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和日軍爆發了很多的戰役,由於當時日本軍隊的裝備和素質更加的優良,導致大戰中,中國軍隊的傷亡遠遠大於日軍的傷亡。
作為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在著名的太原會戰中,率領自己的晉綏軍積極和日軍進行戰鬥,在忻口會戰中,閻錫山率領的晉綏軍遭到了日軍的強烈打擊,雖然作戰頑強,但是還是傷亡大半,導致閻錫山元氣大傷,雪上加霜的是閻錫山賴以生存的山西被日本人奪取了大半。
閻錫山作為國內老牌的軍閥,已經看淡了失敗,在他的心中,活著就能夠重新崛起,雖然身邊還剩下不到4萬的殘兵敗將,但是還沒有全軍覆沒,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但是時間不等人,隨著國內戰事的逐漸急劇,閻錫山必須要考慮如何能夠將自己的晉綏軍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壯大和補充,其中有兩個方案一個是重新在山西徵兵,另一個就是接納其餘的部隊。
山西省內的新軍是閻錫山第一個要拉攏的勢力,但是這支部隊更願意接受共產黨的調派,這就導致閻錫山的想法落空,靜下心來的閻錫山才慢慢想明白,現在這個時期,能夠生存下來已經是不錯的選擇了。
於是閻錫山開始整頓自己剩下的這一部分軍隊,兵不在多在於精,這才是正確的治軍方法,閻錫山和八路軍的接觸了解到了軍隊的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讓士兵對軍隊有自己的歸屬感,全軍都有一個目標,這樣的部隊才是真正的鐵軍,走到哪裡都是精銳部隊。
在閻錫山休養生息的時候,還與日本人進行談判,主要的意思就是將日軍的注意力從晉綏軍身上移開,這樣也能夠讓閻錫山慢慢發展,就這樣,閻錫山的晉綏軍慢慢的發展壯大,兵力達到了10萬餘人,而是還是閻錫山親手調教的精銳之師。
雖然閻錫山在解放戰爭中與人民為敵,但是卻不能否認他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而且還大力發展山西的經濟建設,這都是人們不會忘記的功勞。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海岸的傾訴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