
    ——回眸日不落帝國的衰落 歷史追溯到1879年,維多利亞女王舉辦了紀念她即位60
  • 愛爾蘭的土豆饑荒:200萬人餓死,4114名少女淪為了生育工具
    1845年,愛爾蘭的人口已經有800萬,而800萬人口的大部分口糧都來自於一個神奇的作物——土豆。土豆是一種高產的糧食,和小麥一樣,是歐洲人的主食來源。而且土豆對土地的要求不高,即便是貧瘠的土地,土豆的產量依舊可觀。正常情況下,愛爾蘭的土地,足夠養活800萬人,可是在這一年,土豆減產了,甚至可以說顆粒無收。原因是土豆被一種病菌汙染,大多數土豆都爛在了地裡。
  • 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是怎麼衰落的
    19世紀,英國憑藉著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並且世界上諸如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大清帝國等強國都被英國擊敗。所以,說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霸主也並不為過。
  • 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什麼衰落?世界霸主出了昏招?還是制度原因?
    日不落帝國的領土面積遍及全球。控制著全世界1/4的人口。2017年,英國剛剛建好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出現主軸斷裂的故障,居然沒有錢去建造配套艦船。英國已經很久沒有照航空母艦了一個輝煌的日不落帝國如今衰敗不已,輝煌的形象被重重摔在地上碾得稀碎。到今天它基本上都是以美國小跟班的形象出現了。
  • 日不落帝國衰落啟示:沒海權和僅有海權都不行
    原標題:「日不落」帝國日落的背後王超偉 李 海英國以海權為依託,憑藉數個世紀經營,方才營造起縱橫四海的「日不落」帝國。何謂「日不落」?一曰疆域遼闊,日出日落始終不離其領地;二曰國壽綿長,國勢長盛不衰。誰料想,「日不落」竟很快淪為「神話」和陳跡。這是歷史的必然,抑或偶然?
  • 土豆史話:從印加帝國的廢墟到全世界的餐桌
    他以前也曾率領小規模的探險隊來到過這一地區,這次來的目的是幫助西班牙國王徵服印加帝國,將這個地區變成西班牙的殖民地。皮薩羅一行雖然人數不多,但在軍事技術方面卻遠勝於印加人。印加帝國由於內戰不斷,內戰引起帝國內部分裂,政局已經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部分人對印加統治者的管轄感到不滿,皮薩羅決定與這些人聯手。
  • 英國是如何從日不落帝國,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我們知道英國是一個相當老牌的國家,在最為鼎盛的時期,他們號稱日不落帝國,那麼何為「日不落」呢?在世界大戰之前,這個國家擁有大量的殖民地,其中包括了北美,南亞等地。比如這一片殖民地到了晚上,另外一片殖民地(不在同一個半球)就遇到了白天太陽升起,所以他們也用「日不落」來象徵自己永遠如日中天,不會衰落。昔日的英國為什麼會如此強勢呢?這和第1次工業革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那個時候,紡織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業部門,蒸汽機作為核心帶動的工業機械化快速地提高了英國的總體工業生產能力,讓他們成為當時全球排名靠前的工業強國。
  • 鐵達尼號故鄉:最不英國的城市,絕對不可以拿土豆開玩笑
    眾所周知,英國曾經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因為殖民地分布太廣,被稱為 "日不落帝國",而愛爾蘭是其第一塊殖民地,雖然頂著 "第一 "的桂冠,但愛爾蘭的代名詞是 "倒黴孩子遇上黑心後媽",壓迫是那個時期愛爾蘭的主旋律,但對於特別頑強的愛爾蘭人來說,忍耐是他們的選擇,直到土豆饑荒爆發。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飯飽酒足之後的滿足感可以讓人忘記所有的煩惱!今天,小達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愛爾蘭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但在分享愛爾蘭飲食文化之前,先講一下愛爾蘭和土豆的故事,可以說土豆是愛爾蘭飲食文化的根源。
  • 英國曾見死不救,愛爾蘭百萬人被餓死
    在19世紀中期,愛爾蘭曾經爆發了一場蔓延至全國的嚴重饑荒,上百萬人被活活餓死,愛爾蘭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那麼這場大饑荒和英國人有什麼關係呢?這還得從兩國關係說起。愛爾蘭位於歐洲西部愛爾蘭島中南部,面積約7萬平方公裡,現有人口約480萬人,東面是愛爾蘭海,與英國隔海相望。
  • 戰爭年代能解決饑荒的食物:土豆的貢獻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土豆有沒有讓中國人口增長到4億並沒有定論,但土豆確實曾經改變世界。在1756—1763年的歐洲「七年戰爭」期間,儘管法國、奧匈帝國和俄國多次入侵普魯士,摧毀地表農田,普魯士人卻靠生長在地下的土豆躲過災難。這也使得法國、奧匈帝國和俄國正視土豆的作用,開始有意識地引導農民種植。其中,曾在七年戰爭時被普魯士人俘虜,在監獄中吃了幾年土豆的法國農學家巴曼奇,成為了推廣土豆的中堅。
  • 「日不落帝國」承認衰落,英國前首相坦言:我們已不再是一流強國
    而英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在這場疫情中,已經將其衰落的疲態完全表現出來了。據海外網11月10日報導,英國前首相梅傑當日在倫敦發表了一場演講。在演講中梅傑坦言:「我們英國已經不再是一個世界一流強國,也不會再有機會成為強國了。」
  • 愛爾蘭的大饑荒為何使得英國和愛爾蘭反目成仇?
    在1845年,英國殖民者統治下的愛爾蘭出現了天災,一種晚疫病菌導致當時愛爾蘭人主要糧食來源地馬鈴薯腐爛繼而失收,這就讓愛爾蘭人非常難受了,因為愛爾蘭人主要靠這個吃飯。大部分愛爾蘭人生活十分困難,這跟英國人的壓迫是強相關的,首先,英國人佔據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多數大地主居住於英格蘭,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也就是只管KPI,不管底下人是死是活,畢竟英國人覺得愛爾蘭人跟他們不是一個物種。其次是在遭遇饑荒的時候,英國人自己不救愛爾蘭也就算了,還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儘可能的阻止別人救援愛爾蘭。
  • 當年號稱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都怪此國崛起
    當年號稱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都怪此國崛起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是到了近代,因為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讓中國失去了第一的寶座。這個國家,就是當年號稱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大英帝國。說起英國,這個國家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不過大英帝國也算是從古至今,統治地球領土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了。極盛時期的大英帝國,全球臣民超過5億人,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無論是歐洲,南美洲,北美洲還是亞洲、非洲、大洋洲,我們都能看到大英帝國的旗幟。
  • 都柏林的由來和最無法忘卻的大饑荒記憶:都柏林城堡(上)
    花園南邊的馬車房如今已經改造成藝術展廳,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一場題為《藝術與大饑荒》的展覽。愛爾蘭人所說的大饑荒(Great Famine)是指1845年愛爾蘭爆發的一場席捲全島的饑荒,當時一種病菌導致愛爾蘭的主要農產品土豆欠收,而此時的英國政府卻對愛爾蘭的苦難無動於衷。
  • 這個國家比大英帝國更早稱霸世界,是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顧名思義,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耀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大、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殖民地並掌握世界霸權的帝國,一般印象當中的日不落帝國是指大英帝國,其實在世界歷史上,有一個國家比大英帝國更早稱霸世界,是第一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西班牙帝國,它源於西班牙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卡洛斯一世的一句話
  • 日不落帝國,黃昏光熱仍在?
    日不落帝國,黃昏光熱仍在?1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應該沒有人會忘記,大英帝國曾是一個日不落帝國
  • 勿拿土豆開玩笑——愛爾蘭親歷記
    「愛爾蘭沒特產,唯一特產是土豆啊」    身為留學生的我自然不算是愛爾蘭人民,但在都柏林生活了4個多月後,我已經安然接受了以土豆為主食的命運,而這,與我原先的期待完全不同。    「一定要在出國前練就一手好廚藝」,收到都柏林大學的錄取信後,我頻頻暢想即將到來的愛爾蘭留學生活,還跟老師談到了在那邊怎麼做飯的事。
  • 中外通史:作為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會有些什麼「痛處」?
    百家原創作者:小菊道歷史了解中世紀歷史的人對大英帝國應該有所了解,在當時大英帝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就像現在的美國,然而這麼強大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痛處,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的痛處是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