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才過,又到元宵。
2020年的元宵節註定終生難忘,這應該是有史以來唯一一一個無法全民歡慶的元宵節,也可以說是在悲情中度過的唯一的一個元宵節。
儘管病毒肆虐,我們無法外出打燈籠,觀花燈,賞美景,但它再猖狂,生活再艱難,也無法阻止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既然足不出戶,那就藉助古今名家的書畫作品過一次紙上的元宵節,希望能給處在憂慮和焦躁中的心靈帶來一點撫慰和激勵。
元宵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說起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謂源遠流長。但真正流行起來並成為一個民俗節日,則要到六朝乃至隋唐了。
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描繪元宵節的書畫作品是宋代,到了元明清時期,這類題材的作品逐漸就多起來了。
這是一個全民歡慶的節日,皇帝有皇帝的樂趣,平民百姓則有平民百姓的過法。
不管是身處皇宮還是市井裡巷,有一些東西則是共同的,那就是構成元宵節的核心元素:花燈、元宵、燈謎、鞭炮。
這些元素不僅跨越階級、時間,也跨越了地域,受到東亞、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喜愛。
燈籠燈籠會,
燈籠滅了回家睡。
就個人的體驗而言,說到元宵節,首先縈繞在筆者腦海裡的,是上面這兩句童謠。
這一天最開心的其實是孩子們,到了晚上,月光初照,大家急急忙忙吃過元宵,穿著新衣服,挑著燈籠跑出家門,然後聚攏在一起,比比看誰家的好看,然後成群結隊地唱著兒歌,滿村子亂跑。
因此在各個時期以元宵節為素材的畫作中,以表現孩子歡快場景的居多。
不管是明清時期、民國時期,是上個八十年代還是當下,都是如此。各個時期的作品都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跡。
歡度元宵節,不能沒有詩詞助興。古往今來,寫元宵節的詩詞文賦多的是,但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兩首詞,而且都是宋代的,北宋一首,南宋一首,可見宋代人的元宵節過得最有詩情畫意,最為浪漫。
第一首是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這首詞倒沒怎麼寫節日的盛況,僅用「花市燈如晝」一語帶過,重點是寫人,將元宵節寫成了很有民族特色的情人節,特別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更是成為千古名句,家喻戶曉。
後來的畫家們主要在這個名句上下功夫,並進行發揮引申。
其中畫「月上柳梢頭」最為有名的當數豐子愷,他為此創作了兩幅畫作,構圖、意境大體相同,只有一些小的區別,可見他對這一名句的喜愛。
總的來看,畫家們主要是往女子思春的方向發揮。
同時,元宵的色彩也逐漸淡化。
當然,也有別出心裁的解讀:月上柳梢頭,不見得一定要相思,要戀愛,也可以老哥倆閒來無事,正好喝上一杯。
「人約黃昏後」的發揮方向和「月上柳梢頭」大體一樣,都是朝著女子思春的方向走。
只是不知道歐陽修老先生看到這些畫作是否滿意,作品一流傳開來,後人如何解讀,也不是他能左右的。
筆者見到最為別出心裁的演繹是如下這幅。
月上柳梢,人約黃昏,幾位女少一起戲水。這幅畫很有生活氣息,當然時間肯定不是在元宵,而是到夏天了。
筆者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每到夏天,酷熱難當,男人們衣服一脫跳下水,天經地義。女同胞就不行了,不過她們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到晚上的時候,呼朋喚友,聚集在一起下河,故意大聲說話,弄得聲音很大,遠遠就能聽到,這樣男人們就懂得什麼意思,很知趣的不往那個地方去。
有趣的是「花市燈如晝」這句,也有畫作表現。
短短的一首詞,為畫家們提供了多少素材,且不說《三國演義》、《紅樓夢》這樣的長篇巨製。將來有閒時間,筆者準備寫個畫說四大名著系列,專門說道說道這個事情。
另一首寫元宵節的詞在名氣上與歐陽修的同樣大,那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用了較多的篇幅描繪元宵節的盛況,令人神往,不過其重點也是在人,延續了歐陽修的情愛路線,但沒有寫的那麼傷感,而是多了一些喜慶色彩。
好作品必定有名句,這首詞也不例外,最後幾句同樣家喻戶曉。
有趣的是,對這幾句名言的演繹發揮,後人卻沒有走情愛路線,而且朝著事業、學術的方向聯想,最有名的應該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這段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的這段話如今也已經成為人人熟知的名言,對學者來說,更是時時勉勵自己的座右銘。
一個元宵節竟然可以有這麼多說道,可見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讓我們相約明年的元宵節。
祝廣大讀者元宵節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