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後的閻錫山為何能夠再次崛起

2020-12-11 海岸的傾訴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和日軍爆發了很多的戰役,由於當時日本軍隊的裝備和素質更加的優良,導致大戰中,中國軍隊的傷亡遠遠大於日軍的傷亡。

閻錫山

作為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在著名的太原會戰中,率領自己的晉綏軍積極和日軍進行戰鬥,在忻口會戰中,閻錫山率領的晉綏軍遭到了日軍的強烈打擊,雖然作戰頑強,但是還是傷亡大半,導致閻錫山元氣大傷,雪上加霜的是閻錫山賴以生存的山西被日本人奪取了大半。

閻錫山作為國內老牌的軍閥,已經看淡了失敗,在他的心中,活著就能夠重新崛起,雖然身邊還剩下不到4萬的殘兵敗將,但是還沒有全軍覆沒,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但是時間不等人,隨著國內戰事的逐漸急劇,閻錫山必須要考慮如何能夠將自己的晉綏軍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壯大和補充,其中有兩個方案一個是重新在山西徵兵,另一個就是接納其餘的部隊。

閻錫山

山西省內的新軍是閻錫山第一個要拉攏的勢力,但是這支部隊更願意接受共產黨的調派,這就導致閻錫山的想法落空,靜下心來的閻錫山才慢慢想明白,現在這個時期,能夠生存下來已經是不錯的選擇了。

於是閻錫山開始整頓自己剩下的這一部分軍隊,兵不在多在於精,這才是正確的治軍方法,閻錫山和八路軍的接觸了解到了軍隊的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讓士兵對軍隊有自己的歸屬感,全軍都有一個目標,這樣的部隊才是真正的鐵軍,走到哪裡都是精銳部隊。

閻錫山、蔣介石、張學良

在閻錫山休養生息的時候,還與日本人進行談判,主要的意思就是將日軍的注意力從晉綏軍身上移開,這樣也能夠讓閻錫山慢慢發展,就這樣,閻錫山的晉綏軍慢慢的發展壯大,兵力達到了10萬餘人,而是還是閻錫山親手調教的精銳之師。

雖然閻錫山在解放戰爭中與人民為敵,但是卻不能否認他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而且還大力發展山西的經濟建設,這都是人們不會忘記的功勞。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海岸的傾訴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閻錫山是岡村寧次學生,日軍投降後,閻錫山竟收買日軍圍剿解放軍
    通過電報得知這個消息後,岡村寧次猶豫再三還是放棄了抵抗的想法。表示「承詔必謹」,嚴格要求下級官員和士兵遵從投降的命令。蔣介石致電岡村寧次要求在華日軍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並聽從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命令。日軍投降後,何應欽在南京對岡村寧次照顧有加,何應欽曾留學日本,在東京振武學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岡村寧次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生隊擔任副隊長,負責中國留學生的教育。後來又協助管理中國留學生。
  • 山西王閻錫山:抗戰後失去地盤,他如何重新崛起?
    閻錫山,國民黨陸軍上將,著名晉系軍閥,人稱「山西王」,在蔣介石上臺後,為了自身實力不被削弱,一直都在和老蔣作鬥爭。在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為了抵抗紅軍勢力的滲透,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示了很大支持,與此同時,還建立了「自強救國同志會」、「青年救國團」等團體拉攏民心。
  • 閻錫山麾下五虎將和十三太保
    民國時代中國湧現出了很多軍閥,比如說被稱為「山西王」的閻錫山。閻錫山在武昌起義後成為山西總督,從此開始了自己統治山西的歲月,他一直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儘量不和軍閥混戰。經過他30多年的苦心經營,山西的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了「模範省」。閻錫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得益於他善於用人,他麾下有「五虎將」為他效力。
  • 日本在二戰失敗後,裕仁總結3個原因,為何能迅速崛起?
    日本在二戰失敗後,裕仁總結3個原因,為何能迅速崛起? 對於日本之戰敗,無數人總結了無數的原因,那麼作為二戰日本發動戰爭的領導者日本天皇裕仁是如何看待這場失敗的呢?
  • 閻錫山死活不娶妾,為何娶「小女人」後與原配長期分居?
    1913年,閻錫山的爺爺病中對閻錫山夫婦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看到你們有一兒半女。」可是,經過醫生檢查,證明是徐竹青沒有生育能力。閻錫山留過洋,見過世面,對此滿不在乎,還說:「錢財兒女,強求不得。」對妻子還像從前一樣體貼與關愛。
  • 能與唐朝匹敵的吐蕃王朝,為何滅亡後無法再次崛起?
    從公元前683年,也就是唐朝貞觀十二年八月,松贊幹布統治下的吐蕃王朝與唐朝在松州幹了一仗後,直到公元842年,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潰為止,在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吐蕃都是與唐朝、阿拉伯帝國並立的政治勢力。
  • 日本人戰敗後食不果腹,卻為何迅速恢復?有些事我們毋庸諱言……
    對於戰敗,日本人承認失敗並坦然面對,畢竟和盟國實力相差懸殊,再打下去日本會更慘。這從當初抱著必死決心戰鬥到底的數百萬日軍能夠順利解散就是其最好的證明。這種坦然面對讓戰敗後的日本社會並沒有出現過於不安定的狀態,即便糧食、礦產、資源都非常稀缺,部分人士也對佔領軍頗有怨言,社會也出現過短暫的混亂,但社會依舊保持著基本的穩定,這種穩定給日本戰後崛起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
  • 二戰後日本能夠迅速崛起,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何現在又衰落了?
    然而日本為什麼能夠在戰後迅速崛起呢?其原因並不複雜。第一個原因,就是日本自身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小國,島國。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一樣是一個落後挨打的國家。看看古代的日本,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嗎?而且日本的國土又處在地震帶上,動不動就是地震和海嘯,所以日本人很崇拜死亡之美。
  • 閻錫山當上都督後第一次回家過年為何還鄉不「衣錦」?
    1912年的閻錫山(左)與孫中山閻錫山出生於山西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9歲入私塾讀四書五經,14歲輟學跟父親到五臺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長錢鋪學經商。1902年,在太原當店員的閻錫山考入了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清廷命令山西巡撫選送20人到日本學習軍事,閻錫山兩門功課均列全班第一,成為唯一一名中央保送到日本留學的人。1907年,尚在軍校學習的閻錫山遵孫中山之命,和朋友趙戴文由東京攜炸彈回到山西布置革命工作。
  • 閻錫山為何把山西鐵路修成窄軌?不是你想像的那個原因
    1912年清朝滅亡,民國建立後,1914年閻錫山被袁世凱委任山西都督,從這時開始,閻錫山才主政山西。同蒲鐵路是在閻錫山主政下修建的。同蒲鐵路分為北同蒲鐵路和南同蒲鐵路,南同蒲段全長513公裡,1933年5月開工,1935年12月竣工。
  • 平型關大捷後,眾抗日軍民喜笑顏開,唯獨閻錫山一人悶悶不樂
    由於這次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日寇的「無勝者」的戰績,極大地提高了全體抗日戰士和群眾的士氣,但是,在這樣一個大家都高興的日子裡,卻有一個人不高興,這個人就是閻錫山。關於閻錫山為何不高興,還得從平型關戰役說起。這片邊疆在當時是屬於閻錫山固守的領土,也是閻錫山的一個戰略要地。
  • 閻錫山下野後,在東北轉一圈,半年後他用一「妙」招重新上位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閻錫山反對蔣某人,發動了中原大戰,可是失敗了,面對蔣某人給他發出的通緝令,以及催促他立刻下野出洋的電報,閻錫山嘴角起了一圈的火皰,可是上火歸上火,讓他離開念茲在茲的山西,他怎麼會捨得?他便分別派榮鴻去往南京,派梁汝洲去奉天,向蔣某人,以及張少帥去交涉。
  • 閻錫山逃亡臺灣帶著兩箱黃金,為何住60平米的窯洞,錢去哪了?
    閻錫山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際,也隨老蔣到臺灣。但來到臺灣後,閻錫山卻住在窯洞裡?據說他在逃走前帶了兩箱金子。為何到臺灣後仍住在窯洞裡?這兩箱金子究竟去哪兒了?
  • 晉系和桂系的領導人白崇禧與閻錫山去臺灣後待遇為何不同?
    作為曾經的晉系和桂系的領導人,閻錫山和白崇禧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後,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與之抗衡的政治力量,所以有何境遇完全由蔣介石左右。1960年,閻錫山在臺灣病逝,6年後,白崇禧在臥室莫名其妙死亡,死因至今眾說紛紜。
  • 二戰日本戰敗,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與英國爭奪,卻被迫獨立意外崛起
    在蔚藍的馬六甲海峽,就有著這麼一個只有一座城市的小國——新加坡,很多人都很好奇,新加坡一個小小的國家,如何夾在馬來西亞的腹地崛起的呢?為何馬來西亞政府很少幹預新加坡事務,而這個小國能夠輝煌的創造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蹟,新加坡的崛起,不僅因為地處馬六甲海峽咽喉地帶,帶來的便利地位,更關鍵的還得是這個國家的人都夠勵志。
  • 蔣介石為何說:別再提學德國日本,要學就學閻錫山
    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閻錫山被舉為山西都督,年僅28歲。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後,特別是「二次革命」後,對緊鄰京畿卻非嫡系的山西頗為警覺。1915年2月,袁世凱命閻錫山進京述職。閻錫山在接到電報後頗為緊張,不知進京是何下場,但又不得不去。見面時,閻錫山趨步向前,口稱「大總統」,一連行了三個90度深躬。
  • 修鐵路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閻錫山為何要把山西鐵路修成窄軌?
    但是有一個地方例外,那就是「山西王」閻錫山把持下的山西,所修的鐵路是窄軌,比標準1435毫米軌道少435毫米,閻錫山修的同蒲鐵路使用就是1000毫米軌距的窄軌。閻錫山為什麼要把山西鐵路修成窄軌呢?一,為了山西自治。
  • 閻錫山的西匯別墅
    三百餘年後,該地已發展為百餘戶的村莊,鄉人叫做塘上,因村外有一水源旺盛的水塘之故。此塘之水使村中數百畝旱地全變成稻良田。村中男人,因住在河邊,水性均好。一直到民國頭幾年,塘上仍屬於大建安村(後改成潭上村)。閻錫山有一次偶然到西匯觀光,查看了潭上小孤山至西山之間的地區後,深感該地「真山真水好地方」,認為將該地區開闢為避暑山莊,大可享受一番。
  • 日本投降三年後,解放軍在山西又打了一仗,殲滅日軍殘部數萬人
    經過8年的抵抗,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國家,1945年蹂躪中國多年的日本終於嘗到了戰敗的滋味。日本雖然戰敗了,但留在中國的日本兵並沒有完全消失。1948年,日本投降3年後,解放軍在山西打了一仗,殲滅日軍殘部近萬人。他們當年為何不離開中國,近年來又是如何躲藏的?。1945年,日本投降後,一些日本死硬分子野心勃勃,不朽不朽。
  • 19歲時追隨閻錫山去臺灣,自願為他守墓59年至今,原因令人很感慨
    大家都知道,民國期間閻錫山執掌山西38年,成為「山西王」、「土皇帝」。閻錫山霸佔一省,可謂實現了民國地方軍閥的最高形態,或者說閻錫山創造了「山西模式」。從1911年10月擔任山西都督開始,閻錫山對內加強政治整合、發展經濟以及重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