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的時候進行,一般有大功於社稷的帝王才敢舉行封禪大典。中國歷史上總共有七位皇帝舉行過封禪大典,其中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封禪泰山,武則天封禪嵩山。古人認為泰山是最高的山峰,在泰山上封禪,可以向天地報告自己創立的偉大功績,萬古流芳。
在封禪泰山的六位皇帝中,前五位算是實至名歸,唯獨宋真宗特別突兀。而唐朝的兩位皇帝,要論功績,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恐怕還要在高宗和玄宗之上,那唐太宗為什麼沒能去泰山封禪呢?
在唐朝的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可以說居於首功,繼位後勵精圖治,對內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對外則滅突厥、吐谷渾、高昌等國,四夷賓服,被稱作「天可汗」,後世將唐太宗與秦皇漢武並列,是合乎情理和客觀事實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是渴望封禪的,但是又苦於勞民傷財。眾臣看出唐太宗的心思,堅決要求封禪,唐太宗半推半就地答應下來。
唯獨唐太宗的「鏡子」魏徵堅決反對。唐太宗很生氣,問魏徵原因。魏徵說陛下的功績絕對可以去封禪,但是天下剛剛經過隋末大亂,戶口、財富離大業年間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封禪必定勞師動眾,山東地區經過戰亂滿目瘡痍,萬國來朝跟隨看見貧困的山東地區,豈不是向外賓顯示大唐不過是個紙老虎?「鏡子」還是不夠耿直,殺兄逼父的德行也配封禪?不過這麼說話恐怕要當場去世。
魏徵那麼一說的話,李世民的氣也順了,畢竟眾臣都承認他有封禪的功績,不去封禪是為了不給天下黎民增加負擔,想想也是美滋滋。事實上李唐皇族有呼吸系統的遺傳病,那時候沒有纜車,唐太宗爬泰山有可能舊病復發,那個年代也沒有氧氣可以吸。後來再有大臣提起封禪,李世民思來想去就直接拒絕了,真心的。
宋真宗的封禪,讓莊重的封禪大典徹底失去了權威。北宋第二位皇帝宗太宗趙光義在位時兩次北伐均鎩羽而歸,等到遼國緩過氣來,蕭太后裹挾遼聖宗耶律隆緒率領大軍南下,直逼澶州,威脅汴梁城。此時正值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在位,參知政事王欽若力主遷都南京,還主張遷都四川的。宰相寇準堅決反對,斥責主張遷都的人都該殺,斷絕了君臣想要逃跑的後路。
寇準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徵,宋軍因此士氣大振,戰場上雖然互有勝負,但宋軍射殺了遼軍名將蕭撻凜,折損了遼軍士氣。此時遼軍孤軍深入、士氣低落,想要撤兵又怕勞師遠徵、徒勞無功,就派出使者和談。北宋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每年送與遼邦歲幣30萬,匆匆結束了這場戰爭。
宋真宗滿以為自己做了莫大的功績,沾沾自喜了很久。但是王欽若卻說,城下之盟、深以為恥,給宋真宗潑了一盆冷水。王欽若本來是貶低寇準的,卻讓真宗悶悶不樂,開始疏遠寇準。為了挽回面子,王欽若向真宗提了兩點建議,御駕親徵奪回失地,泰山封禪造神運動。宋真宗對戰爭充滿恐懼,自然選擇了後者。
封禪的前提是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北宋年年送歲幣,時時被入侵,燕雲十六州、交趾、河套等地區均丟失,自然談不上太平盛世,那就只有天降祥瑞了。一天早朝後,有司來報「天書」降臨,宋真宗又編造了一個神人入夢,群臣稱賀,必須封禪泰山,祭祀天地。
浩浩蕩蕩的真宗封禪大典持續了47天,包括曲阜祭孔在內耗費八百多萬貫,三年後宋真宗又去山西汾陽「西封」,興建兩千六百餘所建築,北宋前三任皇帝的積蓄揮霍一空。堂堂的封禪大典,成為了宋真宗君臣的一場鬧劇,封禪自此成為勞民傷財的代名詞,以後的皇帝英武如洪武大帝朱元璋,也沒有去泰山封禪。