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菜難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賦,還是歷史的選擇?-虎嗅網

2021-01-08 虎嗅APP


所有在英國留過學的小夥伴,想必都有著對英國飲食的「美好記憶」——冰冷的三明治,齁甜的蛋糕,裹了麵糊炸得膩人的魚,還有黑黢黢的布丁和馬麥醬。




不僅如此,所有的蔬菜都煮得軟如爛泥,摻了海量奶油的土豆泥配一切……



在「吃」上,英國人的確不太講究。雖然在國際大都市倫敦可以吃到世界上幾乎所有美食,然而「英國菜」仍然高居飲食黑名單榜首。就連英國人自己也揶揄自己國家的飲食「世界第三」——法國菜和中國菜第一,其餘第二。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要知道,大英帝國曾經雄霸半個地球,從東方到西方什麼珍奇玩意兒沒運回國他們自己的博物館,從舊世界的胡椒到新世界的辣椒要啥有啥;引領了工業革命,科技又如此發達,怎麼就折騰不出點兒好吃的花樣?



抱著這樣的疑問,我翻了翻英國的飲食歷史——還真別說,全球貿易和工業革命,得為「黑暗料理」背一部分鍋。


糖和麵包:工業化下的沒得選的日常


工業化和國際貿易,這是支撐起大英帝國的兩個支柱。我們在歷史課本上都學到了,隨著17世紀英國航海霸權開啟,18世紀紡紗機和蒸汽機的誕生,英國建立起了橫跨全球的貿易網絡,成為了所謂的「日不落帝國」。其中一環,就是從非洲獲取黑奴,賣到加勒比種植園生產蔗糖,蔗糖運回英國供英國人消費,再將英國產的工業製品賣到世界各地。工業的發展帶來的製糖工業的發達,也讓白砂糖成為了社會上流行的標準消費品。



糖的價格,也因此大大降低,消費量顯著上升。17世紀初,英國人人均年消費糖量才不過一磅左右,而到了18世紀末,已經增加到了7公斤。而隨著工業發展、人們收入的提高,一般家庭也開始能夠消費得起糖來,糖擺脫了奢侈品的地位,登上了平民階層的餐桌。


比如,配上從錫蘭、印度進口的茶,加糖的紅茶一時成為了從上至下都流行的食物。但和英國上層階級的所謂「下午茶」不同,工人階級們消費茶的習慣更加簡單粗暴一些——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們會使用廉價的碎茶,加上大量的糖配出十分甜的茶來驅散疲勞,供給必要的卡路裡,這也就是所謂的「high tea」。直到現在,英國有些地方的方言依舊將傍晚的那一餐叫做「tea」。



搭配這種茶的食物,就比較簡單粗暴了。工人階層離開了自己的土地,沒有辦法再進行耕作,所有的食物都必須從市場上購得。在經濟條件好的時段,他們可以吃得上南歐來的葡萄乾、印度來的香料、愛爾蘭農場供給的牛肉,還能喝上啤酒。然而,當經濟周期下行,物價上漲、收入降低,工人階層就比較倒黴了。


18世紀後期,英國國內燃料價格上漲,城市裡的工人們沒有自己的地,也沒法獲取燃料來正兒八經做頓飯,連牛奶都喝不上。這時候,工業生產的糖和糖漿就成為了唯一的救贖——起碼甜味還是令人愉悅的。麵包也只能從量產的麵包房獲取,有了愛爾蘭和北美的廉價小麥,餵飽一家好幾口人不成問題,但口味的確是要犧牲了。



歷史學家利齊·克林漢姆在《飢餓帝國》中描述了工人階層的這樣一個日常圖景:


「……當買不起牛奶的時候,往粥上面淋一點兒糖漿可能會可口一點兒。往麵包上塗的那一層糖漿,也是好的黃油替代品……一壺甜茶,加一片麵包和糖漿,至少讓人以為這還是一頓熱飯。茶能夠抑制食慾,糖和糖漿取代了新鮮的肉、牛奶、黃油、奶酪與蔬菜。」


就像現在,忙碌的人們無心考慮吃什麼,重油重鹽重口的外賣成為了飲食的主力,它們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味覺。


消失的「本地美食」


單調而「湊合」的飲食,成為了工人階層的日常。實際上,英國人確實不太擅長自己在家做飯,擁擠的城市貧民窟,可能連個像樣的廚房都沒有;而現在流行的「英國菜」,大多也不是什麼「傳統美食」,不少也要拜現代貿易所賜,解決的是填飽肚子的燃眉之急。



比如外面有一層酥皮、裡面是肉餡的派,本來是一種在街邊售賣、便於手持攜帶的食物;所謂「國菜」的炸魚薯條,也是酒吧或者小食攤用報紙包好賣給人下酒的。裹麵粉炸的新鮮鱈魚,要等19世紀冷鏈運輸技術發明之後才流行開來。所服務的對象,也都是一天疲憊之後需要打打牙祭的工人們,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填飽肚子是首要任務,而對口味的追求降為其次。



那你要問了,法國、義大利等等歐洲國家,不是也經歷過工業化嗎?為什麼美食就這麼豐富呢?實際上,法國和義大利的工業化,遠不及英國這麼迅猛和徹底,一直到19世紀,還有相當程度的小農經濟得以保留。而在商業社會到來之時,國家和社會得以讓小農經濟以一個合適的方式參與商品交換,而不是向英國一樣全都放棄自己的土地當紡織工人。


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便是「產地保護」,也就是國家用相應的制度給予在地的農產品一個認證,讓農民們可以保留自己引以為豪的傳統,且賣出去之後有利所圖,比如法國的AOC。



其實法國的各種產物,例如奶酪、鵝肝醬等等,都有這樣的產地保護,這樣一個村裡「祖傳的口味」就能得以認證且保留。義大利著名的帕米森奶酪,其得名就是產地叫Parmesan。雖然英國也有類似於薩默賽特的蘋果酒這樣的產地認證,但是遠遠沒有義大利和法國這樣深入人心,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和資本投入也要少得多,來自平民階層的「美食」也就無從提及了。


同樣的,我們國家的平民美食,也大多來自某一個獨特的產地,然後在全國發揚光大,豐富的飲食傳統和在地的農業/手工業傳統,也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的事兒啊。



萬能的罐頭


而工業化帶來的另外一個「成果」,就是保質期長、運送成本低、廉價的真·工業食物,其中罐頭食品首當其衝。


實際上,密封罐頭的技術是一個叫做尼古拉斯·阿佩爾特的法國人發明的。當時,拿破崙想要解決軍隊的食品供給問題,而阿佩爾特結合已有的實踐經驗,發明了密封金屬罐外加高溫消毒的技術,大大地提升食品的保存期限,也因此得到了法國政府的獎賞。



不過,對吃十分講究的法國人並沒把罐頭食物放在眼裡,反而是英國人將此發揚光大。一個叫做彼得·杜蘭德的英國人,緊跟著阿佩爾特的步伐,申請了密封罐的專利,其中也參考了不少阿佩爾特的發明技術,並把它賣給了英國商人。1813年,英國第一家食品罐頭公司成立。憑藉著英國人先進的工業技術和生產線,從肉、魚到蔬菜湯、糖漬水果,英國人都能生產出來。


罐頭食品生產的一大核心就是高溫。關於微生物的研究發現,有些休眠狀態的細菌和真菌孢子可以在100°C以上的溫度存活。一般的食物煮熟了馬上就吃了,溫度足夠殺掉活菌就行;但是細菌芽孢卻能在罐頭的厭氧環境中甦醒、生長然後讓食物變質,所以必須要消滅乾淨——在130°的高溫下蒸上接近20分鐘。



在巴斯德關於細菌的研究之前,人們已經通過不斷的試驗,得出了「高溫能夠保證食品不變質」的結論;後來關於微生物的研究,更是促成了生產流程的標準化以及食品安全的提升。不過,長時間高溫消毒會讓食物失去原有的口味,只好用口重的調料掩蓋,味道自然不怎麼地了。


向量產投降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味道不是首要考慮。英國廣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軍隊,非常需要這些罐頭來給他們提供「家鄉的食物」。比如,在印度的殖民地官員,會在午餐會上食用「罐裝魚、培根、鵝肝醬餅、蘆筍和奶酪」,配上罐裝豆子、糖衣慄子以及瓶裝杏仁和葡萄乾。而上流人士的餐桌上,則是三文魚罐頭、罐裝蘑菇、瓶裝豆子,以及醃黃瓜、調料、果凍和果醬,這些都是「令人敬仰的東西」,但光看罐頭二字就讓人食慾全無。


為了方便,殖民地不少美食也被英國人改造成了快餐,例如印度的咖喱,本需要精心調配的各種香料,結果被英國人把所有的粉粉都堆在一起做成混合料包,和雞放在一起咕咚咕咚一通亂煮。後來自然也出現了罐頭制的咖喱,連煮都免了。



而到了19世紀末,由於技術的發展以及量產帶來的廉價,工業食品蔓延到了城市民眾的餐桌上。人造黃油、煉乳和可可等等工業產品開始成為家庭食品主力;來自殖民地和新世界的,被提前稱重然後密封包裝,放在雜貨店裡賣;從夏威夷和馬來西亞進口的水果罐頭也登上了商品貨架。普通工人階級也能通過罐頭食品,製造虛假的「奢侈享受」了——


「……傍晚茶包括加拿大三文魚罐頭,佐以麵包和黃油,澳大利亞梨子罐頭和康乃馨煉乳。」


不要笑人家寒酸,在那個年代,罐頭和其它工業食品對於平民階層非常重要。一戰和二戰兩場戰爭,英國廣布全球的的農產品貿易遭到了嚴重打擊。在嚴格的配給制度下,罐頭蔬菜成為了平民階層幾乎唯一的蔬菜來源,美國產的午餐肉簡直有如珍饈。甚至連一些上層階級都因戰爭的經濟拮据而失去了專屬的廚師,搗鼓不出來歐式的美食,不得已加入了「黑暗料理」的隊伍。



而當經濟恢復、人們又重新開始考慮口腹之慾之時,也就早已沒有了「英國美食」一說,來自民間的飲食文化幾乎斷代,高端飲食只好轉向法國菜、義大利菜,而平民飲食則由各類移民後裔提供。



不得不說的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天時、地利以及人和,也有各自獨特的歷史背景,而食物也在不同的階段扮演著迥然不同的歷史角色。技術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變遷,如此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口味,而我們也在時代的洪流中塑造著我們自己的飲食記憶。


影響飲食呈現的因素有很多,這裡只挑了幾個方面來講,無法涵蓋全部。下次當你為「傳統美食」而驕傲的時候,不妨也琢磨一下,它們究竟經過了怎樣的波折才來到了你的手裡。


作者碎碎念:


最後也要為英國菜辯護兩句:實際上英國的吃食還挺多,本土產的車打奶酪、切郡奶酪、蘋果酒都品質上乘,而諸如謝菲爾德派、炸魚薯條、燉牛肉和焦糖布丁這樣的「慰藉食物」,的確能夠在飢餓的時候給人注入無上的快感——就像它們當年給飢餓的勞工們提供的慰藉一樣。而新時代的英國人,也積極地進行著美食創新,還出了Gordon Ramsay和Jamie Oliver這樣的名廚。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吃不慣的「黑暗料理」,或許也是英國人屬於家鄉的寶貴回憶。就連我現在都還挺懷念專屬於英國的粗薯條呢,麥記那種細細的French fries根本就是異端,哼!



相關焦點

  • 英國菜難吃,究竟是民族天賦,還是他們對食物要求真的很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到英國去旅行過,就算沒有去從各種影視作品當中也能夠看出英國菜到底有多難吃,難吃到他們自己的國民都會時不時拿這個梗出來吐槽一下,已經玩成了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國際通用梗,也是很魔幻了。不過作為大吃貨國的我們還是忍不住想要好奇一下,他們把菜做得這麼難吃,究竟是民族天賦還是他們對食物的要求真的很低呢?別以為這句話說的有多刻薄,實際上只不過是將英國的現狀複述一遍罷了。
  • 為何英國菜如此難吃?背後原因出人意料,網友:這也是一種天賦!
    要說起英國,那就不得不說英國料理,那也是美食界的著名之一,不過,你要是去過英國,嘗過正宗的英國菜,你肯定知道英國料理的出名不是在於它有多好吃,而是它的難吃,只要是吃過英國菜的人,絕對不會對它發自內心真正的讚美,甜的發膩的紙杯蛋糕,冰冷的三明治、麵包上的馬麥醬,真的無法讓人覺得好吃。
  • 大英帝國的「黑暗料理」,究竟是民族的天賦,還是歷史的選擇?
    雖然在國際大都市倫敦可以吃到世界上幾乎所有美食,然而「英國菜」仍然高居飲食黑名單榜首(可能還有芬蘭菜表示可以一戰)。就連英國人自己也揶揄自己國家的飲食「世界第三」——法國菜和中國菜第一,其餘第二。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
  • 英國菜難吃是有原因的,只是你不知道
    毫不誇張的說,它的難吃程度不僅促成了當地其它國家風味餐廳的生意興隆,就算拿簡單粗暴的美式快餐來比也遜色許多,不少留英學生紛紛開玩笑,從英國回來的人都輔修了一門專業——新東方廚師。那麼在英國留學,吃飯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誰說英國菜難吃的,來battle啊
    英國的食物應該已經被無數人吐槽無數次了,土豆都成了英國的一個梗了,可是其實人家也是有好吃的菜的,比如說:約克郡布丁說是布丁其實是種麵包,形狀像咖啡杯、口味偏鹹,口感的話邊緣是香脆的,而內陷的部分則是軟的,基本和烤牛肉一起出現,這兩個放在一起傳說是英國的國菜,當然也有見過中國的朋友表示很喜歡約克郡布丁,理由是吃起來像油條。。。。
  • 第五人格:搏命還是雙彈射?調香師的天賦究竟如何選擇?
    不過關於除了大心臟之外,調香師到底是應該帶搏命還是雙彈射的問題,網上一直爭論不休。事實上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搏命和雙彈射都有它們各自的好處,小學妹在這篇文章中就來探討一下,兩個天賦對於調香師來說都有什麼區別?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被稱為暗黑料理的英國菜,會有多難吃?今天可算是漲見識了
    被稱為暗黑料理的英國菜,會有多難吃?今天可算是漲見識了在我們的印象裡,英國是一個開放、神秘而浪漫的國家,但是很多人對英國的美好印象都終止在了英國的料理上。那麼,英國菜為什麼被稱為暗黑料理,非常難吃嗎,那英國人身體為什麼還那麼棒?
  • 浙江杭州菜,一種本地人不親外地人不愛的地方菜系,究竟有多難吃
    杭州,浙江乃至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城市,每年黃金周假期,杭州都是中國最火爆的旅遊目的地,其實杭州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人間天堂」,這裡不但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更有著秀麗婉約的湖光山色,不過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國內外遊客都是衝著杭州的「顏值」慕名而來,說到杭州的美食,似乎外地的遊客認同度都不高,甚至有些所謂的杭州名菜,就連杭州本地人都嫌棄。
  • 世界公認最難吃!英國人為什麼不會做菜?
    說起英國菜,除了難吃,剩下的都是段子。比如:一口氣看完三季《舌尖上的中國》,英國人尋思著,咱們也弄個《舌尖上的英國》吧?然後……這些年,英國菜難吃,已經成了英國人心中的痛,那麼問題來了,英國菜它怎麼就這麼難吃呢?世界最難吃料理大排名,位列第一的,不出所料,它果然是......
  • 「芥末」這麼難吃,究竟是用什麼做的?看完後恍然大悟!
    「芥末」這麼難吃,究竟是用什麼做的?看完後恍然大悟!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就算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也可能會有著完全不同的口味,就拿芥末來說,有的人對這種調味料欲罷不能,但是有的人卻覺得芥末非常的難吃,根本難以下咽。
  • 天天看菜譜和烹飪視頻,為什麼有的人做出來的菜,還是這麼難吃?
    很多人喜歡美食,也喜歡親自下廚房做出幾道家常菜,但是有時卻在這上面頗為苦惱,天天看菜譜和烹飪視頻,為什麼有的人做出來的菜,還是這麼難吃?首先說的就是關於炒菜的天賦了,無論做什麼事情,人的天賦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在做菜上面。
  • 全世界人都能嘲笑英國菜難吃,唯獨荷蘭人不行,遊客:難分伯仲
    眾所周知,美食在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詮釋和代表是存在著很大的不一樣的,對於絕大多數的國家來說,由於本國的歷史文化發展的影響深淺程度不一樣,口感追求上面也有差異,就導致他們在美食的創作上面有著屬於自己的眼光獨到之處。
  • 雷吉隆:英國菜是真的難吃;離開時齊達內沒找我聊聊並不意外
    根據《阿斯報》的報導,熱刺球員雷吉隆在接受線上採訪時表示:英國菜是真的難吃;穆裡尼奧和恩裡克是兩個不同風格的頂尖教練;齊達內在我離開前沒有和我聊聊,我並不覺得意外。因為疫情原因,還是很困難的。我的家人不能在我身邊幫助我,我只能逐漸去適應這裡的天氣和食物,尤其是食物,真的很不一樣。我不太能get英國的食物,以前我會吃火腿或者其他西班牙菜,但在這裡卻是燉豆子。穆裡尼奧是如何說服你加入球隊的?在做出決定前,他給我打過幾次電話。他也是我決定來到這裡的原因。如果他真的喜歡我,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 古代英國貴族料理居然長這樣?網友:事實證明美食還是需要天賦的
    說起黑暗料理我們肯定會想到的就是英國,英國紳士們在食物上面的貧瘠以及缺乏美食天賦是公認的。英國屬於紳士,貴族階層劃分非常明顯。那麼在古代的時候,英國的皇室貴族是食用怎樣的食物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古代英國貴族的飯後甜點是什麼?有很多人看到這個之後,就已經對英國人的黑暗料理深信不疑了。
  • 找尋、探究「英國菜」
    提起英國菜,人們多半想到「魚和薯條」;要不「仰望星空」,實則沙丁魚身陷其中、露出頭尾的烤麵餅;哈吉斯,即蘇格蘭羊肚雜碎。這類「黑暗料理」最多只能算特色菜,正經英國菜是何物沒人能說清楚。  任何一座英國城市、鄉鎮幾乎都可以找到中餐館、法餐館、意餐館。
  • 英國菜全世界最難吃?吃過荷蘭菜的網友有話說
    所有在英國留過學的網友們,想必都有著對英國飲食的「美好記憶」——冰冷的三明治,齁甜的蛋糕,裹了麵糊炸得膩人的魚,還有黑黢黢的布丁和馬麥醬。雖然在國際大都市倫敦可以吃到世界上幾乎所有美食,然而「英國菜」仍然高居飲食黑名單榜首。就連英國人自己也揶揄自己國家的飲食「世界第三」——法國菜和中國菜第一,其餘第二。英國菜是絕大多數的人提起來就都皺眉頭的食物,基本上是被世界公認的黑暗料理。當所有人都在嘲笑英國菜難吃的時候,荷蘭人還笑的最大聲,但是荷蘭人的食物又好不到哪裡去。
  • 英國國菜「炸魚薯條」,不但不是黑暗料理,還曾經為此引發戰爭?
    另外還有將羊內臟切碎,塞進羊胃裡面做出來的哈吉斯(Haggis,據說被稱為蘇格蘭「國菜」);用動物血做成的血腸(Black pudding,意思是黑布丁,名字倒是挺好聽的),種種奇怪食物不勝枚舉,仿佛英國人就是有把各種食物做成黑暗料理的天賦。
  • 全世界人都能嘲笑英國菜難吃,唯獨美國人不行
    「幾萬評價的迪士尼必嘗推薦菜,其實就是用麵包碗盛的番茄牛腩嘛!」 「雖然覺得還可以,但是三明治這種東西本質上就不會難吃啊!」
  • 盤點世界各國早餐,英國早餐最豐盛,網友:我還是選擇吃中餐!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區域對美食的理解完全不同,就拿我們中國來說,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風格迥異的美食文化,那麼就跟隨我一起去領略一下中國美食文化的魅力,讓你不出門,就能看遍全球的美食,吃貨們跟上來吧!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各自代表風味的美食,這一特點還特別體現在早餐上,因為早餐是一日三餐最重要的,從早餐你就能發現這個國家的飲食習慣。
  • 據說最難吃的英國食物,其實也有美味,快來了解一下吧
    英國菜的製作其實只有一個概念就是簡單,製作方式也只有烤和煮兩種,在製作過程中也不會加入什麼調味品的,只有上桌之後才會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胡椒粉,胡椒或者芥末,辣椒油之類的調味料。所以對於其他國家的小夥伴來說,英國菜可以說是無比難吃,而留學生提起來也是很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