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國民黨陸軍上將,著名晉系軍閥,人稱「山西王」,在蔣介石上臺後,為了自身實力不被削弱,一直都在和老蔣作鬥爭。在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為了抵抗紅軍勢力的滲透,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示了很大支持,與此同時,還建立了「自強救國同志會」、「青年救國團」等團體拉攏民心。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閻錫山引導建立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並擔任會長一職,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之前,閻錫山就已經聯合共產黨員建立了獨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東三省淪陷後,日軍迅速南下,在軍力領先的日軍面前,閻錫山的晉綏軍兵敗如山倒,1937年11月8日,太原淪陷,閻錫山舊軍死的死傷的傷,最後僅剩下4萬殘兵,「山西王」也失去了山西這塊地盤。但在解放戰爭中,閻錫山卻是國軍攻打解放軍的重要作戰力量,在抗戰後失去山西的閻錫山,是如何重新崛起的?
閻錫山作為過去盤踞山西的軍閥,對於如何管理軍隊,保障自身勢力還是有兩把刷子的。為了在這一混亂的局面中東山再起,閻錫山可謂是多管齊下,而他進行的首要措施,就是整頓晉綏軍,加強思想控制和監管。當時抗日的山西新軍,戰力、規模都不容小覷,為了防止新軍被八路軍掌控,閻錫山發動了晉西事變,總共有數千名山西新軍被閻錫山吸收。此時的閻錫山已經意識到,國民黨的腐敗作風必須被糾正,為了鞏固軍心,閻錫山一邊加強黨國教育,一邊建立了「鐵軍」和「鐵血團」,從上到下都只為閻錫山效力,大大增強了晉綏軍的凝聚力。
其次,閻錫山又發明了「兵農合一」的制度,以增加晉綏軍的服役人數。在該制度下,閻錫山統治的區域建立了兵農互助團體,一人服役,另外二人就勞動出力供養服役的人,大有全民皆兵的意思。
最後,閻錫山也是我國著名的兩面派人士,因為無法將山西新軍全部納入麾下,又打不過軍力強大的日軍,面對日軍的拉攏,閻錫山便曖昧的和日軍勾結到了一塊。不過閻錫山過去也曾與日軍交手,深知日軍不會讓自己真正的發展起來,便一直在成為漢奸的邊緣試探,好在最後也沒有帶領晉綏軍投降。而也正是和日軍的周旋,才讓晉綏軍有了一定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